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想念我实习的地方 岳阳 拙诗一首望指正 -- 火候

共:💬22 🌺4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想念我实习的地方 岳阳 拙诗一首望指正

初上岳阳楼

岳阳城外楼,洞庭百里柔。

千帆竞此渡,谁知万里舟。

家园 眼界高远

有三分像金庸小说里武功的描写。自江南七怪而丘处机而东邪西毒。境界层层翻出,谁知万里舟?

家园 我来发表一点意见

首先是格律方面的,本诗没有强调平仄,既不对又不粘,不合律诗的规则,所以应该视为古绝。幸好您写的是五言而非七言,五言古绝还比较常见,可以接受。

第二点,五言绝句要写得好不容易,是因为它本身结构的限制,要以短短的20个字来写意抒情,就很考验作者的功力。您这首诗呢,应该说起承转合还是有的,只是还嫌过于直白了,没有强烈的层次感。

再说意象方面,本诗读过以后给人一个感觉,就是画面过于单调,撑不起整个诗篇。虽然您的题目是《初上岳阳楼》,但其实这诗和岳阳楼没什么关系,基本上是写洞庭湖,而没有体现出岳阳楼的特色。而写湖也没有什么特色,毕竟可以千帆竞渡的湖有许多啊。

而且您选择的视角有问题,既然是《初上岳阳楼》,第一句又何必写“岳阳城外楼”,搞的您好像是站在楼外看楼一般呢?后面的几句也没有体现出这是只有在楼上才能看见的绝景。

家园 写古文古诗古汉语语感最重要

百里柔是什么意思?令人费解。

诗歌讲究赋比兴,你这一篇成了纯粹的流水账了。

家园 “柔”字不好,跟下面两句接不上了。
家园 关于格律请教

窃以为,格律的目的是声音的节奏与美感。 从这个角度讲,格律是手段不是目的。 李白有些诗就是不讲格律的,照样流传千古。 我想,写诗,评诗还是从意象上探究比较合适(这些您都谈到了)。

当然也有先从规矩入门,到熟练了再把规矩抛掉的考量。

请问,格律还有其他作用吗?

家园 格律在古代是有很大意义的

诗歌古代不分家,诗配上乐就可以唱。随着诗歌的发展,有必要对这两者的配合进行一定的规范,格律的意义就是规范这种乐感。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的乐谱散佚殆尽,今天的诗词都不能够再配乐演唱了。然而,这不代表格律完全失去了意义,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它对于用韵与平仄的讲求,使得律诗依然可以体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从古到今都没有让所有人一律写律诗的要求,诗人完全可以不严格遵循格律,写出来的作品就被称为古体诗。古体诗与律诗没有高下之分。然而即使是古体诗,也不是完全自由不受拘束的,在用韵和换韵上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它作为诗歌的特色。

诗歌讲求意象是对的,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音韵格律是不重要的。要知道散文也可以体现意象。音韵也好,格律也好,都可以视作是诗歌形式上的外壳。

家园 什么规矩不规矩的

不就是沈人妖那一帮子人立的规矩吗?

格律诗出现以前的古诗民歌,就艺术成就和感染力来说,我看远高于那些自缚手脚矫情作势的格律诗。写诗贵在有真情实意,作文贵在有文采语感,抛开这些实质性的东西,专注于平仄对偶,完全是舍本逐末。比如什么“蛙翻白出阔,蚓死紫之长”工则工矣,就是不知道是个什么格调。

家园 天外岳阳楼, 百里洞庭秋。千帆竞此渡, 谁掌万里舟?

天外岳阳楼, 百里洞庭秋。

千帆竞此渡, 谁掌万里舟?

按:既然是实习,自有青云之志,故云谁掌万里舟

家园 拙见。

楼主这首诗最大的问题是第二句。寒秋兄所说的“柔”字费解,这还是其次——其实也好理解,窃以为,无非上下天光,波平浪静之意。主要是这“城外”“百里”太局促,“柔”字太轻弱,“千帆竞渡”“万里舟”又极富气势,因而上下句违和,不能一体。

诗言志,诗不可失真,却也不可太实。情景相生,有多大的胸怀就有多大的境界,有多大的境界就见多大的胸怀。既是千帆万里舟,岂宜城外百里柔?这百里之境撑不起万里的情怀。当效太白入虚,莫学徐凝求实,适度夸张又如何?

楼下任兄改作已佳,但窃以为气势还是不足,不揣冒昧,见笑方家,如下:

云起岳阳百尺楼,天连洞庭万里舟。

今观千帆竞此渡,他日乘槎星汉游。

倘若写实“百里”,自有与之相应的情志:

昔闻洞庭水中水,今上岳阳楼外楼。

曾拟波涛惊天地,不期岸渚尽田畴。

画中万顷泛百舸,眼底百里拥万舟。

地下希文若知此,想应忧上复添忧。

通宝推:李寒秋,
家园 气度不凡!好诗

俺也贻笑方家一回:

岳阳百尺楼,洞庭千载秋,鲲鹏万里志,乾坤一日游。

家园 gaide改得不错!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好诗!
家园 即使是《诗经》《楚辞》里的诗句也还有一定之规

最基本的规矩是押韵。《诗经》305篇,除了《周颂》有8篇无韵以外,其余篇篇有韵。《诗经》、《楚辞》中也大量运用了对偶、排比、顶真等手法。从整体上来看,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它们中的大多数诗句也是整齐匀称的,是有节奏感的。

即使是山野民歌,意随心至,天然浑成,也并不代表它们就一律放弃了形式上的美感。事实上,从今天还在传唱下来的那些脍炙人口的民歌来看,民歌往往比文人的创作更讲求形式美,只不过这种形式美是没有统一之规的。

格律是一种规范,但不是必须执行的规范。古人并不反对抛开格律写古体诗,一般来说也赞成不因文害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更何况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了,诗人不还有绝对自由的新诗可以写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作者完全不懂格律,却文采飞扬,妙笔生花,写出一首又一首立意上佳,真情实意的七言或五言古诗的例子呢?不敢说没有,只是说这样的人才比较少。初学者依照格律而行,虽然难免“自缚手脚矫情作势”,却也可以“刻鹄不成尚类鹜”,避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低级错误。

家园 诗歌作为韵文的一种

首先就是要求琅琅上口易于传唱易于记忆,大致押韵大致形式整齐是区别于散文的重要特征。当然,现代散文诗中也不再强调押韵和形式整齐,完全让诗情才气意境气势这类实质性内容去驾驭冲破外在的形式。

就格律诗本身而言,沈人妖这帮子人搞什么平仄的年代正好也是大规模翻译佛经的年代,汉语的声调可能也出现在那个年代。好像就是因为翻译梵语佛经汉语原有的文字同音字太多,不得不用声调来加以区别,所以这才开始在古诗中强调平仄变化。

现代人学习写古诗。平仄对偶之类的简单常识不可不知,但是完全不必要去花费大功夫去舍本逐末。见过太多的人,看诗不看意境不看气势不看文采不看诗情,首先就去查平仄,这种做派完全就是诗匠作风,永远上不了层次。

学写古诗,首先要强调的就是古汉语的语感,现在的人从小就学习拼音现代汉语词汇,写古诗就喜欢把现代汉语长句玩缩字游戏缩成五言七言就以为是古诗了。要补火的话,《幼学琼林》、《声律启蒙》、《龙文鞭影》之类的可读,唐诗三百首背下来更好。其后更重要的就是赋比兴,直陈其事能明白通顺是入门,能以物比兴形象思维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是上乘。《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其实有心学古诗的人可直接作为学写古诗指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