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帖:杂交水稻、杂交小麦——中国粮食增产背后的故事 -- 二手真理

共:💬16 🌺4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本帖(曾)被判违规,无申诉/道歉帖,未达标。

家园 转帖:杂交水稻、杂交小麦——中国粮食增产背后的故事

任何一个涉及基础科学研究的工程背后,实际上都有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前人开路的支持,即便如此,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次成功与失败的反复,才有最后的突破。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往往容易把类似的事情看成是一个人的传奇。

关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见诸于媒体的故事已经很多,以下是未见诸于新近大众传媒的历史资料的摘录(感谢热心、无私的网友,将各种资料,如实、免费发布于网路,为其他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鄙视中国的××××等无良文人,制造出大量垃圾文字,还要索取版权费。如果可以,个人以后将寻求适当机会,向这些人提出污染环境的诉讼。)

“1970年6月,当时的湖南省革委会在常德召开了“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此时袁隆平的研究已经进行了6年,数千次的杂交试验,结果都不理想,产生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待解谜团。也正因于此,“水稻杂交无优势”的论断越来越被人们相信,对袁隆平的质疑不绝于耳。在那次会上,时任湖南省革委会代主任的华国锋把袁隆平请上主席台就座和发言,公开表示了对杂交水稻研究的支持。会后,华国锋还专门找袁隆平谈话,鼓励他说:周恩来总理经常过问杂交水稻科研的事,希望能够继续研究下去。要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众中去搞,广泛发动群众性科研力量,合力把它搞成功。另一方面,华国锋向湖南省有关部门吹风,要求他们对杂交水稻研究大力支持。

1972年3月,国家科委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用了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的试验,扩大了选择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

1972年,袁隆平选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同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在安江农校试种,667平方米产量628公斤。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顷,667平方米产量511公斤。攻克了“优势关”。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1975年12月中旬,华国锋指示:第一,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给广东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这一年冬,数以万计的制种大军云集海南,发动人海战术大规模南繁制种,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3.3万亩。袁隆平担任技术总顾问,首次大面积制种获得成功,为翌年推广做好了种子准备。

1976年,杂交水稻绿遍神州。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一次飞跃。”

粮食的问题,是中国政府的大问题。粮食增产的事,是周恩来主抓的,当然周也有上级。

当时有两个项目,是定下来必须做的,都和粮食增产有关。

一个是水稻,一个是小麦。

这两个项目,一直有专人盯,资金、人员、实验场地都有保证,基本不受运动影响

袁出身好,在华主政的省工作,得到的支持相对较大。

小麦项目的负责人,鲍文奎,浙江宁波人,出身不好,是民国时培养的学者,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遗传学博士,建国后归国,得到的支持,与袁比较,可能相对要小一些。

后来,他们都做出了成绩,袁隆平在建国后的成绩相对更大。袁被树立为媒体吹捧的典型。后来的媒体多有吹牛造谣的偏好,诸如袁隆平被四人帮迫害,一个人孤苦伶仃躲在乡下培育水稻良种之类,既不懂科学,也不尊重事实。

任何一个涉及基础科学研究的工程背后,实际上都有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前人开路的支持,即便如此,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次成功与失败的反复,才有最后的突破。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往往容易把类似的事情看成是一个人的传奇。

负责小麦项目的鲍文奎,更是被媒体选择性遗忘了。

小麦增产的突破,主要是金善宝做出的,这个人是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他的成绩主要在建国前取得。鲍文奎是金善宝的学生,在金的指导下,1937年,鲍文奎选育出“南大2419”抗锈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近亿亩,为中国小麦推广史上面积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个良种;其后又选育出4批近20个抗锈良种小麦,在华北北部晚熟冬麦区大面积推广;总结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创造出亩产千斤的高产品种。

关键词(Tags): #农业
家园 杂交小麦是李振声吧?

人称南袁北李者是也。

h[URL=]ttp://news.qq.com/a/20100603/001652.htm[/URL]

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

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李振声育成的以小偃6号为代表的系列品种,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其衍生品种已达79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李振声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这是一项原创性成果,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这项成果促成了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会议在中国西安召开,受到来自15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的充分肯定。上世纪90年代初,李振声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和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观。他培育出的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偃54,累计推广700余万亩。

家园 鲍文奎先搞的杂交小麦

而且两个人的研究路线也不同。不过鲍文奎去世的太早了。

家园 看来国家最高科学奖和炸药奖同样

不仅要有成果,还要有长寿基因。

家园 杂交稻产量高,但口感不好,基本卖不出去
家园 ……这个帖子犯了啥了……

居然被系统回收??

家园 删帖启事备存

删帖内容:转帖:杂交水稻、杂交小麦——中国粮食增产背后的故事

信息标题 确定违规后被删帖的内容。除可能删帖、短封外,此次扣作者声望 2,扣铢钱 64。举报者 1 人各获得 16 铢奖励。送花者各扣铢钱4,各减声望、乐善1。请参考网站规则,将来请尽可能避免此类问题

发出时间 2011-04-09 18:37:38

抱歉!你暂时被短封,[30 分钟]后解封。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请尽可能不要违反网站基本规则。

现在的时间是 2011-04-10 13点左右……

历史之义,纷繁芜杂,不妥之处,自当明鉴而正之。

以本人陋见,原文并无有悖史实之处,一删了事,恐有不当。自料亦非网站创版本义。

如果版主方便,希望下次能告知举报、删帖、短封ID的因由,以便我能在发帖时多加注意,同时,避免连累无辜的送花朋友。

谢谢。

家园 没猜错的话应该是“全文转载”

下回可以自己加上评论,这样会好些

家园 应该是全文转载被举报吧?
家园 谢谢。那为什么要搞连坐?

删帖的理由是版权……

很多历史资料都是有版权的,毛选能发吗?

只能原创吗?原创中引用侵犯版权不?

此次扣作者声望 2,扣铢钱 64。举报者 1 人各获得 16 铢奖励。送花者各扣铢钱4,各减声望、乐善1。

如果版主方便,希望能告知举报、删帖、短封ID、扣分、连坐的因由,以便我能在发帖时多加注意,同时,避免连累无辜的送花朋友。

家园 连坐大概是为了让大家不要鼓励粗俗之类的风气

也算是防止“模仿犯罪”吧

就我所看到的而言,“版权”其实是一个比较堂皇的用词——这个网站的创办者因为痛惜中文网络不习惯给出原文链接导致搜索引擎效率低下,所以一直在倡导不要单纯的转贴

如果需要大段引用(注意是“大段”,你临时引用一句《毛主席语录》没事)或转发别人的内容,我觉得最方便安全的方式是引用+评论的模式——而且评论要用不同的格式标示出来。次之是使用发帖界面下的“特殊效果”里的“链接”给出一个可以看到原文的网址,然后正文是自己的评论。至于使用“引用”功能大段转发内容,似乎也是有被举报的案例,所以不保险

家园 杂交粳米比老籼米都好吃的多。

口感好的米一般生长期比较长,跟是不是杂交稻米关系不大。为了躲避夏、秋季节的“灾害”季节,有的杂交稻事为了缩短生长期培养的,这种米可能不好吃。

家园 杂交稻俺吃过几次。

现在的杂交稻属于籼米,我的感觉是比南京原来的中熟米(也是籼米)要好吃一些。

家园 此杂交大概非彼杂交。

袁隆平的杂交稻是用第一代杂交种,它本身不属于新种。还有一种是杂交育种,杂交后经多代选育得到遗传稳定的新种。

家园 这事就这样吧,我好歹受过版权法的专业培训

什么是版权主张、什么是不主张,我还心理有数。

至于粗俗的风气之类,我没看出来,各人品位不同,我也不对他人的品位做出评价。

不过,如果你花1株钱看了原帖,仍然觉得粗俗,或者我曾经发过让多数人很不舒服的东西,我就把这个ID注销了。

谢谢你善意的回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