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才工厂 -- 淮夷

共:💬24 🌺20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天才工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前两天看到网上新闻,说起国内大学生热衷捐精,捐助一次可获取3千元补贴。遂有好事之徒评论:“我为祖国献子孙”,以及“比给垃圾桶好”,云云。

巧的是最近刚读过一本有趣的关于捐精的科普书,所以凑热闹写几句感想。此书的名字是《The Genius Factory》(天才工厂),出版于2005年,作者是美国的职业记者David Plotz。

所谓“天才工厂”指的是设立在加州的一个精子库,叫作“诺贝尔精子银行”。顾名思义,这个银行储藏的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天才精子,女性顾客可以随意挑选她们心仪的科学家,通过人工受孕生出一个个的“天才宝宝”。

这听起来有些像科幻小说,但确是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一幕。诺贝尔精子银行从1980年开张到1999年倒闭,19年的运营历史,期间一共孕育了240个儿童。

继承了诺奖得主的基因,这些儿童到底是不是个个聪明绝顶?长大之后他们的人生遭际如何?

大约每个读者看到这些问题,都很好奇想要知道答案。作者也颇有毅力,花费了5年时间做跟踪调查,写成这部颇有可信度的书籍。

在本书的开头,作者介绍了天才工厂的创始人,美国企业家老罗(Robert Graham)。老罗是一个特别能折腾的人,他出生于美国小镇,早年干过球童这种杂活,后来在密歇根大学研究了8年音乐,毕业后去纽约唱歌,发现没有观众。于是返回头读了一个光学学位,踏入眼镜行业。

尽管像项羽一般,学书学剑总不成,老罗鼓捣镜片倒是大获成功。他发明了塑胶镜片取代易碎的玻璃眼镜,由此创办自己的镜片工厂,成为千万富翁。

富裕之后老罗开始走火入魔。他思考着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人类的命运。

1971年,65岁高龄的老罗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The Future of Man》。在书中,他认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最优秀的人种是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帮助早期人类进化出足够好的基因。

在老罗看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对现代人类已经失效了。生存环境的大幅改善让人类出现基因退化,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并没有天才辈出而是涌现大量的低能人群。老罗说,解决人种退化问题,自然选择已经不管用了,管用的,是智力选择。

智力选择是一个让人迷惑的词,换个说法就是---优生学。

老罗喜欢上优生学,一点都不奇怪。在他成长的二三十年代,优生学的理念在美国可算大行其道。

书中写到1927年,优生主义者推动最高法院通过了著名的Buck v. Bell法案,这个法案本身是颇有争议的。案子的主角是一个18岁女孩叫凯丽。凯丽有个7个月的女儿,凯丽本人是智障,她母亲也是智障。

美国大法官在裁决书上写道:三代智障已经够了。

关键在于,如何证明凯丽那个7月大的女婴也是智障?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做了证词,说:这个小婴儿看起来不太对劲。这份毫无科学依据的陈述被最高法院采纳,于是凯丽被送上绝育台。事实证明,那个婴儿不是智障,后来上了学,成绩优异。

凯丽的遭遇不是孤立的。受到最高法院的裁决影响,美国大部分的州都实施了强制绝育的立法,大约六万个所谓的“不适(unfit)”美国人士被送上手术台。

优生学这种人工选择的做法很容易引发伦理上的争议。在德国,优生学得到大规模应用,几十万德国人被绝育,二战开始后,绝育太麻烦,干脆直接“赐死”。

作为纳粹德国的理论指导,优生学在二战结束之后广受质疑。这种质疑既有伦理上的,也有科学上的。

从科学的角度,“天才的后代也是天才”这一说法并没有足够的基础。不过,这一切质疑并不防碍老罗继续他的人种改良的狂想。

狂想的结果,是他决定开设一家诺贝尔精子银行,把天才科学家们的种子播撒到人间,制造出更多的天才儿童。

1980年,74岁高龄的老罗卖掉了镜片企业,在自家的豪宅草地上挖了个半地下的储藏室,买了几个显微镜和液氮罐子(-196℃低温,用于储存冷冻精液),雇了几个员工,天才工厂正式开业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罗和他的精子工厂)

精子从何而来呢?

老罗是一个特别崇拜科学家的人。在他看来,高IQ=优良人种,至于情商和艺术细胞这些软的因素在老罗看来毫无价值。所以他最理想的精子来源,是自然科学领域,也就是所谓“硬科学”的诺奖得主。至于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老罗压根就瞧不上。

于是老罗兴冲冲的给美国各大学的诺贝尔科学获奖者写信,请求他们捐精。

遗憾的是反应寥寥。一来,制造天才儿童的想法在美国各大媒体看来是一个怪物,科学名流们不愿卷入这场有争议的实验。二来,诺奖得主大多已是七老八十的老翁,不是每个人都有杨振宁同志那种活力的。

为了体验当年老罗四处求精的经历,本书作者亲历过一次精子捐赠过程。在填写一大堆表格和通过初审之后,作者被领进一个房间,里面放着《Playboy》和《 High Society》这种成人杂志,让作者很尴尬。相形之下,当年的老罗拒绝向捐精者提供任何情色刊物,他认为“我的捐精者有足够好的想象力。”

费劲周折,老罗最终搞到了三个诺奖得主的精液。

这其中最有名的捐精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晶体管之父,威廉(William Shockley)。为了接收威老师的精子,老罗和他的助手飞往旧金山,在一家廉价的汽车旅馆里面,威老师完成了自慰。

从汽车旅馆出来,老罗和助手捧着一罐盛着液氮和精液的塑料桶,犯了难:这东西咋过机场安检啊?

安检X光扫描会杀死精子,老罗设法逃过安检,上了飞机。不过,还没起飞,那罐液氮飘出袅袅的轻雾,还是把乘务员吓着了。最终,老罗被当成可疑乘客赶下飞机。

我读书至此对老罗还是心存敬意的。他的想法虽然荒谬,但是他肯坚持,算是一个执著的理想主义者。

不过,坚持理想不等于取得实效,实际上因为诺奖得主的稀缺,老罗不得不把捐精者的标准降低,运动员、大学教授、医生、商人,只要你看起来够猛,都可以加入老罗的天才工厂计划。

再来看看天才工厂制造出的儿童吧。在本书的后半截,作者叙述了他走访过的一些家庭,这些家庭都从诺贝尔精子银行获得了所谓天才的精子,并且成功受孕。

这些孩子们情况各异。以作者披露的15个样本为例,6个孩子拿到了4.0的GPA成绩,有几个孩子在某些学科表现突出,还有一个孩子甚至有智力缺陷。

以统计学的角度分析,如此稀少的样本不足以支持结论。换言之,无法证明天才工厂的儿童能够“统计上显著地“优于普通人家的儿童。

更重要的是,天才儿童往往并不快乐。作者写道,当他们长大成人,获悉自己的血缘父亲另有其人,那种迷茫之感是难以言表的。

以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天才儿童为例。这个小孩叫多伦(Doron Blake),是诺贝尔精子银行的明星宝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多伦)

在1983年的一个杂志首页,多伦的头像边上写着:俺娘叫Afton Blake,俺爹是28号。(精子提供者都有一个匿名的编码,确保小孩长大不要发生万里寻父之事)

老罗特别喜欢多伦,这小孩是他天才育种理念的最佳范例。2岁的时候,多伦就能使用计算机。上幼儿园的时候,多伦开始阅读代数学。6岁,多伦IQ测出了惊人的180。

小小的多伦成为各大媒体和电视采访的红人。听起来就是王安石笔下方仲永的美国版: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使学。

多伦长大后如何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7岁的多伦)

作者记载道,成年后的多伦变成一个很内向的青年,食素,害羞,在一家普通大学读书,没有结识任何朋友,说话结巴,学业平平。

王安石的结论依然管用:泯然众人矣。

老罗19年的天才工厂实验,得到的教训其实很浅显:一个人的智力并不取决于父亲的遗传,母亲的基因同等重要。而智力之外的种种因素,包括成长环境、家庭条件、社会潮流,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极复杂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是故,天才的出现是不可以预期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 --- 记住这句话就够了。

通宝推:希宝,快刀浪子,
家园 这个创意两头都有问题

对于被迫选择人工受精的夫妇来说,在克服对供精者的嫉妒或者攀比的心理之后,通过受精生一个天才/天仙宝宝可能确实不错。但是这个生意模式仍存在诸多困难。

第一 如果孩子得知自己的生父一定是个名人的话,会有相当大的冲动去追根问底。这样的话,很多养父母可能宁愿孩子的生父是个普通人。

第二 名人没有捐献精子的意愿。按上文介绍那样,注定这个生意的货源稀缺,价格高企。

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办法可以是:长线的收集精子。比如说到巴西,阿根廷的街头搞“捐精子,换球鞋”的活动,可能过些年就能挂济科或者罗马里奥的草标来卖。

粗略的想第一个问题近乎无解。实际上养父母是不应该知道亲父母是谁。一个小的办法是 将天才供精者的精液放在更大的库里边。养父母得到的只是一种可能。不过这样的话,这个创意没有多大的钱景可言。

家园 先天条件是基础,后天教育是保证啊
家园 天才命运

这篇让我想起阿兰.德波顿说过几次的meritocracy,也就是唯贤等级论,说优秀的人应当在社会顶层,能力越差越下滑,底层的毋庸置疑就一定是最笨拙无能的了。他质疑这种观点,因为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没有掌控力的偶然因素,所谓命运,阴差阳错的情况太多了。这个优质精子的出发点很好,但即使统计结果显示的确天才宝宝样本显著,其实也还是无法确保他们生下来就是人尖,之后是杰出人士。人总是要活一辈子,做完所有选择题,才了解自己。

家园 记得看过某篇文章

说是按照统计结果,孩子的智商和母亲智商的正相关程度,明显大于和父亲的正相关程度。也就是说,孩子的智商受母亲的影响大于受父亲的影响。

不过我觉得遗传不一定是全部的原因。有可能是一个聪明的妈妈比较会照顾小孩,一个不那么聪明的妈妈没有那么会照顾小孩,所以才会造成这种差异。智商应该不完全是天生的,多少会受后天营养、环境、教育等影响吧?

家园 老罗觉得他做的是慈善不是商业

他的诺贝尔精子银行并不出售而是免费提供给顾客,所以一直靠他个人积蓄维持着。老人家挂了之后,这项事业也撑不下去了。

匿名是肯定的,不然有太复杂的伦理冲突。

您的长线收集的办法很好,这个相当于提前寻找千里马,风险投资了。

家园 《Outliers》一书也揭示了天才源于偶然的道理

可是做父母的为了获得天才宝宝,往往忽视这些偶然性,而不惜代价的追求先天性。

家园 谢谢您提醒 我也有印象看过那个统计

虽然记不清确切的结论,但是似乎找个诺贝尔老爹不如找个诺贝尔老妈。

家园 忽发奇想:多伦交给虎妈培养不知如何

多伦小时候是个聪明孩子,显见底子不错。

家园 如果生儿子的话,母亲的智力基因更重要

河里自诩聪明绝顶的男童鞋们,回家看看令堂,应该能看出端倪。

生女儿的智力遗传据说就无迹可寻了。

家园 gattaca vs pygmalion 前兩天三一院

之類周圍負責巡視道路, 爲保護廣大群衆別被亦啥貝老祖影響的Garda們, 那雪狼湖的眼睛, 瘦削骨骼稜角, 莊嚴肅穆面容, 人家全部 - 注意是每一個全部都 - 齊整整兩米多高哇有麽有! 星空哪兒長出來這麽整齊的茬啊! 就沒有低過兩米多沒神似阿喀洛斯海格理斯的嗄有麽有! 別怪俺沒見過場面犯癡 當地土著各地遊客也都直看得那個閃光燈招呼得哈

家园 启蒙很重要,但可能基因更重要

没看到你的贴先回了lz有关母亲智力基因的观点。

但对你这个聪明妈妈更会照顾小孩的观点有感触,因为我一直有个观点就是小孩在智利启蒙的重要年龄接触最多的是母亲。现在都知道从1到5岁这个年龄段很重要,这段时间与婴幼儿互动的最多的一般是母亲。

但是从统计观点看,如果母亲对下一代智力影响是通过照顾发生的话,应该不会产生明显的男女下一代区别,难道母亲更重男轻女?所以我更相信是母亲基因的影响,而且也更符合遗传多样性的原理。

家园 这个观点忽视了刘政委亚洲那个朴素的命运观

性格决定命运。

智力是不是移传有争论,但性格有很大程度的移传,这个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对偶然因素的无力掌控,更大的原因是对自身本能性格的无力掌控造成的。智力可以保证你比别人学的快,但无法保证你能比别人更能坚持下苦功。智力可以让你别人理解的更早更深,但无法保证你能够通过控制自己来运用这些理解。一个人的思想观点(河里所谓屁股),与行为处事,有多大程度受限于个人的天性,这不是一个比智力更有意思的课题么。

家园 记得看过某AV

声称人类目前保存最久的精液样本采自1964年。

我想来想去,觉得这东西除了在拍AV的时候拿出来做道具以外似乎没有什么用处。

家园 看了一篇关于 Doron Blake 的报道

http://www.slate.com/id/102689/

这篇文章实际上责怪了他的母亲 Afron Blake 的培养方式. 她对 Doron 过于溺爱, 直到6岁还给他喂奶; 对他的受教育方式的关注也有限, 任其自由发展; 还一直把他过分暴露在聚光灯下.

我倒觉得 Robert Graham 的想法不能说失败. 240多个小孩当中就出现了了一个智商180的Doron, 而据说正常人群当中"仅仅"135的智商, 就只有1%的人能达到. 优生所能做的全部, 也就是给小孩一个出色的先天条件, 这一点 Robert Graham 无疑已经做到了.

问题也许出在小孩的成长环境. 特别的小孩需要特别的关心和呵护. 科学家家庭(或者其他的体面职业家庭)之所以更有可能把下一代培养成科学家, 我想不光是因为基因条件, 还因为父母对于自己事业的熟稔, 让他们更懂得如何恰当的交替使用鼓励, 宽容和纪律的结合来教育下一代.

无论如何, Doron 每当想到自己的天赋, 回顾着一路走来的轨迹时, 只怕就会更加无法原谅自己没有相称的成就. 这种悲哀不知会陪伴他多久. 然而, 对于平庸的我们而言, 这毋宁是一种不错的慰藉, 傻人有傻福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