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亚瑟王的巨石阵? -- 泉畔人家

共:💬5 🌺3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亚瑟王的巨石阵?

发这个话题,实际上因为链接出处里提到了中国人里普遍存在的脚小拇指有2片指甲的问题。

许多河友就提到了山西大槐树的说法。当然,人绝不可能因为被割了一刀就让脚小拇指变成2片并且能遗传数百年。显然,真实的原因不是这个,人们只是接小拇指的2片指甲来纪念当初从大槐树被迫迁徙的历史。

类似的,我们来看英国民间对巨石阵的说法。在科学家对巨石阵进行科学考古以前,当地的说法是这是亚瑟王修的。

12世纪初期,英国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公元5世纪,亚瑟王的宫廷巫师墨林用神力从爱尔兰运来了巨石阵,而建造巨石阵的目的,是墨林准备用一座永恒的纪念碑来纪念亚瑟王的部下。

梅林是英格兰传说中的王——亚瑟王的挚友。传说就是梅林指引亚瑟王得到了石中剑,并统治了英格兰。《亚瑟王》和《阿瓦隆传奇》中梅林都有出现,只是亚瑟王和梅林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就不得而知了。 人们认为在奥利里乌斯统治时期,梅林把英国的国宝——史前巨石柱通过魔力从爱尔兰移到了英国。当时,奥利里乌斯国王希望修建一个大型纪念碑,于是梅林选择了爱尔兰出产石头的一片地方,这里在爱尔兰被叫做“巨人的舞蹈”,因为人们相信巨石具有特殊的功效。但是1万5千多名全副武装、带着梯子和缆绳的英国士兵却无法把巨石移动半步。梅林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石头从爱尔兰搬到了英国。直到今天,这块巨石仍然耸立在这里

而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科学考古发掘证明,巨石阵的初始建造是在5100年以前了,现在主体完工是4千多年前的事情。

约建于公元前4000-2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2008年3月至4月,英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巨石阵的准确建造年代距今已经有4300年,即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

  早在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就推断,巨石阵至少已由几千年以上的历史。考古证明,巨石阵的修建是分几个不同阶段完成的。

前3100年

  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开始了巨石阵的第一阶段的修建。人们先挖了一道环形旱沟,在沟的外侧斜置了一石块,在环沟内侧,修建了土坛,坛中有56个土坑。蓝砂岩派成的两个圆圈,是巨石阵的雏形。

前2100年-前1900年

  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900年,人们修建了通往石柱群中央部位的道路,又建成了规模庞大的巨石阵,形成了夏至观日出的轴线。人们以巨石作柱,上卧一巨石作楣,构成直径30米左右的圆圈。圆圈内是呈马蹄形的巨石牌坊。

其后的500年间

  其后的500年间,人们不厌其烦地多次重新排列这些巨石的位置,形成了今天大致能看出的格局。从现存的遗址看,这个环形石柱群被直径达120米的土堤围绕着,其石高6米,单块重30吨~50吨,石柱上面是厚重的石楣梁,紧密相连,形成柱廊形状;石环外侧土墙的东部有一巨大的石拱门,整个结构呈马蹄形。石环内有5座门状石塔,总高约7米,呈向心圆状排列。

我们这里就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了,巨石阵的主人3千多年前就消失了,无法再维护巨石阵了,而12世纪的英国人,确把巨石阵安到了亚瑟王的头上。这个年代,比巨石阵实际的年代差了超过3千年。

实际上,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一下。历史事件,尤其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人们在无法找到解释后是会喜欢用比较近的事情来替代更古老的历史。于是巨石阵也被安到了亚瑟王头上。

这里我们按照常理推测一下就会知道,就中国历史来说。轩辕黄帝到尧舜,到夏朝和商朝早期,历史时间被少算的概率要远远大于被多算的概率。司马迁写《黄帝本纪》的时候,世代传承估计只会少记,而不大可能会多记。历史一旦久远,肯定有很多东西被遗漏。或者像巨石阵一样,被李代桃僵的安到了亚瑟王身上,一下子就少了3千年。

按河友的帖子链接出处 “禹陵和反山大墓的时间点都在五千年前”,那么夏还往bc2200上放,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就像我们脚小拇指上的那片分指甲一样,难道明朝洪武皇帝真的能一刀就把这片分指甲刻到我们的遗传基因里?

家园 重要的是凌家滩,大洪水,

良渚文明是一条链下来的,凌家滩时间是 BC3500-BC3200.这个时候出现了洪水毁灭了凌家滩一直从浙江到山东的延海地区.这个有考古和地理学依据.而之后的良渚很明显是继承了凌家滩的文明.其中玉器,礼器的使用证明这一点.

而良渚的最后时光是禹陵.

反山大墓,以及反山周围的城池遗迹表明那里有有一个小国.

那么唯一的合理解析是禹陵是真的.这个时间点是五千年前.

禹的儿子,启,我绝对不相信启在一千年后跑到河南二里头去!

家园 观老大知道善卷洞不?

善卷洞是无锡宜兴地区一个著名景区。我当初在谷歌地球上偶尔发现了它的照片,然后查了它的故事。观老大也可以搜下,具体我就不贴了。大体内容如下

据先秦典籍《慎子》记载:舜以天下让善卷,诗人善卷坚辞不受,入深山而隐居于斯洞,因此此洞才得名善卷洞。

听话听音,这个故事如果和《孟子》以及《竹书》里舜逼尧,禹逼舜的记录联系起来分析,其合理性就出来了。大禹如果是河姆渡,良渚部落一脉相承的人,舜则是山东中部丘陵地区有虞氏族的人,尧则是轩辕帝系的传人。大洪水发生的时候,强烈的降雨基本摧毁了内陆地区沿河流分布定居点(《圣经》里记录大雨下了40天),而舜所在的山东丘陵地区,禹祖先所在的会稽山等地区,因为地势较高,损失也比较小。

"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也从侧面说明大洪水后导致人们大量迁徙,舜的生产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让他迅速崛起。估计山东丘陵地区成了大舜的政治势力基本盘,而尧从河南被洪水逼到了山东。(降雨不停的话,大山是很危险的,山洪威力很大,而山东丘陵地区地势高,高地之间有大量耕地,靠近海洋排水也快)于是舜应该是在山东丘陵地区最终取代了尧。

而因为河姆渡,良渚文明应对洪水的经验最丰富,治水经验最足。在13年的治水过程中,大禹的地位迅速提高,其声望和实力都具备了威胁舜的能力。在这个时候,如果舜要分化瓦解支持大禹的力量,尤其是大禹的政治实力,那么从良渚部落里选一个人来培养,是最有效的分化和消弱大禹政治实力的办法。就是今天,这种政治斗争手腕也是最高明的。所以大舜才会选择良渚里德高望重但并没有足够实力的善卷,其本意则是压制大禹系的势力,维护自己的权利体系。但善卷也是明白人,大禹通过治水获得的超高威望,不是他善卷所能撼动的,估计善卷也不想做这种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于是钻洞跑开了。

善卷洞的故事,从侧面说明了大禹的权利基础可能就是良渚地区。而善卷洞靠近无锡,如果看历史上的吴越恩怨,那么大禹的部落应该是越人祖先,这也符合很多典籍的记录。而舜扶持“吴”部落,压制“越”部落的势力膨胀,也是最合情合理的。

史记 封禅书里还有这么一段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

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俈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

“禹封泰山,禅会稽”,显然,前边基本都是禅云云山,唯独大禹禅会稽。管子和史记里边的记录就算不精确,但也不能忽视。但根据《尚书 禹贡》里的路线看,夏朝的都城,应该还是在山东的丘陵地区的。九州的设置里,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这6个州,应该是围绕着大禹的都城划分的。

中国将来如果有颠覆性的考古发现,应该在离山东汶河,泗水中间的地方。这2条河都是从东往西流,极为特殊,他们不大会受海侵的影响。《尚书》里也明确记录了进贡的船可以走这2条河到达终点。如果能成套发现了《禹贡》里记载的磬石,才能有希望找到真正的尧舜之都。

家园 电视上好像播过一个“磬石”山的,忘记在哪里了。

也是一个和考古有关的节目。CCTV 的。

家园 看上去这个巨石阵好像跟天文观测有关

古代的环形建筑一般都会有天文方面的渊源。而且天文有时候会和祭祀、信仰啥的搅合在一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