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再说王景利的事故(一) -- 中亠

共:💬61 🌺661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如果真的是这个问题,真不应该

分析记录认为是飞行员操纵超出限制极限值后系统锁死在那个位置,这个问题在于控制律没有考虑周到,过量卡死……最后归罪于软件设计问题。

1.做software的这帮人不爱学习:不看DoD和MIL-STD

2.做software的这帮人做事太不认真:不做System-FMEA

系统工程师失职,软件工程师失职,硬件工程师失职。。。

家园 非科学文字,细节从简

细节多了我自己就不明白,更无从让大家看懂。

首先,据说顾老确实批评有人不看资料,其实当时资料中有……等等。但是我找不到原文,也没有说这话时间地点,无法判断是否与这架飞机的事故相关。顾诵芬谣传是个洗脚看书的人,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这个很有可能。当时的翻译情报也不是书本,如果牛顿定律一二三看下来,估计以前没见过,而有相关知识的人,80%能看懂。但是先看一个实验,再看一个结论,没有头尾地看下去,没有半个牛顿也难串起来。

第二,自己的技术水平是个问题。有了know-how,也不一定做出来。当年山寨米格21,搞到了三样东西:部分配件,一架残骸,一架飞机。研究过后下的结论是“这是一架全新的飞机,我们不能完全照抄”我对这话的解读是当时航空工业的水平,没法儿全部做出生产米格21的部件。

第三,计算机也是问题。80年代的微机,象苹果2,肯定满足不了飞控的指标。中型机倒是可以,只能放在火车上用。似乎能用在这里的计算机都要到巴统去盖章。

第四,有了两台计算机以后添了很多事。任务分配,宕机的监测,如何抛掉宕掉的计算机,宕机时的指令是否能收回,宕机是否重启,重启后如何重新加入。这些方案有了,也是要测试的。

第五,我可以肯定当时飞机上一定有一种冗余措施。那就是原来的机械控制。毕竟是在成熟机上做实验,现成的已经给你摆在那儿。但是两种控制如何转换,转换的速度如何,是否满足这种紧急情况我们看不到资料无法判断。

家园 【原创】最后的话(四完)

一个事故竟然写出这么多字,脚下残花落瓣无数。(感谢大家支持)在对事故的来龙去脉有一些了解的同时,我希望您能体会到当年兔子航空工业的艰难和进步。应该说没有当年“三机”项目,就没有后来的634、635和K-8V。在K-8厂家的雷雷吹嘘声中,我们现在读到,与它联络的有生产世界最好变稳机的英国公司和美国公司。放在当年,谁会正眼看你?

航空技术的发展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如履薄冰。以F-22项目中洛马与波音的合作来说,二者+GD的合作不是在洛马胜出之后,而是在做demval验证机之前,由空军ATF办公室促成。原因很简单,如果谁在竞争中落败,谁就会倒闭。拥有最强实力的美国空军,同样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深知你死我活的竞争,最终受害的空军自己。老练的给项目打了“维生素”。合作客观上造成的结果是技术共享和大锅饭。从国家的层面保证了未来航空的发展潜力。

很久以前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某军工企业抱怨另一家企业的专利太贵。不知道是否真实。这样的事以前有过。一战以前,美国航空公司为了专利权大打出手,不光国内打,还和对岸打,最后影响了航空技术的发展。美国要参战的时候竟然无飞机可用。政府的海军助理部长强行把各家专利集中,指定定价允许所有大小公司使用。我看兔子也可以。这样能避免重复投资,降低新机成本,又鼓励了新技术的开发。

-----------------------

以上,我尽量把事实和一些合理的假设带给大家。

声明:

文中来自顾诵芬回忆录的部分:这本书我没有看到,但网上引用到同一内容的不只一人。网址见下。

文中来自赵荣献的回忆录《蓝天札记》部分:这本书我也没有看过,内容来自网上。网址见下。

本文内容的出处:

人物传记王景利

王景利:为了让人民空军具备远程作战能力

我军飞行试验训练基地编年简史

叱咤长空铸利剑

林虎--阅尽辉煌的飞将军

关于J8ACT的摔掉

[URL=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action=printable&tid=1203685]顾奶奶坦承J8研制改进与电传系统预研中601的各种怪现象

[/URL]

雷强专访:我与歼10二十年

歼8系列J8ACT战斗机

院士忆顾诵芬

中国研发飞机数字电传操纵系统的全历程

专家谈K-8

中国航空工业60年大事记

“诊断快” 难题解 我空军“飞机法医”揭开飞行事故面纱

事故后飞行人员的心理反应与心理鉴定

[FLASH=630,470]http://player.56.com/v_NzM4ODU0NjE.swf[/FLASH]

关键词(Tags): #noble#航空通宝推:桃源客,SleepingBeauty,
家园 我觉得这种事情有时是难免的,是探索未知领域的风险和代价

这种极限情况,肯定不是一个两个参数超标直接造成的(如果是那样可以枪毙了),而是大量复杂参数一起,甚至都不超标,但是最终就超标了。

我所知道的,某技术世界两大厂之一,在某产品中,在某特定情况下,发生大混乱,连续两次,才最终意识到问题所在,又经过大量模拟,才找到问题所在。这可是成熟产品,绝对的世界领先技术和研发能力,两次都没死人,只能说是运气,那可是几百条命啊。

家园 摆事实,讲道理,有分析,有结论,下功夫,花之!
家园 那就再多聊几句高空气球。

父亲回忆,70年代中是对岸高空气球出没最频繁,航校战机升空截击最集中的时期。彼时湾湾和韩棒是铁杆反共的哥们,针对北京施放的气球大多从韩国釜山升空。对方掌握了高空气流的规律,一般气球在出发地升至3万到4万米时转向西北,飞越黄海、渤海,进抵沧州、德州空域时下降到2万至2万5区间,尔后迅速降至数千米,接近京郊时肉眼即可看到。当年航校装备最先进的歼-7A型战斗机,升限最高只有1万8至2万米,如果拦截失败,只能依靠下一道屏障,即保定和三河驻扎的高炮部队。一旦失守,让气球闯入首都空域,就要负政治责任了。

据说,这些气球个头都挺大,小的接近一个篮球场,大的足有3、4层楼房那么高。球体为白色高压聚乙烯薄膜材料,外缘带尼龙加强筋。按用途分为两种,一种是宣传气球,球下系留绳悬挂吊篮,内置各种反共宣传品、吹嘘台湾成就的照片文字以及给带路党的良民证,有的还放入糖果和罐头食品,气球飘至目标空域后吊篮自动炸开,天女散花;另一种为侦察气球,气球下设置专用照相器材,在目标上空实施照相侦察,收集情报。空飘气球还配有特殊的导引伞和定向遥控装置,由太阳能电池供电。父亲曾存有一块完好的太阳能电池板,大概20厘米见方,可惜转业时按规定上交了。

原以为这么大个头的气球,歼击机用航炮打还不手拿把攥,一打一准?

其实不然。首先,由于气球高度超升限,飞行员需要做动升限飞行,在锁定目标的一瞬间仰角开炮,难度极大。开炮后,飞机很可能发动机停车、失速并造成螺旋下坠,酿成事故;其次,巨型气球并非中空,内部还有无数的蜂窝状充氦小气球。即便是歼-7A配备的30毫米HP机炮,一通招呼,也只能打破一串小球。要想击落这气球,至少需要损毁半数以上的内球,让大球丧失空飘浮力。常常是双机编队紧急升空,打光弹药,再上一组,如此循环往复折腾半小时甚至一小时,才能击落。听说山东、河南有的部队,上歼-6和杜-2等机型截击,就更费劲。

多年以后俺去高能所,才意外了解到,原来该所下属还有一个气球中心。与光电院合作成立的气球飞行器研究中心,专门从事高空气球的研发、遥测遥控、定位跟踪、姿态控制和设备回收等,名堂真不少。有的项目还拿过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不过,这些都是名正言顺用于科学观测和研究,不会招来歼击机一顿胖揍的。

通宝推:渡泸,
家园 前几年记得还有TG庆祝活动的气球飘到过台湾的说
家园 我开车遇到过一次

雪地上,普锐斯,纯电传车,不知道这事发生跟电传有没有关系。当时是个上坡,还是双向单车道,中间没有任何隔离。这个上坡n多车都打滑,停在坡下不敢上去,俺的车刚换了雪胎,几乎感觉不到打滑,就托大了,30迈的速度往上开。结果开了一半感觉车打滑突然往右偏,然后我就往左打,结果左边打大了,又往右打,又大了,再往左打,偏的就更多了,向着对面的车道去了,对面过来个大卡车,它是下坡还是雪地,肯定刹不住,我就再次狠狠的向右打,这次往右偏的更多,但我已经不敢动方向盘了,宁可掉到右边的沟里也不能跟大卡对撞啊,这时电子车身稳定系统的灯就开始狂闪,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突然感觉车身自己就被正了过来,正正好好的指向前方,赶紧轻踩刹车,加上是上坡,速度很快就降下来了,然后俺就以极慢的速度开,终于开过这段上坡路了。

俺的结论就是,买车一定要有电子车身稳定系统啊,这玩艺救命啊

家园 如果不是时候不好,这车还是可以夸一下的
家园 电传操控的车,驾驶要温柔

因为温柔的操控一般都会落在设计区间内,系统响应很快的

粗暴(大幅度)操控会产生输入信号超过合理范围的问题,常常会触发系统的合理性诊断,产生相关干涉、滤波等,反而不能合理的反映驾驶员的需求。

过犹不及哦

家园 有个小问题。。。

在雷强专访:我与歼10二十年里,雷强提到第二批选拔试飞员有从技术军官中选拔。这些技术军官也是飞行员吗?这个如何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飞机要进行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年龄等原因,许多当年选拔的飞行员们陆续续地退出了。此时就需要再次选拔。在作战部队里许多人飞的很好,但他们是在歼-5之类落后飞机上培养出来的,直接飞三代机的跨度太大, 于是决定第二次选拔的范围就限制在各试飞大队和技术军官中。 要求年龄在30岁左右,预计在1997年前后身体状况仍可以飞行。于是又选了19个人,这些人大部分是试飞部队的,如试飞团、第三试飞大队、试训基地等,还有空军机关的一些技术干部。19人就成立了"新歼"试飞员小组!

家园 我的猜测

试飞组里边不是只有试飞员,还有指挥,监控等分工。枭龙首飞的监控曝光过,里边除了监控指挥,还有飞控,发动机等细致技术分类,飞行团、设计所、厂家各摆一摊。所有飞机上的仪表包括试飞员身体状况都在地面实时监控,飞机上发生什么事,比飞行员知道的还要多。基本上改变了飞行员感受+飞参数据的模式。

家园 以前听说过,有软件部门代人受过的情况。

原因是,飞行/导弹/卫星控制软件的编写只此一家别无分号。错了最多挨板子,但是不会丢饭碗。

关键词(Tags): #杂谈
家园 我开车也碰到一次,而且是侥幸生还了

在高原一座山的傍山险路上,路面是是湿润、光滑、平整并伴有少量小石子的的土质路面。在上面开着很舒服,但是却不知道里面蕴含的巨大危险。更要命的是,当时我的车是后驱状态,分动箱倒可以切换到全时四驱,但当时我没做,大意了。

在一段路面稍微宽阔,可以允许两车并行的路面上,我正以大概30-40公里速度正常行驶时,突然毫无征兆的发生了甩尾,车头瞬间指向道路右侧也就是毫无护栏的悬崖方向,我紧急向左打方向试图修正,但马上第二次甩尾又紧接着发生,这次车头指向山体方向而车尾滑向悬崖方向,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大脑的某种意识指挥我的手略微松开了方向盘(我的车方向盘自动回正性能不错,平时有过体会),正是这个动作避免了我和车一块跌落悬崖,垂直速降几百米,哈哈。之后,车子进入可收敛的减幅震荡区间。左右摇晃了几次后,重新恢复了对车子的控制。

事后分析,应该就是暂时松开方向盘这一动作关键时候拯救了我和车,另外还有略微变宽的道路,否则还不等松手就先下去了。车子突然发生甩尾的原因至今不清楚,这个情况仅仅出现过这一次,包括之前之后在川藏大雪覆盖的土质山路都没有出现过。有可能是因为道路变宽后一定程度上略加油门触发了突然失控。

另,我的车除abs、ebd外没有任何电子辅助系统,在那一次里面明显abs没有启动,ebd 启动与否则不知道

家园 1983年,11航校机场的一次迫降

  1983年11月2日上午,空8师23团孙鄂军机组驾驶的89号轰—6飞机奉命在华北某地执行侦察照像结合歼轰合练任务。9点50分,突然被一架歼击机(是歼6)撞伤。水平尾翼以上的垂直尾翼全被撞掉,无线电天线被拉断,对外无线电联络全部中断。左水平尾翼被撞出许多窟窿,最大的直径达50公分。升降舵被垂直尾翼上撞掉下的一块加强梁卡住,活动范围只剩下正常时的三分之一。这时,飞机成45度坡度以每秒30米的下降率急剧下坠。在这危急关头,机长孙鄂军和副驾驶员上官伟宏竭尽全力,果断处置,终于改平了飞机。机组全体同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紧密配合,密切协同。9分钟后,一个军用机场出现在飞机的前下方,他们想就近着陆。当飞机降到1000米时,孙鄂军发现机场上空有碎云,水平能见度较差,于是他们被迫放弃了一次着陆机会。10点30分,他们飞临一个民航机场上空,但跑道东头和中间停机坪上停放着5架大型民航机,而且离跑道终端不远处是一片建筑群,他们再一次被迫拉起准备迫降的飞机。10点45分,被撞伤的飞机终于飞到河北沧县机场上空。领航主任杨镜秋发出4发迫降信号弹。当飞机降到离地面只有50米左右时,升降舵拉不起来,情况万分危急。孙鄂军和上官伟宏用尽全身力气拉杆,终于拉动升降舵,使飞机机头慢慢抬起,飞机安全落地。

  空军给孙鄂军机组记集体一等功;北京军区空军给孙鄂军、杨镜秋、上官伟宏各记一等功一次;给同机组的领航员李永山、通信长郭宝兴、马海鹏各记三等功一次。1988年11月11日,孙鄂军被空军党委树立为空军优秀飞行人员。据说孙鄂军在事故中牺牲。

  1986年第1期的《中国空军》杂志第22-23页,看到顾金康写的《理想使我从挫折中奋起》中说道“1983年11月2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我驾驶歼击机执行歼轰合练任务,由于求胜心切,操纵处置失误,与作为目标机的轰炸机相撞,我的飞机凌空爆炸。由于飞机弹射跳伞机构自动工作,我被弹射出来,从万米高空坠入燕山幽谷……”。

顾金康在事故后的第二年,飞行120多小时,消灭了错忘动作,课目成绩平均在4.5分以上,出勤率为100%,年终被师评为先进个人,立了三等功。1985年,各课目的训练成绩都是优秀,还被师评为优质安全飞行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