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我对《道听途说的原子弹轰炸的故事》的反思 -- 夕曦

共:💬62 🌺663 🌵1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德国有今天的忏悔表现

德国有今天的忏悔表现,是因为她输过两次。尤其是老毛子对东德的蹂躏。搞痛了她。

日本还需要再输一次。

家园 有一点同你商榷

你说“大屠杀的冷血杀手很多是自闭症类的精神病患者或精神变态者”

如果指的是美国那么多校园枪击案、或者连环杀人案的凶手们,那也许可以适用

但是,不管纳粹的大屠杀,还是日军的大屠杀,从指挥决策者,到具体执行者,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不适用于这一点的。

他们的精神没有问题,都是很正常的人,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教育程度甚至超过一般的人。

为什么他们会作出这种事?推荐你读一下汉娜阿伦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读了之后你大概可以了解现代史上大屠杀、种族灭绝中加害者们的心境

家园 同意,我这里只是解释由日本人的某些遭遇

产生的情感共鸣并不少在同情他们。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但我以前不知道,也不可能写清楚,当然会引起争议。

家园 同意,我提到的冷血杀手确实是指的是美国那么多校园枪击案

或者连环杀人案的凶手们,不是指战犯一类的。多谢澄清。

家园 我的看法是,即使对同一件事,每个人所站的立场

可以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可以不同,过去的经历更会有区别,这些都会导致产生不同的观点。过分强求一致性是不现实的。

我对反思或反省的认识,是基于我对教育的认识。对个人来说,教育是个学习的过程,我了解到的是人类只有两种基本的学习方法,模仿和尝试(也叫做试错)。反思是尝试模式中最关键之处。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尝试。小时候只能通过看得见摸得到的具体实验来进行,大一点与人交往或各种规则时,是通过行为的具体实验来进行,再大就会通过过去的历史或他人的经验教训来学习。在不同阶段,人的反思方式和能力是不同,越往后反思对学习的效果越重要。其中态度(即愿不愿反思)对整个学习能力有很大影响。

比较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把个人扩大到群体,比方说一个民族或国家,也存在类似的学习成长的现象。美国战胜日本开始处理战后问题时,就注意到类似的现象,最著名的就是日本的太上皇麦克阿瑟的评论:日本人只有12岁。再读一读介绍日本的书籍,会看到很多作者描述的普通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多少符合麦克阿瑟的评论。如果一个国家大多数人处于这样的状态,我只能得出他们没有多少反思的能力。

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在国家层面上,反思的态度是与眼前现实利益有相当密切联系的。

我使用的概念以及产生的观点和你有所不同,但我没觉得之间的分歧有多重要。至少我们都认为日本人对其战争罪行没有反省或反省不够。你认为他们因为私利而不去反思,我认为他们缺乏从过去的失败中学习的能力(反思)。

家园 对于个人来说,思维多样性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多样性也是必需的。

不过呢,人类社会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无法被超越的基本底线。叫原则。这些原则才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地球上其他动植物群落,能够发展起来的核心原因。这种原则不是强求一致,而是人类发展必要的条件,缺乏原则,人与野兽没有区别。人类思维与行为的多样性是必须要受到这些原则制约的,超越了原则的多样性,不适合于人类。而人类进化中,凡是超越这些原则的,往往被人类进行自我系统修正。虽然这些修正往往并不是一步到位的。

那么,这些原则是什么?

人类发展到现在,不同的种群仍然具有相近的行为模式和需求,其根源,归根到底,无非可以浓缩成5个字,生存与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人类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落,群落与群落间的基本原则如果也归纳一下,其实也可以说的非常简单,就是个体(群落)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以其他(个体)群落的毁灭与被剥夺发展权为代价。

回到现代你的日本是否具有反思能力的问题上。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人类群体在不同时间段内,在地球上,主要的文明体之间,基本上认知水平的差距只是同一层次的不同阶段。这里不想展开了,否则要弄得很长。我只想说,日本民族的认知水平,尤其在近现代,与世界平均水平没有大的差异。甚至领先很多国家。这种基础上,如果将日本看作一个没有反思能力的国家,这令我非常惊讶。

麦克阿瑟其人,从其经历来看,其人浮夸自大的程度,作为评判日本人精神状态的标尺无疑是极不恰当的。他才接触过几个日本普通人?以殖民者总督的身份去理解日本的法西斯化,能得出什么结果来?

你我之间观点的分歧,在我们两人之间是不重要的。但是放大一些的话,如果需要一个预测与应对将来日本动态的基础,那在一定层次上辨明这个事情就很重要了。就像分析一个累犯的动机,你说他是一个白痴,脑叶被切了根本没那个对行为负责的能力;我说这个累犯具有精密的动机和清醒地意识;那么这两种情况的应对乃至量刑是不同的。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家园 讨论下那篇文章的摄魂术

类似《道听途说的原子弹轰炸的故事》里面的这类故事,读起来软软的酸酸的,其作用就是要让读者产生带入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屁股挪到故事给出的那一方去,然后屁股决定脑袋,接下来会怎么想就不必多说了。这便是兄台提到的所谓移情作用,先移的是感情,后移的是屁股,接下来移动脑袋。这是一种非常典型和有效的摄魂术,如果不醒悟的话,最后被移动可能是钱包,可能是土地,甚至是性命--自己的或别人的。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摄魂术。

原来也很喜欢《读者文摘》,那时候还是没改名《读者》,里面的文章都是这种调调,特别是第一篇,一般都是讲一个小人物如何被轻看被无视被误解,直到故去或不经意间,才被发掘初曾经的好人好事。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的,“我的一个朋友(同事、邻居、同学、亲戚)......”,然后是铺垫部分,着重描述主人翁的普通和卑微,一般是“他的衣服从来不换新的......”,高潮部分通常是“他去世后,家人收拾遗物时,无意中翻开他的日记本,看到......”,结尾的格式是“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复杂,原以为......,却发现......”。

这些文章初读之下给人一种酸软而甜蜜的感觉,仿佛灵魂深处的某个地方被轻风温柔地拂过,心中有一种说不清到不明的升华感,再看身边的事物,仿佛连眼光也变得有些不同了,一切都是那么温馨和满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是不是因为情商下降了,现在再看到这些,有种胳肢窝被狠狠咯吱的感觉。

借用公知们喜欢的一个句式:读了这种文章,如果在第一时间没有产生感情,那是没有良知;如果第一时间过后没有产生反思,那是没有头脑。思考可以破解摄魂术。

那篇采访日本老人的文章是一篇标准的摄魂文,读者范儿。试着分析下摄魂原理,其通常范式是:代入-铺垫-转折-煽情-洗脑,下面一一说明。

那个记者正准备写一本关于原子弹轰炸的书,在日本采访原子弹轰炸的幸存者。他谈到了一个刚刚挖掘出的故事。

首先,开头要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觉,所以这种文章大多用第一人称,故事的主人公作为“我的...”出现,这里是采访对象,于是读者顺着往下读,就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为作者,跟着作者去听主人公讲故事,读者的感觉是“我在听你说...”,不知不觉就听进去了。如果主人公作为第一人称出现,比如“我是一个日本老兵,我过去......”,很明显,这不会产生带入感,读者的感觉是“你在对我说...”,效果大打折扣。可见,作者(记者)作为第一人称出现,显然比讲述者更具有公信力,摄魂效果更好。

被采访的是个78岁的日本老人,原子弹轰炸时是广岛市的居民,家离爆炸中心点有一定距离,所以幸存下来。老人年年这时候都会被世界各地来的记者采访,参加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对美国记者的采访也是轻车熟路,应对自如。

其次是铺垫阶段,平淡描述老人习惯采访,这部分越平常越好,一方面需要让读者慢慢带入,起到预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用完全正常可信的事实建立信用;最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前后对比,以充分调动读者情绪,感情是逻辑的抑止器。

记者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可不知怎地,他脑袋一热,随口多问了句:“你轰炸前一天晚上是怎么过的?”。

这一问不打紧,老人嚎啕大哭,半天才泣不成声地说:“我六十年来从没向人说过轰炸前一天晚上的事… …那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一晚… …”

然后是转折部分,类似于相声的甩包袱,重点来了,要干脆,要突兀,要抓人。和同类文章一样,这里甩包袱的手段都是“偶然翻开一本日记”“无意中捡到...”之类,“随口多问了句”也不例外。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意外,是一种写作手段,作者早打定主意下面要写些什么了,这么做的目的是隐藏其故意性,是给摄魂术打掩护的一枚烟雾弹。

慢慢平静后,老人道出了往事。

原子弹轰炸前几天,他刚满十八岁,就接到征兵的通知书,需在原子弹轰炸那天报到。他的两个哥哥已经战死,入伍对他和他父母意味着他必死无疑。因为这,父母和未婚妻的家庭商定,让他和未婚妻见面。

…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拉手。他们就这样手拉手在广岛的公园里一直坐到半夜,终于不得不分手各自回家。第二天… …

六十年来老人一直在寻找他的未婚妻… …

接下来当然是正题,也就是给读者洗脑之前的准备工作,怎么煽情怎么写,这属于文学问题,就不多讨论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所谓事实是经过裁剪加工,并以特定视角提供出来的,比如这位老人对两位哥哥用一句战死带过,绝口不提杀了多少中国人美国人,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大量的篇幅被用来谈感情谈未婚妻,这些都是容易引起共鸣的东西,也是摄魂术咒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知道他们是日本人。听了这个悲惨的故事,心情很复杂。以前听到、看到或谈到原子弹轰炸日本,总有解气、痛快、活该的感觉。但这次没有一丝这样的感觉。

最后是洗脑的观点部分,摄魂术的重中之重。摄魂术的核心目的是传播观点,尽管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宣称忠于事实,但事实不是重点,对事实的解读--观点才是重点。以本篇为例,姑且认为记者和老人说的句句是实,但那又怎么样呢?这篇文章是想告诉读者“一个日本老人有个未婚妻失踪了“的故事吗?完全不是。文章想传达的意思,或者说,想灌输到读者脑海里的观点是“日本人是二战的受害者,日本人是有感情的普通人”。前者是事实(fact),后者是观点(opinion)。表述事实和对事实的裁剪是为观点服务的,拼命打感情牌是为了把读者带入预设的思维轨道,刺激感情的作用是令人陷入盲目、弱化逻辑判断能力,从而轻易接受作者的观点。打感情牌,还有道德牌,除了混淆思维,更重要的作用是拉大旗做虎皮,让支持者沉浸到同情和道德的高尚感中,把反对者归之为冷血和不道德,给自己增加一层伪装和保护。

总而言之,洗脑文的“代入-铺垫-转折-煽情-洗脑”这一套是很厉害的,尤其是在西方,早就被炼得炉火纯青了。实际上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可谓经典,摄魂力十足,大可用做公知教材,说实话,现在很多公知的文章远远达不到这篇的水平。所以楼主大可不必自责,无非是不小心着了他们的道,绝非任何思想问题,想通了看开了就好了。

要破解这种摄魂术,最好的办法是跳出来思考,也就是公知精英们嘴上最为推崇的独立思考:分清哪些是事实,那些是观点;不但要看文章说了什么,还要看没说什么;不仅要看文章推出了什么结论,还要自己去再推一遍,用逻辑,用事实,全部事实,特别是文章里没说的。摄魂术不过是个气球,无论多么五彩缤纷,无论如何眼花缭乱,一根针就戳破了,只要你想。

通宝推:长少年,柏林墙,大圆,三笑,发了胖的罗密欧,simasima,冰冻三尺,梦萦奇景,唵啊吽,云中飞,梦想的秋天,踢细胞,bigwolf,wsmtn,加东,物格修齐,shuzhu,东方射日,马哥,黄世仁,大井故事,猪头大将,酒剑狂徒,阴霾信仰,Ruadong,大胖子,df31,蜜饯,strain2,滴滴涕,天涯行者,老调重弹,卢比扬卡,西瓜子,franky9,星星星,赫然,我不是海洋,岳阳,李根,小飕风风,桃子甜,
家园 “但事实不是重点,对事实的解读--观点才是重点”

说的真好!

其实这样的故事中国更多,也更惨。我们不需要日本的道歉,我们需要复仇。

家园 没有想到还要上升到原则,只不过

你的“个体(群落)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以其他(个体)群落的毁灭与被剥夺发展权为代价”原则很有点儿问题,因为我了解的很多人类历史和你的原则是矛盾的,比如中国历史上周推翻商朝是不是一个群落的生存毁灭了另一个群落?还有汉打败匈奴?如果你的原则正确,我们如何解释历史?

在你的讨论中,另一个逻辑也很有点问题:

麦克阿瑟其人,从其经历来看,其人浮夸自大的程度,作为评判日本人精神状态的标尺无疑是极不恰当的。

麦克阿瑟确实有很多问题,但通过丑化、搞臭一个人来证明这个人所说的某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里边可没有可靠的逻辑联系,这是诡辩的方法。

考虑到你使用的是有问题的原则和诡辩的方法,恭喜你,你赢了!我投降,却对地投降,我心服口服地承认我是幼稚、无知!

家园 很欣赏你对洗脑文套路的总结

正象这类文章不能忽悠你,应该相信读者还是有能力地,不那么容易就被忽悠了。谁比谁傻呀,都精着呢。

如果我认为这样的文章能够忽悠一大片人,那我可是够“二”的。

我这里需要明确地澄清,那个美国记者在讲述完日本原爆受害者的故事后,立即明确声明他讲述的目的不是质疑原爆的正当性,他的观点与美国飞行员和原子弹制造者的观点一致,认为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是正当的、合理的,老人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我当时确实因他的故事产生了移情(情感共鸣),写了些随感。原以为读者都比我聪明,能坚持原则,也就犯懒,没有将记者的观点说出来。没想到热心人真是多,生怕我这篇随感将广大读者引入歧途。

家园 同感同感,现在再看知音和读者会连饭都吃不下
家园 支持总统,这样的民族迟早毁灭掉。
家园 远古不好和近现代相比

屠城灭族这种事情 历史上屡见不鲜, 但是到了20世纪还有民族和国家这么干 确实是极罕见了

家园 近代也可以找到例子,如被近乎遗忘的亚美尼亚大屠杀
家园 对死敌的宽恕, 是对自己人的戕害。昏聩啊

去读读张纯如的《nanjing rape》吧。

还有卢旺达大屠杀,对于宗教仇杀,杀得越多越好,那是狗咬狗,不管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亚美尼亚大屠杀是 宗教仇恨的延续,千年的事情了,谁也懒得翻他们的旧账。更近一点的还有卢旺达大屠杀。

日本还是不同的,自元以降,大陆王朝的军队可有屠戮过日本吗人吗?不管是卢旺达也好还是亚美尼亚也好,都是极端落后、野蛮、愚昧的msl所作的事情。你把在二战前就能造航母的日本人和伊斯兰教徒混为一谈, 日本人会恨你的。 就好比是不要用狗来形容某物、某人,这样的形容侮辱了狗。

再一个卢旺达和亚美尼亚才死了几百万人, 中国人死了几千万好吧。还打断了中国正常的发展道路。南京大屠杀都过去75年了,日人可有正式道歉。日本都不到歉,受害者倒要着急替它们找借口解脱了吗,年幼无知倒也罢了, 这么多年了,有点长进好不好。

不要再为日本人找借口了,否则我要骂人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