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红西路军形象从来都是正面的——对刘仰先生的批评 -- 双石

共:💬109 🌺901 🌵2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证明了人家说的没错

受到冲击的是有被俘经历的人,被认定为负面的是被俘一事,而不是参加了西路军,不要搞混了。

家园 西路军的历史冤屈, 不是毫无根据, 而是情有可原

我不反对双石对刘仰那段话进行批评的初衷. 但是, 那段话的原文是特定历史年代的产物, 最好在弄清楚历史来龙去脉的情况下, 进行批评.

西路军的历史冤屈, 在双石来看, 似乎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无稽之谈. 但若放在历史当中考察它的来龙去脉, 则并非如此. 在这种情绪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下, 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思维的典型体现, 既有合情合理的一面, 也有矫枉过正的不当之处.

我认为西路军历史上的冤屈, 大致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 由于毛泽东在1936年写道, "西路军...是张国焘路线的...最后的破产", 于是在此后的诸多文献当中, 包括毛泽东本人的著作注释, 就根据其含义, 总结成"西路军执行张国焘路线". 而这几个字, 也正是李先念最耿耿于怀的地方. 徐帅略有不同, 他的心病还有自己在西路军失败中所犯的战略过失.

对此应注意到, 所谓"执行张国焘路线", 是个历史判断, 更是个政治判断, 政治影响不小. 事实上, 如果不借助政治定性的话, 单纯从历史事实上说, 这两种说法实际上难以有效区分:

A) 西路军执行了张国焘路线;

B) 西路军的形成, 西进, 西路军的作风, 西路军领导人的风格, 都受到张国焘的不良影响或张国焘领导时期的不良影响;

而且, 张国焘路线在革命史上的最大负面影响, 在于反对中央, 另立中央, 部队和干部的作风问题都还在其次. 在才是张国焘路线真正的"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徐李二人都试图强调西路军确实服从了中央的命令.

这个政治结论的一个直接影响, 在历史文献中容易注意到, 那就是西路军出身的干部必须以此为标准, 来记录自己的经历, 交代自己的问题. 例如李卓然在39年写下了《十五年与一年》的个人总结, 认为自己入党16年, 有15年是执行正确路线的, 西征那1年算是犯了错误. 而它的最大影响, 则是造成了部分西路军干部在运动中受到冲击, 西路军战士长期无法落实待遇.

所以, 李先念和徐帅争论西路军问题, 所争的既是有现实重大影响的政治问题, 也是历史的问题. 这两个方面纠缠在一起, 是正确认识历史的不幸; 但从政治问题出发, 它同样有合理诉求的一面. 况且, 解铃还系令人, 政治定性只能由中央更改过来, 这场官司并没有别的上诉法庭可以去.

需要说明, 政治决议虽然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影响, 并被某些人歪曲利用为"反毛", 但并没有给历史研究本身划出禁区. 我找到的历史研究论文当中, 指出西路军战略战术和军队作风上的问题, 并把这些作为西路军失败主因的, 其实不少, 其中还有一些委婉指出了徐帅观点的错误. "毛泽东陷害"的阴谋论, 同样有论文进行驳斥. "毛泽东陷害"论一度大行其道, 在一开始或许是政治干扰下历史研究的问题, 到了如今, 已经变成了传播领域的问题.

-

其次, 西路军本身的另一个突出遭遇, 十分值得同情, 那就是战俘问题. 在战俘问题, 以及流落失散战士的问题上, 这虽然不是我军战士的唯一特例, 但是归结为最悲惨的几个例子之一, 是没有问题的. 西路军共计被俘约一万二千人, 其中有三四千人被活埋, 一千多人被枪杀或残酷虐杀, 余下的很多战俘艰难的活了下来. 被俘人员当中还有至少几百名女战士. 直到八十年代, 他们还有一千多人幸存. 这些被俘战士原本生长在千里之外的土地上, 却被迫在荒僻的西北农区牧区度过余生. 有些还成了回人. 而且他们往往还不到老红军的待遇. 不少人因为被俘经历, 运动中受过冲击, 晚年则生活在贫病之中.

他们的遭遇确实值得同情. 乍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政策性遗漏, 在长期累计之下, 却产生了这种让人难以忽视的后果. 这样的政策在党内政治文化中又有深厚的根基, 让我们很难把它归因于某一时间少数人的过失或罪责. 况且, 西北地区本不富裕, 贫穷艰难的生活是许多西北农村的共同点. 不过, 西路军幸存战士, 毕竟和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居民不同, 他们有着完全别样的革命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从这个角度出发, 他们的倾诉至少可以理解.

-

最后, 部分西路军干部因为张国焘路线或被俘经历, 在整风, 文革等斗争中挨过整.

这种说法, 见于谢觉哉夫人, 西路军战士王定国在八十年代调查后写给中央的报告, 一些长期研究西路军的学者也说过这样的话. 不过, 这其中多少有官方政治结论影响下的因素.

高华的红太阳一书认为, 在整风之前的肃托, 部分西路军干部虽然和托派无关, 确是三种主要的肃托对象之一. 但是他的证据来自陈复生《三次被开除党籍的人——一个老红军的自述》, 是孤证.

42年8月, 在整风正式开始差不多半年后, 中央发文件指示, 对张国焘路线, 分清单纯追随者和积极帮手. 这反应肃清张国焘路线的影响是整风内容之一. 但这个文件的存在, 既可能表明之前对西路军或四方面军有不恰当的指控, 也可能表明这之后就对四方面军绝大多数干部网开一面.

徐帅, 李先念, 为西路军问题积郁多年, 依常理看, 和此不无关联. 当然, 他们的感触再深, 也不能直接等同于实际情况.

受迫害最为典型的, 当然是陈昌浩, 张琴秋二人, 张国焘路线成为他们的主要罪状, 导致了他们的自杀. 而在有些人如黄火青那里, 西路军历史问题只是他们的许多个"罪证"之一, 是否"罪魁祸首", 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在整风和文革等政治运动中, 西路军出身的干部和战士们究竟受到了多大影响? 限于个人对历史的了解, 这个问题我无法确定的进行回答. 不过, 我相信这些文字至少可以说明, 凭借少数缺乏代表性的证据就对它轻易否定, 这种态度并不可取.

.

在新中国的革命史上, 西路军这样的"冤屈"可能算不得多么突出, 只是在整风或文革这样的"特殊时期"才有集中体现. 这里加上引号, 并不是要钻牛角尖, 而是想说明: 对于环环相扣的历史, 如果用对某些片段进行选择性忽视来做"正常化"叙述, 也就必然同时把另一些片段"荒谬化".

-

在为西路军"喊冤"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的今天, 刘仰文中那段表述的历年代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对此不加修改的引用无疑是不妥. 但我不同意双石的地方, 是他暗示了, 自己的判断不仅仅针对当下, 甚至连几十年的历史都包括了进来:

- "西路军的形象从来都是正面"

- "文革时期, 我在读小学, 就看到了红旗飘飘, 星火燎原, 气壮山河"

- "20多年后,当西路军蒙冤平反之说, 沸沸扬扬之时,笔者根本就反应不过来, 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呀"

这样的表述, 忽略了历史的发展过程, 不符合历史. 在历史上, 西路军的形象固然有鏖战西北光辉而悲壮的一面, 有失败后仍然忠于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的一面. 但同样有错误路线阴影下, 注定了失败的一面, 更有令当事人苦涩的种种个人经历, 冷暖自知. 后两者, 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用"从来正面"概括进来的.

当双石读到《星火燎原》时, 很可能丛书编辑的工作已经都中断了, 编辑们正在为保存手稿而奔波; 他读到《气壮山河》时, 作者大概已经被抄了家, 连自己都没有保存到一本. 对时局的影响, 双石在文中表现得一无所知. 却在"二十多年后", 对于那样影响所造成的强烈反应, 他倒表现得十分疑惑. 只是, 这种疑惑, 该向何处追问, 答案还不明显吗?

通宝推:水随天去秋无际,landy,
家园 呵呵,请拿证据说话好么?抄家什么的,仅仅是针对……

西路军么?《星火燎原》停刊什么的,恰好说明并没有针对西路军一家呀?——西路军的文字在其中占了多少?

嘿嘿嘿嘿,先生是文科生吧?举证要注意收敛性哟!如果证据指向是发散的,可能会适得其反哟!

其实,丛新先生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只是你不愿意正视,而已!

建议打住,好么?

家园 您那, 写起军史之外的东西, 实在偏差太大

这个偏差不是客观条件导致, 而是内偏.

您要维护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誉, 这没错, 好得很. 不过, 是不是也要把其他人的观点, 诉求, 理由, 这来龙去脉, 弄清楚?

您还好意思替方军. 方军的问题在哪儿? 做什么就只关注什么, 一根筋儿, 别的方面是什么理由, 是什么诉求, 那不重要.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不明白.

您呢, 一个东西写下来, 这边厢是清楚了, 伟光正了, 别人已经成了一个莫名其妙, 无事生非, 尽给组织添乱的形象.

更受不了的是, 您老还总是舔着脸冒充客观. 您的西路军战史贴不好好讲"执行路线"这个看似简单说法的背后(政治)文章, 马上就有人觉得徐帅十恶不赦, 居心叵测了. 正好, 您站出来出面维护一把. 不得不又回忆起, 您自称对蒋氏很尊敬佩服, 仔细拜读过人家的大作, 结果读出来是做中学生阅读理解都及不了格的水准.

家园 呵呵,蒋氏著作,至少俺比先生你读得认真,是吧?

而先生你哩,至今说不出起源与出处啊!

俺的意思,再争论下去已经没有意思了,已经是在徒逞口舌之快了,是不是就此打住?

咱们就此两便,好么?

家园 徒逞口舌之快, 打住一类的话, 诚恳建议您先从自己做起
家园 好嘛,那就从此打住,谁也别逞口舌之快了,好么?

介个贴,先生就没必要回了,好么?

家园 看了半天,好像明白你们俩争什么了,“冤屈”

leqian说:西路军有“冤屈”,俘虏后来怎么待遇不好,将领后来怎么受批判,这些都是“冤屈”。

双石老大说:这怎么能算“冤屈”呢,别的部队,别的将领那会都这个待遇,大家都一样,西路军没什么特别的。

leqian说:这就是“冤屈”,待遇不好,被批判就是“冤屈”。要从政治的,历史的,全局的去评价,(大概潜台词就是别的那些待遇不好也是“冤屈”,然后话题导向另一个方面,不能说明毛就是伟光正。)

家园 虽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但您根本理解错了
家园 很好!很强大!

读双石先生这篇文章的人不少,似没一个人看出徐帅“十恶不赦”来,偏教您这双慧眼给看出来了,我很佩服。

建议就您的这一重大发现申请专利,必须的。

家园 算了,甭计较!这位仁兄心眼儿不坏,就是……

架不住话赶话的刺激,越着急就越理不清逻辑,一理不清逻辑就往坑儿里跳。介种状态,不适合论辩啊!……

俺的东东白屏黑字儿摆那儿,只要不是睁眼瞎,或者智商有问题,不会瞅不明白滴。

家园

家园 关于西路军的冤屈,leqian的分析更客观

双石介绍西路军的来龙去脉,在材料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基本是客观的,相信这也是双石引以为傲的地方,但不幸的是已经预置了立场,难免失之偏颇,尤其在辩论的后期。

关于西路军的冤屈,leqian的分析更客观。

家园 谢谢你的肯定

我的看法也是这样.

家园 他也是预设立场,那里客观呢?

要俺来说,太祖那句话,根本就是保护了西路军。怎么到他那里,反而成了令到西路军不能受到‘公正’待遇的绊脚石呢?且不说事后诸葛亮这种事吧,革命成功后,想怎么争功怎么来,就说按事件发生的事来说吧,历史上有哪个作战失败了部队将领没有被追究问责?李广是怎么死的?丢了济南的韩主席又是怎么死的?当时西路军败回延安,难道会人人捧着鲜花欢迎?难道其他三军的将士不会指责?不会没有埋怨?你丢了一个军啊?土共当时有多少个军?他一个顶三个,就这么丢光了?

要搁在汉武帝那里,只怕株九族都不消气的。

但是太祖要团结有限的力量,也为了给西路军的将士们消去承担在肩上的压力,便说西路军只是受了张的路线XXX,其实一句话,张背了全部责任。

但是在中国有些人,偏偏以结果推论前因,因为他现在是元帅,他是大将,所以他过去也是对的,错的都是XXX,这才真是不够厚道啊。

其实张也可以不负这个责任,要负责的就是去打仗的将领。委员长要韩守济南,韩没守住,难道韩能说,是你委员长指挥不对,然后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张叫红四方面军西进,他没叫红四方面军去送死,去失败。

其实所有的同情和不平,都在于事后土共胜利了,活着的人回首前尘,发现那段岁月是真苦啊,真凄惨啊,怎么也要给部下一个说法啊,不能自己独享胜利后的功劳。这本来是很对的一个想法。可是这样的想法,也会被某些人‘利用’,变成挤兑太祖的一个东东,这难道还不是太过了吗。这难道不是根本偏离了当初良好的初衷吗?

结果争来争去,到底有多少红四方面军的战士得到照顾了呢?

至于说到西路军战士失散在路上,土共没有照顾好,这个事其实真怪不上谁。土共立国之后,有多少人来照顾?一个一个算过去,很自然是先照顾有功者吧,有功者从元帅到士兵照顾完,然后照顾其他土共的战士,再然后照顾流落在民间的红军战士,再然后呢,国民党落在大陆的士兵也要照顾吧,再然后呢,普通老百姓还得照顾吧。总会有个先后顺序的。总是需要时间的吧。

在太祖死后,这个国家也是一步一步在走的吧,太宗在朝时,能补的也都一个个补上了的吧?要我说,除了西路军,还有需要补‘公正’的呢,那些为了支持土共而牺牲了的老百姓,土共补完‘公平’没有?

只怕现在连为他们叫一声的人也没有了。因为他们是老百姓啊,哪有元帅为他们叫一声呢?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在争‘公正’的时候,总是要把自己摆在无比正确的位置上,把过错全推到别人身上?

对那个带领他们走向胜利的人,怎能一点恩义之心都没有的泼污水呢?

如果不是后来土共获得了胜利,红四方面军幸存的将帅们根本连高呼‘不平’的资格都没有。要是土共失败了,太祖,总理,太宗所有土共人的头颅,都会悬挂在城门之上,追随蔡和森而去!!!

到那时,又有谁还会记得那河西的枯骨?又去何处唤‘公正’去?

通宝推:秦桑,双石,老老狐狸,njyd,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