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歪解三国之武圣关羽(一) -- wild007

共:💬40 🌺20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歪解三国之武圣关羽(一)

本文的构思来源于文化中国中的一期,所以很多地方取材于电视内容。由于本人一向很懒,所以也就主要靠记忆来书写,如果出现常识性错误,还请不吝赐教。

话说关羽的走麦城,是本人从小的一个心结,大抵看到这章,三国演义这本书也就不再继续看下去了。不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于残酷的事物有了足够的免疫力,所以渐渐的就不再对这一问题过分纠结了。但有一个疑问却一直存在于心头,那就是,关羽何以成为武圣?从汉室正统的观念来说,五虎上将张飞匹夫之勇,马黄赵均为降将,自然只能矮子里面拔高个,把关羽推了出来。可是这种说法着实很牵强,尤其是之后魏晋南北朝,成王败寇思想严重,统治者有着足够的时间和动机消灭这么个失败的英雄。这里面玄机很深,本文就选取一个特殊的视角,来试着解读一下武圣的诞生。

对于刘关张的桃园结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真假其实已经无所谓了。“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是令很多中国人热血沸腾的一句话。但是或许事实往往没有那么烂漫,真实的世界总是有着太多的残酷,说着这些话的人,真正能做到的却并不多。作为源头的刘关张,他们真的就做得完美了吗?其实就象那个著名的过五关斩六将,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这基本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让我们回到那个纷争的三国时代。在关羽走麦城之前,他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樊城水淹七军,天下震动,光复汉室形势一片大好。但接下来的蹊跷事却是一件跟着一件。关羽倾力进攻时,兵力将领不足之势已很明显,此时刘备那边汉中战役已经结束,就算士卒需要休整,派出几员大将领亲兵策应关羽之后亦当轻而易举。之后关羽悉调荆州兵北上加紧攻取樊城,作为主公的刘备怎么着也该想到引兵准备接防,可是这依然没有发生。更怪异的事是荆州之失,就算吕蒙奇计迭出,作为关羽大本营的荆州,在这么多年的经营下,怎么可能就完全没有反抗?关羽为何不敢倾兵回攻荆州?吕蒙有何可能短时间内肃清城内暗藏的忠于关羽的势力?如果这些都可以用荆州易守难攻解释的话,糜芳和傅士仁的反叛就更加匪夷所思,这两人很明显是刘备留在关羽身边负责平衡并监视的将领,糜芳更是刘备的小舅子,一起出生入死,投降东吴无疑是下下之选,就算不能坚守,也当逃往西川。同样怪异的还有刘封,他就算再怎么有私怨,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怎么有胆子敢不出兵相救?从后来刘备怪罪就束手被杀看,刘封根本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不过与这些相比,最最奇怪的莫过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反应,按正常逻辑,刘备在荆州不可能没有眼线,此时就算没有飞鸽传书,用驿站也肯定会比廖化早到成都。当他二人得知关羽兵败后,本应当立即召开高级军事会议,迅速制定应急方案,此时关羽生死未卜,就算用兵无着也当立刻派出使者和东吴媾和。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刘备除了“呕血”“昏厥”外,什么也没做,是的,什么也没做!?从后来麦城诸葛瑾数度劝降关羽看,孙权根本就不想要关羽的命,而从曹操的示例看,想让关羽为孙权卖命,这恐怕是傻子都不敢想的事。疑问是如此之多,而还有一个更加狗血的疑问,貌似和关羽之死无关,却恰恰点醒了整个事件的题眼,那就是三国中,唯有蜀国是没有正式修史的,以至于后来陈寿写三国志,不得不写得非常简略。可以想象吗?处处以汉室正统自居的蜀国却连自己的历史都不写?他可有的是修史的人才,陈寿自己可就是蜀国人啊。那时民间志史也极为盛行,中国的野史向来多如牛毛,甚至三国志本身如果不是因为写得好,也就变成野史了。可蜀汉政权连野史都没多少,这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看到这一串又一串的疑问,有没有办法把一切都串联起来呢?我们需要一个脉络。很显然,从上面的疑问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结论,那就是真正想要关羽死的,是刘备。乃至于孙权捉住了关羽,不仅没能卖得好价钱,还只能无奈杀之而为天下人所唾弃。我曾经把这些问题抛给我的同学,结果他脱口而出:《投名状》!(原来他一直没看懂电影《投名状》,想不通李连杰演的大哥为何要杀刘德华演的二哥)这个问题一揭示,我上面的那些疑问的确一下子全部迎刃而解。刘备根本不可能给关羽一兵一卒,荆州之失甚至不排除就是刘备默许孙权做的。糜芳傅士仁恐怕就是其中的关键人,所以他二人根本懒得跑回成都去述职,而是直接去东吴走走亲戚。刘封则更简单了,或许刘封都已经准备起兵了,只是突然接到刘备的密信才中途变卦的。一切都得到了圆满解释,但是一连串更大的疑问产生了,刘备为什么要杀关羽,真的仅仅是类似于投名状里的理由?之后的夷陵之战是怎么回事?关羽一个败军之将何以成圣?

且听下回分解。

通宝推:fride,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关羽+荆州,这份投名状最大的受益者是曹操啊

看来知曹操者,就是刘备了。

家园 我这里指的是电影《投名状》

看来起歧义了,改一下。

家园 据说清朝封武圣

兵部礼部推了关羽,李靖,岳飞仨人,后两位都是和打蛮夷出名的,尤其是岳飞是打满清老祖宗出名的,就关羽一人身家清白政治正确,所以就是他没跑了。

家园 满人没这么大话语权

武圣的诞生没这么简单,这个问题后面会说的,这篇只是开个头,还要连带着挖挖诸葛村夫的,呵呵。

家园 没看过《投名状》

你的意思是说刘备怕关羽做大,所以放任孙权拿了荆州。本来是想让关羽败兵而回,颜面大失。然后趁机削了关羽的势力。

没想到孙权抓住了关羽。孙权没看好形势,杀了关羽。结果刘备等于是借刀杀人,还占了道德制高点。

家园 下篇会写的

现在你说的这些,文化中国里都已经分析过了,我既然要提出来,自然有新的看法,呵呵,别急。只是在想这篇有可能会彻底转向政治文,有点麻烦。

家园 你想说的是。。。

刘备为了讨好诸葛亮及其背后的势力,做掉关羽?

家园 【原创】歪解三国之武圣关羽(二)

要解释刘备为什么要杀关羽,已经有人看出了一层意思。如果仔细看过电影《投名状》的话,自然就会想到,大哥李连杰用二弟刘德华的性命作为投名状,以换取背后某一势力支持自己称帝,真正实现拯救黎民的政治抱负。不过事情真的如此吗?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先看一段百度来的资料。

有关关羽的画像,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出现,见《三国志·魏书·于禁传》。于禁在樊城之役中被关羽水淹七军捕获归降,解到江陵,关羽失荆州后落到孙权手里。曹丕于许昌称帝后,孙权向魏称藩,将于禁送还魏国。曹丕表面上对于禁不得已降羽表示理解,给以安慰,并晋封其为安远将军,说是要让他出使东吴,令他先去原先的魏都邺城拜谒高陵祖庙,事先却令画工在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羞辱于禁,于禁见画发病而死。这是有关关羽画像的最早记载。这幅“关羽战克”图没有流传下来,高陵内关羽状貌当时是怎样画的,无从知晓。

三国之后最早所见关羽画像,始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年间。当时的著名画家赵忠义,应后蜀主孟昶之诏,创作了一幅《关将军起玉泉寺图》(见宋人黄修复《益州名画录》)。这幅《关将军起玉泉寺图》,把关羽与玉泉寺联系在一起作画,可能画的是作为佛寺神像的关羽。因为隋唐时已有关羽皈依佛门在玉泉寺护法的传说,但从此图的题名看又明言为“关将军”而非关神。倒底画的是关将军还是关羽神像,《益州名画录》未明载。

至于关羽神像,应比五代时的关羽画像出现更早。荆州民间自关羽死难后就立祠奉祀关羽,隋初在玉泉寺近旁即修建有关羽庙。为关羽立祠建庙自然供有关羽神像。唐代关庙已知有多处,并列入武庙(奉祀武成王吕尚)配祀的名将之一,关羽神像肯定比隋代出现得多,但隋唐关庙的关羽像神是什么状貌,也无从稽考。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对关羽的崇拜,官方可能开始于隋初,而荆州民间自关羽死难后就立祠奉祀关羽。可以想见,统治者不会无缘无故找一个没啥信仰基础的人出来作形象代言人,因为那样成本太高,古代没有报纸和喇叭,只能靠泥塑人像吸引香火来引导舆论,所以官方肯定选取那些已经有良好“香火基础”的泥胎中选取一个作为重点来推广。因此关羽自死难后就被立祠奉祀的可信度很高。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既然荆州士卒在关羽在世时纷纷逃散,相当于间接害死了关羽,却为何又在其死后为其立祠呢?这不是象在打荆州人自己的脸吗?而荆州在关羽死后一直归属于吴国,吴国君臣如何能够忍受这样一个被自己杀害的人立祠于自己的土地上?百姓多少有点有奶便是娘,即便关羽当初施行了一些德政,在吴国接下来的几十年,也足够老百姓把关羽忘得一干二净。魏晋统一南方后,也不可能对这么一个前敌国的将领有啥特殊感情。因此,民间的关羽信仰应该是一种很纯粹的喜爱,并不仅仅因为感恩,他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那么关羽为何会得到民众的佣赖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再来看一个更大的疑团,那就是夷陵之战。相信看过夷陵之战的人会对蜀军的出战阵容异常懊恼,因为还称得上熟悉的几个名字竟然是吴班、马良和黄权,其中黄权还不在正面战场。蜀汉那些有着赫赫战功的将领们呢?就算是那个“蜀中无大将”的先锋官廖化,也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而随着战役进程刘备兵力不足的态势处处显现,并不惜数度犯兵家大忌(刘备这么一个久经战阵的人会听不懂马良说的话?)来引诱吴兵出击,以求一战扭转乾坤。实际上只要稍有军事常识就会发现,夷陵之战刘备天时地利人和一条也不占,很多影视包括游戏说的夷陵之战刘备兵力占优真是有些不知所云了。荆州易手,刘备就算举全蜀国的兵来也不可能比吴兵多了。那么刘备为什么要打夷陵之战?他早不打晚不打,一定要等到曹丕废掉汉献帝称帝,然后自己也称帝的三个月后,就急不可耐地出兵了,这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必须先讲讲中国古代著名的“军神”兼“智神”诸葛亮了。

且听下回分解。

家园 【原创】歪解三国之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不过以一个有一定阅历的人的眼光来看,这个故事虚构的可能性很大,甚至很多人相信,并非刘备三顾诸葛亮,而恰恰是诸葛亮三顾刘备。那么这个问题有何奥妙在其中呢?也许我只要说一个名词,很多人就会恍然大悟,这个名词就叫:江南士族。

东汉末年,中原战火频仍,大量士族南迁,避祸江东。这些士族构成了孙吴统治集团的基础,而士族与孙家的目标向来不是完全一致的,事实上他们是一个松散的阶层,而在荆州一带,更有一个特殊的集团——荆州名士。按传统观念,士族就是贵族,血统意味着一切。不过或许中国人对贵族的认识总是偏差很大,很多人更是以为只要是有钱人就是贵族。这是因为中国的贵族阶层在唐时就随着江南士族的覆灭而基本瓦解了,后来的那些本质上称不上贵族(贵族是世袭的,哪怕过1000年依然是贵族),这个问题后面还会详述,这里先放一放。

东汉由于士族阶层固化,智力能力水准持续降低,终于酿成大祸,这一点,江南的士族领会颇深。于是,士族开始了优化自己血液的改良进程,在荆州这个地方,这一步迈得尤其大,其最基本的手段,说得通俗一些,那就是:招上门女婿。士族有的是女儿,但凡民间有才学出众的,荆州士族都尽力网罗。所以三国时,荆州这个四战之地却能保持人口经济文化的繁荣并非事出无因。只是这些入赘的才学之士当然也并不全然听命于士族阶层,他们也在试图寻找自己的话语权。因而在荆州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种士族和名士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的特殊局面。

这样我们再来看看刘备和诸葛亮当时的处境,自然就会心领神会。先看看刘备,一路穷途末路逃奔荆州,早已对前路一片迷茫,这么多年的白手拼搏,他当然明白光靠自己打打杀杀,投奔东投奔西是没有出路的,他迫切需要找一个可以支持自己的背后势力。很明显走当初光武帝的道路就是最好的选择,而眼前的荆州就有这么一个名士集团。所以当刘备得知自己的穷乡僻壤里有这么一位卧龙先生时,他怎么会不惊喜异常,在刘备看来,诸葛亮就是打开荆州名士集团的敲门砖。再反观诸葛亮,作为名士集团的内部,争斗也是异常激烈的。诸葛亮到底是聪明人,他很明显感到了自己在这种斗争中尚没有机会,因此暂时离开权力中心,在乡野充电并等待时机显然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再加上其对时局的看法已经有了一个轮廓,所以挑选一个荆州不具备的具有强大武力的人合作,无疑可以瞬时在集团内脱颖而出。可以说刘备和诸葛亮,无论是谁顾谁,两者都是一拍即合的结果。

后来的发展也并不出乎两人的预料,刘备得到诸葛亮的支持后,迅速从一个落魄的投奔者一举成为刘表眼前的红人,并很快介入了荆州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这个升迁的速度的确可以以火箭来形容,到赤壁之战时,刘备甚至都能和孙权平起平坐了,在此之前刘备何曾有过这般待遇?他那个皇叔的红利早在中原就已经严重透支了。此后刘备向孙权借兵取西川,更是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如果没有名士和士族集团在背后的暗箱操作,你能想象孙权不仅放弃到手的肥肉,还培植一个自己的竞争者吗?你能认为在西川经营数代的刘璋集团真的暗弱如此吗?中国的地头蛇,从来不是能从外部轻易征服的。孙策过于强势的下场就是被暗杀,刘备和孙权为何能平安度过呢?

说到这里,轮廓就开始慢慢清晰了,那么在这种氛围里,刘备诸葛亮关羽这些人的选择又有何不同呢?

且听下回分解。

家园 真是,杀关羽用得着这么做?

顺便把这么大的一块地盘送出去让别人杀关羽??这么大的布局,糜芳之类的人都知道如何做,怎么关羽就一点也不察觉??察觉以后带着荆州投奔曹操就是了

家园 政治没这么好玩的

给关羽招来杀身之祸的关键就在于他走出了打樊城这一步,此时关羽在军中,无人杀得了他。而一旦关羽打下了樊城,刘备就相当于被逼上梁山了。至于为何会是这种后果,如果你还有耐心,接下去的几篇自然就会有结果,呵呵。

家园 问得好!往下看——
家园 全是问题,答案呢?

且听下回分解——

家园 【原创】歪解三国之兴复汉室

在三国中始终打着兴复汉室旗号的,大概就是刘备了。这块招牌的威力有多大呢?其他人或许不清楚,但是有一个人却非常明白,那就是曹操。他手下有一个极重要的谋臣:荀彧。看过三国的都应该知道,曹操早期的心腹大多都是荀彧引荐的,而曹操之所以能挺过这么多次生死悬于一线的凶险局面也都因为背后有这么一位铁杆人物的支持。可就是这么一位患难与共的铁血搭档,竟然也是兴复汉室派,最后被曹操逼死了事。由此可见,在当初的年代,“兴复汉室”实在是件大杀器。

那么手握这件大杀器的刘备,最后功败垂成,自然令这世上无数的三国迷捶胸顿足,恨不能穿越一把,去力挽狂澜。但是有没有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天天喊着“兴复汉室”的人,他们心里是否真的是想要去具体实施的呢?让我们再次去审视一下那段历史。对于刘备来说,复兴汉室最佳的时期无疑就是汉中之战结束后的这个时间段。此时无论是从汉中经上庸重点突击襄樊,还是直接突进长安,都将给曹操致命一击。事实上哪怕关羽只在樊城下赢了一仗,周边就有数个郡县反叛了。此时曹操已派主力南下驰援,长安非常空虚,汉中的刘备又是新胜之师,士气正旺,如果此时大发檄文,昭告天下,那么复兴汉室就绝非口号那么简单了。但是显然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刘备既没有进击长安,也没有驰援关羽,只在成都静静地看着。这就非常可疑了,那么刘备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其实我们只要跳一步考虑,自然就会对这一问题有了一点眉目。如果刘备顺利拿下了长安和襄阳,并最终击败曹操迎回汉献帝,那对刘备意味着什么?刘备可能取汉献帝而代之吗?如果那么做,刘备顷刻间就会变成国贼,成为董卓第二。很显然,刘备最好的结局就是接替曹操成为新的丞相。这对一个卖履出身只会打打杀杀的草莽英雄意味着什么?他将从此从一个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变为在宫闱中玩弄权术的政客。对于一个这么多年跌打滚爬,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安乐窝的刘备来说,这会是他想要的结局吗?他已经老了,在成都颐养天年恐怕才是他此时最大的愿望。更何况事实上还有更强大的因素在背后,并不允许刘备去完成这个大业。这就要看诸葛亮以及他所代言的那个声音。

要讲诸葛亮的问题,必然就要涉及那篇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未来的战略意图作了很好的谋划,不过对于当时破落得有些英雄气短的刘备来说,最听得进的恐怕是那个据有荆益的中期目标,远期目标嘛,大家都明白主要是画饼用的。所以当远期目标真的可以实现时,刘备并没有去执行(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只是需要注意的是,诸葛亮一介书生,何以有这么大的把握,就轻言取荆益两州?曹操取汉中张鲁都并不轻松,对益州更是不想碰。刘表和刘璋都已在自己的土地上经营了很久,后来也能看到刘璋在川地很有民望,并非暴戾之徒。而当时的刘备虽有一些骨干力量,但入荆州时日尚短,难以服众。东边孙权北边曹操又都对荆州虎视眈眈,如不解决这两边的危局,别说远期目标,就是中期都是镜花水月。这要在今天,谁要碰上这么一个夸夸其谈的书生,恐怕开始还有些脑热,一旦睡一觉清醒过来,立刻就会让他有多远就滚多远。刘备也是相当有阅历的人,自然不会这么轻易上当,现实直接可操作的可行性方案才是最迫切的,而这才让我们逐步看到了诸葛亮背后的那个荆州名士集团的能耐。虽然表面上,是诸葛亮能力超群,处处能人所不能,但是实际上,我们应该明白,现实世界,奇迹是很少发生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办到那些常人无法做到的事,其实往往都是由背后一些很简单的运作来完成的。

说到这我们就要看看当时的江南那个相对来说比较奇怪的地方。前文说过,孙策可能就是因为过于强势而遭到暗杀,毕竟刺客能够得到这么准确的信息,得到这么精良的剧毒武器就是很蹊跷的事,其悬疑程度直追近代的肯尼迪遇刺。在西方世界里,中央集权弱小是常态,而在中国恰好反之,这多少有些影响了我们的固定思维。在当时的东汉末年,中央集权的衰微已是常态。我们仔细看孙策的崛起,从借兵征讨到平定江东,中间过程极其顺利。这固然有孙策自己的军事素养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却在于,避祸江东的这些士族们可不想让这天下最后一块净土成为兵灾连连的战场,所以当他们看到孙策锐气逼人时,就主动帮助他把敌人们都摆平了。而接下来,这位少年英雄如果过于追求权力也会让这片土地上实际的士族统治者睡不好觉,于是暗杀就成了最好的办法。而孙策之死并没有造成江东的变盘,孙权顺利接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谁才是策划这起暗杀的黑手。在这样一种环境氛围里,孙权会有多憋屈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不过在孙权手上,东吴后来还是把中央集权给强化了,这从其后代君王的表现可以得到佐证,因此,“生子当如孙仲谋”,此言非虚啊。

不过在赤壁之战时的当口,孙权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权力,甚至有可能诸葛亮在东吴的权力都会比他大点,因此所谓的诸葛亮激孙权抗曹,或许激是激了,但就算孙权当了软蛋,他还是得上战场,因为其背后真正的东吴操盘者恐怕已经定下了抵抗的基调了。这也解释了战后,刘备顺利地取得了大半荆州之地,并毫无顾忌地唱着刘吴联盟的高调去取西川了。在士族看来(名士集团应该主要是负责跑腿干实事的),吴刘的那条军事分界线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所以荆州在刘备手里还是在孙权手里,他们并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孙刘听不听话,因此相对来说,在当时把孙权的势力范围弄小一点还更好控制一些。只是他们千算万算,漏算了关羽。

且听下回分解。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