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用小学数学分析弗里德曼的假设--警惕周小川式“休克疗法” -- 思想的行者

共:💬82 🌺53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周小川去年年底是有这么一出啊

当时有爆料说货币超发43万亿,结合当时物价飞涨的形势,一时间来时汹汹,周小川跑出来做了解释的。搜了一下,供参考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1216/3065509.shtml

对于周来说,我感觉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经济理念,或者他内心有但没有实际体现,墙头草的风格居多。

家园 他的话里面有一些是正确的

至少他比周其仁要强

一方面,高储蓄国家和低储蓄国家的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不一样,中国是高储蓄国家,因此M2占GDP比重高。另一方面,在间接融资占比高的情况下,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就高,美国是典型的直接融资发达的国家,而中国间接融资比重大,因此拿中国的M2跟美国的比不太恰当。

但是这一段:

从现在的角度,衡量货币供应量偏多还是偏少的标准是核心CPI

表明他受弗里德曼的影响很重。

其实弗里德曼在1988年就致信赵紫阳,建议把“老虎”关进笼子里,即实施紧缩货币政策,赵紫阳一定程度采纳了,造成了物价飞涨,好在后来赵紫阳下台了,李鹏根据何新的调研结果(当时企业普遍存在着因为流动资金不足导致的三角债,所以需要宽松而不是紧缩)调整了政策,中国经济才缓了过来。

家园 出臭招是正常的,出好招是反常的,评央行大幅提升人民币汇率

央行这几天又发飙了,人民币连续几天大幅飙升,真的是想置中国的出口产业于不顾,给中国的出口产业加上一道紧缩货币的绳索,现在又要加上一道人民币升值的绳索,想让那些农民工全部失业,引发全国动乱,想让占中国经济60%的进出口产业崩盘?

一家西方银行的华人管理者评论说,中国央行是在讨好西方,现在西方经济乱了,西方人大叫中国贸易顺差太大了正是讨好西方的大好时候啊。

当西方资本通过囤积制造局部通货膨胀,制造货币紧缩舆论,周小川们在温家宝的注视下紧缩力度越来越大了,他们发现通货膨胀越来越厉害了,当然,他们不会想到恰好是因为他们的紧缩政策导致社会的总供给减少,导致供不应求导致的物价上涨,他们一口咬定这位温家宝的四万亿和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温家宝的威信下降了。

当笼罩在他们头上的温家宝的阴影慢慢消失的时候,他们也就可以大胆的来讨好西方人了,你们不是想人民币升值吗,马上升值给你们看!

西方人不是说中国的贸易顺差有多大吗?出口产业损失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恰好减少了贸易顺差了吗?不恰好由外需转向内需了吗?---看看西方人的教导多么英明呢

且慢,周小川们有没有真正调查一下那些所谓的巨额的贸易顺差哪些是真的,有多少个或者多少十个百分比是西方投机资金利用想获取出口退税的中国出口企业的小便宜的暗度陈仓?

一边是出口企业不断的倒闭,一边是巨幅贸易顺差,为什么就不去分析一下这个矛盾?

---哪一个是假的?

家园 温州----被央行休克疗法休克的第一块骨牌

不终止实质为休克疗法的紧缩政策,温州不可能救回来,中国会有更多的温州出现,中国经济将被严重休克,猛烈的硬着陆无法避免。

家园 你不主动紧缩,市场也会替你紧缩。

参照美国现在的紧缩。怎么放水也不管用啊。

家园 市场的紧缩和货币的紧缩是不一样的

昧国的问题在于产业空心化,要投资什么,往往要到国外去生产,工人工程管理人员都不足算了还不如不干,中国的货币紧缩是很多企业本来可以接到订单的,结果因为货币紧缩,没有钱而不敢接,接了的话也基本上亏损-因为资金成本大幅上升

家园 通胀问题不是单靠货币政策就能解决的!

通胀是结构失衡问题,不是简单的货币发行量问题。

紧缩会出现你所说的问题,但宽松呢?基于人性必然产生的短视,所宽松出来的资金,必然投入到眼下最赚钱的领域,而眼下最赚钱的领域必然是推动通胀的主力,从而更进一步逼迫其他领域的资金进入此领域,最终结果是加速崩溃的进程!

货币政策只要保持现有水准即可,略微紧缩也可以(细节出魔鬼,紧缩谁的钱也很重要。另外一个作用是稳住阵脚),再多发一点货币,纯粹是嫌死得不够快。

解决通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结构调整,比如如果是流通环节截留太多,则要改造流通环节(比如现在开始推广的周末车载直销蔬菜市场模式);如果是生产不足,则要鼓励生产(别跟我说鼓励生产只有投钱一种方式);如果是消费者消费意愿太低,则要提振远期信心(别跟我说提振远期信心只有增加工资一种方式)。

另外,举美国当例子是很不恰当的,因为美国有庞大的隐形殖民地,把通胀转移到这些隐形殖民地里去了。

家园 建议楼主结合经济结构转型和中西部开发来看这个问题

东部出口企业倒闭潮其实早在8年前就应该提上日程的(那时开始估计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痛),2008年可以说已经是共识,并进入正式实施,现在不过是这个进程必不可少的阵痛时间而已。

东部要转型,不憋死东部低端产能是不可能的,中西部恰好这几年都在积极承接东部低端产能。

一边旧厂不断倒闭,一边新厂不断建立,因此,你那两个谁是真的问题,可以全是真的。

家园 你还没有把弗里德曼骗你得给抹去

首先资金跑去最赚钱的领域怎么可能,如同2009年的宽松一样,很快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就从悬崖边给救了回来,没有当年宽松政策,中小企业当就会死光光。

资金首先会去最急需的地方,因为急需资金的企业甚至愿意使用一部分的高利贷,毕竟有订单不敢接,有订单完成不了比出一些高利贷的钱要严重得多,主要是拿到资金,他们什么附加条件都肯,腐败分子的腐败要求肯定首先得到满足,所以资金首先会流到那个领域里面去

其次资金流到某些最赚钱的领域---诸如高铁领域,在这样的实业领域,为什么能够赚钱,本身就是因为这个行业供不应求,有很大的生产缺口该领域才会赚钱---资金到那个领域首先会很大的扩张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扩大了,物质生产扩大了,物价会上涨还是会下降呢?

从宏观的公式看会下降,从微观来看,从原来的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价格会上涨还是下降呢?

当然需要结构调整,但是货币 投放量即所谓的流动性,就好一个人的血液系统,流动性不足,就好比此人严重贫血,你结构调整就好比加强某个部位的肌肉的训练不要哪个部分有力,其他部分无力力量不均衡----这样的力量训练是不是首先要在满足足够流动性的基础上进行---即多发钱的基础上进行呢?

结构调整,高端产业,说起来动听,但是什么是高端产业?例如集成电路,例如大飞机,例如高铁,例如碳纤维等等那些不是资金密集型的要求很大的资金投入的行业,一边卡死货币,一边责怪人家不转型,这就算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昧国的问题不是因为有隐形殖民地,而是因为产业空心化,资金都跑到金融体系中充实因为危机而失血的金融企业里面去了,投入到实业的资金奥巴马们想要多都不可得,所以昧国人如果真有通货膨胀迹象估计还会高兴得跳起来,就好像日本一样,如果他们的经济能够摆脱二十来年的通货紧缩,那他们会高兴得跳起来。

昧练出和日本大藏省的一帮人比中国央行以及西西河绝大多数网友更清醒很多,他们知道他们的经济体系患的是与通货膨胀完全相反的病,名字叫做通货紧缩---你看日本零利率都20年了,日本房价还在一直降 ,一帮不清楚经济的网友如同中国央行官员中国经济学者们一样,问对方为什么不通货膨胀,就好比问一个营养不足的病人,你为什么不会营养过剩?你叫人家怎么回答你?通货紧缩都没有走出来就好像我脸放都没有吃饱,你问我为什么不会通货膨胀--问我为什么不会营养过剩。

中国经济学界当年把中国生产过剩判定为供给不足,现在则把中国流动性不足,判定为流动性过剩---当然这里面的吴敬琏等人一直都是主动忽悠的---从来没有及格过。

家园 旧的厂不断停产,新的厂不断建立就叫做软着陆

软着陆还是硬着陆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硬着陆,多少人失业?

其次从经济角度讲,产业转型不能光靠国家企业,也需要私人资本的壮大,私人资本的壮大靠什么,靠并购,战略重组,但是首先需要有资本积累的底子---本来血汗工厂弊端不少,付出了多少血汗,好不容易有了资本积累了,现在又想把那些资本给活活掐死,让那些老板不是逃走就是去跳楼,积累的资本全部丢掉了,还怎么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往往意味着向资本密集型领域进军---一个芯片工厂投资要多少钱?这就需要国家引导,给予资金宽松。

产业转型搞得成功的有日本九州的转型,台湾的转型,看看人家是怎么样对待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少,但是吸收了最多的就业,中国这样让中小企业805以上的陷入困境,不要多久,就业问题就会浮现出来。到时候就是社会动荡的剧烈的代价。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家园 通胀需要的是“综合治理”,货币政策效果低且后遗症大不可控

“现实”物价问题的根本不在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也不在生产和消费,而在价格形成机制,归根到底就是市场参与各方的博弈能力。价格是由市场参与方的博弈能力决定,而不是绝对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是否匹配决定。

事实上,供需总量只能作为价格的基础,但更多的是统计意义,而无现实操作意义,而无法对最终价格形成决定性因素,对价格最终起决定因素的是“力量”!

比如,如果中间流通环节博弈能力高,则会严重压缩生产者的产出价并提高消费者的买入价。类似这种博弈能力不平衡才是通胀产生的根本原因。

举个浅显的例子,现在有5块钱,甲乙丙分别占20% 60%,20%,在货币增发5块钱后,由于博弈情况不变,甲乙丙仍然分别占20% 60%,20%,物价是升了,从3块变成6块,但同时收入也同比例增加了,此时,市场和以前一样是平衡的。

而如果博弈中有一方独大了,同时外加宏观环境的货币政策失误,加剧了这种不平衡。

同样上面的例子:甲乙丙在博弈之后变成了15% 70% 15%,此时,此时市场已经不平衡了(通胀),然后货币增发上倾向于杀贫济富以及规模效应,结果甲乙丙最终比例成了10% 80%,10%。物价上升了,而收入不变,加速通胀了。

货币在其中有何作用?货币不过是把这种不平衡的结构的助产士、催化剂。中间流通环节们挟高收益+稳定之利,更易获得资金资助,从而更有机会、能力、资源强化自身实力,从而扩大自身的博弈能力,压缩其他两方的现实利益和博弈能力。

所以,单纯依靠货币政策,结果并不会如一般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

比如你所说的“生产能力扩大了,物质生产扩大了,物价会上涨还是会下降呢?”物价真的会下降?生产能力扩大、物质生产扩大,中间商为了维持自身收益,就敢让你生产方“生产过剩”,让你多生产还不如少生产!——这种事情在农业领域普遍存在。

理论上,货币/财政政策也是可以治的,但除非有非常有效的定向紧缩/宽松,否则是无法改变博弈结构,但历史证明,实施有效的定向货币政策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需要集中权力,扩权,并有令行禁止、细致认真的地方基层执行能力——这些正是目前中国所缺乏的。

“有效的定向货币政策”:我的意思是投入到特定领域特定环节,比如直接给农民发钱就直接发到手而不被其他人侵占或者挪用,方才叫“有效”的“定向”货币政策。

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一般的投入都会被最终转入最盈利的部门,最终用途和目的并不匹配,导致问题最终不仅没解决还推高风险,从而加剧局势动荡。

另外一般人会提的解决办法:补贴生产,增加工资,这两种做法效果一般不怎么样,同时还有很大的后遗症,会导致通胀,加剧财政负担——》》》进而引发一系列后果不堪设想的连锁反应。

当然,生产是非常重要的,一定量的储备是解决危机的基础。另外,还要考虑市场参与各方的极限承受力

总之,博弈结构调整(各参与者势力强弱之势情况改变)才是关键之关键,在这个结构没有调整好之前,任何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可以生生给扭成加速通胀的手段。

另外,学校里的经济学,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了。

家园 细节不同将导致你的说法性质完全不同

你的说法理论上完全正确,但细节呢?

软着陆=新工厂-旧工厂,但这些新工厂建在什么地方?还是老地方么?不是,那么,老工厂怎么办?这里必然有人吃亏。只不过现在媒体被这些吃了点亏的人掌握,所以我们现在更多看到的是“只见旧人哭,不见新人笑”

“需要私人资本的壮大”,没错,但这是谁的私人资本?是江浙的私人资本还是四川的私人资本?明显江浙又是被打击对象,而川渝陕等地才是“需要私人资本壮大”

这时我就怪了,既然东部已经积累了资金+生产设备,为何不搬迁去中西部,而需要跳楼?还不是自己不想搬、又想维持原有不合理的收益——这明显是太贪、太懒了!因此,是谁在掐死谁?明显是有人跟不上时代,自己掐死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资本密集,没错,但资本密集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为什么就不可以是拆东墙补西墙呢?东南部既然资金那么多,为何不集中起来使用呢?而非要靠印钱?

日台的中小企业和目前江浙的中小企业是一样的黑工厂么?

综合起来看,你的一些想法和推论是有道理的,但是对现实的关注不够,结果会出严重的偏差。

家园 有一种病叫做通货紧缩

表现为需求不足 ,消费乏力,物价缓慢走低,导致 人们不想投资,导致失业率增大等等这是日本昧国等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

微观物价确实是由 消费和供给双方的博弈来决定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里说的一般情况指的是没有投机,没有谣言,没有期货价格的干扰等等,物价的走势主要由 供给的数量和需求数量之间的对比来决定的,供给相对于需求多了,那么物价就下降,反之相反,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的物价与宏观分析一致。

但是在有投机,虚假信息,期货期权市场的情况下,博弈就非常可能发生逆向选择。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博弈这个概念,博弈她目前主要研究的是信息分布不均衡对结果的影响,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叫做代理人,而拥有信息少得一方叫做委托人,两者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国人说起博弈这个词大概根据汉语的字面意思将其理解为斗争权力斗争等等,但是至少我目前没有看到公权对博弈影响的研究。

从信息的不均衡的角度为什么会发生投机---投机者就试图利用自己的囤积活动船底给博弈的对方即普通消费者一个虚假信息---即某商品的供给严重不足,使人们因此产生抢购的恐慌---当然高级投机者往往还掌握着媒体甚至掌握着公权力,让政府来发布虚假信息来实现投机目的。

期货市场则是纯粹将商品的供求信息转化为多空双方的资金的多少,多方资金多,则徘徊在双方间的大多数会跟风多方,反之亦然,所以博弈下来标的物本身的工序矛盾本身不重要了,换句话说商品的供求信息被架空了---最典型的就是原油价格,尽管多年来国际市场上,供大于求,但是欧昧炒作者总是拿出各种借口什么中国需求大增之类,一直炒作到昧国经济自己也承受不起,这个时候国际投机者开始集体做空方,当然昧国政府也极力配合,在最恰当的时候发布有利于昧国投机者---不管是做多还是做空的信息。

所以从微观博弈的角度,打击投机是非常重要的,造成中国纺织品企业困境的棉花就大涨大跌----往往中国企业在棉花价格大涨担心继续涨以后大量买进以后,价格又开始大跌了。

定向货币政策其实是可以做到的例如对信用等级低的企业,信用额度就更小,利率更高,对于某些投机猖獗的行业注入房地产业实施定向紧缩--特别是囤积土地囤积房产的企业毫不留情的降低其信用等级--如果央行能够意识到这么做的、战略的重要性,而不是忙于紧缩 休克,或者忙着学习昧国搞金融毒资产,本来可以施展的空间是可以很大的。

这一届的央行的班子确实不行,需要及早更换。

家园 当然建在同一个地方

例如日本九州原本是日本传统产煤区,后来日本人决定能源政策转型,不再依靠煤作为主要能源,于是日本政府就出钱资助那些企业转型---特别是电子产业,你做电子等高端产业日本政府提供相当补贴,补贴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等。

日本政府补贴再多如果九州煤矿企业在转型前全部倒光的话,也是不行的,需要那些煤矿企业逐步的退出,把资金转到新领域中。

资金当然需要集中起来,但是这与宽松货币政策不矛盾啊,你如果搞紧缩大家都快要破产了,有多少钱可以集中起来?

不是所有的工厂都是黑工厂,对于黑工厂,确实可以严厉些,逼迫他们担负社会责任---这个在日台韩等工会力量比较大,他们饿终身雇佣制就是在工会压力下出台的,大陆的工会被政府管得死,政府怕影响社会稳定,工会的只能定位不清楚,结果相当于没有工会,政府唯GDP,唯税收是问,结果对剥削就睁只眼闭只眼,打击黑心的扶持红心的形成规模优势,也是需要走的步子。

家园 抛开你的经济学教科书吧!

“表现为需求不足,消费乏力,物价缓慢走低,导致人们不想投机,导致失业率增大”,这里面哪个地方可以称为病的?失业率大增?失业率大增是因为钱印少了?要是整天站在资本家的角度,这种说法必然是对的。但问题是这实际上还是个谁更有说话权力的问题。

还是沿用我前面的例子

甲乙丙分得20% 60% 20%,总共有10块钱,紧缩为5块,如果这个结构不变,一切不变。如果乙疯狂保有自己的地位不可动摇呢?由于其原有地位就高,也更有资源这么干,于是,把售价缓缓下降,慢于甲丙的降速,于是慢慢地就会演变成10% 80% 10%,也就是你所说的:需求不足(收入降了,但物价还没降到位),消费乏力,物价缓慢走低。接着,生产者也受不了了,只能解雇工人,也就达到你的说的另一个效果了:导致失业率增大。但这是因为钱印得少么?看起来诱发因素是因为钱印少了,实际上,即使钱不印少了,这个权势集中的过程仍然会发生,只不过快慢而已。

最终还是回到那个问题:谁的力量大。

别去理会经济学教科书说的那些狗屁东西(那几本经典的教科书看起来就是资产阶级用似是而非的东西来愚民用的),把脑子清空。我说的博弈,不是你这里所说的博弈,我更不是在说博弈论。我说的是博弈能力,或者说议价能力,或者说势力,这里包含对信息的控制(偏狭的经济学只研究这个部分,而故意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部分)、也包括强力资源的获取和垄断等等这些直接能够构成定价因素的东西(公权对博弈影响的研究方面,可看马克思的东西或者关于殖民地经济的研究方面)。

我所说的博弈,就是宏观的东西,而不是微观,我上面说过一个词:价格形成机制!

实际上供需所作用的恰恰是中观的价格,而不是宏观的。比如以前明明中国石油是不足、需求强劲,但价格还是很低——因为中国对外博弈能力强。另一个例子就是明明宏观上盐是富足多余的,结果一个谣言,需求大涨,就制造了局部的短缺——供需决定中观价格。最终的微观价格属于大妈吵嘴范畴,我们就不提了。

因为基本概念的定义差异,后面你关于投机的东西风马牛不相及,就不回复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