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浅谈日本刀(一)前言 -- 時千峰

共:💬128 🌺557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奇怪了

我还是用的Flickr呀。其他几篇的图片你能看到吗?

太遗憾了,专门为你写的帖,你却看不到。

家园 浅谈日本刀(六)从砂铁到玉钢

要造刀,首先要有钢。而要炼钢,必须先炼铁。

在岛根县和冈山县的一些河床里沉淀有砂铁,古代日本人像沙里淘金一样,将相对较轻的泥沙淘去,得到砂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砂铁的主要成分是黑色的四氧化三铁。里面含有硫、钛等杂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古代炼铁是用的是叫“踏鞴”(日语发音:踏踏拉)的土炉子,用木炭作为还原剂,将氧还原出来。

用耐高温的泥土垒成炉膛,将木炭和砂铁一层一层地交互铺在炉内。在炉子两边都设置风箱,向炉膛里鼓风。日语“踏踏拉”的原意就是风箱,只有用强风催出来的熊熊炉火,才能达到足够的温度,使氧脱离铁,与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现在还有几处用“踏鞴”炼铁的地方。一是向人们介绍古代炼铁的方法,二是向一些传统的制刀作坊提供原材料。

(不知道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大炼钢铁”的前辈。那时候的“土高炉”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炼一炉铁要花3、4天时间。砂铁变成铁水后沉在炉底。将炉底的出铁口捅开后,铁水就流了出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等冷却凝固后,就得到“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鉧”里面大部分都是含碳量在4%以上的“铣”,就是生铁,材质脆硬,只能用来打菜刀,做农具,或者是铸个铁壶、铁锅什么的。只有不到1/3的是含碳量在1%—1.5%的优质部分,称为“玉钢”,这就是用来打造日本刀的原材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体上说,炼1吨“玉钢”要消耗13吨砂铁和13吨木炭。

说个题外话。

一直不明白这么难看的一个铁砣子为什么叫“玉钢”,直到在网上偶尔看到这张图才想出答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中学的课外活动就是用传统的“踏踏拉”炼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劳动之艰辛。这是他们的炼出来的成果。由此可以推断,早期从砂铁里炼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些小铁丸子。日语里把小圆球形的物体称为“玉”,所以,称为“玉钢”。

这是只是个人推断,目前还没有找到专家的论证。欢迎方家指点。

待续

家园 现在看到了,谢谢

说实话还是喜欢中国的刀剑,只觉得日本刀有种“花哨”的感觉。

另外记得看过一个讲越王勾践剑的纪录片,那个勾践剑与你说的那个“三观尽毁”竟然十分相似,而且最神奇的是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这也是它千年不锈的秘密.

家园 最后一张图里的剑没什么问题吧

俺在上海博物馆看过一口春秋时的青铜剑,号称越王剑,表面也是有花纹的,而且从断面看能明显分辨出剑的芯和外部剑身由不同材料制成。

家园 能看见就太好了

“越王勾践剑”普天之下只有一把,1965年荆州望山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外链出处

我也一直以为千年不锈的原因是“硫化处理”,可是细看上面的专家解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所以,不锈的原因依然是迷。至于,它和传说中的湛卢、鱼肠的关系,还是附会居多。

那把“三观尽毁”显然是仿制品,现在看了笑笑就算了。可是,若干年后,满大街的“高仿”、“低仿”们都声称自己是“正宗”的时候,还有谁会记得湖北博物馆里的那件唯一?

前一阵子不是有人以“金缕玉衣”为抵押,向银行申请巨额贷款吗?

家园 “越王勾践剑”是唯一的存在

1965年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外链出处

现在不是问题,那位铸剑人,满脸憨厚,毫不掩饰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可是当这把剑转过几次手后,估计就有人敢号称是出土文物了。

比如,那个莫先生手上的剑的来源,我就很表怀疑。如果那是真的,其文物价值不会比“越王勾践剑”低,其新闻价值就不会仅限于“广西新闻网”上的一条社会新闻了。

家园 越王又不是只有勾践一位

吴越地方本来就流行用剑,哪位王爷手里没几口宝剑

至于冒充文物,那显然不是铸剑人的责任,而且话说回来,唐刀手艺失传了你叹息不已,现在有人铸出古剑了你又怀疑要冒充文物,哪到底怎样才满意呢?

家园 不想和您抬杠

现在说的“越王勾践剑”就是望山楚墓出土的那一把,上面有铭文,由郭沫若鉴定,命名。这是唯一,不会有其他。

吴越擅剑,这个不假,可是现在如此剑一般保存完好的,出土一把就是一个大新闻,必传得天下皆知。本人鄙陋,至今未闻。

像这样没有科学分析,没有历史研究,有形无神的所谓“复原品”,您认为对我们恢复历史传承有帮助吗?

如果只是老老实实作为旅游纪念品卖,无可厚非。可是,您相信文物贩子们都那么君子?

冒充文物不是我怀疑,是现实。而且,胆大皮厚到让人无言以对。

那个“曹操墓”的闹剧,您还没忘吧?

家园 文字鉴定应该不是郭沫若做的

中文wiki

另外,同墓亦曾出土与越王勾践剑极为相似的一把铜剑,长60.6厘米,只是没有铭文,现该剑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越王剑实际上有很多,当时春秋晚期,吴越交战,越王曾寻铸剑大师欧冶子到越地铸剑。现在出土的越王剑有四把,其他的分别是越王者旨于赐剑、越王不寿剑、越王州句复合剑。这四把剑曾经一起在南京博物院一起展出。不过从文物价值来看,越王勾践剑更为知名,称其为“天下第一剑”主要是因为这是勾践的“自用”剑。在剑身上有八个美丽的篆文,而且这种篆文是经过特别美化的,称为“鸟篆”。篆文当时能够明确认出来的只有六个字,越王**自乍用剑“,只能说明为越王用剑,越国有十个越王,但究竟是哪一位越王呢?国学大师郭沫若赞同考古现场专家方壮猷的意见,认为这两个字是”邵滑“,是楚国派到越国的”越奸“,最后被封为越王。不过,古文字专家唐兰却认为,这两个字是”鸠浅“,是”勾践“的通假字。这个观点最后也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1]

以前看到过他写的鉴定过程回忆,印象深刻

家园 摆渡上看来的

第二,与越王勾践剑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件青铜剑,这三件青铜剑都放在该墓棺外的椁室内,相对说来它们所处环境的密封程度不如越王勾践剑,但是它们的锈蚀程度也较轻微,甚至与越王勾践剑完全相同。

例如,出土于该墓头箱(考古术语,指墓主人头部所对的椁室)、编号为T109的青铜剑,素面无花纹,出土时“刃薄而锋利,保持着耀目的光泽”(考古发掘报告语);出土于该墓边箱(考古术语,指墓主人身旁所对的椁室)、编号为B127的青铜剑,形制与越王勾践剑相近,“整个剑身的两侧均满饰黑色的菱形花纹,非常优美。保存也很完好,刃薄而锋利,可与越王勾践剑媲美。”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照片上会出现双剑。同时、同地出土的双胞胎。因为没有铭文,所以“可与越王勾践剑媲美”,不能冒名顶替。

至于不锈的原因,也不是以讹传讹的“硫化物”。

以上所述均已说明,越王勾践剑的不锈之谜完全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而不是其它。

勾践剑表面上的硫化物,其实是墓室中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产生的。

后德俊研究员说,越王勾践剑出土至今仅做过一次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剑表面黑色花纹处的含硫量只有0.5%、剑格表面的含硫量比较高,达0.9%-5.9%,在剑身的其它部位都未检测出有硫存在。这就说明该剑锈蚀程度的轻重与硫的存在没有关系。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物质,无法在青铜器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现代文物工作者在保护古代青铜器时从来也未采用过硫或硫化物。

全文请看

外链出处

家园 你再仔细读一下,我说我看得那剑叫越王剑,没勾践什么事

而且当初上博那次展览会也不止古剑,木乃伊都有,博物馆之间借文物展览是常事

家园 浅谈日本刀(七)千锤百炼

有了玉钢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离最后完成日本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将玉钢加热后打成薄片,冷却后再将其敲成小片。每一块玉钢的含碳量都有差别,有经验的刀匠能够根据每一块玉钢的颜色判断其含碳量的高低。如果要打制韧性较好的“心铁”就选含碳量较低的玉钢片,如果想打制硬度较高的“皮铁”就选择含碳量高的。选好材料后,将其堆放在一块底铁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先将这一堆碎片放到火炉中加热到半熔融状态,然后拿出来锻打,将一堆小钢片打成一个整体。往后就是体力活了。加热、锻打、折叠,再加热、再锻打、再折叠,如此反复,至少16次以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刚开始时,没一锤打下去,都会溅起一片钢花,这是玉钢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等杂质。以后,钢花会越来越少,到最后基本消失了,说明杂质被去除得差不多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钢块里的成分和组织,也在反复的折叠、锻打中过程中实现了均匀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同硬度的钢块分别打制好了以后,才正式进入打刀的阶段。

首先要“造入”,我们称为“包钢”或“夹钢”,就是将含碳量较高的“皮铁”块包裹到含碳量较低的“心铁”的外围,以实现外硬内韧的理想状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图是几种“造入”的形式。最简单的是“甲伏”,用一块“皮铁”保住一块“心铁”就成了。最复杂的是“四方诘”,要在“心铁”的上下左右贴上不同品质的“皮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两块“造入”后的钢块,可见左边的是“甲伏”,右面的是“四方诘”。

“造入”以后,又是加热、锻打的反复。不过,这次就不需要折叠了。两个目的,一是将“皮铁”和“心铁”打合成一块整体,二是将四四方方的钢块打扁、拉长,使其接近于刀状。这个过程称为“素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素延”之后的铁条。到此,日本刀的材料基础才算打好,以后就看打出什么形状的刀了。

第一步,是做出刀尖。下图是制作过程的简单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首先将铁条头部反切掉一个角,然后使其反弯与刀背齐平。这样使刀尖的“筋脉”与刀身连贯,保证刀尖的强度。

以后就是最激动人心的过程,打刀!在反复的加热、锻打过程中,一根铁条憨头憨脑的铁条逐渐变成了一把刀的形状。前面介绍过的“平造”、“镐造”、“两刃造”等等造型就是在这个时候看刀工的意愿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待续

家园 那是因为用现代地理知识去衡量鬼子了

日语有个常用的词叫世界一,就是世界第一的意思。这个词的前身是三国一,也是世界第一的意思。德川之前,日本人的世界观是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天竺、中国、日本,其他的都是蛮夷。所以也经常使用天下这词,毕竟文明世界我居三分之一嘛。

在我们来看鬼子是很小,战争规模也很小。不过那其实是因为中国的体量太大了。其实鬼子的土地人口战争规模,放在其他地方也不算太小了。

如果真放在过去去衡量鬼子,事实上中央政权的实际控制区域在元明清之前也没有现在这么大。用过去的眼光去看鬼子当然还是自夸,不过自夸的程度也没有用现代眼光去看时显得特别可笑。

纯探讨而已

家园 浅谈日本刀(完)一淬定乾坤

刀身打好之后,要用锉子刨子等工具对其表面进行整形。做到面平线直两面光,必要时还可以开个血槽,刻个龙纹之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果再拿去精心打磨一下,就可以得到一把明晃晃、亮堂堂的日本刀了。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此时的刀是只具其形而未得其魂,打磨得再漂亮,也只是一根当摆设的“铁条”。

给刀注入灵魂的工序就是淬火,日语叫“烧入”。这是制作过程中最轻松,但却是最关键、最不可思议的过程。一把刀的成败在此一举,一个刀工的成败也在此一举。

淬火的玄妙之处在于,同一种材料加工出来的同一种零件,在不同的淬火工艺下,最后得到的强度、硬度等物理性质完全不一样。下面4张图是同一种钢材在加热后,以不同的速度冷却下来,得到的不同组织结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左到右冷却速度递减。可以看出,冷却速度越快,内部结构就越细密。从物理性质来看,左边的细密结构的硬度最高,但是韧性最差。而最右边的大晶粒结构的韧性最好,硬度就最低了。

对日本刀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刀刃坚硬,刀身柔韧。所以,淬火时,刀刃要高速冷却,而刀身要缓慢冷却。

为了在同一把刀里得到不同的冷却速度,日本的刀匠采用了称为“土置”的方法。就是将用粘土、炭粉、草木灰混合成的“烧刃土”,涂抹到刀身表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刀刃附近涂得薄,甚至不涂,而刀背附近则涂得较厚。由于粘土得导热性较差,所以,冷却时,刀刃的冷却速度较快,而刀身的冷却速度较慢,于是可以得到刀身、刀刃不同的金相结构。

另外,“烧刃土”涂抹时的图案与最后的刀纹直接相关,所以,“烧刃土”的涂抹手法也是各家刀铺给自己的产品打上的商标。

待“烧刃土”晾干后,就可以进行最关键的“烧入”了。这个阶段的工艺流程,绝对是各家刀匠的最高机密。因为大家都是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才慢慢找到最佳的工艺参数,当然不会轻易示人。所以,这里只能说个大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首先是将刀加热到800度左右的高温,并保持一段时间。由于“烧刃土”里含有碳粉,所以在高温区适当保持一段时间,除了可以使内外温度均匀,还有表面渗碳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表面硬度。

然后,将高温的刀身,投入冷却液里快速冷却。为了控制冷却速度,冷却液的配方,以及刀身投入的时间、手法都有很多讲究。这道工序一般都是师傅一个人,关在小黑屋子里进行的。一是为了保密,二是可以通过炉火和刀身的颜色来掌握温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刀身经过急冷后,内部含有极大的内应力,如果不处理,硬度是高了,可时间一长有时候自己就会开裂或绷断。所以,要再加热到4、5百度,并保持一段时间,然后慢慢冷下来。让内部组织得以适当调整,应力得到释放,这个过程我们称为回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回火之后,整个热处理过程宣告结束,以后将不再对刀身进行加热了。一把刀的硬度和韧性都在此被决定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两把江户时代制作的刀的断面金相图。可以看到,刀刃、刀背、表面、芯部的金相组织和含碳量分布堪称完美。在那个没有金属学理论指导,没有金相分析仪器支持的时代,对淬火的研究完全是瞎子摸象,要靠几代人的摸索和经验积累才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

由于淬火过程的不可捉摸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它也决定了一家刀铺的成败。那些有名的刀工除了锻打的手艺比较高明以外,对淬火的心得也一定比别家更深刻。

在淬火过程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刀体的弯曲变形。

中国的汉代是由青铜器向铁器过度的时期,从这把出土的汉代铁剑可以看出,我们的老祖宗一开始对热变形的控制也不是很拿手。其柄部的弯曲和日本的“毛拔型太刀”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当初大家碰到的难题是一样的。不过,老祖宗通过摸索研究解决了变形问题,所以中国后来仍能保持直剑的造型。而日本人选择了将错就错的道路,造出了造型独特的日本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淬火过程中,刀体如何变形,这也是各家刀工秘而不宣的“企业秘密”。我只找到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图上可以看出,在淬火过程中,刀体由于内部组织的变化,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变形,够复杂的。淬火后,刀体的硬度就定型了,不能再加热刀体,所以很难再对刀体形状进行大幅度调整。因此,有经验的刀工会在锻打时事先打出适当的弯度,从而使刀在淬火后自然形成理想的弯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最后对刀身进行粗磨和修形之后,刀工的工作就算结束了。到此,一把刀的外观形状和内在性能就算定型了。

以后这把刀在最后完成之前,还要经过磨刀的“研师”,做刀柄的“柄卷师”,做刀鞘的“鞘师”,做装饰件的“白银师”等等一系列工匠之手。虽然他们也有很多专业上的做法和讲究,也可以写详文加以介绍,不过这就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了。

家园 南京大屠杀时搞杀人比赛的那两个日本人

后代现在还在打官司,理由之一就是以日本刀的强度,不可能连砍100多人

楼主能否研究一下日本刀的强度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