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毛泽东的胆略与辽沈战役作战决心的形成 -- 思想的行者

共:💬146 🌺28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毛泽东的胆略与辽沈战役作战决心的形成

怎么看毛泽东在三大战役中的历史性作用?我这里从作战决心和胆略之间的关系出发

我不清楚博弈论当中有没有关于胆略与博弈的相关的数学模型,但是简单的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胆略对于博弈的重要性:

当博弈的双方同样面临着不确定性的风险的时候,选择积极方案而不是消极方案(或者说稳健方案)是需要胆略的

积极方案意味着更大的收益,也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的风险

消极或者说稳健方案意味着更小的收益和风险

这需要决策者做出抉择,考验着决策者的判断力(对不确定性风险的预估)和胆略

与风险一样,机遇本身也是不确定性的。

如果决策者的胆略不足的话,那么很可能忽略稍纵即逝的机遇

从东北战场的双方的博弈或者说决策过程来看

1,从国民党方面,从美军顾问团到蒋介石的顾问冈村宁次都提出了撤退蒋军主力到锦州附附近保持进可攻退可守姿态的建议,蒋介石也一再要求卫立煌集团实施撤退,但是卫立煌一再的否决

这说明实施封闭国民党东北部队的时间窗口这个机遇期并不会太长

2,从解放军方面来看,林彪顾虑的是解放军可能在锦州城下遭遇到来自葫芦岛的国民党华北部队和来自沈阳的国民党部队之间的夹击,林彪对自己的部队的阻击能力没有十足的把握

在机遇和风险之间,林彪一再的犹豫甚至于反复

这个时候毛泽东在电报中明确的措辞要求他树立打大战的决心,在林彪发出要求撤围锦州的电报以后,毛泽东推翻了周恩来的过于平和的电报稿,而亲拟了一份措辞严厉的电报

这样毛泽东就将自己的决心和胆略灌输给了林彪,形成了东北野战军东北决战的坚定的决心

家园 能稳健解决也是好的,次次像豫东战役那样也挺难把握的。
家园 确实不能说林彪就是完全错的

关键在于一个是自己的攻坚能力,一个是阻援能力

还有一个就是国民党方面的作战意志的问题

东北战场上的国军基本上都是精锐,而解放军则更多的是新兵蛋子

在东北战场上并不算精锐的52军到了上海以后都打得很不错,东北的铁路交通更发达,在华东战场上,主要是一纵一横的两条铁路线,而东北战场上铁路纵横,这都方便于部队的增援而不利于打援等等

林彪的谨慎在此后他面对白崇禧的时候发生了效果,毛泽东要求林彪做大迂回,完全不理白崇禧的部署,而林彪则将五个军并拢在一起,实践证明,林彪的做法使得白崇禧这样的善于抓战机利用公路铁路迅速达成战场局部优势的战法基本失效,最后白崇禧在衡阳不得不撤退,大败

什么时候该大胆,什么时候该谨慎,确实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非常考验功力的问题

家园 林彪作为战地指挥员没有掌握太祖的战略资源,犹豫是有道理的

杜鲁门行政当局在1946年春夏终止对国民党政府的一切军事援助后,共和党控制的美国国会是不满意的,尤其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斯大林在东北大力武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陷国民党军于极端不利境地,美国国会强烈呼吁杜鲁门政府解除对华武器禁运。

比如美国恢复军援,甚至美国远东空军对长春采取空投行动,30多万长春国民党军队也不至于饿死,林彪也就拿不下郑洞国坚守的长春,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非常不利。

在这个政治背景下,斯大林耽心一旦发起辽沈战役,美国方面会在国会强大压力下采取支援国民党的行动,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非常不利。因此,斯大林想出柏林危机这个计策,而且在战略上成功了。

1948年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国驻欧洲空军投入所有能够使用的飞机实施空中补给,搭建一条通往西柏林的“空中走廊”。美国空军最高指挥部当即从阿拉斯加、夏威夷和加勒比海等地调集了大批运输机执行代号“运粮行动”的空运作业。同日,美国空军第1批C-47型运输机满载着生活必需品飞抵西柏林,一场被视为世界航空史上空前壮举的大规模空运行动——“柏林空运”由此揭开了序幕。

当时的西柏林尚未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根本不具备生产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但居住在这里的250万德国居民每天至少要消耗4500吨物资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因此,美、英两国面临着空前艰巨的运输任务,包括粮食、布匹、药品、煤炭,甚至某些机器设备在内的所有物资都需要空运到西柏林。

1948年10月15日,美、英两国建立联合空中补给工作小组,由美国空军中将威廉·特纳负责统一指挥,进行大规模空运。特纳中将被誉为“美国空运之父”,他曾在二战期间指挥了举世瞩目的“驼峰空运”行动,从印度向中国昆明空运了大量战略物资。

起初,特纳中将手头仅有来自美、英、法三国的军用运输机,每天只能空运750吨物资,还远远不能满足西柏林居民的需要。当了解到西柏林居民面临的艰难情况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再将柏林空运视作一场解决政治斗争的手段,而是当成一次人道救援。1949年起,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国纷纷派出运输机和机组人员参与柏林空运。随着投入空运的飞机、新建的机场以及运输强度的不断增加,柏林空运每天的空运量不断地相应增加,1500吨、2000吨、4000吨、5000吨……直到1949年4月16日这天,西柏林上空异常繁忙,联合空中补给工作小组指挥下的所有运输机倾巢出动。当天的空运量毅然突破了12840吨,创下了柏林空运中的一天最高空运量纪录。

就在1949年4月16日那天,TG的120万大军在千里长江已经准备停当就等渡江了,而美军乃至全世界资本主义的所有运输能力全部陷在西柏林,只好派出紫石英号进行试探性骚扰了。。。。。

1949年,毛泽东在西柏坡对斯大林特使米高扬说:“我们最衷心的感谢苏联对中国革命给予的巨大支援”。

我们今天看到太祖有恃无恐而101战战兢兢的鲜明对照是有历史背景的。

家园 你这个东西的错误不是一般的多

毛所掌握的而林所不知道的是来自国民党内部的情报来源

其他苏联什么的,基本都是没根据的

柏林危机的背景是当时美苏可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跟中国战场一点关系都没有

家园 陈毅说过淮海战役的成功靠2样:大连来的大炮弹和小车民工

其他苏联什么的,基本都是没根据的

大连的军工厂是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主要弹药后勤来源,就是在苏联的土地上进行生产的,原材料直接来自苏联远东和朝鲜--这就是TG对朝鲜和越南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

柏林危机的突然发生和嘎然而止的时间都令人奇怪:

1948年6月26日,柏林封锁开始;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拉开序幕;

1949年5月11日,柏林封锁结束;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等待档案解密吧。

家园 苏联对东北的支援我没否认

出错的主要是国际关系上的东西

在当时的苏联政治版图上, 中国是个未定的地方, 苏联并不奢望中共能战胜国民党.

至于你开列的时间, 太牵强, 类似的时间很多, 但不能说明任何联系

家园 从军事上看就是后勤支援,什么情报取胜都是瞎吹

苏军情报组在延安就提供了TG所需的电子情报保障--不包括莫斯科提供的战略情报转发。驻延安西柏坡的苏联特使就是当时苏联的铁道部副部长--所以后勤比情报重要得多。

苏联并不奢望中共能战胜国民党.

这才是彻头彻尾的谎话---苏联朝鲜在101和陈云北满南满坚持时提供的关键支持是没有奢望?

解放战争这样的大规模消耗没有大连哈尔滨这样的后勤基地依托是不可能的--TG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立刻要求苏联提供铁路车辆军工厂设备材料,苏联都一一满足了。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一书里就讲到在哈尔滨大连军工厂的事情,明显看到有苏联支持的痕迹。

等到朝鲜战争入朝作战,TG当时的军工生产能力就远远不够了,弹药后勤全部苏制。

现在有人把TG的成功(包括朝鲜战争,金门打炮(搞小动作),原子弹导弹乃至今天的宇宙飞船)都吹成完全自力更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通宝推:腾格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承认历史很重要,但走进另一个极端就没必要了

苏联当时的战略重心在欧洲, 二战时的创伤也没处理完, 甚至到1947年底, 整个苏联仍然面临粮食不足的最基本问题.

事实上苏联当时是希望在欧洲闹出点事, 如柏林危机. 但在远东, 苏联的国力不允许出现不稳定情况. 所以苏联在柏林危机被克服后, 立即派米高扬来华, 防止因中共局势过于顺利而带来的美国干涉, 原因就是中国按照雅尔塔协定的划分, 是美国的势力范围, 中共能够分一半江山, 对于苏联来说已经是非常意外的惊喜了

所以你的想法脱离了当时苏联可以动员的能力. 朝鲜战争后苏联开始活跃是事实, 但在此之前, 苏联还是很担心远东局势不稳定的

家园 林在此役中最大的毛病是犹豫,忽南忽北。

毛一开始也没有强迫林一定打锦州,林要打长春毛也同意,后来打了半天打不下来,就该攻为围了,这个时候开始要南下攻锦了,国民党从葫芦岛增援,林攻锦又下不了决心,之前又迟迟不做准备,最后终于把太祖给惹毛了。

……关于你们大军南下必须先期准备粮食一事,两个月前亦已指示你们努力准备。两个月以来,你们是否执行了我们这一指示一字不提。现据来电则似乎此项准备工作过去两月全未进行,以致现在军队无粮不能前进。而你们所以不能决定出动日期的原因,最近数日你们一连几次来电均放在敌情上面,并且因此又均放在杨成武是否能提早出动上面。你们六日十九时电,虽曾提到粮食问题,但是你们说:“如杨成武部出动时间能提早,则我们出动时间亦能提早。”你们八日十七时电则全未提到粮食问题。但说敌情严重,并作出结论说:“东北主力行动时间,须视杨成武部行动的迟早才能确定。”当着我们向你们指出不应当将南面敌情看得过分严重,尤其不应当以杨成武部之行动作为你们行动的标准,并且同时即确定了杨成武的行动时间以后,你们却说[相距不到三天]:“决不以杨成武部行动之迟早为标准”,而归结到了粮食问题。对于你们自己,则敌情、粮食、雨具样样必须顾虑周到,对于杨成武部则似乎一切皆不成问题。试问你们出动遥遥无期,而令该部孤军早出,傅作义东面顾虑甚少,使用大力援绥(归绥),将杨成武赶走,又回到东边来对付杨(杨得志)、罗(罗瑞卿)及你们,如像今年四月那样,对于战局有何利益,你们对于杨成武部采取这样轻率的态度是很不对的。对于北宁线上敌情的判断,根据最近你们几次电报看来,亦显得甚为轻率。为使你们谨慎从事起见,特向你们指出如上。你们如果不同意这些指出,则望你们提出反驳。

家园 换你你也犹豫

林彪南下锦州, 等于是把脖子先放在人家的刀口前再去掐人家的脖子

林彪南下的最大危险不是国民党的东进兵团, 而是廖耀湘去掐脖子, 只要林彪的后勤线一被掐, 就算不在锦州被人家吃掉, 老本也要扔进去大半

这种仗, 在心里没底前确实是谁都不敢下决心的, 老毛也不例外(仅有的例外是在朝鲜战场上在占领汉城后要求志愿军继续南下, 结果差点把38军扔在汉城了)

家园 另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所谓的大连的炮弹

这句话我从没看到过原始出处

而我们都知道,东北野战军的主要火炮, 一是来自日系, 二是来自缴获的美系. 而苏军没有大规模装备美国身管炮,那么这个大连的炮弹是打算给谁用?

假设这个大连炮弹指的是日系炮弹话,OK,东北野战军那里勉强说得过去了(其实较真了也说不过去, 大连虽然是日军要塞, 但在918后日军的军备重点就转移到黑龙江去了, 不可能还在大连储备那么多弹药, 更何况大连滨海, 日军也没必要在此储备太多弹药, 对苏战争时直接海运就可以了)

那么淮海战场上两华野战军只有美国火炮可用, 这个大连的大炮弹又是怎么回事?

提示你一下, 苏军和美军的主要压制火炮分别是122和105毫米口径, 根本无法通用的. 而苏军和美军的76毫米炮内弹道性能完全不一样, 也是无法通用的

家园 主要是对部队攻坚能力的信心不足。四平啊。
家园 他最担心的是重武器到时候撤不回来

tg可没有美国奶爸,都是几年辛苦攒下的,这点家底能不心疼?

家园 部队也心疼啊~```

打后卫的肯定是没了, 就是撤出来的, 要在东北的10月后在无人区走那么远的路, 损失也是可以想像的

所以他要是不犹豫, 才说明他不懂战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