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网络的力量 -- 履虎尾

共:💬12 🌺28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网络的力量

有两个青年,他们各自建立起博客,一个名曰“张文祥”,一个名曰“马心怡”。两人网聊数年,虽然在内心深处充满了仇恨,但表面上却彼此客客气气,不乏绅士风度。后来,“马心怡”邀请“张文祥”来石头城一游。当“张文祥”抵达石头城时,前来迎接的“马心怡”突然掏出匕首,将“张文祥”刺倒马路上……

这一段内容,不是俺凭空捏造出来的,俺是不过是把当代小说《蟹行》的内容,改一下头面罢了,人的名字虽然更换了,但基本内容照搬,所谓换汤不换药者,此之谓也。

199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德国当代作家君特格拉斯。获奖的理由,是格拉斯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狗年月》、《猫与鼠》、《铁皮鼓》,合称为“但泽三部曲”。格拉斯不愧是著作等身的文学大师,他在获诺贝尔奖的同时,又推出了一部中篇小说,就是我们要说的《蟹行》。

《蟹行》是一部虚实结合的作品,小说的主要线索,来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

有个名字,“维廉古斯特洛夫”,今天已经是几乎无人知晓了。“古斯特洛夫”是一个纳粹头目,时任纳粹党瑞士分党部主席,是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凶恶的打手。1936年,古斯特洛夫去疗养地休假,被一名犹太青年用左轮手枪连击四枪,一命呜呼。犹太刺客的名字叫做“大卫法兰克福特”。

善于蛊惑人心的纳粹党对这样的好机会是绝不会忽视的,“古斯特洛夫”于是乎被纳粹党树立为英雄典型。有一艘豪华游轮建成下水时,由党魁希特勒亲口提名,就叫做“维廉古斯特洛夫号”。这条船既然叫了这个名字,果然也就“在劫难逃”了。1945年年初,“古斯特洛夫号”在波罗的海被苏军潜艇发现,三枚鱼雷击中了它。被击沉时,“古斯特洛夫号”满载着德国难民和军人。这场海难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九千,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以及青少年。

  

《蟹行》的主人公保尔是一名从东德逃来的记者,他的母亲正是这场海难的幸存者,他母亲图拉当时怀有八个月的身孕,恰好在海难发生的时候生下了保尔。

柏林墙被推倒后,保尔的儿子康拉德见到了奶奶图拉。祖母图拉经常向孙子康拉德讲述“古斯特洛夫号”的故事……逐渐的,康拉德被培养成为一名极右分子,新纳粹主义已然浸入了他的脊髓。康拉德崇拜被刺杀身亡的纳粹英雄“古斯特洛夫”,在互联网上搭建了纪念这个纳粹头目的网页,并给自己起了个ID,“维廉古斯特洛夫”。

互联网上的另一个青年名叫沃尔夫冈, 沃尔夫冈则极端崇拜刺杀纳粹头目的犹太青年“大卫法兰克福特”。虽然在事实上,沃尔夫冈祖辈几代都是纯正的雅利安人,但是他在网上和网下都以犹太人自居,并且用“大卫法兰克福特”的名字建立了网页。

两个现实中的人物,用各自崇拜的前人的ID,在互联网上展开了辩论。两个年纪相仿的年轻人都坚定地忠于自己的信仰,而且这种信仰坚不可摧。

“维廉”于是邀请“大卫”见面,见面的地点就是当年刺杀现场。在真实的“大卫”刺杀“维廉”事件六十年后,化名的“维廉”掏出了手枪,朝着化名的“大卫”连开四枪。为什么要连开四枪呢?因为当年大卫刺杀维廉古斯特洛夫时就是开了四枪的。按照“维廉”(康拉德)的最初想法,是想使用左轮手枪的,因为当年刺杀“维廉”时,“大卫”使用的正是左轮。让“维廉”(康拉德)无比遗憾的是,他没能有找到左轮手枪,只好用别的枪来代替……

为什么?这一惨案为什么会发生?信仰上的冲突难道真的到了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程度吗?

对格拉斯小说《蟹行》的各种解读,都把这一惨案发生的原因归结于新右派的抬头,归结于新纳粹的崛起。俺读罢此书,在大同之外,愿意提出一点小异的想法,那就是,这场仇杀的原因,也许还有一些另外的原因。俺的意思是说,这样的惨剧,只可能出现在网络交往中,在现实生活中,它是根本不会发生的。现实中一句极为平常的玩笑话,到了网络上就能伤害到人;现实中显得幼稚的一些论调,到了网络上却能变得义正词严。之所以如此,都是由于有了网络。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我们姑且称之为“网络的力量”吧。

为什么说《蟹行》中的惨剧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而仅仅可能出现在网络上呢?这是因为,现实交际与网络交际,有着很多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是从“寒暄”开始的,“吃饭了没有”,“今天天气如何”等等的废话,其实是在互探底线,互摸底细。开场白投了机,才能再往下继续,“何处高就”,“收入多少”……俗话说“话到嘴边说半句”,在说着的同时,还要对对方察言观色,如此这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才能推心置腹,进入形而上层次的交流。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人,你永远无法对其敞开心扉,认识他数十年还像刚刚认识一样,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而有些人你刚刚认识,却一见钟情,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此即古人所谓的“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吧。然而到了网络上,很难了解对方的心理承担能力,互相之间没有“寒暄”式的试探,甫一开口,便是直奔中心论点,发言总是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不容也没法打断。而态度呢,总是不顾对方,大义凛然,一副正义在手,慷慨激昂的样子。

在现实中,交流的载体是全方位的,能看见对方的模样,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能觉察对方的举动,能感知对方的神态,总之,能整体地感受到对方时时刻刻一丝一毫的表情变化。正如阿庆嫂所说,“说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有语音之外的大量信息可以被感受到。这些语言之外的信息,就像烧菜的调料一样,对语言起着或是冲淡或是加浓的调剂作用,能把诸如幽默、诙谐、比喻、反讽、嘲弄等等感情因素充填进去。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腔调,就能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含意来。而在网络上,我们所能感知对方的,仅仅是浓缩成几行文字的干巴巴的语言。在网络上表达相左意见不同立场的时候,缺少了其他调剂因素,面对的只是干巴巴冷冰冰的几行文字,使人难以忍受。这,或许是网络力量因此产生的再一个原因吧?

在现实中,人的思想是立体的丰富多姿的,情与仇、爱与恨、苦辣酸甜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正如《上海滩》里唱的那样,“爱你恨你,君可知否?”一个愁字,尚且能使人柔肠百转,更何况无比丰富多姿的感情呢。人的判断,绝非仅仅“是与非”这么一对选择;人的情感,也绝非“爱与恨”这么两个表述;人的立场,也绝非“左与右”这么两个断定。我朋友的朋友,不一定是我的朋友。然而到了网络上,虚拟空间中的ID在不知不觉中“被”站了队,ID们的立场,陷入了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单项选择。二进制的开关按钮,难道能够胜任千姿百态情感的表达吗?

以上对于“网络力量”产生原因的探求,肯定是挂一漏万的,不过,这种现象的存在,却是不容否定的现实。既然知道了这种情况的存在,我们就看开点儿,轻轻松松去面对。生活这东西够艰苦的了,到了网上,再不开开心心的,不是自个儿跟自个儿过不去,花钱找罪受吗?能说到一起的,大家一起寻开心,说不到一起的,彼此绕路不就结了?实在不讲理的,不搭讪他不就完了?金大侠不是说过吗: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关键词(Tags): #网络的力量#蟹行#格拉斯#网络交际元宝推荐:今昔,海天,上古神兵,月色溶溶, 通宝推:爱莲,无心之云,牛铃,jufeng,常识主义者,潮起潮落,液化,柳叶刀,肯定没有被注册,一的W一,打发时间,神仙驴,韦红雪,辽东半岛号,大眼,山远空寒,
家园 我现在相信的是:

在网上,如果有人跟你过不去,你就笑着等着看吧:

此ID如此对你,必也会如此对待别人,慢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也就自然清楚了。

家园 del
家园 哼哼,虎老师在俺这里骗花又骗宝

这个也是网络的力量?

家园 谁给网络以力量?

网络看似四通八达,网尽天下人,并把所有人都联到了一起,但是多数时候只有互动,没有交流。网络更多是成为一个宣泄的平台。更因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意见一致者甚至拥趸极易聚集在一起,加上缺少社会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反馈和校正,宣泄的效应得以加强。实际的效果是分割了人群,加深了隔阂。

所以,网络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于沉溺虚拟、对虚拟和现实的混淆,来自于隔阂。

家园 hehe,俺也是
家园 正如同《保卫查里津》中所说:

“我们不睬他”——呵呵

家园 网上也是挺锻炼人的待人接物的.

咳咳...偶的进步是看得见的嘛.

家园 为一些人辩护一下

有时候,看到有些网友在一些问题上较真儿,我还是理解的,甚至佩服。他们的作为,是为了不让“谬种流传,误以千里”。把水搅混,代价是很小的。但要清楚这些杂质,成本却很高。这种现象,不仅在网上,在现实中也是一样。所以我们总说,要把错误消灭在萌芽阶段。

当然,我理解虎老师说的主要是个心态的问题,我是完全赞同的。我上面说的和虎老师所说的不是一回事。说这些,主要是想告慰一下那些在“网络力量”的战争中阵亡的那些好ID,并对邪恶的“网络力量”(无力地)表示一下谴责。

家园 送宝得钱, 虎老师一向可好?

消费两枚通宝推荐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4;铢钱:4。你,乐善:4;铢钱:-16。本帖花:4

家园 莲兄好!
家园 花,哈哈还俺一宝,谢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