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说说我对“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的看法(1) -- 达雅

共:💬165 🌺847 🌵1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果然牺牲了啊。

西西河越来越讲政治了。

家园 可惜啊,又是因观点牺牲掉的

我看主要还是“陪审团”自己是有立场的,这会影响他们对投诉的处理。

家园 说说我对“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的看法(3)

“工农兵学员”这个事情,最后是失败了的。但是这个失败不是说教育本身失败,工农兵学员的教育本身还是很成功的,广大学员提高了水平,教授们提前研究了怎样给资质比较差的学生上课,这都是很成功的。是后来的恢复高考,把“工农兵学员”变成了一个失败。

恢复高考,第一重要的是给大学教授们提供了一批好资质的学生,让他们教起来很爽。对比之下,就是工农兵学员不行,这几乎就成了一个定论了。但问题是,这种对比有不合理的地方。因为恢复高考以后的几届学生,等于是从66-76这十年的人中间挑尖子,那资质当然好了。事实上当这种尖子挑完以后,应届生的资质也就逐年下降一年不如一年了,到我们那阵子又退到工农兵学员这个水平了,可能现在学生的资质又都普遍不如工农兵学员了。

另一个原因是,工农兵学员其实也给77-79年的大学新生做了小白鼠,让教授们练习了如何教资质不好的学生,提高了教学水平。那77-79的好资质学生一来,那教授们教起来当然得心应手。而如果没有工农兵学员的这次训练,可能教授们面对77-79的学生也要抓瞎,因为这些学生的资质虽然好,但是知识基础其实还是有欠缺的,只要看看当年的高考题就知道了。

第三个原因是,恢复高考以后的政策其实是对工农兵学员不公平的,各种机会都尽量不给他们而给77-79。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总体而言,个人能力其实没有“组织看上你”重要,这是现代社会的特点。而改开以后的组织,是看不上工农兵学员的。陈郢客以前写过一个关于“社来社去”的帖子,就说的这一点。各种提拔机会都尽量给参加高考进大学的,那过些年他们当然就成长起来了,而他们的成长又反过来用来论证恢复高考是个正确的政策,逻辑上是个循环论证。

但是77-79级也确实厉害。因为他们同时兼备毛泽东时代“能吃苦”和邓小平时代“敢折腾”的优点,有这两点,想不出人头地都难。事实上工农兵学员也很能吃苦,但是“敢折腾”方面要差一点。这也难怪,你明知道自己被党中央当成二等学历以后,折腾的勇气至少要去掉80%。

声明一下:我尽快把这个系列写完。但是鉴于我被举报了,所以也有可能被封而导致TJ。

家园 呵呵,真是一个争鸣的时代啊,所有的陈年旧案都要翻出来重新

重新论证一遍

支持楼主

家园 说说我对“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的看法(4)

我的看法,总体而言,“文革”的高等教育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它的失败不是因为倒退,而是因为超前到了穿越的程度。太超前了大家就跟不上,尤其是大学里的教授们跟不上,于是就失败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就越来越显现了。老毛的高等教育思想,例如重视实践的思想,压缩教学内容的思想,反对考试的思想,等等,都会越来越显示出价值。“文革”期间的高等教育,其实是个大宝库,真要搞教育改革,就应当到里面去找找究竟有哪些宝石打磨打磨能用到今天的。而凡是漠视这个宝库或者把它说成垃圾堆的,都是自以为是到愚蠢的。

但是宝库里也不全是宝石。我对“文革”期间的高等教育也不是只表扬不批评的。我的批评是,教育好比种庄稼,而“文革”某种程度上属于“误了农时”。具体地说,就是废除高考太一刀切了,有几年大学里太混乱了,这都不好。我理想的路线是,应该保留高考,同时引进工农兵学员制度,比如说一半对一半吧,这样比较好。让应届生和工农兵学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事实上恢复高考以后的77-79里面也是有很多干过工农兵的,这也是这三届厉害的一个原因。

但是我这个理想路线也未必可行。因为在“文革”这个大背景下面,也不太可能保留高考。事实上我怀疑当时停止高考和后来恢复高考都是很得民心顺民意的,无非是现在恢复高考的得民心顺民意被大书特书,而停止高考的得民心顺民意属于政治不正确不能说了。因为恢复高考30年后,高考的毛病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那么有可能大家在1966年其实也把高考的毛病看得很清楚了,我觉得毛泽东时代从上到下是比改开时代更聪明更敏锐的。当然,我这只是怀疑了。

高等教育这个事情,同时担负着“培养精英”和“选拔精英”这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全世界都没解决好,我到美国转了一圈,觉得美国大学的培养干脆就是小作坊,还不如中国的机械化大生产呢。于是高等教育更多地其实是落实了“选拔精英”这个功能,然后反过来用学生成为精英来说自己的高等教育就是好就是好。这点中国美国都一样,都是说某个名校培养了多少多少政治家科学家所以这个学校成功。但这其实逻辑上都未必成立,因为在大学学四年到十年,毕业后干三十年,显然后者更重要。“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参与了“两弹一星”的事业而不是因为他们念过西南联大。

伟大的成就来自实践,来自持续的团队努力,这是毛泽东高等教育思想的精华。而反毛者的观点是,实践和团队都不重要,上个好大学才重要。不同的时代,这两者都是对的,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家园 说说我对“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的看法(5)

最后,说说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是一种面向实践的教育思想。其基本观点就是,教育要为实践服务。我觉得吧,真照老毛的搞法,要不要学校都是问题。因为老毛一贯主张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那当然就可以是在生产中学习生产,在科研中学习科研。而具体的搞法,就是一旦有些人学会了新本领,就立即从“学”转化为“教”,去教周围的人,然后被教会的再去教不会的人。

这样做的好处是,“学”和“教”之间的转换非常迅速,学完了马上就可以教,可以形成指数增长。所以老毛时代常常是上完小学的就教小学,上完中学的教中学。这跟今天教个小学都要正规师范本科毕业相比,培养师资的效率根本是天壤之别。而且老毛的这种搞法,所学到的“无用知识”非常少。因为一次就学一点基本的,然后再到实践中学习,那实践中用不到的当然就不用学了。

老毛的这种搞法,在基础教育领域是非常成功的。三十年时间把不识字人口从绝对多数变成了绝对少数了。在专业技术领域也很成功,通过大量办短训班,培养了当时建设所需的各种农工兵医人才。例如很多军医,都是从基层连队的卫生员当起,不断短训提高最后成了很不错的医生的。

但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这种搞法能不能成功,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因为在高等教育所真正要面对的科学研究和尖端工业,需要的知识体系性很强,很难通过不断的短训构造这样的知识体系。例如,微积分和概率,短训都很难学好的,确实需要一段相对稳定的时间来学习。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和尖端工业领域,也存在一个实践不足的问题,这对毛泽东的搞法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老毛的搞法是,学完了一点基本的就去实践,通过大量实践,犯错误改正错误再犯错误再改正来巩固提高。而在科学研究和尖端工业领域,犯错误的成本太大了,所以就很难做到大量实践。

第三个问题是,和外部世界不兼容。照老毛的搞法,硕士、博士这种学位制度根本就不会存在,社会上大量是没什么学历但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科学家们大多走的是华罗庚道路学历不怎么完整但是水平很高,整个一个彻底中国特色,和外部完全不兼容。这种不兼容的体系能不能一直搞下去,可能也是个问题。

但是,也许这三个问题都只是因为我水平低才成为问题的。因为我读本科学模电的时候看过一本文革结束前后工人学技术的教材,其中讲三极管也讲得很好,比我当时的模电教材水平只高不低。

如果老毛能活100岁,那么他的体系是有可能搞成功的。这里的关键是,如果整个高等教育战线都接受了毛泽东的思路,帮着他建设这一体系,那就能搞成;而如果大家都抵触,都觉得自己正确老毛胡搞,那就肯定搞不成。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谨以这个系列,纪念:

1 华罗庚先生。我今天参观了他的纪念室。他的人生经历和工作,表明高等教育的毛泽东体系是有可能的;

2 蛭石粉子。这个刚刚被删除的ID,也许正是中国未来的道路所在。

通宝推:平平淡谈,南京老萝卜,西安笨老虎,
家园 “好时代”倒是个典型说法

不错,好多人都用感恩的心感恩的口歌颂者一个“令人感恩的时代”

本质上,就是一个投机的时代给一批人带来了一个投机的机会,从而使这些人成为投机分子,而投机分子还自以为高人一等,是之前被别人埋没了,感恩于另一些人发现了他这块“金子”!

不相信吗?回过头啦巴拉巴拉所有有关“好时代”的段子,看看主人公们都是不是比一般人更加光亮的金子——包括舞台上“好时代”们。

家园 这样的贴子为什么会被投草?

达雅MM不妨晒晒是谁,就是这种ID搞乱西西河的.

说到工农兵学员,正好有个例子.

我一舅舅(我们家人多,是我妈的某个表哥),新兵的火车上,带兵的连长感冒发烧,我这舅舅拿了个五分硬币,给连长刮痧,连长出了身汗,隔天就好了.人才啊,结果后来就培养他当卫生员,再后来上军医学院,现在也是比较牛的一外科大夫了.

家园 因为达雅推崇毛

有不喜欢毛的人会扔草

家园 其实吧,我脚着,毛主席的教育路线是抄袭美帝的

美帝建国以来出台的最伟光正的原创政策,就是二战结束后,吸取一战退伍老兵安置政策的教训,创造性的发明了“教育券”制度。

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变金钱补偿为教育补偿,国家给退伍老兵一人发一张“教育券”,退伍兵考上大学后,凭此券可以免费上大学,学费由国家全额补贴给学校。

这个政策看似自愿,其实与强制无益。因为,不肯收教育券的高校,必然自绝于市场,基本等于放弃发展机会,所以高校不想死就得收。不仅如此,各大高校为了生存,必须吸引这些手持“教育券”的生源,也就不得不在录取条件方面竞相放水,最后,大部分退伍兵得以接受大学教育。

这些退伍兵,成为了后来美国的中坚和栋梁,在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风雨飘摇之际,只有这些人坚定不移的忠于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帮美帝撑过了社会转型的阵痛期。

而老毛的工农兵大学生,其实跟美帝的“教育券”是差不多的。盖因共产主义实践,必然要求有人扎根边陲奉献青春,如果不能让这些人得到合理的报偿,早晚会把好人逼坏逼疯。所以,工农兵大学生制度,恐怕并不是老毛的独创,更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历史必然。

而老毛错就错在不理解知识分子心理,用行政手段拉郎配,明火执仗地强制输送工农兵去大学。要知道知识分子就是婊子,出钱就能上,姿势随便摆,但是,用强是万万不可的,她们反抗起来说不定比贞洁烈妇还要强烈~~~

通宝推:邻居大哥,东土如来,联储主席,
家园 是因为他们参与了“两弹一星”的事业而不是因为他们念过联大
家园 你是本末倒置

不是为了安抚才有工农兵大学生,而是培养工农兵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或者说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需要。

家园 最后一句有点过火,就不花了。我脚着,太祖主要是那时候没人

神马制度化,科学化,都没人应和,大家还是想走老路要不就是苏修官僚道路,不去浦东也要当好鹅城县长二代黄四郎。用那些手段是没办法啦。其实要是我,老家伙们不是一条心了甚至反动了,但是可以用好处,用荣誉忽悠热血的年轻知识分子嘛,大办夜校,去工厂农村半脱产的搞教育,工农兵择优进大学

家园 马克思主义历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兄台可以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共产主义的分析和五七指示联合来读

窃意此类解释自取心裁,距主席本意相距过远,近乎污渎,甚不可取

实则主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类历史上的实践中,应当是最大的一次实验

家园 给老大提供一个证据吧

王沪宁是工农兵学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