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德意志的天空——柏林苍穹下(上)帝国兴亡 -- 京华烟云AMIP

共:💬37 🌺28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德意志的天空——柏林苍穹下(上)帝国兴亡

“法国人和俄国人占据了陆地, 海洋则属于英国人。

只有在梦想的天空里, 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无可争辩。”

——海因里希.海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一个已有近8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但它闻名于世却只有短短300余年,伴随着克列蒙梭形容的那个“生于不义,也必将死于耻辱”的帝国及其前身普鲁士的崛起,柏林才渐渐成为有资格侧身于巴黎、伦敦、罗马等欧洲名城之列。

这里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第一次不过是数千年间帝国争霸的延续,第二次却是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高傲的威廉皇帝和修着仁丹胡的元首在这里策划着统治世界的念想,点燃了自己根本无法控制的熊熊大火,火光中不仅生灵涂炭,永恒帝国的美梦也随之烟消云散。

这里曾是北约和华约对峙的最前线,千百个德国家庭被一道人为的墙分隔在两侧,各自身后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黑洞洞的炮口,悲欢离合的故事数不胜数,也为日后的电影和小说提供了永远的创作源泉。

铁血宰相的睿智和冷酷,纳粹帝国的膨胀与毁灭,冷战与铁幕下柏林墙的眼泪,古老历史与现代气息的水乳交融......,身为从前德意志第二、第三帝国和现在德意志联邦的首都,柏林不知上演了多少场震惊世界的悲喜剧。

做为这个城市里曾经的一名匆匆过客,笔者仅希望通过自己的只言片语,能将它的历史片段稍微梳理一二,只为时光曾经雕刻的的记忆。

一切都要从那个崇尚武力的年代说起......

二百年前的德国大地上,诸侯林立,征战不休。直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里仍有三十六个诸侯国林立。当时的德国仍一盘散沙,根本无法与英、法、俄等欧洲大国相提并论,被嘲笑为“欧洲的主妇”。

故此,海涅1844年才在其著名政治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第七章里写下了前面的诗句:

“…… 只有在梦想的天空里, 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无可争辩。”

诸侯国其中最强大的两个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前者曾经把持着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帝国灭亡后仍占据着西欧、中欧和东欧的大片领土;后者则拥有德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德国的重任,必将落到二者之一的肩上……

德国统一的最大功臣,自然是号称“铁血宰相”的俾斯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俾斯麦1862年上台后,即着手策划德意志统一大业,主张建立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

在他的领导下,普鲁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在1870年领导北德意志邦联及南方的德意志诸邦,最后在普法战争中打败了法国,扫除了阻挠德国统一最后的障碍。

俾斯麦就任普鲁士首相的第一周,便在下议院会议上宣称:“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此举自然引起议会哗然。这就是后世所谓“铁血宰相”的由来。

......基辛格说,俾斯麦不仅种下德国成功的种子,也埋下德国二十世纪悲剧的伏笔……

如今,俾斯麦的铜像仍静静矗立在柏林街道旁,冷漠地俯视着脚下的地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俾斯麦铜像旁是他的战友,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倡导者——陆军大臣、陆军元帅鲁恩(Roon,或译为‘隆’)伯爵。

鲁恩对普鲁士陆军的贡献在于创建了系统化的军队管理体系,他改革了普鲁士军制,以普遍的三年义务兵役制保持全国的军事化,规定在正规军作战时由后备军保卫国家。

为此,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凡尔赛镜厅称帝的祝酒词中赞颂对他道:“你,鲁恩,磨利了我们的宝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俾斯麦铜像的另一边,是普鲁士卓越的军事统帅——总参谋长老毛奇,正是在他的指挥下,普鲁士先后打赢了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最终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关于他的介绍可谓车载斗量,这里不再赘述。

与鲁恩类似,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凡尔赛镜厅称帝的祝酒词中赞颂毛奇道:“你,毛奇,正确使用了我们的宝剑!”

如今,毛奇的雕像凝视着远方,似乎仍在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是剑,我是火焰。

黑暗里我照耀着你们,

战斗开始时,

我奋勇当先

走在队伍的最前列。

我周围倒着

我的战友的尸体,

可是我们得到了胜利。

我们得到了胜利,

可是周围倒着

我的战友的尸体。

在欢呼胜利的凯歌里

响着追悼会严肃的歌声。

但我们没有时间欢乐,

也没有时间哀悼。

喇叭重新吹起,

又开始新的战斗。

我是剑,我是火焰。

————海因里希.海涅

晨曦中的Siegessaule纪念碑,为纪念普法战争的胜利而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纪念碑顶是镀金的胜利女神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在1864年及1866年先后击败了丹麦及奥地利,但法国却仍然在幕后操控著南德意志诸邦,阻碍德国统一。

1870年9月1日至2日,普法两军于色当进行决定性的大战,即色当会战。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2.4万人,连皇帝也被俘,而普军只损失了九千多人。

普法战争后,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德国的统一了……

Siegessaule碑体四周的浮雕正是描绘了普法战争的情景。法军数次试图突围失败后,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被迫于1870年9月1日下午4时半派人呈信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表示愿“将他的佩剑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正式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主张按照当初普奥战争的方式,不要过分羞辱法国,但被法国压迫太久的积怨一旦释放就无法收拾,兴奋过头的德国人根本不答应,举国上下都要求一定让法国大出血,俾斯麦最后无可奈何,只好答应。

法国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偿50亿法郎。法国人从此对德国痛恨不已,不仅上演了都德《最后一课》的人间悲情,并从此种下了德法两国间血海深仇的种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巴黎公社应运而生。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柏林的象征。这座以沙石为建筑材料的柱廊式城门,于1788年至1791年由C.G. 朗汉斯设计建造,仿照了雅典阿克波利斯(Akropolis)建筑风格。最宽的中间道路为皇室御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柏林始建于1237年,建城人是勃兰登堡边疆伯爵阿伯特,因伯爵的绰号叫“熊”,后人就一直以一只站立的黑熊作为柏林的城徽。勃兰登堡门即以勃兰登堡家族命名。

1363年,该家族升为侯爵,1415年,又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封为有权选举皇帝的德国最高级诸侯即“选帝侯”,1618年,该家族继承了普鲁士公国,到1701年,公国又升格为王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勃兰登堡门的上面是胜利女神驾着四马战车的著名铜像。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王国战败投降, 铜像也在1807年被法国抢走,七年后普鲁士获胜,铜像又拿了回来。

二次大战中,勃兰登堡门四周的建筑全部被毁,1958年修复时,门上面安装了一个新的雕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又称“老教堂”或“断头教堂”。建于1891年到1895年,是威廉二世皇帝为纪念他去世的祖父——德意志帝国首位皇帝威廉一世而下令建造的,建筑风格属于新罗马式教堂。

这座教堂顶端在二战中1943年11月22日晚的盟军空袭中被炸毁,其残骸被保存下来,20世纪60年代初在老教堂旁边建造了一座现代风格的彩色玻璃钟楼和一座八角形教堂,与老教堂残骸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这座纪念教堂更加突出地耸立在繁华的街市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德国国会大厦是德国最经典的建筑之一,德文为"Reichstag",即"帝国大厦",1894年建成,原为魏玛共和国和德意志帝国的国会所在地。

希特勒曾在此发动了著名的国会纵火案(Reichstag urn)。二次大战期间这里遭严重破坏,战后进行了重建。东西德合并后,它被确定为新德国的国会大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33年2月27日晚,“国会纵火案”在这里发生。

希特勒宣称此案是GCD干的,颁布紧急法令,废除了宪法中有关保证人身自由的条款,GCD被宣布为非法,社会民主党被取缔,工会被封闭,除纳粹党之外,其他政党都被迫“自动解散”。

1933年底,希特勒宣布“党和国家统一”,从此德国进入了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最黑暗时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让我们再回到不远处的勃兰登堡门吧。二战末,苏军攻入柏林,这里及门后的帝国大厦成为第三帝国最后的堡垒,由于德军的负隅顽抗,苏军在柏林战役中阵亡超过十万人。

现在,在这里还有人穿着前苏联军服招揽合影生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勃兰登堡门的日出,驱散了黎明前的黑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45年4月30日,德国电台宣布,元首在与布尔什维克的战斗中阵亡,继任元首邓尼茨海军元帅随即要求停火。

5月1日中午,德军最后一辆坦克被丢弃在距勃兰登堡门几百米的地方,坦克手加入步兵一起进行了最后的战斗,傍晚终被全歼。

一天后,柏林守军全部放下武器投降。

柏林老动物园,当年德军最后的部队与苏军曾在此激战到死。这是世界最古老的动物园之一,1844年启用,位于布达佩斯街,被称为欧洲最漂亮的动物园。

柏林战役中它是德军慕钦堡装甲师(Panzer-Division Müncheberg)最后的防御阵地,该师在此地及勃兰登堡门绝望地战斗到最后一刻,直至全军覆没,动物园在战斗中也遭到严重毁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经过艰苦激战,苏联红军终于把红旗插到了帝国大厦顶端,并留下了那张“攻克柏林”的著名照片,德国法西斯就此灭亡。

帝国大厦中央的穹顶二战中被炸毁,后来重新进行了艺术设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正在迎接每天第一缕光明的帝国大厦,现在不仅是德意志联邦议会的所在地,其屋顶的穹形圆顶也是最受欢迎的游览圣地,帝国大厦不断更新的历史映射着自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的各个侧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正像德国坎坷崎岖的命运一样,大厦从1871年开始,选址,征集设计方案,直到落成,过程长达20余年,光是设计方案的确定就历时10年,最后于1882年选中法兰克福的建筑师保尔·瓦洛特的新巴罗克———文艺复兴鼎盛时期风格的设计方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二战后,国会大厦残破不堪,为修复它,德国政府举办了国际竞标,最终英国建筑师诺尔曼·福斯特爵士的方案中标。

1994年至1999年,福斯特爵士以大厦最初的规模为蓝本设计,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重新修建,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议会办公大楼,并新建了全新的玻璃穹顶供人游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纪念碑。它离勃兰登堡门不到200米,是苏军占领柏林期间为纪念柏林战役中阵亡的苏军官兵而建。在纪念碑后面的围廊里有历史图片展览,介绍二战和柏林战役的经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德国人对苏联人的好感不多,在他们的记忆中,苏联军队在占领期间败坏的军纪和报复性的掠夺无疑都是痛苦的回忆,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由于无法抑制的野心,德国才不得不吞下自己酿造的苦酒。

柏林战役至1945年5月3日结束,苏军伤亡超过30万,其中10万人阵亡,德军伤亡25万人,被俘48万人。

而在整个二战中,苏联死亡 2700万人,德国约600万人丧生,其中约有400万军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苏军撤出后,如今这里早已少人问津,无比冷清,今天纪念碑前那孤零零的鲜花,不知又是何人所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

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

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

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

有一天战火烧到了家乡

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

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

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

年轻的人们消失在白桦林.....

纪念碑旁孤独的T-34坦克,再想到同样远去的谢尔曼、豹、虎,当年的那些一代天骄们早已随风而逝,只剩下它还孤零零地留在这里,每日吟唱着《永别了,武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篇《帝国兴亡》完,请继续期待下篇《铁幕春秋》

通宝推:南山南,乡谊,方恨少,mingong,蝶舞春园,
家园 关于《最后一课》的问题

记得以前似乎有人考证过,好像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本来是德语区?

家园 那地方的语言已经转了好几轮了

德国统治的时候推行德语,法国统治的时候推行法语,《中国国家地理》有一期曾专门说过这事儿,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家园 元首:“威廉的宝剑算啥,我麾下尽是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啊”

一旁斯大林笑而不语,身后一排武将,用的兵器全是大斧、圆锤、铁棍、钢叉,无一例外全是带破剑属性的……

家园 这是力量型战争的典型。
家园 多谢

我觉得这也可以解释欧洲人普遍可以使用多门外语的原因了。

多谢
家园 以阿尔萨斯为例

这块地方原属神圣罗马帝国,居民多说德语,后来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领地,三十年战争后哈布斯堡家族战败,这块地方于是被割让给了法国。

普法战争后,它和洛林一起割让给普鲁士,一战结束后又回到法国,二战时又归属德国,二战结束又再次成为法国一部分。

是不是很乱,所以很难说按道理它究竟应属于哪个国家。

家园 确实乱得说不清

不过跟您一直在河里写的西域的政治变迁相比,或许还要简单些呢。

家园 还不太一样

西域的居民是一波波流动,往往一个民族被杀光后另一个民族立即填补进来,而中世纪以后的欧洲居民相对固定一些,历史延续性比较强。

比如说,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新疆最早的居民是高加索那边迁移来的印欧人也就是雅利安人,如果按照这个结果,其实纳粹元首比突厥苏丹更有资格要求新疆的主权,因为汉人进入新疆都比突厥人要早得多。可是,这些原始居民现在哪儿找去呢,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家园 感觉越接近世界岛中央的民族越危险啊

家园很容易成为强者的舞台。

家园 牛人

会码字就够让人嫉妒的了!

照片都好靓!

色彩构图都冇得讲啊!

家园 可能还要更乱,关键是各派的领地犬牙交错

所以欧洲各国的飞地很多。

阿尔萨斯-洛林的归属争执,从查里曼帝国分裂,一直到二战结束

因为查里曼帝国是三分,东部形成德国,西部形成法国,中间的从荷兰一直延伸到意大利的一长条本是查理长孙洛泰尔的领地,包括现在荷兰、比利时、阿尔萨斯-洛林、法国的勃艮第、瑞士一部分和北意大利,这些地方一直就是各派强权,最主要是法国和德国争抢的地方。洛林就是洛泰尔尼亚,即洛泰尔的领地的意思。可惜他这支人丁最不旺,早早就绝嗣了,所以遗产成了两个弟弟的后人争抢的肥肉。

阿尔萨斯的大部在30年战争后,归属法国。而离法国核心区更近的洛林,则直到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1733年-1738年)才通过交换转入法国归属,(洛林的弗朗茨一世在1735年与已经失去王位的波兰国王斯坦尼斯拉夫·列辛斯基-他是路易十五的岳父,无子,产业只能传给女儿法国皇后,用洛林换得托斯卡纳,1737年斯坦尼斯拉夫一世在退位后被法国安置在通过交换得到的洛林,成为洛林公爵;1766年斯坦尼斯拉夫一世去世,洛林公国并入法国。)

另外,阿尔萨斯人的母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德语;全面推广法语是大革命之后的事;即使是在普法战争之前,很多阿尔萨斯人也还是说德语的,很地道;所以儒勒凡尔纳的小说里,法国人要打入种族主义的德国人团体内部,派去的就是个阿尔萨斯人

家园 小孩子家不要乱说话,我们西西河这里有个叫:

宝剑橡叶骑士的网友。小心他给你一剑。

家园 他老早不来了,而且也不是野蛮人啊
家园 说汉语算了,中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