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曾经的强拆在美帝 -- 不动明王

共:💬3 🌺6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曾经的强拆在美帝

最近一个月来一直在啃一本英文书,《Downtown, Inc. -How America Rebuilds Cities》。是一本介绍美国城市重建的调查报告,之所以看它,是因为它里面讲到了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强拆,其惨烈程度不逊于我国目前。最近我对这类摸过石头过过河的经历都很感兴趣,美国的、日本的、包括突尼斯的,为的是想知道未来要经历什么,心里好有点底。

全书370多页,好容易看完了,很是遗憾——这书调查做的不错,但它的确对中国没有借鉴的价值。虽然强拆的表现形式有相似,但其原因、发展和前景,都与中国的情况毫不相干。

美国的城市复兴运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二战结束后,当时城市中的中产阶级纷纷搬往郊区,购买独门独户的大房子居住,传统的城市成了低收入者和少数族裔(这二者往往重叠)的贫民窟,经济衰退和城市破败情况很严重,各大城市的市长因此考虑城市重建。与此同时,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州际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送交国会审议,在政治角力过程中,市长们将他们的城市复兴计划也掺进州际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中,以此获得资金和规划上的支持。

两个原因造成了此后的大规模强拆。一个就是联邦政府的资金,这个项目化的资金是有使用的期限的,且规定这笔资金不得用于清理工厂和商业区所在地,它使得城市管理者们要快速地推进项目的进行并集中在普通住宅上;第二个是制度造成城市管理者在获取地块、清理地块时不能预先与开发商接触,以免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结合,这使得城市管理者们一厢情愿地设计前景,将“贫民窟整治”这类行动扩大化,大量正规的住宅区都被划入其中。

为城市重建的强拆与当时还比较盛行的种族主义结合在了一起,很多大城市在清理地块的过程中夹带了私货,将目标专门集中于有色种族。根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67年,城市重建与州际高速公路建设造成了对730,000个家庭的强拆,其中大部分都是黑人或西班牙裔人,他们只获得了极少的补偿,甚至根本没有得到补偿。书中举例巴尔的摩1951年-1964年拆除的10000个家庭中,90%是黑人家庭。在调查者收集到的材料中,从1949-1963只有一半的被拆家庭得到了补偿,平均的补偿款是每个家庭69美元,每个个人45美元,每个小商业机构1405美元。

这些受害者马上就面临了重新找房子的难题,离开原居住区,他们无法负担其他地区的房租,而在城市重建运动的最初6年,拆迁者们没有提供任何安置房给这些受害者;在那之后,各城市提供的安置房也远远小于他们拆除的数量,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的被拆迁者得到了安置房。

为了让被拆迁人尽快搬走,强拆者们采取了和当下我国拆迁队几乎一样的举动:他们在拆迁房附近纵火、在拆迁房中还有人住的时候就开始强拆、在拆迁房中放老鼠、恐吓还没搬走的“钉子户”……即便在纽约这样的城市,也发生着楼里还住着人,楼顶就被拆走的情况。受访的受害者在书中说:“那个冬天,我一下子变老了。”

更糟的情况是,当有抗议者和民间调查者收集了足够的相关情况,投诉到新闻媒体时,几乎没有一家媒体愿意刊登。

在拆除行动进行几年之后,反抗的力量慢慢变大。对于高速公路对社区的破坏、城市重建对旧建筑、街景以及低收入人群的损害,都开始有了反对行动。尤其是低收入者的反抗来得最为猛烈,1965年夏天,发生在洛杉矶的一场黑人骚乱导致了34人死亡、数百人受伤、4000人被捕,从1966年到1967年,黑人街区的暴力行动四处蔓延,造成多人死亡,调查发现针对黑人社区的强拆是造成其不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拆迁运动还造成了大量土地被废弃。政府一厢情愿的拆迁得来的土地并没有获得开发商的青睐,很多地块因为找不到买主而被撂荒。

反抗行动使这一阶段的重建运动走到了终点,大量的骚乱使市长们重新考虑规划,将社会稳定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反省之后的城市管理者改进了重建的思路,他们先行与开发商接触,将商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结合,小心地处理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在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的城市重建中,他们致力于公众公认的城市眼中钉如色情街区、犯罪率较高的街区,在小面积的地块上,兴建可以作为公共活动区的商业中心。这本书花了很多章节,讲城市管理者如何与开发商谈判、互相妥协来满足对方的需求,实现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共赢。

这种改变不仅因为前一阶段的失败,也与当时的经济变化密切相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赖以发展的制造业逐渐衰落,市中心的制造工厂先是转移到市郊,后来又转向海外。制造业的搬离曾一度造成城市的破落以至于犯罪频发,城市成了一个危险的所在。与此同时法律、金融等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城市适时地转向开发办公楼、高档住宅、文化体育设施,最后开发的商业中心正好可以将办公设施整合并吸引外流的城市居民回来。

这个策略在七八十年代取得了很大成功,使衰落的城市经济重新复兴。直至八十年代末,经济与社会状况再度产生变化,新技术的产生使企业需要更少更优的员工,并愿意迁至郊区建设可容纳更大设备的企业基地,城市面临再一次的转型。

以上基本是对这本书内容的概括。事实上,书中对于强拆部分着墨较少,连反抗在内只有两章内容,而关于商业中心等的建设花了十多章的篇幅——对于美国读者来说,如何在现有制度上完成公共-私人利益的合作是一个值得详述的课题,可惜这些内容对于中国的制度毫无借鉴意义。此外,美国城市的变迁有它特殊的背景,这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几乎无可能复制,中国恐怕永远也不会经历同样的情况。

所以,尽管有过曾经类似的强拆表现,美国后来的路却不是中国能走的——人家摸着石头过的是另外一条河。这本书,也只有看看热闹的份了。

家园 党国的其实都是求拆迁
家园 全文转载?

http://songyan.blog.sohu.com/166528929.html

这贴子,今日水木上了10大

小半年前的文章了,现在翻出来炒,很可能是因为下面这个

http://news.sohu.com/20110608/n309545866.shtml

住建部发布新规:房屋征收评估完全按市场价

以后拆迁不好搞了哇,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