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日白江之战考 -- 恶魔之读书者

共:💬13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中日白江之战考

中日白江之战考

作者:恶魔之读书者

首发沉醉唐风论坛

关于白江之战,可谓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重头戏,可是究其真相,却有太多的晦暗不明的地方,这段历史牵涉到中日朝三国的历史,而三国历史的记载中又有太多的相互冲突或者是语焉不详之处,给完全还原这段历史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本人也只能参考各方面的原始史料和之前已经对白江之战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各位方家的论文专著,对白江之战做自认为最合理并且符合逻辑的分析和考证。此文也是本人撰写隋唐高丽战史的副产品,登出来请各位方家斧正。

首先是日本远征军的兵力,此时的日本历史记载极为混乱,关于扶余丰何时回国和日本远征军的批数与具体数字也互相矛盾,只能进行分析和比对。据日本书纪记载,当时日本远征军一共派了六批。

A(六六一年)八月,遣前将军大华下阿昙比逻夫连,小华下河边百枝臣等,后将军大华下阿倍引田比逻夫臣,大山上物部连熊,大山上守君大石等,救于百济,仍送兵杖五谷。

B(同年)九月,皇太子御长津宫,以织冠授于百济王子丰障,复以多臣蒋敷之妹妻之焉,乃遣大山下狭井连槟榔,小山下秦造田来津,率军五千余,护送于本乡。于是,丰障入国时,福信迎来,稽首奉国朝政,皆悉委焉。

C(六六二年)三月……唐人、新罗人伐高丽,高丽乞救国家,仍遣军将,据疏留城,由是唐人不得略其南界。

D(同年)夏五月,大将军阿昙比逻夫连等,率船师一百七十艘,送丰障等于百济国,宣救,以丰障等使继其位。

E(六六三年)三月,遣前将军上毛野君稚子,间人连大盖,中将军巨势前臣译语,三轮君根麻吕,后将军阿倍引田比逻夫臣,大宅臣镰柄,率二万七千人,打新罗。

F(六六三年)八月,日将庐原君臣率万余健几渡海增援

以上的丰障就是扶余丰。

就这六次增援上下对比以及与中朝史书相对照分析,其中的A应该是御前会议商讨的对百济增援战略的总计划,因为A中的人物在E中出现,并且有明确的兵员记载。而B,D条均是扶余丰回国的日期,可是这里的日期不但自相冲突,而且和我国史书相冲突,中朝史书均记载扶余丰是六六一年的三月到了百济,这个月还发生了福信和道琛兵围刘仁愿,刘仁轨率队去解围的大事,那么到底哪一条才是正确的呢?经过分析,我认为我国史书里的扶余丰三月回国有可能是鬼室福信放出的风声。根据日本书纪,鬼室福信先后派过两批人去迎接扶余丰,第一次是公元660年十月,而第二次则是次年的四月,第一次的使者是进行初期联络,显然在双方谈妥回国事宜之后又派出了第二批正式的迎接使团,而第二批到达日本的时间是四月,那么出发时间显然是三月份,这个正好和我国史书的记载相符合,由于这次肯定可以迎回扶余丰,所以事先必会大肆张扬以吸引百济残余势力的归附,因此扶余丰三月归国不过是鬼室福信宣传的结果。而D选项的时间太晚,六六二年五月离扶余丰和鬼室福信的内讧相距仅仅两个月,两个月的时间双方的矛盾不太可能如此急剧恶化,尤其鬼室福信还是将扶余丰扶上王座的功臣,两个月的时间双方应该还处于蜜月期才符合逻辑。分析下来只有B条符合当时的情况,而且B条中伴随扶余丰一起去百济的狭井连槟榔在其后的百济复国军迁都的事件中出现,说明狭井连槟榔确实伴随着扶余丰,因此B条应该是可信的。

那么D条我们是不是就应该简单的排除,认为是误记呢?我认为也不行。就像之前提到过的,D条的日期就在扶余丰和鬼室福信发生火并的前夕,此时扶余丰和鬼室福信的关系已经势如水火,但是从实力上来看,扶余丰无疑是远远小于鬼室福信,整日处在朝不保夕被权臣杀害的阴影中的扶余丰唯一的救命稻草是谁呢?自然是日本国,因此D条的援军显然是派去加强扶余丰的实力并且帮助他夺权的,跟第一批地五千人一起,这些日本军应该直接参与了扶余丰后来袭杀鬼室福信的行动。尤其是我国和朝鲜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当时鬼室福信装病,埋伏了兵马准备抓住前来探病的扶余丰,但是却被扶余丰所杀,如此扶余丰自身没有强大的实力显然是不能成功的。史料原文为“福信专权,与百济王丰浸相猜忌。福信称疾,卧于窟室,欲俟丰问疾而杀之。丰知之,帅亲信袭杀福信,遣使诣高丽、倭国乞师以拒唐兵。”那么D条的170条船能装多少日本兵呢?根据日本著名航海史学家茂在寅男的考证,遣唐使时代的日本船只约长二十余米,宽七米,排水量一百吨,载一百四十人左右,当然这个只是单纯的载人数量,我们还要看到百济已经是残破之国,日本不单单需要支援百济兵员,而且还要支援百济大量的粮食和大量日用品,最起码也要保证自己远征军的吃穿用度,因此这170条船就不可能仅仅装满人员。可惜的是日本史书的记载并不友好,不是有船无兵就是有兵无船,让本人没办法精确的推算兵船之间的比例,只能靠相对的证据来进行分析。首先根据杜佑《通典兵十三水平及水战具附》说战船“胜人多少,皆以米为率,一人重米二石”,也就是说每载一个人,就能载二石米,而两石米是个什么概念呢?根据考证,隋唐时代一个成年男子一年消耗的米为7石,而且在炀帝征高丽的时候,要求士兵每人携带百日军粮,结果加上装备每人负重是3石,所以2石也就相当于百日军粮的重量。日本军方面的装备一直到了战国时代铠甲都是以竹制和皮制为主,所以不可能比隋唐军普遍的铁甲分量更重,因此在装备方面重量要比隋唐军轻便。这样分析下来,本人认为日军要在朝鲜作战,携带百日军粮是必要的,再加上辎重,估计每人负重2.5石,再加上人的自重2石,总合就是4.5石,而日军兵船平均每船能载140人左右,也就是280石,而170艘就是47600石,以此推算,总共能载人1万上下。

C条从当时的形势和行文来看,应该是已经派遣到百济的日本远征军所为,可以不作考虑。

E条和F条时间人物都很明确,没有什么很大的疑问。

那么综合来看,日军在朝鲜的总兵力应该达到了52000人,这么庞大的兵力,可谓是举国之兵了。

那么唐军这边的兵力是多少呢?首先我们知道,根据三国史记,苏定方主力回国之后,留在百济的刘仁愿统帅的兵力是一万左右,即“九月三日,郎将刘仁愿以兵一万人留镇泗?a城。”而此时刘仁愿被百济复国军四面攻打,而左卫中郎将王文度赴任熊津都督的时候暴死,结果刘仁轨临危受命率领他的余众去解刘仁愿的围。刘仁轨解围后,首先感到的就是所率兵力太少,无法与福信硬拼。《资治通鉴 》 说:“仁轨众少,与仁愿合军,休息士卒。”《新唐书 • 百济传》也说:“仁轨以众少,乃休军养威,请合新罗图之。”守将刘仁愿再次向唐政府请求援兵,这第二次援军的数目史籍中有明确记载, 《 新唐书 • 百济传 》 说:“诏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发齐兵七千往。”而且刘仁愿得到这七千援兵后“士气振”(同上),说明第二次援军很重要。由此似乎也可以说明,第一次刘仁轨军的数量不如第二次多,也就是说少于七千人。两次援军加起来只能在万余人左有。再加上留守军一万人,则唐军总数当为两万余人这是净算,若考虑到伤亡,则应还会再少些。在白江战前,唐军和百济军多次作战,已有相当的损失。据记载,百济为向日本求援,仅一次就献上“唐俘一百余人”《日本书纪 》 卷二六),在百济将领福信攻打江(熊津江)东地方时,“熊津汉兵一千,往打贼徒,被贼摧破,一人不归。”《三国史记 新罗本纪》)同时,唐军渡海作战,海上损失亦很严重。“涉遭海风,多有漂失”( 《 旧唐书刘仁轨传 》 )。扣去这些损失,白江战前在百济的唐军总数只能在两万人上下。再就是唐军陆军水军的比例问题,我们知道,当时援兵7千是浮海而来,而且都是从沿海地方招募而来,这7千人应该均是水军无疑,而且刘仁轨的水路军还携带了很多的粮船,兵力不会太多,加上新罗军应该也只有万人左右。

再就是双方的盟国,百济和新罗的兵力,百济复国军在白江战前势力已经不小,例如黑齿常之部就有三万余人,而作为百济复国军本军更不会小于此数目,之前领兵数万围攻泗?a城就是例子,当然在白江之战时不会是百济复国军的全部兵力,但是是其主力应该是不会错的,估计应该在五万人上下。

新罗军的数目不好确定,之前刘仁愿困守泗?a城之时,同在此城的还有七千新罗兵,后来刘仁轨解围的时候依然有新罗兵的帮助,甚至从泗?a孤城中杀出,也是以新罗兵为前锋,所以新罗兵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白江之战时,据记载是新罗王金法敏御驾亲征,而据之前的黄山原之战看,新罗举国之兵不过5万,尤其最近数年接连大仗损失很大,而且还要防备高丽方面,因此新罗军显然不可能再凑出5万大军,而且根据战前会议的表现,新罗王在会议上毫无发言,基本并不被重视,所以可以想见新罗军的数目不会多于唐军,也就是1万到1.5万之间。

确定了兵力,接下来的就是战争过程。唐军这边很清楚,史书载,仁师既与仁轨等相合,兵士大振。于是诸将会议,或曰:“加林城水陆之冲,请先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损战士,固守则用日持久,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贼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须拔其源。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于是唐军采用了刘仁轨的建议,绕过加林,直捣周留。但是此时唐军如进军却有疑问,之前我观各书都是说唐军兵分两路,结果水路遇到日军与之大战,可是这样就有太多说不通的地方,首先各个史书中对于陆军几乎没有记载,只是说日军水战被击溃,然后日军百济军望风而降,这显然不合逻辑,先不说日军水军有多少,史书里面明确记载,日本军在岸上是有驻留的陆军的,而且就单单百济复国军而言军力也远较唐新联军强大,怎么可能日本水军一垮余众就望风而降呢?再就是唐军本来就兵微将寡,就是加上援兵,实力依然远远低于百济日本联军,这个时候分兵,被各个击破的危险性极大,刘仁轨身为名将,应该不至于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另外在白江之战中三国史记有一条“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这明显就是百济陆军和新唐联军陆军的较量,这说明了战斗不但在水面上发生,更在陆地上交战。最后我翻阅了新唐书,这里面有一条终于让本人的猜想合理化,即“仁愿已得齐兵,士气振,乃与新罗王金法敏率步骑,而遣刘仁轨率舟师,自熊津江偕进,趋周留城。”这里的偕进表明了水陆虽然分为两军,但是却是相伴而行,其实是一路。至于为什么不全变成陆军我觉得有如下的考虑,因为船只能携带大量粮食,尤其是绕过敌城进攻敌人的老巢,不啻于古代的“跳岛战术”,这样做的风险无疑是巨大的,最大的风险就是后援不继,粮道被断。而船只恰恰能装载大量粮食,这点从旧唐书中的“刘仁轨及别帅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可以看出确有其事。另外就是援兵7千均是沿海地区的水兵,这些人在陆上的战斗力应该远远不如在水上,所以要兵分两路,偕同进发。

唐新联军的战术是绕过加林,进攻周留,可是百济这边也不是木头人,自然不可能听之任之,通鉴记载,白江之战到九月份结束,而日本方面最后一批援军是八月份到来,当时扶余丰亲自前往迎接。我认为当时扶余丰已经接到了唐军进攻的消息,因此在迎接了最后一批援军之后,便集中绝大部分的力量,对唐军进行反攻,他本人也亲自随日军水师前往督阵,此时扶余丰手中百济军和日本军总合已达十万人之多,自然不用怕仅仅三万多人的唐新联军,如此大的优势兵力正好是他建立在百济威望的时刻。当然要如此说,还必须要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开始列出的E条的27000人有没有参加白江之战的问题,因为他们一开始是去攻打新罗,并且攻下两个城,而后中日朝史书中均无此军的记载,以本人的分析,这路军应该已经经新罗入百济,与百济军会合,并且参加了白江之战。为什么会如此分析呢,这主要是根据白江战败之后日本的反应得出。白江失败之后,日本国内大为惶恐,居然修了三道大规模的工事用来抵御想象中的唐军进攻,如果白江之战不是日本举国精锐尽丧,日本绝对不会有如此的举动。在朝鲜日本并不是没有失败过,在高丽广开土王时代,日军就被高丽军狠狠地挫败过,可是日本也没有如此的惶恐过。如果这27000人没有参加白江之战,那么白江之战覆灭的不过是日军的两万多人马,很难想象仅仅损失了两万人的日本会如战后的那般惶恐。另外就是这27000人如果不是在白江覆灭,那他们又到了哪里呢?如果是被新罗歼灭,那对于新罗方面肯定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而在三国史记里面对此毫无记载,显然日军并没有遭到歼灭。而如果说回国的话更不可能,因为日本花费了大量的钱粮人力,派出了这支大规模的远征军,会仅仅在打下新罗的两个小城之后就撤军么?显然不可能。因此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这路日军和其他几路日军都在白江遭到惨败,所以各方的历史书都将他们放到白江中描述,自然就不会有其他的记载出现。

这样扶余丰逆流而上,刘仁轨顺流而下,两军终于在白江遭遇,这也符合了王小甫教授在《白江口一战相关史地考》中所认为的,白江口并不是在周留附近,而是在其上游的观点。另外纵观我国史书,也没有找到在周留攻城的记载,因此可以说唐新联军当时并没有能攻打周留,而是在此之前就和扶余丰的反击大军遭遇。双方爆发了一场水陆大战,此战后百济日本联军遭到了全面的失败,主力尽丧。因此百济诸城再没有对抗唐新联军的本钱,于是望风而降,周留不战而下。

参考书籍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三国史记

日本书纪

唐代中日两国白江之战以及对两国的影响 严佐之

白江之战的兵力及几个地名考 石晓军

白江口一战相关史地考 王小甫

元宝推荐:香山居士,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sc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老兄,SC怎么回事了。

家园 我也想知道呢

难道又是跟以前一样的整理服务器数据中?

家园 不知道日军为什么要把部队全集中在海上。

日百军是唐新军的几倍,日军的步兵至少有两三万,可是却把全军都集中在海上,把陆上全交给百军,日军的竹木船不但撞不过唐的松木船,还易燃,如果果利用数量和机动性还可以战,但挤在一起搞什么集团冲锋,最后叫唐新军一顿火箭,连船带几万人马,全烧了,简直就是赤壁之战的翻版。

如果当时他们在陆上放两三万人,和唐军打陆战,应该不会败那么惨。

家园 关于为什么日军把主力集中在船上

关于为什么日军把主力集中在船上,这个就是历史的谜团之一,就像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元军攻日的时候本来很顺利,为什么要士兵全回船休息一样。只能用主帅愚蠢来解释,日本书纪里面也是说日军不观天时,盲目自信。

家园 花一朵:)

这段历史偶不熟悉的说,大长见识,希望兄台能继续搬文章过来的说

PS:恶魔之读书者这个ID偶早就看见过,也拜读过不少大作:P

家园 我曾经拜读过楼主的一篇大作《大漠孤烟直―安史之乱前唐朝在西域的经营》

非常好的一篇文章,图文并茂。

家园 好文,顺便补充一点

白江水战日本方面也颇有研究,其中提到一个要点是海战开始后,唐军战船冲入日军战船中横冲直撞,当者披糜,日军战船只要被撞上就散架泡汤,而唐军战船被撞上则行若无事,让日军大为头痛吃惊。战后才知道,刘仁轨海战经验丰富,他的战船,一律用松香融化後弥缝,而日军战船采用的是传统的用干草灰土弥缝,表面上看没有区别,实际上唐军战舰整体强度高得多,所以一开始撞击作战就高下立叛。

看了这个,才知道邓世昌撞击吉野的战术,原来可以溯源到唐朝啊。

家园 不观天时,盲目自信有点靠不住

从日本开船来朝鲜,难度很大。鉴真和尚东度就是因为天气原因,屡次失败的。要成功的运几万人来大陆架这边,仅仅靠运气好是说不通。

萨苏提供了一种解释。不是没有先例子。西腊人打大流士的海战,西腊人靠冲角撞断大流士一侧的船奖,赢得了胜利。

但是,这个解释太牵强。日本人水军强么?不好说。日本将领笨么?不见得。缺乏经验么?难道运那么多人,是为了海战么?

家园 已经好了,上次停后从SB改SC,这次还好没改SD,说不定完成从SL到SM的飞跃
家园 不好意思能否解释一下SBSCSD等是什么论坛?
家园 哦,一个国内有名的论坛

以前是SONICBBS,这样缩写大家就喜欢叫SB,04年停了下后来就改成SONICCHAT了,就是SC了。大家开玩笑说这次又停就改SD,以后每年改一次,SL和SM 都有了。

家园 不是一直不观天时

而是开战时不观天时,而且这个是日本人自己的解释。

另外日本到朝鲜难度不大,你可以看看地图,日本和朝鲜的海峡距离非常近,基本没什么风险,反倒是朝鲜到中国很危险,因为要跨越渤海。鉴真东渡是从广州启程的,你可以算算这个距离。为什么当时遣唐使来华很危险呢?因为以前日本跟中国的联系都是通过朝鲜中转,可是白江之后新罗统一大半朝鲜半岛,因此日本要摆脱新罗,于是开发了来中国的另外一个航线,而这个航线的危险性就要大得多,也因此增大了难度。

至于萨苏的解释,他在日本能得到的日文材料肯定比我要多,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哪本书里面的,但是如果单纯从日本书纪来看的话,并没有冲撞的说法。当然唐军能不能冲撞呢?显然是没问题的,以当时唐军的造船技术,撞沉日本船只基本上如探囊取物,非常容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