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20万元的一首七言诗 -- 好猫如诗

共:💬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20万元的一首七言诗

 

  “南国红豆生处处,最数无锡红豆树,道是萧郎手自栽,红泪千年咽风雨……”由中华诗词社、江苏省红豆集团等共同发起的“寻找当代王维――征集七夕红豆诗”活动已落下帷幕,原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76岁的刘征摘取了此项活动的桂冠,他创作的七言古风《红豆曲?并序》获得了20万元巨额奖金,这首价值20万元的古体诗是怎样产生的?

  谈到获一等奖的古风《红豆曲?并序》,中华诗词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本次大赛编委张文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首诗以无锡一棵千年红豆树的传说为题材,写出了梁朝昭明太子萧统和慧如尼姑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全诗感情浓厚,行文如流水,获得评委一致好评。”

  据介绍,大赛的评选标准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形式上必须是传统旧体诗,其次在格律上,要讲究工整严谨的平仄对仗,另外就是内容及表现手法,要求与时代结合,讲究艺术技巧,思想上进。

  记者随后又采访到了作者刘征。本来作为大赛的评委刘征是无权参加比赛的,但当时他拟去北欧旅游,而且大赛已有多位评委了,就想不如参与一下竞争,于是就申请退出评委,参加比赛,没想到一举获大奖。

  记者最后提到敏感的奖金问题,刘征并未回避,他说:“旧体诗一度很没有地位,甚至在新文学史上很少提及。我们就要打破这些成见,让大家觉得是好诗就喜欢,决不能放弃传统的诗词创作。当然也不能去复古,还是要创新的。”关于此次获得的20万元奖金,刘征说近期正准备参加在台湾举办的诗词书法联展,获奖使他有条件去参加了。

  刘征对诗界与企业联手搞大赛的形式表示肯定,“目前的文艺界还是比较冷清的,虽然我们的诗歌、小说、戏剧发展得还不错,但离繁荣还差得很远,企业与文艺的结合是必要的。”

  诗社的张文廉也认为:“艺术不是孤立的,不管什么样的比赛,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我们要提倡百花齐放,新诗旧诗并驾齐驱。而且现在我们的诗刊发行已达到25000份,这对于纯文学刊物发行来说已是进步,我们从中看到了好的发展势头。”

  至于红豆集团是否借这次活动进行商业炒作,张文廉认为:企业的炒作性质是不能否认的,但从诗词的发展方面讲,企业也从经济上起到了推动和振兴作用。????

  红豆曲 并序????

  刘征

  2001年访无锡,因得赏无锡红豆树。树传为梁昭明太子萧统手植,已一千多年。原为两树,后两干合抱,并为一树,上枝仍分为二。近处旧有文选楼,已圯无遗迹。时值岁寒,木叶尽脱,根柯盘结如虬龙。廊上悬有红豆树图片及前贤诗文,益我见闻。听老者讲昭明太子浪漫传说,哀艳动人,遂有写《红豆曲》之萌动,孕育多日,终于呼之欲出。2002年春节多暇,命笔成章。传说为我起兴,赋事任臆所之,起初不虚者只一情字。????

  南国红豆生处处,最数无锡红豆树,

  道是萧郎手自栽,红泪千年咽风雨。

  萧郎帝子人中龙,金蝉翠抉当华风,

  济贫苏困不自足,文选楼头夜烛红。

  恰是清明新雨后,信马青郊问花柳,

  暂辞倦眼万飞鸦,难得清心一壶酒。

  当垆女儿傍前溪,杏红衫子绿杨枝,

  相逢却似曾相识,未曾相识已相思。

  素手捧杯奉公子,明眸含笑凝春水,

  不须丝竹伴清歌,天下流莺欲羞死。

  碧桃花下誓终生,阿侬小语许花听;

  “因爱红豆名红豆,不慕繁华只重情。”

  归来杜门耽笔砚,寝馈沉酣书万卷。

  碧玉未及破瓜时,待嫁三年应未晚。

  文选终成第一书,牙签锦轴聚琼琚。

  凤笙龙管迎红豆,春风十里紫云车。

  白头阿母吞声泣:“讵料一病终不起!

  欲寻红豆向何方?前一片埋愁地。

  朝占鹊噪暮灯昏,枫叶桃花秋复春,

  伶仃寸草当垆女,寒微无路叩金门。

  嘘气如丝泪成血,枕上声声犹唤君,

  叮嘱一物遗公子,锦帕包裹是儿心。”

  帕上鸳鸯女亲绣,鸳鸯帕裹双红豆,

  如闻红豆唤萧郎,红豆与郎永相守。

  悔因功业负佳人,恨我来迟卿已走,

  从今见豆如见卿,豆似明珠捧在手。

  一双红豆种楼前,春怜风雨夜怜寒,

  泪挽柔枝唯脉脉,月移树影望珊珊。

  香丝未尽春蚕死,红豆树长年复年,

  双树合抱成一树,双枝交叶绿含烟。

  黄鸟来歌白蝶舞,芝兰相伴幽篁护,

  彤管轻吹玫瑰风,情天漫洒金盘露。

  梦里繁星坠地来,枝头红豆结无数,

  祝福天下有情人,欲启朱唇作低语。

  岁寒来访雪压枝,回廊图展令心怡,

  豆似丹霞花似雪,前修诗笔罗珠玑。

  树前闲话得小憩,秀眉老父道传奇,

  和泪翻成红豆曲,聊补摩诘相思诗。

  纷纷争斗多仇怨,采撷休忘摩诘劝,

  安得播爱遍人间,婆娑红豆植伊甸。????

  一派闲言:给诗歌一点眼球????

  提起诗歌,许多人都会说:这年头谁还写诗呀,写诗又不能当饭吃!是的,在当今商业文化兴起的年代,一般报纸副刊上已经寻不见一点儿诗歌的影子了,即便专门刊载诗歌的文学期刊,也多半都在无奈地忍受着门前冷落人马稀的窘境。古人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今人可能不了解海子,许多人却都知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其实,诗者思也,只要人们还有空隙想去抚慰一下自己那颗早已不受重视的心,只要他还有点文学修养,面对一首真正的好诗,他不会无动于衷的。诗并不一定多高雅,但它一定是指向心灵的,是人类文明精华的体现。

  只要诗还有人看,就会有人成为诗人。在诗人还未能用他们的诗句叩开这个世界的财富之门的时候,能有人给他们一块面包、一张书桌、一间小屋,谁说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写诗者除了才华,首先还是要生存。

  如果你还能从诗中得到愉悦或感动,还是多给诗歌一点眼球吧。(孔琳 李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