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看孔庆东粗口事件-----北大是越来越衰了 -- 反光镜

共:💬1 🌺1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看孔庆东粗口事件-----北大是越来越衰了

一提起北大的办学,人人都会说起“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呢,始做俑者“取我所需,为我所用”哈。

要说,这真是北大的办学传统吗?不错,这是总结自蔡元培先生所写的《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的,可它并不完整。说全了应该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前八个字讲的是治学品格,后八个字说的是治学方法,而且是前半句管后半句,后半句从属于前半句。

举个例来说,北大在聘请了西学博士胡适之的同时,也聘请了前清遗老辜鸿铭。

如果不是将《大学》、《中庸》、《论语》译成英文推介到海外;著有《中国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Chinees Pepole,又译《春秋大义》);上了年纪还能一字不移的当众背诵弥尔顿千行的《失乐园》,即使北大再包容也不会聘请这位留小辫、喜小脚的辜鸿铭为教授,讲授英国诗。

对于“囊括大典,网络众家”,蔡元培先生的原话是: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

后来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中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看来,教育学家对治学的看法都是相通的。

当年蔡元培先生说这话时,能做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校远不止北京大学(当时前面还要加国立二字)一家,而能做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却只有北大。北大之所以“大”,“大”在前半句,而不在后半句。

---------------------------------------以上这些都是老北大了-------------------------------

看看现在,北大最响的就是孔庆东了。

第一次见孔庆东是在百家讲坛看他讲金庸、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后来看过孔庆东的名著《47楼207》,没看过博士论文集《超越雅俗》、《谁主沉浮》等专著。毕竟文学和文学史的对象是不同的。

有人夸赞《47楼207》继承了钱钟书先生的幽默。其实钱先生何曾在意自己的幽默呢,《管锥编》、《谈艺录》才是大师的水准。

最近又看了孔庆东的粗口事件。在第一视频节目里有孔对新华社的反驳,拿着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来指责新华社没采访他就发表了《孔庆东辱骂记者,岂能把粗鲁当个性》第1视频(来自乌有)

如果按孔庆东的理解来执行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那记者真是没了脾气。孔博士的才气和幽默都哪去了。

还有人要求北大处理孔庆东。这就更糟了。本来,教师的响头来自于意识形态的纠纷而非学术成就,就已经是一件悲催的事情了。难道还要把学校也卷进去?时代已经不是“五四”时的时代,北大已经不是“五四”是的北大了。大学应该以学术的形式干预意识形态,而非以人事的形式来表态。

大学里的大师应该有思想的自由,即便孔庆东不是大师,只要北大聘他为教师就不应以人事来干预意识。对于粗口,我认为北大可以这样办:孔庆东代表不了北大。

世人应该明白,北大做不到一尘不染。只要孔庆东是大师,就不损北大的风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