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德班胜利还是德班灾难? -- 橡树村

共:💬67 🌺572 🌵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粉尘也是固体。

飞机烧硫磺损毁发动机,影响飞行安全,不妥。

家园 好文有宝

消费两枚通宝推荐 关闭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4;铢钱:20。你,乐善:4;铢钱:-32。本帖花:4

家园 还会形成酸雨吧

这绝对是饮鸠止渴的招啊

家园 全球变暖说是耸人听闻吗

中文翻译出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也是一家之言吧。倒不是说他们的意见就一定是对的,但至少,所谓“全球科学界已经一致公认全球变暖威胁人类生存,非得不惜代价阻止之”的政治道德大旗继2009年“气候门”之后,又被其戳了几个公开的大洞。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或许是当代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政治候选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有这样一种被人反复提及的说法: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阻止全球变暖。但政治候选人应该了解,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事实上,许多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认为没有必要为抑制全球变暖而大动干戈,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去年9月份,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伊瓦尔·贾埃弗(Ivar Giaever)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宣布退出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贾埃弗在上次大选中是奥巴马(Obama)总统的支持者。信的开头这样写道:“我没有延续(我的会员资格),因为(美国物理学会政策)声明中的一些说法我不敢苟同。美国物理学会称:‘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全球变暖正在发生。如果不采取行动缓和这一趋势,地球的物理和生态系统、社会体系、安全和人类健康可能会严重受损。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美国物理学会可以讨论质子的质量是否会逐渐变化,也可以讨论多重宇宙如何运行,但全球变暖的证据果真是无可辩驳的吗?”

几十年来,国际上一直在大力宣传所谓二氧化碳“污染物”数量增加将摧毁人类文明的说法,但也有一大批科学家(其中许多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认同贾埃弗的观点。这些科学“异端人士”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其原因在于一系列不可动摇的科学事实。

对气候变暖论挑战最大的事实也许是,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气候变暖论者对此是了解的,正如2009年“气候门”(Climategate)事件中气候科学家凯文·特伦伯斯(Kevin Trenberth)在电子邮件中所述:“事实上,我们现在无法解释为什么没有出现变暖现象,这无疑是一种讽刺。”不过,只有在人们相信那些计算机模型(在这些模型中,所谓的包括水汽和云在内的反馈机制会大幅放大二氧化碳微弱的影响)的前提下,才可以说气候没有如期变暖。

十多年来全球气候并没有变暖,这暗示计算机模型显著夸大了二氧化碳增加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实际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发布相关预测22年以来,气候变暖的程度一直小于预期。面对这种尴尬,宣扬气候变暖威胁论者将矛头从气候变暖转向了极端气候,以期将千变万化的气候中出现的所有异常都归咎于二氧化碳。

其实二氧化碳并不是污染物。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每个人都会呼出高浓度二氧化碳,它是生物圈生命循环系统的关键要素。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大大促进植物生长,所以温室管理者为了让作物长得更好,常常将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三四倍。这并不奇怪,因为植物和动物是在二氧化碳浓度相当于现在10倍左右时进化形成的。在作物品种增加、化学肥料技术及农业管理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带动下,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农业产量大幅增加,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促进农业增产的原因之一。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公开质疑气候变暖说,但许多年轻科学家私下里表示,尽管他们对全球变暖说深表怀疑,却不敢说出来,因为担心这会使他们升迁受阻,甚至发生更糟糕的事情。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2003年,学术期刊《气候研究》(Climate Research)的编辑克里斯·德弗赖塔斯(Chris de Freitas)博士大胆刊登了一篇不符合政治导向(但符合事实)的同行评审文章,文章结论是,如果以过去一千年的气候变化为背景,那么近期气候变暖并非异常现象。国际上的全球变暖论者很快针对德弗赖塔斯博士发起蓄意攻击,要求撤销他的编辑职位和大学教职。所幸德弗赖塔斯博士保住了他的大学教职。

科学研究本不应该如此,但历史上我们有过先例──比如在特罗菲姆·李森科(Trofim Lysenko)操纵苏联生物学的恐怖年代。宣称信奉基因遗传学(李森科将基因学说斥为资产阶级伪科学)的苏联生物学家被解除工作职务。许多人被送入劳改营,一些人甚至被处以极刑。

为什么人们对全球变暖如此热衷?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如此触动美国物理学会的神经?许多会员要求美国物理学会(贾埃弗已于数月前宣布退出)不再用“无可辩驳”一词描述科学问题,他们的要求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却遭到美国物理学会拒绝。原因有好几个,但首先要从“何人得益?”这个老问题谈起。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跟着钱走。”

气候变暖威胁论让许多人捞到大量好处,它使政府资金流入相关学术研究项目,成为政府扩大官僚机器的理由。这种论调是政府增加税收,让纳税人为企业补贴(这些公司深谙操纵政治体系之道)埋单的借口,还是吸引巨额捐款流入许诺拯救地球的慈善基金的诱饵。李森科之流日子过得非常好,他们处心积虑地捍卫着自己的信条及其带来的特权。

我们要代表许多对气候科学做过认真和独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所有政治候选人说:采取激烈行动为世界经济“脱碳”并无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即便认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夸大的气候预期,采取激烈的温室气体控制政策也是不经济的。

耶鲁大学(Yale)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近期对多种政策方案进行的研究显示,效益成本比率接近最高的是一项允许经济增长在超过50年的时间里不受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影响的政策。这种政策为世界欠发达国家带来的好处尤其大,这些国家也希望分享一些发达国家在物质财富、健康和期望寿命等方面的优势。而许多其他政策应对方案的投资收益则为负。此外,二氧化碳的增加及其可能导致的小幅升温将使地球整体受益。

如果当选政治领导人觉得必须在气候方面“做些什么”的话,我们建议他们去支持那些增进人类对气候了解的出色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卫星、海洋和陆地仪器,通过对观察数据的分析来研究气候。我们越了解气候,就越能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古往今来困扰人类生活的自然界。当前私人和政府在气候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有无必要很值得怀疑。

每个政治候选人都应该支持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合理措施,但有一些耗资不菲的项目纯属浪费资源,依据的是耸人听闻却站不住脚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支持这样一些项目毫无意义。

克洛德·阿莱格尔(Claude Allegre),巴黎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地球科学学院(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the Earth)前院长;J·斯科特·阿姆斯特朗(J. Scott Armstrong),《预测学期刊》(Journal of Forecasting)及《国际预测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联合创办人;简·布雷斯洛(Jan Breslow),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生化遗传学和新陈代谢实验室(Laboratory of Biochemical Genetics and Metabolism)负责人;罗杰·科恩(Roger Cohen),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会员;爱德华·大卫(Edward David),美国国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会员;威廉·哈珀(William Happer),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物理学教授;迈克尔·凯利(Michael Kelly),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工科教授;威廉·基宁蒙斯(William Kininmonth),澳大利亚气象局(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前气候研究主管;理查德·林德森(Richard Lindzen),麻省理工(MIT)大气科学教授;詹姆斯·麦格雷斯(James McGrath),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nical University)化学教授;罗德尼·尼科尔斯(Rodney Nichols),纽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前总裁兼首席执行长;伯特·鲁坦(Burt Rutan),宇航工程师,“航海家号”(Voyager) 及“宇宙飞船一号”(SpaceShipOne)设计师;哈里森·H·施密特(Harrison H. Schmitt),“阿波罗17号”(Apollo 17)宇航员、美国前参议员;尼尔·沙维夫(Nir Shaviv),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天体物理学教授;亨克·滕内克斯(Henk Tennekes),荷兰皇家气象服务中心(Royal Dutch Meteorological Service)前主任;安东尼奥·齐基基(Antonio Zichichi),日内瓦全球科学家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sts)主席。

家园 基本上所有的所谓丑闻都有合理解释

大部分实际上是反方编造的,余下的大多属于断章取义,有个别有问题的,都不是关键领域的重要观点。可以自己找找英文的资料。足够丰富了,真想了解的话肯定可以得到双方的信息。

即使作为旁观者,如果看到反方一直在利用编造的材料反对的话,也应该有点感觉是咋回事了。

老兄说自己不喜欢阴谋论。这一篇文字,基本上就是阴谋论么。

建议您看看我推荐的那本书,不仅仅谈气候变化的,还涉及到其他一些问题。还有一本书叫做Unscientific American,也有些意思。

家园 上周“全球变暖”之争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

2月6日,德国“全球变暖”关键人物瓦伦霍尔特(Fritz Vahrenholt)反戈一击,背弃了“全球变暖”阵营。

看到欧洲这几年的温度趋势,大家心里都有底了。

方舟子有位支持者夏新宇写了个全球变暖100图,现在还刚刚到第9图,下面是夏新宇的网页,可以去看看:

夏新宇全球变暖的网页

家园 橡兄这次似严苛了些

说到相关丑闻都有合理解释。气候门事件,解释是有了,很说不过去吧,一个印度学者毫无根据的胡猜,竟然一路上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头版,相关的科学界却默默无声,最后居然进入了具有全球指导意义,可能影响全人类未来几十年生活的权威文件,并成为重要讨论基础之一。最后还是被用不那么“合法合理”的手段才揭露出来,甚至我想橡兄也不是不知道,被揭露初仍然颇有一些相关学者、媒体、NGO是很不服气的,指责这个揭露是“以小节败坏大义”,虽然没有证据,但是只要它成功造成了“全球变暖”的公众宣传效果就是好的。这些都不是阴谋论者们伪造的吧

再说上一篇文字,评判为“基本上就是阴谋论”,也似是不妥的。我们一段段来看:

有这样一种被人反复提及的说法: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阻止全球变暖。但政治候选人应该了解,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事实上,许多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认为没有必要为抑制全球变暖而大动干戈,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如果它说是多数甚至“很大部分”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反变暖论,那是夸张造势,但用“许多且在不断增加”显然符合事实。

对气候变暖论挑战最大的事实也许是,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气候变暖论者对此是了解的,……十多年来全球气候并没有变暖,这暗示计算机模型显著夸大了二氧化碳增加对气候变暖的影响。……发布相关预测22年以来,气候变暖的程度一直小于预期。面对这种尴尬,宣扬气候变暖威胁论者将矛头从气候变暖转向了极端气候,以期将千变万化的气候中出现的所有异常都归咎于二氧化碳。

同样还是现实普通人就都知道的,在前数年的连续高温烤热了变暖论后,这几年却又出现了连续的极寒气候,结果,变暖论悄悄变成了异常论(不过媒体改口并对公众进行再洗脑,时间没法也这么快,所以变暖还是公众对于排碳说的第一印象)。老兄在之前也承认了这一口径变化是减碳支持者自己所为,怎么能说是阴谋论呢?

近十年气候变暖程度是不是小于支持减碳必需论的模型预期,这个只要拿出一个能基本准确预测了气候变化的模型出来,铁证如山,反过来,拿不出来,被别人批判“计算机模型显著夸大了二氧化碳增加对气候变暖的影响”难道可以用一个“阴谋论”就能置之不理,甚至把批评者贴了“既得利益集团枪手”的标签吗?

其实二氧化碳并不是污染物。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每个人都会呼出高浓度二氧化碳,它是生物圈生命循环系统的关键要素。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大大促进植物生长,所以温室管理者为了让作物长得更好,常常将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三四倍。这并不奇怪,因为植物和动物是在二氧化碳浓度相当于现在10倍左右时进化形成的。在作物品种增加、化学肥料技术及农业管理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带动下,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农业产量大幅增加,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是促进农业增产的原因之一。

这段是相当纯技术的评论,植物在其它同等条件下,更喜欢二氧化碳浓度高些,这是高中生物就教过的基础知识吧。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公开质疑气候变暖说,但许多年轻科学家私下里表示,尽管他们对全球变暖说深表怀疑,却不敢说出来,因为担心这会使他们升迁受阻,甚至发生更糟糕的事情。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2003年,学术期刊《气候研究》(Climate Research)的编辑克里斯·德弗赖塔斯(Chris de Freitas)博士大胆刊登了一篇不符合政治导向(但符合事实)的同行评审文章,文章结论是,如果以过去一千年的气候变化为背景,那么近期气候变暖并非异常现象。国际上的全球变暖论者很快针对德弗赖塔斯博士发起蓄意攻击,要求撤销他的编辑职位和大学教职。所幸德弗赖塔斯博士保住了他的大学教职。

科学研究本不应该如此,但历史上我们有过先例──比如在特罗菲姆·李森科(Trofim Lysenko)操纵苏联生物学的恐怖年代。宣称信奉基因遗传学(李森科将基因学说斥为资产阶级伪科学)的苏联生物学家被解除工作职务。许多人被送入劳改营,一些人甚至被处以极刑。

如果发表一篇从更长时间跨度--一千年乃至更长而非变暖论者更喜欢的只考虑近一百年--研究气候变化趋势的文章,没有被证明是伪造数据或资料,没有被以严格的科学逻辑彻底驳倒,就会导致或“应该”导致编辑丢掉饭碗。这个……我觉得背后操纵这编辑的“阴谋家们”实在是太弱了些,老兄觉得呢?

为什么人们对全球变暖如此热衷?……原因有好几个,但首先要从“何人得益?”这个老问题谈起。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跟着钱走。”

气候变暖威胁论让许多人捞到大量好处,它使政府资金流入相关学术研究项目,成为政府扩大官僚机器的理由。这种论调是政府增加税收,让纳税人为企业补贴(这些公司深谙操纵政治体系之道)埋单的借口,还是吸引巨额捐款流入许诺拯救地球的慈善基金的诱饵。李森科之流日子过得非常好,他们处心积虑地捍卫着自己的信条及其带来的特权。

恐怕橡村指责其“阴谋论”最大的依据就是这两段。不过!

我们坦白的直说,这些指控有哪一项里没有事实的基础呢?!

同样讨论地球变暖的国际会议,在巴厘岛大溪地开的就门庭若市,在亚的斯亚贝巴开的就只剩下必需应卯的官方代表难道不是被嘲讽的现实笑话?NGO“减碳”运动人士,难道不是大批到处一边痛斥各国政府和人民都不肯为地球牺牲一星半点,一边个人世一次旅行的排碳量就能超过发展中国家一个人一生的累积?这些巨额开销,不是四处忽悠来的,难道还真是他们拿出自己祖产在贴补?

噢,难不成他们可以做,别人倒不能说,说了就是搞“阴谋论”“反科学”?如果是这样(不管是不是绕着几个弯,找了其它的名目),那“李森科”复活的指责还真是一点没差。

我们要代表许多对气候科学做过认真和独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所有政治候选人说:采取激烈行动为世界经济“脱碳”并无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即便认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夸大的气候预期,采取激烈的温室气体控制政策也是不经济的。

耶鲁大学(Yale)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效益成本比率接近最高的是一项允许经济增长在超过50年的时间里不受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影响的政策。这种政策为世界欠发达国家带来的好处尤其大……此外,二氧化碳的增加及其可能导致的小幅升温将使地球整体受益。

如果当选政治领导人觉得必须在气候方面“做些什么”的话,我们建议他们去支持那些增进人类对气候了解的出色科学家。……当前私人和政府在气候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有无必要很值得怀疑。

每个政治候选人都应该支持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合理措施,但有一些耗资不菲的项目纯属浪费资源,依据的是耸人听闻却站不住脚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支持这样一些项目毫无意义。

这些建议又有哪里偏激,藏着什么阴谋呢?难道气候科学界能不承认自己现在还仅仅对相关自然规律了解了一点点皮毛?难道事实不是冷战后,不管是大气还是海洋还是全球各偏远地区,对之的基础科研及调查(资料积累)的拨款都大幅下降了?难道现状不是“碳排放”肥得流油,但最多可见者,不过几百万岛民可能受益,但几亿现实受到沙漠化、荒山化威胁到基本生存的各地人民,万般呼吁援助而分不到“国际援助”的九牛一毛吗?

我觉得我可以毫不羞愧的公开坦承:

我认为环境保护的根本意义在于保护与支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然也就自然包括了保护与支持我们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类还远远奢侈不到能有足够资源保护所有生物(或者高级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受人类活动影响或者说打击。除此之外,地球,如果它有意识的话(当然它绝不可能有),根本不在乎我们那点“影响”,就不用我们为它担心着急了。

不惜代价采取激烈行动阻止排碳,从现在已经可以得到证实的后果看,最大的肯定就是能有效的打击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从而使全球南北差距固定化。欧盟航空碳税已经证明,发达国家是不会,也有办法把负担转嫁到其它国家的头上的,甚至,等到“减碳”成为无可争辩的道德义务后,碳壁垒将是最有效的逆转对发达国家总体已经开始不利的全球化经济格局的关税和非关税手段。这些是阴谋论的杞人之忧,还是实实在在已经近在天边的乌云,请橡兄排斥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后,再坦诚的思虑一下。

家园 斗胆打油一首,望村长海涵

今言全球皆变暖,

可比杞人忧苍天。

蝼蚁何须虑世事,

春夏当胜秋冬寒。

高台祭天罪非己,

旱涝皆是帝王鞭。

古今中西莫有外,

敢笑村长看不穿。

家园 谁能给俺解释下欧盟的碳税是怎么一回事?

都说欧盟搞碳税,对飞往欧洲的国际航班加收碳排放费,是变相拔其它“雁”的毛。俺不明白,其它人不也可以对欧盟过来的航班同样收费吗?

家园 ....

...

家园 那样欧州的碳市场就有生意了。

丫就是要这效果。

家园 我觉得中国可以停止对欧洲焦炭出口吧

看谁玩得过谁

家园 还是不大明白?
家园 暖和点儿有什么不好?

暖和点儿有什么不好?我们家已经连续好几年最低气温低于零下五十摄氏度了,生活在寒带地区的人还真是希望能变暖。

额尔古纳!

家园 规则是欧盟制定的

他们以好多年前的各航空公司碳排放量为限收取超额“罚款”,欧洲内部的航线早已经被欧洲本地公司占领了。而外来的航空公司这些年发展迅速,自然碳排放量会不断上升。他们这个实际是贸易保护,提高迟来竞争者的成本。

这和欧美要求按照现有的各国温室气体排放制定限额异曲同工。也就是穷人和富人限额不同,富人不用降生活水准,穷人不许提高生活水准,违者罚款。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