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忆上海 -- 潮起潮落

共:💬46 🌺16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忆上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海街头,1983。这张照片墙里的恐怕得翻墙才能看到了:(

当兵时在上海待过些日子,上海给我留下的记忆都挺美好。感觉那真是个过日子的地方:上海人清早在里弄里涮马桶,上海人蓬着头穿着睡衣睡裤去买早点,上海人提着篮子一路走一路盘算着上菜场,上海人交关聪明,算小账算到骨头眼里。上海人那么会吃和会穿,平常的衣服也穿出不平常的花头,家常小菜和点心都做得那么精巧、可口。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商店里戴红袖章的维持秩序和治安的阿伯的好心,上海人把一切外地人都称作“乡务宁”……等等。呵呵!

那时都说上海人排外,其实上海人对军人还是很友好的。现在听到上海话,还是觉得很亲切。

我有不少上海战友,他们大多手巧,烧的菜既好看又好吃;他们的姐妹或女朋友都很雅致、入时,特有女人韵味儿。说的上海式的普通话柔和、悦耳。

我们感触良多的另外一点是上海人对“洋范儿”的孜孜以求,那时“红房子西菜馆”、“葡国大菜”是那些爱炫耀的上海人用来“扎台型”的洋时髦——就象 “莫斯科餐厅”、“新侨饭店” 之于北京新潮青年,这个,王朔、姜文、叶京们已在他们的小说及影视作品中不打自招过。既然如此,我倒要见识见识“红房子”:)

那年八一节,部队放假一天,于是去了“红房子”,但那天半路上的一场暴雨使我的计划毁于一旦。那可真是一场狂风暴雨,暴雨过后满街都是横七竖八地被狂风刮断的树枝树杈,马路成了滔滔奔涌的江河,汪洋一片,被摧枯拉朽的风雨打落的残花败柳遍地都是。等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到了“红房子”时,远远看见门口立着一块暂停营业的牌子,几个服务员正在往门外扫水——大水淹了“红房子”!呵呵

其实我吃不惯西餐,就是想体会一下吃西餐时那种特较着劲的情调。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红房子”,而且还~~~“未遂”:)

记得上海有口儿特色食品,叫作“粢饭团”,看过,但没吃过,总觉得那玩意儿黏糊糊的会蹭一手,不过想来味道不差。

在上海修艇,除了前期工作比较忙外,后期的工作很清闲,大家自然会借机自己给自己松松绑,在上海那段时间,曾是我最惬意的时光之一。

其间我经常在夏日的法国梧桐树的浓荫下在淮海路踩马路,品味着上海的优雅与闲适;夜晚在熙熙攘攘的南京路兜风,领略上海的繁华与温馨;我与战友还曾在即飒又爽的江风吹拂下,支着胳膊肘在外滩欣赏着灯火通明、船来船往的黄浦江。黄浦江散发的、它所特有的漂白剂与土腥味儿混合起来的气味儿至今难忘。海关大楼的钟声荡气回肠,过往的轮船驶过时发出的底气十足的汽笛声使人感到上海没日没夜的喧嚣、不寐与旺盛的活力。

那年上海满大街录音机喇叭里飘出来的都是张行唱的歌,就如他的《恰似你的温柔》所唱:“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象一张破碎的脸,......到如今,年复一年,我不能停止怀念,怀念你,怀念从前......”现在我一听这首老歌,思绪马上就被带到那时的上海。我发现那些风行一时的曲调具有把飘逝的岁月给拽回来的神奇魔力,当往事如烟般飘散、远去时,留在脑际里最清晰的很可能是当年的乐曲,流行歌绝对是个能流传久远的时代符号。感谢音乐。

当年我们住在南市区的半淞园路,每天都能感受到上海的勃勃生机与活力:上下班时满街骑着自行车、服饰整饬、表情欢快、眼神灵活的上海男男女女所表现的乐观、自信;公共汽电车载着满车的乘客在狭窄、曲折、人群密集的街道上飕飕疾驰所表现出的善于把握和锐意进取。天色很早便能感到上海的苏醒:从窗外飘来的开市极早、人声嘈杂的早市喧闹声,弄堂里哗啦哗啦刷马桶声以及悦耳、字字珠玑的上海话,身材窈窕的上海女人蓬着头穿着睡衣睡裤脚踩着轻快的步子去买早点……

元宝推荐:禅人, 通宝推:逐水而行,河中石兽,赫然,
家园 意外得八只猪!沙发上落座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记得上海有口儿特色食品,叫作“粢饭团”

这个我印象中叫“粢饭糕”,长方块,油炸的,算街头早点之一。还有一个是“油磴(不知是不是这个字)子”,萝卜丝做的吧?

这两样小吃现在似乎很难寻着了。

家园 恰似你的温柔 - 久远的记忆

蔡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ygsZL68zEA

家园 不一样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粢饭糕是油炸的,这样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粢饭团是蒸熟的糯米,中间夹着油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83年的上海早晨,镜头前面弯腰男子手里拿的就是粢饭团。

家园 看来上海

给你留下的都是比较好的回忆,呵呵。可惜了淮海路,那一路茂密的法国梧桐啊,现在全剃光了。

家园 可惜鸟~~~

在法国梧桐的浓密树荫下荡马路老惬意:)

家园 那时去过几次上海外文书店

外文书店在福州路与山东路路口把角,2楼内部书店。修艇时去过几次,翻翻简氏战舰、简氏战车年鉴、日本《世界航空机年鉴》之类。入伍前,也常去北京外文书店二楼。

还记得上海女营业员的眼神很诧异的样子,准是猜这俩水兵到阿拉格里厢作啥?捣撒么子糨糊?呵呵

北京也有这么个外文书店,2楼是个暗门子,专门卖影印本外国图书的(其实就是盗版),所以外国人与中小学生不得入内,是凭学校开的介绍信进去的。

家园 福州路的外文书店貌似改什么书城了

外文书店二楼可是“洋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地方哈。

以前去上海的一个固定节目就是逛书店,不少藏书都是在那一带购得的。

那时外文书店对面有个卖生煎的小摊,半两粮票1毛4分可以买4只,味道蛮好,我一次只敢买8只,很贵了。

老兄的文字勾起了我蛮多回忆哦!

家园 福州路好像有家铺子卖

鲜蚝大肉包(名字记得不是很准了)的,就是用蚝油拌猪肉馅,蛮好吃的,每次逛福州路都买俩吃吃:)

家园 捣糨糊似流行于90年代中期

前辈去的时候,估计还没有享受到这样的问候?

家园 流行语是有个时间性

那时会不会用测来物(拆烂污)呢?:)

许多很有意思的切口没用几年就随风飘去了,比如那时“一匝顶”/“顶特勒”(一只鼎。对应的北京话叫“盖了帽了”,现在也不用了,呵呵),现在不用了吧?

家园 呵呵

很久没有使用上海话了,而且我对上海方言也是从80年代末才开始接触的,还真不知道那个时间段的特色语言了。

前辈看来很有方言爱好,各地的都搜集了一些。

呵呵
家园 忆上海不拽几句上海话哪成?:)
家园 去过北京的那个外文书店

在八面槽附近,王府井大街金鱼胡同与灯市西口之间那段路的路西侧。上中学的时候还去过,一楼楼梯口挂了牌子,禁止外国人进入。我去的时候是九十年代初了,可能是不用那么严格了,没见有不让学生上去的提示,反正我们几个穷学生上去了,没遇到阻拦。当时就是好奇,想看看里面到底什么样,还不让外国人进

印象不多了,大概是房间面积不大,书挺多,光线好像不是很好,有点暗。我们几个装模作样地翻了翻,没多少能看懂的

家园 【老照片】一组海外华人拍摄的1983年的中国

Trip to China 1983

有两张1983年中国的照片打不开,索性我把网址附上,是个美籍华人(女)拍的。照片比较大,虽说是个人视角,但颇有些资料价值。

里面计有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重庆、武汉、洛阳、西安、长沙、桂林、广州与香港等地的照片,去的地方不少。借她的照片,相信许多人可以找回过去,看看那时的中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