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启事】《经略》招募研究员 -- 南渝霜华

共:💬16 🌺6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启事】《经略》招募研究员

最新一期《经略》上有一篇美国学者的文章,叹息美国对于区域研究专家的培养已经每下愈况了。

冷战时期,我们曾花费巨资培养谙熟各个区域、文化的专家。如今的美国学术体系沉迷在跨历史和跨文化的理论中,不仅培养不出区域研究的专家,还对区域研究大加贬损。区域研究的职业吸引力下降,投身其中的学生减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外链出处

但基于我的切身感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数十年来打下的底子,仍然远远强于中国。当然,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在这方面持续投入,也因为美国本身是个移民国家,很容易网罗到天南海北的人才。

而中国的区域研究,直到最近几年才在经济触角大力扩展的背景下,变成一件急切的事。四月间,我曾出席一个中国-拉美关系研讨会,跟任职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朱鸿博老师有过交流。朱老师提到,真正基于战略需要的区域研究,在中国才刚刚开始。除了社科院系统的一些研究所之外,高校的相关机构较少,北大的亚太研究院,复旦的国际关系研究院都是刚成立,人员、资金都很匮乏。我当时笑言这就是老帝国跟新帝国的差别。当然,我实际上认为中国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美国式的帝国,但中国国家利益在最近十年间有非常明显的全球化趋势,这要求战略研究相应跟进。

言犹在耳,昔人已逝。7月6日,朱老师在北京出席社科院拉美所的一个学术研讨会时,因心肌梗塞不幸逝世,终年40岁。唏嘘之余,我感到朱老师的英年早逝实际上是中国区域研究力量薄弱的缩影。复旦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室只有朱老师一个专职人员,这几年他东奔西走,出席无数与拉美有关的学术会议和文化活动(外链出处),最终急病身亡,当与过于劳累有很大关系。

朱老师跟我谈过不少区域研究和战略研究的设想。我相信,包括《经略》在内的后来者,能够继承他的壮志和理想。在时代的浪潮中,《经略》愿与同道共勉,以成为最优秀的战略思想论坛为理想,努力奋斗。

以下是《经略》招募研究员的启事。有兴趣的河友,可通过邮件或站内信件跟我和其他编辑联系。谢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五藤高庆,天子穆穆,张三李四王五,
家园 挺!!!!
家园 弹!!!
家园 1

我不知道你指得是什么类型的区域研究。如果是研究某个国家或者特定区域的话那还有。如果是专注政策的战略研究不多也不奇怪,高校不是智库,不能混淆要求。兰德公司的内部管理就跟中国的大学折然不同,不过美国的情况貌似也是大学还比不上智库愿意资助区域国别研究。

但是高校跟政府情况不一样,政府里面是怎么一回事要问雪里蕻这类中央的人才知道政府内部的研究是什么情况。

浙江师范大学新开了非洲研究院,水平不知道。

厦门大学的东南亚研究上升得比较快,不过国内东南亚研究华人比重很大。

苏联研究80年代一度兴旺,但是现在衰落得很厉害。主要部分还是集中在俄罗斯研究,这块还有活人。那些xx斯坦就没什么活人了。俄罗斯研究还是俄罗斯中亚研究有一期回溯国内苏联俄罗斯研究的,目前只能说惨淡经营。

美国研究是最强的部分,但是现在美国已经不怎么肯掏钱资助中国人搞美国研究了。没有本地的接头,在国内研究美国终归是拿中国思维套美国,隔着太平洋YY居多。

家园 帮顶一下吧。
家园 提一个意见啊,你们那个13条自动退出的提交太苛刻了。

当年老毛看到共青团3个月不交费自动退出时,就说党也要半年不交才退出,你们这样太严格了。

3个月,很容易就过去了,建议改成一年。

家园 提两点意见

1、研究项目中可否加入华人社区和当地对华舆情的考量,以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而非流于空谈

2、可否将联系信箱改成gmail以外的,国内的亦可。

个人以为联系的敏感信息放在Google手里不太合适。

1
家园 你的回复进一步说明了区域研究的薄弱状况

固然我们都主要谈的是高校,但以社科院系统为主的官方智库,在区域研究方面也很难和美国的高水平研究相比。

家园 其实不苛刻

要求是,每个月至少贡献一篇论文、综述、简讯或者评论。论文、综述和评论写起来的确是很大件事,但一条二三百字的简讯真的不算什么。简讯的内容和格式,可以参考《经略简报》。

家园 你的作品我看过。基本立场我是支持的。所以先递个申请。

不管以后如何,目前我的创作水平,自己感觉也算是基本有一个台阶了。

代表作有一篇在美言军事纵横论坛置顶。链接如下。

http://bbs.meyet.com/thread-259180-1-1.html

其他作品散见河内。

【原创1】网络讨论,究竟能不能看立场?

http://www.cchere.com/alist/3406034

【原创2】翻译兼评论:关于中共的5个谜团/全文手打输入

http://www.cchere.com/alist/3475267

【原创3】谈谈互联网络发展和JY的未来(含辨别JY方法)

http://www.ccthere.com/alist/3485265

【原创4】如何判别南方系?

http://www.cchere.com/alist/3511603

早期的文章在鼎盛防务论坛。点击嘉宾名字jackrain就能看见大部分文章。

http://bbs.top81.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81&filter=typeid&typeid=19

我比较喜欢原创,所以每月一篇,可能会做不到。同时也喜欢网络上的直接辩论。所以也想建议,是否能把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辩论收录进你们的杂志中。

如果不接受我的申请,那么能否考虑,将我以前的辩论题材,编辑以后,经我同意,在经略杂志上发表。

发文是为了传播思想。所以我以前的文章,都没有要求任何版权。贵刊如果要对读者收费,那么我会要求相应的版权费用。如果不对任何读者收费,那么我仍然不收版权费。

请南榆霜华考虑我的申请。

家园 已转呈编委会

谢谢jackrain兄的支持!

家园 谢谢石工兄的意见!

已转呈编委会。联系信箱,我长期使用gmail,不过你说的确实值得考虑,可发至《经略》专用信箱[email protected]

家园 “每下愈况”和“每况愈下”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最新一期《经略》上有一篇美国学者的文章,叹息美国对于区域研究专家的培养已经每下愈况了。

家园 据《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二者同义

辞书532页:“每况愈下……也作每下愈况。”

另据《中华成语辞海》(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每下愈况”见“每况愈下”。

早期的意思的确如你所说,完全不同,但今天常用的是后起义,而且两个词语经常换用。

《庄子·知北游》:“ 庄子 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正获 之问於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意谓估量猪之肥瘦,越近猪的脚胫越能显出它是否真肥。比喻越是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清“道”的真实情况。况,由比照而显明。后用以指情况越来越差。 清 吴趼人 《<两晋演义>序》:“《三国演义》出,而膾炙人口,自士大夫以至舆臺,莫不人手一篇。人见其风行也,遂竞斅为之,然每下愈况,动以附会为能,转使歷史真象,隐而不彰,而一般无稽之言,徒乱人耳目。”亦省作“ 每下 ”。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建中靖国 初, 曾丞相 布 当国,命 刘燾 为舘职,取 淳化 所遗与近出者,别为《续法帖》十卷,字多作 燾 体,又每下矣!”参见“ 每况愈下 ”。

外链出处

家园 不客气。只不过想公开支持一下。祝刊物越办越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