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口述历史】惊魂三则 -- 老顽童

共:💬69 🌺732 🌵4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刺客信条3的名字是解放

最近看到一MV。

[FLASH]http://www.tudou.com/v/1HPYZqF7JOo/&resourceId=31089935_04_02_99/v.swf[/FLASH]

那条星棋飘扬的。。。

家园 正朔思想的重要性在于保证对立统一

正朔思想一旦扎根于中国文化,任何内部矛盾都必须斗出一个胜利者,而任何外来势力要么吃掉中国,要么被中国吃掉。分裂、割地称臣、偏安的意识形态与之不兼容。

大陆台湾,实践上,只要还在打,就是一个中国,意识形态上,只要大陆台湾还在争中国名号,就是一个中国。

家园 哈哈,孔夫子流毒甚广,但这一条俺是赞成的
家园 肖锋

实在点儿背,金门一战隔海遥望部下陷入绝境而无能为力不提,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磨河滩,竟然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百团大战时,团长陈祖林和政委肖峰率晋察冀边区4分区老五团二营主攻娘子关,老红军邓仕均则带1营主力1连乘黑夜渡过温河,向附近日军盘踞的的磨河滩火车站发起攻击。不料,当晚午夜时分一列载有数百名退伍伤残日兵的火车恰好过站,后面紧随运载武器弹药的装甲车。日军退伍军人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遭遇突袭后阵脚不乱,纷纷拿起装甲车上的武器参加战斗,一面保卫车站一面反守为攻,敌我力量对比骤然逆转。邓仕均遂指挥全连退至磨河滩村,凭借街道民房坚持战斗。次日,从阳泉方向来援的日军铁甲车队会同车站守军和重新武装了的回国退伍军人,以数倍兵力猛攻磨河滩村。1连苦战竟日,打退日军10余次进攻,毙伤敌200余名,最后仅有不足20人突围返归主力部队,大部分同志英勇牺牲。

该连前身为叶挺独立团“模范八连”一部,宁冈会师时编为红4军28团8连,1931年改编为红11师31团2连,得名“红二连”。此役后荣获“血战磨河滩钢铁连”英雄称号,班长赵小三、司号员李锁子、卫生员王全友等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晋察冀边区授予邓仕均连长“特等战斗英雄”称号。

鏖战正酣时,五团团部却是隔河相望,爱莫能助。据时任电台队长的梁健老人回忆:

围村的日军多达六七百人,携带有山炮、迫击炮、掷弹筒、轻重机枪等武器。虽然敌我双方的火力、兵力相差悬殊,但晋察冀部队是跟随聂司令员的老红军发展起来的,连以上的干部大多参加过长征,作战勇猛顽强。

敌人每次进攻前,先用炮火压制,把村子炸得硝烟四起、火光冲天,但我们的部队隐蔽得非常好。等炮火一停,成群的敌人扑向村里时,我们的人突然开火,一群群的敌人冲进村不久,就被打了出来。敌人虽然反复冲锋多次,均未撼动我方阵地,反而留下了几十具尸体。

(我们当时)就隐蔽在距战场很近的河对岸的山上。对面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每个人都咬紧了牙,什么话也不说。团首长“冷静地”举着望远镜观察着村子那边的战况,但谁都看得到他急得满头大汗,望远镜被捏得吱吱地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隔岸观火”的情况呢?其实,团首长不下救援命令是出于以下的考虑:当时这边是团部直属部队,有团首长、几个参谋、股长和电台队十几个人,还有警卫连的几十个同志,加起来人数不到一百,很多人连武器也没有,附近也没有能赶来增援的兄弟部队。以当时的情况,即使团部这一百来人全冲过河,也不见得能突破对面敌人的包围圈,即使突破了包围圈,搞不好还得被敌人反包围。

看着自己人被敌人围着打却帮不上任何忙,那滋味真不知道怎么形容

不幸的是,这滋味肖锋近十年后又在厦门体验了一回,痛彻心肺。

肖锋
家园 金门的根子还是在上面轻敌

刘军神在渡江前给二三野发放了详尽的渡江指导,提出了种种可能意外的解决方案,结果渡江异常顺利,金门前可有这种东东?渡海的难度会比渡江小么?华野高层忙着接收江浙繁华之地,对这个课题根本没太重视,后来四野精心准备打海南且岛上有游击队接应还是损失了数千人,金门是台湾门户,凯申帝肯定会来争夺,就算打下来还得考虑在缺少海空军的情况下怎么守住和怎么获得补给,这些重大疏漏的板子只能无情的打在一将脸上。

家园 对。

攻金前部队流行的口号是“登陆就是胜利”。靠陆军打天下的土共毕竟没经历过大规模的登陆战,迟早要交学费。

50年代,陈毅讲过这么一段话:

我作为三野司令员,和饶漱石对如何执行解放金门的任务,发生了分歧意见。一向是失败主义思想的饶漱石,当时又产生了轻敌思想。这种思想似是矛盾,却并不矛盾,胜则骄和败则馁本质是一样的,这就是辩证法。饶漱石认为蒋介石已经完了,只要我军一登陆,金门就会不战而降,派一、两师人进攻金门就能解决问题。

在决策会议上,我和饶的意见不同。我认为列宁讲的「敌人越到垂死的阶段,挣扎越是猛烈」这句话,对于解放金门战役仍是适用的。因此,我的意见是蒋介石必定不惜一切牺牲,坚守金门顽抗,我军必须以全力进攻金门,并且在万一战局不利时,作最坏的准备。饶漱石不同意我的意见,遵照党的纪律,我放弃了我的意见。

结果,那次战役,我军失败了,损失了一万多人。责任主要落在饶漱石的头上,但我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及时反映给党中央,我还是犯了错误,对此,我也作了检查。

刨除水分,至少可以说饶漱石没对金门一战予以足够的重视。一将好歹还对肖锋讲过“几个不打”,后来被批时,也没见胖帅提金门的茬;胖帅自己还算磊落,痛扁小饶之余,兜回来做了自我批评。但三野高层战前并未取得一致,料敌从宽,却是不争之实。对叶飞以下的将士也就不好苛求什么了。

对。
家园 陈老总这件事情上责任不大

他当时正负责最艰巨的治理上海的问题,需要处理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没法分太多心思在福建战事上,而饶漱石即使有错,他毕竟不是军人出身,也指挥不动那些军队,所以真正最高责任人就该是华野的实际指挥者一将了,作为参加过井冈山的他不该不知道太祖的慎重初战的思想,金门就是渡海的初战,即使他不能亲临前线,宏观角度提出可能遇到的问题也是他该有的责任。

对。
家园 其实是野司承担了责任,解脱了下面

三野的主要精力在华东,东南沿海只是原则指导。失利后,野司把责任揽了过去,下面都松了一口气,毕竟是胜利进军中的一次大的失利。

军史总结金门失利时隐晦的说:“高级指挥员轻敌麻痹,盲目乐观,战斗任务尚未全部完成,就过早的转移了工作重心,忙于城市接管。”

家园 这个讲座真好看。
家园 主要是打厦门太顺,以为一样是离陆地很近的岛。

不过野司首长没什么责任吧。

刘军神当时是在当南京市长?还是在远征川滇黔的路上,或是在做准备?他可管不首金门。

粟大将军当时好象是在打上海吧,在说有责任,兵团司令叶飞责任最大。不过南下的战斗基本上是赶鸭子,上下都没打硬仗的准备怕是真的。而且追击的速度太快,上级得到的情报跟不上下面的实际情况也是可能的吧。

家园 9000人的指挥行动的责任恐怕还轮不上一将

连28军的顶头上司、直接责任人叶飞都啥事没有。一将后来还是攻台总指挥呢,也没听说老毛让他“戴罪立功”什么的。金门之败,主观上固然是轻敌,更重要是客观上情报工作没做好。如果不是胡链决定上岛,一下子多出2万多国军,这仗也无论如何都败不了。

家园 你是炎黄子孙,如果是的话,那也是打出来的

否则你的祖先,或者你,至今仍然在山里瞎转悠,而不会在文化上出现一脉相承的华夏文化、所有这片土地上的子民都自称炎黄子孙。

家园 我说的是刘帅在渡长江问题上的谨慎

他的《关于渡江作战之研究》和《关于渡江战术注意事项的指示》是下发到整个野战军干部进行学习参考,还介绍给三野参考,特别是后者从扫除桥头堡到建立渡江前进阵地,从思想物质准备和战术技术的演练,从突破江防到纵深追击,都有明确的要求和措施,如果华野能在登岛作战上有一半这么用心,也不会全军覆灭了。

家园 问题是占岛以后怎么办呢?

凯申帝会傻看着tg继续往岛上增兵不反击?国民党军的海军和空军可并没有在大追击中遭到重创呢,仅有木质帆船的tg军队连登陆的船只都不够,如何遏制的住敌人的两栖增援?没有渡海经验的陆生战士如何克服渡海中的种种不适减员?学费真有必要交那么贵么?既然把华东划给了华野攻略,华东沿岸的岛屿如何夺取就必须有相应的提前预见,两栖作战的登陆反登陆课题必定会摆在华野面前。这些问题没考虑到不是高级指战员的责任是谁的责任?何况即使要打,金门岛真的有那么急着夺取么,等待足够重炮到达岸边,象58金门炮击那样的炮火打击掩护下再加以登陆,成算不是更大?

家园 事后诸葛亮的问题一大堆

常凯申只有保住台湾就行了,关心金门那么多干什么。只要美国人不支持,常凯申再不爽也得吃下这败局,就像TG后来无奈放弃攻台战役一样。金门当然要早点拿下,等到58年?黄花菜都凉了。当然你非要讨论金门之战的各种问题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把板子打到一将头上,真是莫名其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