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心中那道迈不过去的坎 -- 可梦之

共:💬1 🌺1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心中那道迈不过去的坎

心中那道迈不过去的坎--读《巨流河》有感

巨流河也即辽河。从战国的燕国,到高句丽,再到金国和后金,辽河流域一直是关系到中原王朝兴衰的要地。到了近代,这里更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这里的人民也经历了更多的磨难: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九一八。。。他们九死一生闯关东来到这里,不久又九死一生逃回关内,流浪飘零。

齐邦媛先生的回忆录《巨流河》就是展示这一历史兴衰的的凄壮画卷。先生一生漂泊,从东北到北平,再至南京,旋即流浪武汉,湖南,四川,最终归宿台湾,从这里走向美国乃至全世界。其经历坎坷丰富,乃一代人之代表,颇有可读性。其文风恬静,婉婉道来,和风细雨。尤其谈到教育、文学,如数家珍,真情感人。其文笔细腻,我最喜她初见钱穆时的描述:

“我初见钱先生的时候,已是他的红叶阶段。深秋季节,思考的叶片已由绿色转为一种祥和的绮烂。更几番风雨,即将落了。”

然而,最让我入心的还是那一代人的坎坷命运以及人生感悟。先生的父亲:齐世英,少年热血,希冀挽救家乡命运于一役;参与了郭松林反张的战争,最终兵败巨流河。从此,巨流河成为其父一辈子迈不过去的坎,他总觉得如果当初郭将军能够逃回巨流河,自己一定能辅助郭将军打败张作霖军阀,之后就不会有九一八,不会有日本侵华,更不会被土共夺取天下。其后,他虽然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但对那次失败却始终耿耿于怀。

同样面对失去的机遇,先生就更加开悟洒脱。我最喜欢一段话:

我在印第安纳大学那开花生城的春花冬雪中也似梦见了我的学术天梯,在梯子顶端上上下下的,似乎都是天使。而我在初登阶段,天梯就撤掉了。它带给我多年的惆怅,须经过好多的醒悟和智慧才认命。这世间并无学术的天梯,也无天使。我虽被现实召回,却从未从天梯上跌落。我终于明白,我的一生自病弱的童年起,一直在一本一本的书迭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的往上攀登,从未停步。

面对失之交臂的机会,人们难免会扼腕叹息。总觉得如果当初怎样,现在会更好。殊不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沉浸在过去的悲情不能自拔,就成了弱者;自信图强,就会发现机会永远在眼前,成功后回首,方有这份豁达和洒脱。先生失去了这次机会,但通过自身努力,抓住了更多的机会,成就了一番事业,方能自豪的说,我从未停步!

然而学术上的感悟和自信,并未改变其政治观点上的偏激。那个年代,政治是绕不过去的现实。然而书中无处不在的怨气,严重影响了其可读性。她能从不准随地吐痰的口号看到中国的新面貌,看到让日本惧怕而匆忙侵华的国家实力的增长。然而,面对被捆在船上快渴死的壮丁,她只是善心地拿来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才是战场上一溃千里的原因,而不是什么土共太流氓,苏联太鸭霸,美国不帮忙。

其实,先生亦属平和之人。台湾的作家,往往文字优美,能写好人,却写不好社会。一旦涉及到政治,又怨天尤人,很少从自身反省。先生是一个对政治不感兴趣,亦无政治天赋的理想学者。正如同她笔下的钱穆:“他希望国家能够在安定中求进步,而不是捍于求变,以>戾气伤文化。" 这固然很美,却不现实。她无法从更宏大的角度认识到,那个时代的中国,无论物质实力还是文化实力,都落后了。不成功工业化,赶上西方,文化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面对千年之困局,安定是不可能的。唯有凝聚全民族的活力,才能后来者居上。但政治本质是利益的分配,干活的手总是脏的,是不可能符合文人的审美观的,尤其是当其自身利益受损时。当人家把活干完了,安定了,那些将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们又昂起头来,趾高气昂得指责别人。更有后来人起哄:“现在挺好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当初你们瞎折腾什么?”。

先生是懒于思考,屁股决定脑袋的人云亦云。但不是所有人都不明白,缺乏统治基础和组织能力的国民政府完不成这一历史使命,失败是必然的。然而他们还是粉饰历史,抱怨命运不公。其根本原因,就象书中所说的“这些不仅仅是口号和宣传,而是全民的企助。在这个小岛上,有三分之一的人靠这个想法活着”。是的,他们失败了,所以悲;而别人成功了,所以愤;面对未来,即便机会重临,他们还不知道怎么做,所以迷茫。在悲愤迷茫中,必然要找一个理由来支撑麻痹自己。财富也好,文化也好,民主也好,都停留在那道迈不过去>的坎上。

或许不论个人还是一个群体,总有那么一些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将来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总有感觉不如别人的时候。无论强者还是弱者,都要过着一道道的坎。区别之在于你是把它放诸心内还是心外。心外的,总能跨过去;心内的,也许永远就跨不过去了。

扪心自问,有多少明知是坎却迈不过的心结?

通宝推:苦药汤子在美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