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心灵教育 -- 贼不走空

共:💬5 🌺4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心灵教育

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完全人性的人。

本能驱动者过于狭隘了,理解不了人性的伟大,相对于生物体的潜力——人类往往低估了身体可达的极限——人性的潜力超出人类目前的理解。

人必须意识到自身的神一般的可能性,当然也要意识到自己是实际的人的存在这一局限性,这才是真正的谦逊。

不要虚伪

人,都是有追求的,而最大最根本的追求一个实实在在的“我”。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可悲的真相:生活中的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常常是以一个经过伪装的虚假形象生活着,出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你不从众,我行我素,你就要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然而,从众行为付出的代价不会比不从众少——特别是在从众意味着按照与你的“真实自我”相冲突的方式行动的时候,情况就更是如此。

在与此类似的例子中,如果你内在的自我是强大的,有冲破世俗的勇气,你就会按照自己愿望和思想作出真正选择,而不使你真实的自我受到损害。但是,如果你内在的自我是软弱的.在外部要求的压力下感到畏缩,那么,你就极有可能作出违心的选择,失去你真正的自我。

对个人来说,这种现象所引发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为如果你总是从外部寻求怎样思考、怎样感觉以及怎样行动的提示,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感觉、去思考、去判断、去行动,逐渐地,你就会变得没有安全感,没有正确的自我观做行动的指导,你就会事事依靠他人,一旦没有他人的指点和同意你就不知所措,感到内心很脆弱。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展示给世界的自我是经过精心伪装后的自我,而不是你真正的自我。没有真正的内心自我来指导你的选择.并把它建立在真正被爱的基础上,那么,你就不可能与他人建立起感情上很成熟、能够推心置腹的关系。建立在虚假自我基础上的关系只能是虚假的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流于表面,而且极不稳定。

人的自我感是很重要的,缺乏自我感的人,难以成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人的自我感要通过一生的努力才能得到强化。

只有能够摆脱虚假的自我,努力强化自我感自己一个真实的自我,享受到自我实现的欢愉。

不要逃避

人,不仅惧怕自己身上最丑恶的东西,也惧怕自己身上最美好的东西,马斯洛曾经问他的学生们:“你们中有谁希望成为员伟大的小说家,或成为一位参议员、州长,总统?或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谁想当联合国的秘书长?谁企望当圣人?你们中间谁愿成为一位伟大的领袖?”听了他这样的问题,他的学生们人人都突然咯咯地笑起来,继而感到非常的羞愧而不安,直到他再问;“假如你不干,那么谁来干?”这自然是真理。学生们都一时无言以对。

自己抑制自己、吓唬自己、贬低自己、甚至有意无意地丑化自己,长此已往,他自己的人性会被扭曲,潜能会被扼杀,应该发挥的才华得不到完全施展的机会。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难宁静。这就是马斯洛所谓的有心理疾患的人表现出来的自我认识的防御机制。

你就是the one!

假如你还在犹豫,我就要警告你,在你的余生,你将深感遗憾。你逃避你自己的能力、你自己的可能性。

通宝推:无无名,deaf,迷途笨狼,
家园 赞这一句

自己抑制自己、吓唬自己、贬低自己、甚至有意无意地丑化自己,长此已往,他自己的人性会被扭曲,潜能会被扼杀,

家园 生活是追随与欣赏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爱情是一种理想,而且很容易错过。”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杉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

“婚姻是一种理智,是分析判断,综合平衡的结果”。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柏拉图回答老师:“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外遇”

“外遇是诱惑的。它也犹如一道闪电,虽照亮,但稍纵即逝。而且,追不上,留不住。”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吗。”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柏拉图回答老师:“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生活是追随与欣赏,对生命中的每一次美丽”。

家园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大道无为,与鬼神通,佛是静态的永恒,尚进则失安。

一般来说,魔,都是以更为强大的面目出现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敌制胜,有了一丈高的魔,所以才有了丈二的和尚。

战胜了魔以后,佛又将恢复永恒的静态。难道一定要有外在的魔,东方才能永恒?

或许,他是想通过WG,可以将佛性和魔性对立统一到人性里面?

家园 按照个人理解 佛教认为

那个“道”或者说“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所谓静、不静、佛、魔等等。

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魔、静、动等等,都是“因缘和合”、“成住坏空”、“真空假有”的“镜花水月”。

那么,为什么会有佛教呢?

这是因为,镜花水月,迷人自迷,就像鲁迅先生形容的“闻鸡生气见月伤心”,因为生老病死等等而起烦恼;佛教的作用,在于传达看破解脱烦恼的方法,但佛教本身并不是“真相”、只是“指月之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