西西河

主题:国内职业教育的一些现象。 -- 坐言起行

共:💬35 🌺23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国内职业教育的一些现象。

最近和家里聊天,听到些职业教育的现象。

中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久遭诟病。大学扩招后,本科,研究生的高等教育数量上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随之毕业即失业,所学非社会所需等问题也变得更为严重。一方面中国每年培养最多的工程师,博士生。 另一方面也有技术工人,职业教育供应不足的问题。

这次听到家里人说,老家出现一批职业学校。 课程以机床操控,模具设计之类实用技术为主。 一些低端学校的课程就是泥瓦工,水管系统维修之类。 由于每个学生每学期国家补助1700元,学生不交学费学校照样赚钱。所以每到中、高考后,学校就开始满世界找人读书。 这类学校的学生虽然不一定有机会真正学习到社会急需的技术,但是至少是听到,看到,了解到当前社会需要。 所谓不会杀猪见过猪跑。 常有上海江浙之类的地方来把毕业生招走。

据家里人说这个现象在赣西已经有三五年了,只是以前没谈到而已。个人认为如果此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话,那说明国家在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合理配置上是动心思做了很多实事的。 等到七八年后,发达国家可能要面对的是一只世界规模最大的,经过工业化教育的劳动力大军了。 届时中国的教育体系结构也应该会更贴近社会需要,灵活度适应性都会是很可怕的。

由于只是闲聊中知道的,细节可能会有很大出入。 河里也没其他人提到过这一现象。所以上来求证一下。 很想知道国内现在各级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课程设置,学习风气,资本投入之类的状况。

家园 出现一批职业学校是好现象,

教育的一个基本的职能就是培养学生一个谋生的技能。一方面那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技术工人岗位招不到合格的技术工人。这些职业学校的出现正好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也是对劳动力培养方面不合理供求关系的一种纠偏。

家园 这种现象存在有些年头了

技校生源由学校所在地非农户口—本地农业户口—外地生源 演变

至于学习风气那可是不太乐观(上技校,职院大体上是不得已的选择);公办的资本投入还好点,民办的那就是以捞钱为主了。

家园 好事!绝对支持!

那里的政府看来很有眼光。

现在中国的教育不是有无问题,而是教育什么的问题。

家园 那看来还是有根据的,希望它们能变成社区大学。

那看来还是有根据的,希望它们能变成社区大学。 我一直对美国的社区大学,公共图书馆,Google, ... 这个信息获取体系很感兴趣。 正如《美丽心灵》的主角所说,所有的知识都在那里,唯一需要的是自己去看。

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真正懂得那些知识,只需要知道有那些信息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去了解些什么就可以了。 有这些浮光掠影的印象和基本概念,那么当需求来临时,有能力悟性的就自然知道怎么入手,应该去找那些信息,学什么东西。 所以对这类学校的学习风气我还真是不知道应该强调到什么程度才合适。 当然只是混日子,毕业后连印象都没有是肯定不成的。

我见过初中毕业生无师自通地用纱布包木炭粉给冰箱除臭,用钉子加绳子做化妆台的椭圆镜台。 上过学的就能看懂农药小册子上的ppm是什么... 有用的知识往往就是那么一点点, 只要有一个机会,有心人自然会走出一条路来。

家园 这个补贴已经实行有几年了。您听说的每学期1700

应该是有误。如果是国家拨款的话,应该是每年补贴1500元。这个补贴是全国性的。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很多年前就已经100%市场化的产业,其中颇有一些做得很大的。比如江西,像蓝天、中山这些民办的职教学校,在校生早已突破万人。这是个很惊人的数字。更早些时候,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在校生也不过万余人而已。

职业教育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首先是生源实在太差。

我在另一个帖子里讲过,中国的教育更像是淘汰机制而非育人机制。这直接导致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小学和初中几乎等于没上,因为他们不是老师培养的对象,早早地就被学校抛弃了。于是,任谁能想象,一个拿到初中毕业证、却连电压/电阻的单位都讲不清楚的孩子,如何去学习电路、电工?于是更大的杯具发生了——在经过了三年或者两年的学习之后,这些怀揣电子、电工、电X中专文凭的准知识分子们,却似乎永远也搞不清楚伏特、安培、欧姆是什么东东。而那些拿到大专(高职)文凭的师兄师姐们,或许大概知道伏特之于电压、安培之于电流的关系,但是更高深的学问,比如欧姆定律是神马东东,很多大专生也要破费一番思量。

我之所以拿电子电工电X来举例,是因为这个专业的基础是初中物理。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即使中职三年什么都没有学,也不至于在“电”的问题上一问三不知。而那些和初中知识交集更小的专业,比如楼主提到的模具、数控机床以及计算机建筑电焊等等,那是更大更大的杯具。中职孩子们对这些专业的了解,甚至都不如我对探月工程的了解(我是文科生)。

其次是校方的急功近利。

如我开头所讲,职教早已100%市场化。那么利润就是学校最关心的问题。商家有言,“货不停留利自生”;财务常识告诉我们,资金周转速度于企业至关重要。于是,“快进快出”成了事实上的办学指导方针之一。三年/二年的学制那是神话,能让学生在学校里呆满一年的,就算是名校派头。很多中职,在把学生招进来之后,经过三五个月短期培训之后,就推向就业市场。然后继续招下一届新生。而且,虽然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缺斤短两严重,但是3年的学杂费和国家每年的补贴,学校还是照拿不误的:)至于其他的,比如教学质量啊、素质教育啊,基本都无从谈起了。说到底,这些孩子只是商品而已。

第三——这一条和前两条是有因果关系的。这就是国内的产业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10余年里,欧美日韩港台的三资工厂,莫不是各级政府眼里的宝贝疙瘩,这不仅仅是GDP暴增之法宝,也是解决中低端人群就业的主力军(民营内资企业也解决了很多就业,但那些比三资工厂更加糟糕,不提也罢)。这类企业的共性,就是就业岗位技术含量低,说得直白一些,只要人不傻,就能胜任。于是,职教体系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有了去处;而职教体系发现自己生产的不合格产品居然大受欢迎,那就更加把赚钱作为第一要务了。

从宏观上看,都说市场上这里缺钳工车工、那里缺数控机床高手,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媒体的一面之词,造造噱头罢了。如果市场上真的有那么多年薪X万和XX万的X工岗位缺口,您放心,不要媒体忽悠,自然会有海量的人财物打破头向这个方向集中。

于是,一个我认为的、最大的隐忧就出来了——这些孩子,进入城市,经受工业化的组织和训练,成为了准工人阶级;但是,他们并没有产业工人的技能,也就是没有谋生技能;而且,他们也完全不具有农业生产的能力。那么,中国国内未来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在哪里?未必就是在三农,很有可能在这些85/90后身上。广东的治安乱像其实已经折射出这一点。广东的“双抢”以及诈骗工作,之所以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全国范围内一枝独秀,谁敢说,这和广东存在大量经受过工业化组织和训练的底层人群没有关系呢?

先写这么多吧,有时间再多些一点。

通宝推:aokrayd,iwgl,方解石,
家园 记得前段时间《焦点访谈》的一期节目

好像是四川还是重庆的一个野鸡职业学校编造假名单向政府骗钱。

家园 不是很乐观

体力劳动收入低,社会地位差的局面不改变,职教的路就很难走。

现在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绝大多数只是为了糊口而不得不干这个,这样从他们身上是很难找到敬业、钻研精神的,素质也就不会有多好,应知应会考试多数就是走个过场,堪忧

家园 上个世纪高校大跃进后,国家醒过味了,

也想搞写职业技术学院的985,211。结果,原来的适合搞职业教育的学校全都搞了综合性大学,没几个学校够条件去搞职业技术教育了。

家园 据说职业学校就业率极高。

不过家长们还是愿意先选大学,不管是什么等级的。

  俺到两所职业学校进修过,其中一所是扬州技师学院,简称就不提了。

家园 中职生现在是香饽饽。好几年前,珠三长三以及闽浙地区

的初级加工制造业,就已经面临倒贴钱都招不到中职生的难题。而且这几年操作工短缺的状况是愈演愈烈,连那些以前很好招人的相对高端的加工制造业(比如精密电子这类),也开始招不到人。深圳富士康北上河南、笔记本电脑制造群西进川渝,这和当地丰富的人口资源有莫大干系。

差不多从2005年开始,中职院校出去招生,“承诺100%就业、承诺月收入不低于1500”,这已经是必打的广告词。校方敢承诺,自然是有他的底气。

而用人单位去中职招工,要接受校方挑剔的筛选。那些口碑比较好的中职院校,其筛选用人单位常见的条件有——广东福建的企业免谈、不提供住宿的免谈、年底不是双薪的免谈、不给工人买保险的免谈等等。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一个是经济发展迅猛,企业扩张快,另一个就是人口因素,适龄学生越来越少。

但是,中职的这种高就业率,其代价是这些孩子25岁以后的生计会成为问题。在那些工厂里面,绝大部分孩子除了学会像士兵一样服从之外,学不到任何技能。农村户口、手无缚鸡之力、没有学历、没有技能,试问,将来他们如何立足?

高职生则是比较尴尬的一群,就业率和中职有天壤之别。他们喜欢自称是“大学生”,但是揣着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文凭、却讲不清楚硬盘和内存关系的大把大把。用人单位也不太愿意录用高职生——论专业素养,他们和中职生半斤八两,眼睛却总是盯着企业里本硕们的位置和工资。而且现在本科生泛滥,很多一线的工作,企业宁可雇佣本科生去干——1000多块的本科生,那是要多少、有多少。

家园 新闻已经报道本科毕业回炉念中专的事情

女生,南京某校计算机本科毕业,后找工作艰难,勉强找到一个文秘工作.

后干脆辞职去年技校了,好像学电工吧.

家园 中等职业教育在不断的加强

以广东省为例,设立了中职类学校困难学生资助资金,配合中央及省安排的国家助学金补助,按3,500元/人、年的标准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农村贫困家庭和城市家庭经费困难学生给予学杂费资助,并对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按1,500元/人、年标准资助生活费。

珠三角的地市,根据省的要求,开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助,招收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双转移”学生。很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不乏知名企业。这对边远地区的扶贫作用很明显。

目前,珠三角存在12年免费教育的争议,即向下延伸到学前教育还是向上延伸到高中教育的争论。根据趋势看,最有可能的是先实现中职教育的免费,引导优秀的学生读中职。

基于能上普通高中,就不上职业学校的心里,整体生源素质不高。但由于企业参与前店后厂,这个局面会慢慢好转。

家园 您的观察更贴近真实情况了, 我也接着说说。

您的观察更贴近真实情况了, 我也接着说说。

您指出了这类职业学校的一系列问题。 学生资质低下,学校唯利是图,社会就业不足。 由此可以看出一份隐忧。 那就是国家每年每人1500元的补贴不仅没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力,反而得到了一个受训练过的无能力,却有企图心的底层人。

既然明确了这是个全国范围内执行了三五年的补贴,我就来谈谈对它的理解。 主贴里提到的用国家补贴,市场分配来培养合格的劳动力大军,是我理解中这个政策阳光的一面。

怎么样使它的作用偏向阳光一面,我认为有这么几方面。

首先职业学校在教育体系里要找到它合作的上下游。 延续近三十年的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现象,就是因为在很长时间段里,这是底层上升的唯一通道。 好初中-重点高中-好大学-好单位,好职业... 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沿着这条道,不保证你成功,但至少有可能成功。 而职业教育要想更多实现它的阳光性定位,也必须要有这么个链条。 职业学校定向的初中 -- 明星级职业学校 -- 报酬优惠,机会多的企业。 生源差,如你所说是上不了高中、大学后被学校放弃了。 这是因为这些学校的资源配置目的是大学高升学率。 当一批初中以为职业学校提供合格生源为目的后,问题应该缓解不少。

而职业学校唯利是图,找来学生三五个月就送走,补贴却拿全年甚至多年的问题,属于违规操作。 我估计在过分的地方应该还会有学校招空头学生, 补贴给学生一部分,学校留一部分。 原本该学生享受的补贴被学校刮入腰包 。 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人乱来。这个只能靠规范补贴分配“市场”来缓解。 比如说按每年就业人数和就学人数来决定补贴发放额。 学生不就业,学校不许拒绝免费复读。 培养职业学校里的重点学校...

对于最后一条, 从职业学校毕业,却无技能,无岗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我倒不担心无技能这一条。 因为如你所说,如果社会上真有那么多高薪岗位,会有海量的人力物力自动集中过来解决这个问题。 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的原因是渠道不通畅。 现在有了获得技能的途径,那么实际上职业学校学生不学习,无技能的原因,其实有一部分是因为这个群体感受到了就业机会的稀少,所以不耗费精力资源学习的结果。 而这也无损于这类职业学校补贴政策的另一个目的。

河里曾经有人谈到过所谓不体面的福利制度。 福利制度的问题之一就在于无法控制受益人群,也无法控制受益人群使用福利的方式。 由此有人提出不体面福利制度,就是说保证最低生活水准,却让接受福利者不舒服,无法长期呆在这个状态。 国家补贴职业学校这一手段就很有点这个意思,更进一步的是这个福利的发放手段是通过“市场”--也就是职业学校对补贴的争夺来实现的。 市场可以算目前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手段, 只不过市场觉得“最好”的配置目标不一定会是设计市场者心目中的目标。

我感觉这个政策有最坏的打算那一面,那就是将最富冲击力破坏力的劳动力用1500元的补贴暂时约束在劳动力市场外。 一般来说,劳动力不可储存,也很难保质。 大量靠补贴运转的职业学校,其实可以算做劳动力的保质器,缓冲器。 这方面的规则设计,操作手段,整个社会都未必有多少经验。 但个人来看,这个补贴职业学校的手段很有意思,无论是阳光性目标还是阴暗性目标都很有实际的意义。

家园 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mm在铁路系统一家高职当老师,说那帮小孩知识水平的确比较差,基本都是高考300分的水平,但是学习动力还是很强的。但是他们学校学费也贵,每年可能一万左右。

另外我还有个同学在某大型国企的技工学校当老师,那儿的生源还要差一些,能让老师把课完整上完的,已经就算是好孩子了。十六七岁的岁数,已经学会了酒桌上面想法设法劝酒的套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