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5.5大名著看希腊 -- 赫克托尔

共:💬113 🌺966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从5.5大名著看希腊

近一个月,我相继看完了色诺芬的《长征记》、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罗多德历史》,加上之前看过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上册》(商务印书馆版)、荷马两大史诗,总共5大名著,以及刘超之、艾英翻译的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算半部,总共5.5大名著,我对希腊了解了个大概。写点读书笔记,加强自己的记忆。前面写过《两条腿走路:希腊的陆军和海军 陆军》,挂在金瓶梅帖子下了,经高人指点,决定另开新帖。

通宝推:咪铛,bayerno,唵啊吽,奥森,presario2200,滴滴涕,卢比扬卡,李寒秋,bjinjin,文化体制,履虎尾,月下,
家园 【原创】希腊的殖民地、霸权,罗马帝国

希腊这个词,在《伊利亚特》中都很少提到,还不是希腊人的统称。希腊本是个人名,写作Hellas,译作希腊正合适,Greece是啥,我没研究过。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海,沿海有很多岛屿,尤其以东地中海为多。希腊是个文化概念,向东,涵盖现代的土耳其亚洲部分的海岸,向西到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

城邦(polis)是希腊的政治主体,polis一词现代也常见,比如美国有印第安纳波利斯、明尼阿波利斯,分别是印第安纳、明尼苏达州的最大城市。亚洲海岸也有些非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最重要的是腓尼基人的两大城邦:推罗、西顿。为了简化问题,下面也把推罗、西顿算作希腊城邦。

最早的城邦只是村子,居民以务农为主,形成阶级之后,贵族和首领住在有围墙包围的建筑群中。这里顺便说一句,阶级是外来语,在中国史书中很难看到这个概念,在老外的史书中,阶级的形成是常见概念,贵族最早是战士,随着分工的严格,他们脱产了成为职业战士,靠自己的社会地位积累财富和地位成为贵族。贵族和战士的居住区,叫做上城upper city,或city above。随着城邦进一步扩大,上城外围又形成平民或农民居住区,叫做下城,down town。美国很多城市有上、下城之,我以前不知道来历,看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才知道来自希腊。上城也叫卫城,最著名的是雅典卫城。下城外面就是城墙了,再外面是农田,这种城市格局在中国也常见,洛阳人苏秦就感慨过“如果我在洛阳城外有【负郭田】,就不用到处周游列国,自然也不会佩戴六国相印”,附郭之田,就是挨着城墙的田地,【近城之地,沃润流泽,最为膏腴,故曰“负郭”也】,种地、出租都行。

希腊城邦有上百,最著名的有雅典、斯巴达,名气稍小的有底比斯、科林斯(《圣经》叫哥林多)、阿哥斯等等。希腊城邦都不大,有几万人就是大城市了。以雅典为例,伯罗奔尼撒战争前鼎盛时,能出1.3万重步兵。希腊人在18岁获得公民权,也能做重步兵了,则此时雅典的公民有1万多,加上没有人身权利的奴隶、外国人、没有选举权的女人、小孩,加上杂七杂八的人口,雅典的人口有10万左右,绝不会超过20万,再大就管不过来了,比如公民大会就开不成了。雅典之类的民主国家实行全民民主,有大事全体公民都来广场上开会,斯巴达之类的王国,也有公民大会。城市大了,只能实行代议制民主,而这又是希腊各国不能容忍的,以当时的科技、城防、卫生条件,也不能允许城市无线扩张。单说城防,人口多了,城市面积要扩大,必须拆掉旧城墙,扩建新城墙。罗马城为了炫耀强大,我看主要是扩张城市,拆除了城墙。

既然城市不能无限扩张,又有人口增长的压力,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于是希腊人发明了建立殖民地的办法,将过剩人口搬家到外地,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都有殖民地,著名的拜占庭就是雅典的殖民地。殖民地的土地通常是征服的,也有骗来的,完全的空地,我没见过。举个骗土地的例子,推罗人跑到北非,想建立殖民地,当地人当然不能白给土地,推罗人装可怜,说我们只要一张牛皮能覆盖的土地,当地人同意了,推罗人将牛皮剖开,做成一条很细的绳子,圈出一大块地,成了迦太基城。

牛皮覆地的诡计,洋大人一直用到近代。《明史 吕宋传》记载,【时佛郎机(西班牙)强,与吕宋互市,久之见其国弱可取,乃奉厚贿遗王,乞地如牛皮大,建屋以居。王不虞其诈而许之,其人乃裂牛皮,联属至数千丈,围吕宋地,乞如约。王大骇,然业已许诺,无可奈何,遂听之,而稍徵其税如国法。其人既得地,即营室筑城,列火器,设守御具,为窥伺计。已,竟乘其无备,袭杀其王,逐其人民,而据其国,名仍吕宋,实佛郎机也。】大意是西班牙人(佛郎机)初来菲律宾吕宋岛,根基不稳,利用向吕宋王祝寿的机会,乞要一块牛皮大的土地,盖房居住。吕宋王同意,西班牙人剖开牛皮成条,首尾相连场数千丈,围了一大块土地。吕宋王虽然后悔,但话已出口无法收回。西班牙修筑城市,陈列火器,待站稳脚跟,杀吕宋王,占据吕宋岛。从此之后,所谓的吕宋岛,其实是西班牙属下的殖民地。

无独有偶,清代史籍中有关荷兰人占台湾的记载中也有类似描述。余文仪之《台湾府志》引旧志说,有荷兰红毛,舟遭飓风漂至强湾,爱其地,借地于当地土酋。当地人先不许,荷兰人遂谎称“得一牛皮地足矣,多金不惜”,土酋遂允许。红毛“剪牛皮如缕”,围地“筑台湾城居之”,后来又筑赤嵌楼与之相望,就此占据了台湾。

再举个抢土地的例子,《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4卷第8章记载:【雅典人派遣他们自己的公民和其他地方的志愿者一千人往那里去移民。这支远征军在德拉比斯卡被色雷斯人消灭了。二十九年之后,雅典人又派遣远征军到那里去,以尼西阿斯的儿子哈格浓为殖民地的首领。他们驱逐伊东尼亚人,在那个地方建立了一个市镇。这个地方过去叫做厄尼亚-荷多依,或“九路”。他们开始进行活动的基地是爱昂,这是他们的海港和贸易据点,位于河口,离现在的城市二十五斯塔狄亚,这个城市哈格浓称之为安菲玻里,因为它的两面都被斯特赖梦河包围着,他建筑这个城市使它从海上和陆地上都可以被显着地看见。在大陆上,他建筑了一条长城,横过河曲,使整个城市完全被包围起来。】九路这个地方有金矿,雅典人看着眼馋,就把当地人赶跑了,建立殖民地。

殖民通常是征服者的官方行为,由市民投票发动战争和移民。参战者自然可以定居,没参战的也有权移民走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卷第2章记载【科林斯开始准备派遣援军。同时,他们招募志愿者在伊庇丹努建立一个新的殖民地。凡往那里去的都有绝对平等的权利;凡不准备马上去,但是愿意在殖民地中有一份的,可以缴纳五十科林斯德拉科玛(Corinthian drachma)的款项,购买一份,保留他们的权利。这个建议由很大的反响,愿意马上去的人和愿意缴纳款项的人都很多。】。

这段文字至少能看出3点。1、殖民是官方行为,有民意支持;2、殖民有利可图;3、正常情况下,殖民地的市民与母国市民地位不平等。

按我的理解,既然殖民是官方行为,那么殖民地是本国的扩大,殖民地的居民依然是帝王的子民,首都和其他城市的市民地位平等。实际上不是,理论上说,或者正常情况下,殖民地居民的地位低于母国或宗主国。

首先,殖民地居民没有母城的公民权,不能参加选举和被选举。从移民移居殖民地那天起,你就不是母城的公民了。这种事在英属殖民地很常见,比如加拿大是英国的自治领,加拿大公民不是英国公民。至于殖民地的本地人,更不可能获得英国公民地位,比如香港的华人,只能是香港人,不具备英国国籍。

第二,宗主国有权向殖民地派驻总督,当然殖民地有自己的公民大会。这在英属殖民地中也常见,至今英国女王还向加拿大、澳洲派总督,虽然总督没权了。如果殖民地有健全的国民大会或国会,总督的权力就小,反之就大。比如北美的英国总督就总受到议会的牵制,加税都不行,后来英国怒了,派兵给总督撑腰,议会逃到乡下,13州议会组团为大陆会议,对抗英国。反例也有,比如英国的香港总督,是名副其实的总督,香港没有本地议会,彭定康临走前几年,终于想起来建立议会了。殖民地的议会和母国总督的权利之争,其实是双方实力的对比,殖民地强,母国的总督就不敢放肆。还在于母国在殖民地没有驻军,如果双方翻脸,母国可能派兵镇压。比如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林斯和殖民地科西拉发生了纠纷,科林斯派兵镇压,殖民城反抗,双方都向雅典求援,雅典支持殖民地。如果殖民地异常强大,双方也就没有关系了。比如罗慕路斯兄弟,本来是阿尔巴隆加(Alba Longa)人,他俩为姥爷报仇,干掉了姥爷的弟弟,之后他俩可以在阿尔巴隆加为王,可他俩没这么干,带着人马跑到外地,建立罗马城,等罗马强大了,阿尔巴隆加反而成了罗马的附庸,但阿尔巴隆加不是罗马的殖民地,那是另一个话题,后面再说。

母国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联系,会搞运动会、祭祀之类的联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母国处处显示出自己的优越。《伯史》1卷2章记载:【他们(科林斯人)怨恨科西拉人(科林斯人的殖民地,现在的科孚岛),因为科西拉人对科林斯没有表示一个殖民地对母国应有的尊敬。科西拉人和其他殖民地不同,在公共节目赛会①时,没有给予科林斯人以特权和荣誉;在祭神的时候,也没有给予科林斯人以应有的便利。②他们轻视他们的母邦,自称他们当时的金融势力可以和希腊最富裕的国家匹敌,而他们的军力大于科林斯。】

文中有两个注释,抄录如下:①希腊有四个大赛会,此地无疑地是在科林斯举行的地峡赛会。母国的“特权”是指荣誉的地位、殖民地向母国呈献的牺牲,派遣代表参加科林斯的节日典礼,等等。

②依照希腊城市的习惯,外人不能贡献牺牲,除非通过一个公民作他的代表。祭神时,把作为牺牲用的动物的前额毛割下来,交给科林斯的代表,使他投入火中(克拉森)。这些活动,处处加强着母国的权威和优越。

除了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殖民地还要给母国实惠。《伯史》1卷3章,科林斯和殖民地科西拉发生了冲突,科西拉的使节向雅典求援,对雅典人说:【如果科林斯人说你们没有权利接受他们的一个殖民地加入你们的同盟的话,那么,你们可以告诉他们:如果一个殖民地受到良好的待遇的话,它是尊重它的母邦的;只有它遭到虐待的时候,它才对母邦疏远。派到国外去的移民不是留在母国的人的奴隶,而是他们的平辈 (If they object injustice, in that you receive their colony, henceforth let them learn that all colonies, so long as they receive no wrong from their mother city, so long they honour her; but when they suffer injury from her, they then become alienate; for they are not sent out to be the slaves of them that stay, but to be their equals.)】

殖民地向雅典控诉自己的境遇,说自己受到了奴隶般的对待。从使节的话来看,殖民地没有外交权,【如果科林斯人说你们没有权利接受他们的一个殖民地加入你们的同盟的话】。殖民地对抗母国,向外人求助,不符合殖民地常规。殖民地可能要向母国交税,提供兵役,取决于母国派来的总督的指令。总之殖民地和母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科西拉认为自己受到了母国科林斯的压迫。

通过殖民地扩张,问题很大很多。首先,殖民地人不是母国人。殖民之前多少公民,殖民之后人口不增反降。其次,殖民地人很容易产生独立和逆反心理。第三,即使母国派兵镇压,也是劳民伤财之举,因为雅典等国没有常备军,战时公民组成民兵,带上装备出征,自然没有精力经营土地、商业。如果打胜仗还好,通过掠夺战利品能捞回损失,如果输了,就啥都没有了。所以通过殖民地扩张,就像细胞分裂,如果殖民地强大了,返回头还要欺压曾经的母国,比如美国对英国的态度。

雅典、斯巴达等强国,发明了另一种扩张的办法,建立霸权,dominion。Dominion有很多种翻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译作【帝国】。比如伯利克里说【现在你们心中所想的,以为你们的帝国(dominion)只是你们的同盟国(confederates)所组成的,但是我还有其他一些事情要告诉你们。】我认为dominion译作霸权、统治更好些。

许多史书把雅典的霸权和势力范围叫雅典帝国,具体的说,就是提洛同盟。同盟的最初目的是组团对付波斯人,雅典联合希腊各国组成联军,形成同盟confederates。希波战争战争结束后,同盟还在延续,各国在提洛岛的阿波罗神庙中举行会议,各国都派代表开会。同盟各成员国还出钱,建立同盟基金,谁有难就帮谁,钱也放在神庙里。

雅典在波希战争中出力最多,贡献最大,军力最强,是提洛联盟的霸主,按中国的说法叫持牛耳。雅典提出,各国合资组建海军,对抗可能的下次波斯人进攻。如果你能建造、维护战舰,自然最好不过,如果你嫌麻烦,想安安生生过日子,那么你出钱给我雅典,我制造运维战舰。多数国家对自己造战舰没兴趣,国力有限造战舰也造不了几条,不如选择出钱给雅典,由雅典造船建军。于是雅典拥有全希腊最强大的海军,可以摧毁希腊其他各国海军的总和,英国鼎盛时,海军规模是第二、第三海军强国的总和,这一政策无疑抄袭雅典。雅典海军的相当一部分军费,是同盟国缴纳的。最妙的是,雅典可以利用自己的超级海军,强迫同盟成员服从自己的意志,这等好事上哪找。

最初,提洛同盟每年给雅典缴纳460他连得(talent, 26公斤)白银,后来逐渐增加。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增加到600他连得。波希战争结束不久的前476年,雅典就利用超级舰队做世界警察,迫使盟国服从自己。修昔底德说:【这是原来的同盟宪法遭到破坏的第一次例子,一个同盟国丧失了它的地位。这些暴动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交纳贡款或法定数量的船舰,有时完全拒绝提交船舰。因为雅典人坚持严格履行义务;他们对于那些不愤于牺牲,也不愿意牺牲的同盟国进行严重的压榨,因此他们丧失人心。在其他方面,雅典人作为统治者的资格,也不如过去一样得到人心了;在实际战争中,他们的兵役负担超过了他们的应有份额;但是这样使他们更容易强迫任何想叛离同盟的国家回到同盟来,这种形势之产生是由于同盟国自己的过失。因为他们不愿意服兵役,它们大多数是依照规定的数额缴纳金钱,而不提供船舰,以避免在海外服役。结果,雅典人利用它们的金钱,建造强大的的海军,而它们暴动的时候,总是发现它们自己的武装力量不够和战争经验缺少。】

雅典的经营方式形成正反馈。他的军力强,可以打垮任何反对者,受此震慑,各国只能屈服,缴纳更多的赋税,于是雅典的军队更强,进一步要求更多赋税。雅典不需要直接占领盟国,通常也没有必要干预各国内政。后来雅典的脸皮厚了,索性把提洛岛上的金库搬到雅典,提洛同盟各国敢怒不敢言,这套体系就是雅典帝国,我认为更该叫雅典霸权,而不是帝国。

对雅典的专横和霸权,希腊各国敢怒不敢言。科林斯本来是希腊最强的城邦之一,与殖民地科西拉发生纠纷,殖民地直接上告到雅典,请求雅典仲裁。雅典支持殖民地,事实上让这个殖民地独立了,科林斯人自然很愤怒,因为这是干涉盟国内政。雅典的霸权,与现在的美国很相似,他不需要过多干涉各国内政,你是民主政权,还是埃米尔世袭,还是独裁者一个人说了算,都不重要,只要听命于美国即可。所以现在的美国更像雅典霸权,而不是罗马帝国。雅典对不太听话的盟国,要收取人质,迦太基也是如此。迦太基对盟国或附属国的压榨更深,要求他们缴纳供金。罗马人来了,这些盟国纷纷反叛。

事实上收取人质是很不好的办法,关键时刻反而是烫手的山芋,你收人质,就是不相信人家,人家也恨你,就有翻脸的动机。到了对方真要造反的时候,你杀掉人质,坚定了对方的反叛决心,你不杀的话,对方又认为你软弱可欺。雅典依靠自己的军事优势,获得了经济、文化上的好处,各国精英都跑到雅典混饭吃。雅典人对给外国人公民权很严格,必须父母都是雅典人才是雅典公民,苏格拉底是雅典人,对雅典很忠诚,明知市政府要杀自己也不跑。外国精英拿不到雅典国籍,充其量只有绿卡,他们在雅典只是混饭吃而已,对雅典并不忠诚,比如柏拉图就和他老师苏格拉底不一样,见势不妙赶紧跑路。

雅典始终扩不大,而且经不起败仗。雅典的人力有限,固然凭借军力强大可以百战百胜,但万一失败,就万劫不复,人人都想踩一脚。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就是各国对雅典的不满到了临界点,忽悠陆战强国斯巴达当头打雅典。斯巴达对与雅典为敌信心不足,小心翼翼的谈判,发最后通牒,雅典将军伯利克里不以为然,他算过,雅典的海陆军都远远强于斯巴达。即使陆战失败,大不了撤到海岛上去,斯巴达是内陆国,海军太弱,能奈我何?当年对抗波斯,雅典人就搬到海岛上了。

伯利克里对公民发表演说:【我们一定要努力把我们自己看作岛上的居民;我们必须放弃我们的土地和房屋,保卫海上的城市。我们一定不要因为丧失土地和房屋而愤怒,以致和远优于我们的伯罗奔尼撒陆地作战。】再看看美国,我认为美国也是岛国,美洲是个超级大岛,欧亚非才是大陆,英国则是纯粹的岛国。美国只要有强大的海军,即使苏联、中国席卷全部旧大陆,又能如何?伯利克里算的精明,没想到雅典发生了瘟疫,自己也死于瘟疫。继任者又发动了对西西里的海上远征,惨败。一下子雅典就不行了,再也没翻过身来,之后的希腊世界没雅典啥事。雅典衰落后,斯巴达称霸,之后是底比斯,马其顿。最后罗马人来了,从此雅典再没独立过,雅典霸权昙花一现。

罗马最初的路子,与雅典、迦太基相似,也是建立殖民地,组建拉丁同盟。拉丁同盟与提洛同盟最大的不同在于,同盟各国基本平等。事实上,罗马对外国人的态度,从建国之初就很好。罗马城建城不久,就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缺少女人。于是罗马王罗慕路斯想了个主意,请邻国萨宾人来开运动会,看来拉丁女人很开放,跑来看热闹,被罗马人抢了。萨宾人当然不干了,准备了一段时间,发兵来攻,正在双方准备好阵型准备开打时,女人们跑了出来,站在双方中间,对这边说你们是我的父兄,那边是我们的老公孩子。大家一看,真是这么回事,木已成舟,就这样吧。于是萨宾人放下武器,罗马人欢迎他们加入,成为罗马公民。这是一幅著名的反应萨宾人与罗马人纠纷的油画。

经过一番折腾,罗马友好吞并了萨宾人,人口至少膨胀了一倍。罗马的移民政策很开放,除了人口自然增加,还不断有外国移民获得罗马公民权。罗马经常授予外国人以公民权,虽然前提是他们定居罗马。早期罗马在外面的殖民地移民,也没有公民权,后来也给了。

罗马的殖民地都是陆上城市,交通便利,距离也不远。罗马人对盟国、殖民地很宽容,他们为罗马出兵,至少有汤喝,不是雅典霸权下的盟国能比的。汉尼拔出兵进攻意大利,知道打不下罗马,他的军队缺少攻城能力,即使坎尼战役后也没乘胜攻打罗马。作为一个城市,罗马的人力资源总是有限的,汉尼拔知道,罗马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在于拉丁同盟。同盟为罗马提供了更多人力资源,他要做的是瓦解同盟,孤立罗马,罗马将不攻自破。为此他每次抓到盟国俘虏,都要好言安慰,将他们释放。因此,西方人认为汉尼拔是第一战略家。亚历山大战术上不输于汉尼拔,战略上却大大不如。但是汉尼拔的瓦解行动很失败,一直到撤离意大利,罗马的拉丁盟友没有背叛的,这就是拉丁同盟和提洛同盟的最大差别。等西庇阿在非洲登陆,汉尼拔被迫撤军,征战将近20年,毁于一旦。汉尼拔完蛋了,拉丁同盟胜利了,忍受了多年的蹂躏,自己也成了胜利者。反观迦太基,墙倒众人推,臣属于迦太基的城邦纷纷叛变。

不过罗马和盟友的地位毕竟不平等,罗马吃肉,盟国只能喝汤,时间久了,矛盾也爆发了。这就是社会战争(Social War),也叫同盟者战争。社会一词,在中国完全没有对应物。比如西甲有个皇家社会队,听着就吊诡,皇家还有社会?直译叫社会战争,容易引起歧义,叫同盟者战争更合适些。同盟者战争就是罗马与拉丁同盟的战争,后者组成一个类似联合国的东东。联合国与罗马一样,也有2个执政官,1个元老院。军队的编成、武器等等,一切都与罗马相同。同盟者战争,其实是两个罗马的战争。战争打了几年,罗马方面的马略、苏拉、老庞培精英尽出,罗马胜利。不过作为战败国的拉丁各国,获得了战争的目的,获得了公民权,从结果来说,这场战争白打了,早给公民权多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社会战争也是城邦国家及其思想的体现,既然是城邦,那么只有市民才是公民,外国人休想加入。即使到现在,加入欧洲国家的国籍,依然很难。美国等殖民地国家容易些,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外国人组成的。开放公民权的好处更多,罗马的公民人数马上就多了,可以出更多的兵。至少在整个西地中海,罗马凭借人力就能无敌了。东地中海的埃及、塞留古、安息等国也难以与罗马抗衡。

先例既开,来日方长,罗马共和国对被征服者的公民权更加开放。然而同盟者战争之后,罗马的内讧加剧,经过苏拉、马略之争,前后三巨头,总共3轮内战,罗马成了帝国。名义上,罗马还是共和国,皇帝是披着共和外衣的独裁者,或者是希腊人嘴里的僭主,帝国的扩大,彻底结束了罗马的共和传统。

前面说过,雅典等国无法扩大公民规模,只能对外移民搞殖民地,目的之一是维持全民民主。罗马共和国也有一层民主外衣,有公民大会。元老院为代表的贵族寡头,与公民大会为代表的平民,一直在斗争,持续到共和国瓦解。一旦罗马之外的人,也获得公民权,连名义上的民主也搞不成了。总不能让迦太基的罗马公民回罗马选举执政官。搞全国性的普选,在罗马时代根本做不到。罗马帝国的诞生,也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早期罗马省分为元老院省、皇帝省,奥古斯都有权任命皇帝省的总督。元老院省的总督,实际上也是皇帝任命的。整个帝国从上到下垂直管理,地方官由皇帝任命。中央有皇帝,元老院也成了摆设,地方也是如此,总督是土皇帝,元老院是摆设。整个帝国体系,与东方的萨珊波斯、汉帝国相似,与雅典霸权或雅典帝国完全不同。

在奥古斯时代,罗马统治下的多数百姓成了罗马公民,还有一些臣服于罗马的藩属国,例如耶稣所在的犹太王国。耶稣是犹太王国的臣民,不是罗马公民,但犹太王国有罗马驻军,罗马巡抚彼拉多是驻军司令。耶稣不是罗马公民,却要给罗马交税。有人质疑他,【纳税给该撒可以不可以】,耶稣回答:“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该撒就是凯撒,就是皇帝,排在在上帝之前。我见过的所有基督徒,都把上帝放在前面。这句话大家肯定知道,其实这里是个陷阱。耶稣是上帝之子,自然高于皇帝,交税是自贬身价,不交税,罗马地方官先来找麻烦,耶稣的回答解决了这个问题。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如果他是罗马公民,就不会上十字架,最多斩首。同样是基督徒,圣保罗就被砍头了。耶稣的12个徒弟,死法千奇百怪,有倒钉十字架的,有被剥皮的,还有下油锅的。212年代,暴君卡拉卡拉(Caracalla)大发慈悲,给所有罗马帝国疆域内的人授予公民权。到了这个阶段,罗马百姓无所谓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了,叫不叫公民的区别不大。

卡拉卡拉之后,罗马人对外国人授予公民权更没有顾虑。比如378年,阿德里安堡惨败之后,罗马皇帝邀请西哥特王来君士坦丁堡参观游览,西哥特王对君士坦丁堡的辉煌壮丽大家叹服,东罗皇帝趁机拉拢他,授予他罗马公民权。

雅典的民主制与他的人口规模是相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雅典从来没建立帝国,只是霸权。一次西西里远征的失利,让雅典万劫不复。从希波战争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前后不到百年。罗马人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体系,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延续1500年,帝制与帝国相称。现在的美国,更像希腊霸权,而不是罗马帝国。美国依靠强大的军力,到处打仗,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炫耀军力而进行的,让全世界看看反抗者的悲惨下场。只要你符合我的利益,你民主还是独裁,都不重要。一旦美国军事失利,就像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那样,很难再翻身,所以美国对外战越来越慎重,利比亚战事让法国站前台,叙利亚索性不打了。

通宝推:花大熊,pulque,西瓜子,二十年后,一觉到天亮,五藤高庆,大漠老兔,无澍,朱红明,神仙驴,一日千里,Juventus,三力思,springisok,衣笠山麓,大汉铁骑,唵啊吽,北纬42度,铁手,钓者任公子,桥上,平淡是真,打铁的,卢比扬卡,发了胖的罗密欧,青岛大虾,李寒秋,南寒,黄土布衣,决不倒戈,光年,履虎尾,浣花岛主,澹泊敬诚,mezhan,heraclus,一介书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赫大侠出品,必是精品,收藏着先
家园 罗马公民权扩大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公民优待弱化

但对应负担不减反增,各种税征不上来就对官吏追比,所以后来出现没人肯担任公职的怪现象,此时的公民权也没什么吸引力了,这和中国秦汉时期的军功爵泛滥没落有点像。

家园 Greece

Aristotle was the first to use the name Graeci (Γραικο) in Meteorology, saying that the area about Dodona and Achelous was inhabited by the Selli and a people formerly called Graeci, but at his time Hellenes.[2]

外链出处

看样子, Graeci(Greek)比Hellenes更早住在现代希腊的某个地区(Graeci),所以Latin,罗马人称之为Greece(the land of the Greeks)。

通宝推:赫克托尔,
家园 从血统上看,地中海沿岸无论目前还是过去,都是腓尼基占优,

所谓希腊史诗也是阿拉佰人记录的

家园 我打算写一下温泉关战役,主旋律是希腊各族群之间的矛盾

我从小看的二手史书,只说温泉关有300 斯巴达勇士,再往后知道还有数百底比斯人,看了希罗多德历史,才知道之前都是胡扯,后世史家无耻的阉割典籍。然而我通过比较希腊神话,发现希腊的事情没这么简单,希腊几大族群之间一战在明争暗斗,从神话时代,延续到马其顿崛起。

家园 坐等

对希腊历史很感兴趣,也很认同美国被过于夸大。罗马扩公民权是饮鸩止渴,表面看皆大欢喜实力大增,实质上多头政治无法调和无法共存,结果大打出手后政治环境彻底走样。还是那句话,“人”多了,西方人就会进退失据。

家园 你看过这个东东么

某牛人写的读希罗多德《历史》札记。

外链出处

里面有对温泉关记载的分析。

通宝推:赫克托尔,
家园 【原创】温泉关之战与希腊族群

我从小看的二手史书,只看到温泉关有300 斯巴达勇士,勇敢无畏的抵抗波斯侵略军。长大点知道战役中还有数百底比斯人,看了《希罗多德历史》,才知道之前看到的都是胡扯,后世史家无耻的阉割典籍。

温泉关之战的背景,是波斯大军从陆路南下。希腊多山,地形复杂,在希腊中部形成一道关口,就是温泉关。波斯军有人数优势,希罗多德说波斯陆军中,步兵有170万,骑兵8万,阿拉伯的骆驼兵和利比亚的战车兵约2万,总计180万,勤杂人员还不算(《希史》7.184)。希罗多德的数字肯定大为夸张了,但再怎么缩水,也该在30万上下。希腊人不想在平原上与波斯人打野战,最好的抵御之道无非两个,一是在陆地上利用地利,牢牢守住几个关口,二是打海战,消灭波斯海军,进而切断黑海海峡的波斯军浮桥,波斯陆军将不战自退,甚至自溃。

从希腊人的本位看,他们背南向北,温泉关的左手边是高山,右手边是爱琴海,中央一条小路,地形颇像山海关。希腊各城邦意识这是个打阻击的好地形,纷纷派兵参战。防御温泉关的希腊联军的战斗序列如下:

1. 斯巴达的重武装兵三百名;

2. 提基亚人和门丁尼亚人一千名,双方各占一半;

3. 从阿卡狄亚的欧尔科美诺斯(Orchomenos)来一百二十人,

4. 从阿卡狄亚的其余的地方来一千人;

除去这些阿卡狄亚人之外,

5. 从科林斯来四百人,

6. 从夫利阿斯(Phlius)来二百人,

7. 从迈锡尼来八十人。

以上都是从伯罗奔尼撒来的人。

8. 从彼奥提亚来的则是特斯匹伊人(Thespians)七百名,

9. 底比斯人四百名。

全军共4200人。都是公民重装步兵,有产者,按希腊人的传统,还要带随从(servant)、奴隶。随从可能是本国的穷人,给有产者打杂。就斯巴达人来说,奴隶是希洛人(Helot),从战后波斯人掩埋的尸体中有希洛人来看,希洛人作为斯巴达人的仆从参战了。希洛人是斯巴达的国有奴隶,斯巴达体制的最重要功能和目的,不是对外扩张,而是对内镇压希洛人。希洛人不仅为斯巴达人劳动,还要打仗。商务印书馆的中文版《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4卷第6章记载:【斯巴达人也乐于有个好的借口,派遣一些希腊人(Helotes)出国;因为在目前形势之下,派娄斯尚在敌人手中,他们害怕发生革命。事实上,希腊人(Helotes)顽强的性格和人数的众多,使斯巴达人害怕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他们采取下列的计划:他们发表宣言,要求希腊人从自己的人中间选出那些他们自己认为战功最多的人来,暗示这些人可以获得自由。但是这只是一个试探。他们认为那些表现得最勇敢,首先起来要求自由的人就是那些最容易起来反抗斯巴达的人。结果,选出了大约二千人,他们头戴花冠,环绕神庙行走,以为他们将获得自由。但是不久之后,斯巴达人把他们都除掉了;甚至于这些人中,每个人是怎样弄死的,也没有一个人确切地知道。】

这段话翻译有严重错误,所有的【希腊人】,英文版都写作Helot,即希洛人,斯巴达人的奴隶。这段记载指出了斯巴达人和希洛人的紧张关系,对本文来说,看得出希洛人也是斯巴达军队的重要补充,斯巴达人对希洛人既百般防范,却又不能不用。温泉关战役中战死的希洛人,肯定有为斯巴达作战的希洛人,当然也会有不打仗只打杂,死在乱军中的希洛人。综合上面的记述,我认为温泉关战役中的希腊各国正规军有4200人,加上侍从和奴隶,人数还要翻番,约8000人。

《希史》7.211记载,战斗过程不复杂,希腊联军在温泉关下列阵,凭借地利与波斯人作战。波斯人的长矛短,只比持矛者高一点,约2米长,希腊人的长矛更长,约3米。希腊人的战术是假装逃跑,诱使敌人追击,拉开双方的距离,然后反戈一击,利用长矛更长的优势杀伤敌人,波斯人最精锐的万人不死军也伤亡惨重,无法越雷池一步。【在他们(希腊人)的许多战术当中有一种是他们转过身去装作逃跑的样子。异邦军(波斯万人不死军)看到这种情况就呼啸着并鸣动着武器追击他们,可是当他们眼看要给追上的时候,他们就回转身来向异邦军反攻,这样一反攻,就把无数的异邦军杀倒在地上了。】

波斯王中王薛西斯的军队虽多,但在狭窄的温泉关施展不开,正在郁闷的时候,有希腊内奸主动献计,带领波斯人走一条山间小路,绕到温泉关的希腊联军背后,更重要的是,绕路过来的波斯奇兵的位置比希腊联军地势高,居高临下俯瞰希腊人,占据了更好的地利,在腹背夹击之下,希腊人根本无法抵抗,温泉关失守只是时间问题。希腊人的选择有2个,要么撤离温泉关,另图再战,要么留在死地,光荣战死。斯巴达国王利奥尼达(Leonidas I, c540—489—480),虽然只是斯巴达军的司令,但他在各军将领中的地位最高,正牌国王,相当于联军中军衔最高的人,加上斯巴达人最为精锐善战,他事实上是军主帅。他将其他国家的军队送走,留下自己的斯巴达军队固守阵地。

然而留守的希腊人,不只有斯巴达人,还有特斯匹伊人(Thespians)和底比斯人,按战前的战斗序列,他们分别有700、400人,眼下他们的人数肯定有所减少。特斯匹伊人是志愿留下的,底比斯人完全不同,他们是被斯巴达人强行留在战场上的。既然斯巴达、底比斯、特斯匹伊人不知好歹,拒不撤军,波斯人就不客气了,薛西斯下令前后夹击,希腊守军除了几个因为送信、生病离开战场的斯巴达人之外,全部阵亡。波斯大军突破温泉关,进入关南的平原地带,温泉关战役就此结束。

战后,希罗多德深情的回顾:【他们大多数人的枪已经折断了,于是他们便用刀来杀波斯人。在这次的苦战当中,英勇奋战的利奥尼达倒下去了。和他一同倒下去的还有其他知名的斯巴达人。由于他们的杰出的德行功勋,我打听了他们的名字,此外我还打听到了所有他们三百人的名字。】

这些人就是所谓斯巴达三百勇士,至于战死的底比斯人、特斯匹伊人,提到他们的史料不多,三家的人都算上,希腊联军战死至少1400。这还不算,《希史》8.24—8.25记载,薛西斯为了鼓舞士气,让海军将士来参观战场。由于波斯人战死2万,伤亡太大,他把绝大部分波斯尸体掩埋,只留下1000具左右,希腊人的尸体堆成一堆,约4000具。希罗多德说,【波斯人阵亡的,他们看到了一千名,但是希腊人的尸体却都给堆集到一个地方,数目多到四千……他们(波斯参观者)所有的人都认为阵亡的希腊人都是拉西提蒙人(斯巴达人)和特斯匹伊人,虽然他们也看到了希洛人。】

希腊人战死者超过4000,包括战士、侍从、奴隶,反推希腊参战人数,8000上下是个合理数字。波斯人战死2万,鉴于波斯人没有地利优势,损失比例为1:5,不算太悬殊,至少不像希腊粉丝说的那样,波斯人只是人多势众不堪一击,只靠人海战术的孱头。

温泉关战役回顾完了,下面才是正题。第一个问题是,为啥斯巴达国王利奥尼达只带了300兵出来。希波战争前,斯巴达经过吕库古的改革,成了希腊第一军事强国,斯巴达重步兵天下无敌。以至于居鲁士大帝与吕底亚王国开战的时候,吕底亚国王想找个援手,选中了斯巴达,花钱请斯巴达出兵帮忙,可是斯巴达人正在过节,加上吕底亚王的信心爆棚,没等斯巴达人来就匆匆开战,战败亡国。大流士发动第一次希波战争前,派人去希腊各城邦索要水、土,作为臣服的象征,多数城邦献出水土,雅典、斯巴达最为倔强,将前来的波斯使者分别扔进大坑和井里,让他们自己去取土、水,鉴于此雅典、斯巴达的强硬,大流士之子薛西斯发动第二次希波战争前,没派使节去两国要水土,避免了自取其辱。可见斯巴达的强大,得到了希腊世界和亚洲各国的公认。

温泉关在雅典、斯巴达的北方,雅典出动海军对抗波斯海军,抵御波斯陆军南下的重任,理所当然的要落在第一陆军强国斯巴达的肩上,斯巴达必须派兵把守温泉关,否则今后无法再号令希腊了,虽然经过第一次希波战争的马拉松之战,雅典隐隐有超过斯巴达权威的势头。

但是斯巴达也有自己的考虑,前750年左右,吕库古创立的斯巴达体制相当复杂、微妙,细节请看《希腊罗马名人传 吕库古传》。对斯巴达体制的理解,大家见仁见智,我说我的理解。我们知道人和人不一样,无论种田还是经商,大家的能力不同,甚至生育能力的不同,都会导致贫富分化,进而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各种后果不用多说。但是不种田、不经商、不劳动,国家和社会又无法维持,形成不可调节的矛盾。

吕库古独出心裁,让斯巴达人不从事劳动。《希腊罗马名人传 吕库古传》第8章记载,他把全国的农田分为9000多块,分给每个男性公民,每年能为这个男子及其妻子提供70+12==82麦斗的大麦,以及一些橄榄油和葡萄酒。在希波战争前,1麦斗大麦价值1个银币,加上油、酒,平均每个斯巴达家庭年收入约100个银币,相当于国家发给他们的工资,用于维持日常开销,购置盔甲剑矛盾五大件做重步兵。按雅典的4个阶级划分,最穷的第四等级的定义,是年收入200麦斗以下,就是说斯巴达平民的年收入与雅典最穷的阶级相当。但是斯巴达有公共食堂,男性公民必须吃食堂,省掉了一大笔开支。男性儿童到了7岁,必须过集体生活,家庭又减少了培养教育孩子的开支,几番算下来,100个银币足够维持一家子体面的生活和足够的身体健康。

具体的耕种工作,交给国有奴隶希洛人,斯巴达人不从事劳动,整天锻炼身体和从事军事训练。以此彻底消灭贫富差别,进而消灭斯巴达内部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在商业上,斯巴达不仅不从事商业,反而使用希腊独一无二的铁币。铁币的面值太低,买卖点啥都要一大堆,携带很不方便,铁币容易生锈,铁锈脱落又导致重量下降,成色更低,所以各国货币普遍使用金银铜。既然外国商人不喜欢斯巴达人的铁币,自然不会来斯巴达做生意,这样商业也被消灭了,而且商业是最容易造成贫富分化的行当,许多宗教和思想都主张强化农业,抑制甚至消灭商业。中国人更认为农业是【本】,商业是【末】,不种地搞商业是【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

我大学时代看名著《乌托邦》,认为书中的社会结构很奇怪。乌托邦的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投票产生。这些倒不奇怪,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吗。奇怪的是乌托邦有国有奴隶,奴隶从事生产活动,则乌托邦又是奴隶社会。这就奇了怪哉,共产、奴隶两种社会模式能融为一体?看了斯巴达吕库古改革我明白了,乌托邦抄袭斯巴达,作者托马斯-莫尔肯定仔细研究过斯巴达,均贫富的前提只能是公民不参加生产劳动,而劳动又必不可少,那么只能交给奴隶干了。托马斯-莫尔距离吕库古的年代超过2000年,托马斯-莫尔作为后来人,知识储备和掌握的信息量肯定大大超过吕库古,即便如此,他也没找到解决劳动和贫富分化之间矛盾的办法,写于1516年的《乌托邦》只好再翻炒一遍吕库古的故智。

下面贩卖点私货,考虑肯定不成熟,大家莫怪。托马斯-莫尔的构想是【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是空想,因为工业社会再搞斯巴达国家奴隶这套根本不可能,共产、奴隶两种社会类型无法融合。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试图解决这一矛盾,马克思的药方是公民共同劳动,按需分配,并把劳动上升到人类第一需要的崇高地位,类似斯巴达以尚武为最高追求,这样一来,共同生产劳动的公民与奴隶两种身份合二为一。希特勒的体制中有国家奴隶,他们中有犹太人、斯拉夫等希特勒眼中的劣等民族,为德国公民劳动,创造物质财富,这就复活了斯巴达体制,所以我认为希特勒德国更像斯巴达或乌托邦。

吕库古或斯巴达体制固然消灭或压制了贫富分化,新的问题又来了,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希洛人饱受欺压,会不断起来反抗,事实上希洛人确实多次反抗,史称三次美塞尼亚战争(Messenian Wars)。希洛人时刻准备反抗,斯巴达人也每天枕戈待旦,随时准备着镇压希洛人的可能反抗。为了警钟长鸣,每年斯巴达新当选的监察官上任,首先要举行对希洛人的“宣战”仪式,既经宣战,希洛人便是敌人,可以任意屠杀,也不必担心任何宗教忌讳。斯巴达少年的一大必修课,是潜入希洛人的村庄,发现、甄别任何有领袖气质和能力的希洛人,并将其刺杀。

希洛人中的战士,会随斯巴达人出征,积累战功、获得军事经验,斯巴达人有时会给他们自由甚至公民权,《伯史》第4卷第2章记载,一支斯巴达陆军被雅典海军围困在海岛上,斯巴达人没有制海权,很难将给养送上岛,于是【斯巴达人(Lacedmonians)招募了志愿者,将面粉、酒、奶酪以及其他在围守中有用的东西运进岛上。他们悬重赏于希腊人(Helot, 希洛人),并允许给他们以自由,只要他们能够将食物运到岛上。很多人愿意冒险担任这项工作,尤其是希腊人(Helot, 希洛人)】。有时候斯巴达人会耍阴招,将为自己卖过命的希洛人的军事精英消灭,例子见前文。

斯巴达体制决定了斯巴达王国在对外扩张方面相当克制,时刻提防希洛人造反是斯巴达人的首要问题,外来的威胁都是次要的,因此斯巴达人在对外作战上小心翼翼,轻易不发兵,即使出兵也要留下大量兵力留守国内。其次,淳朴的斯巴达人到了国外的花花世界,受金银等钱币,丝绸珠宝等奢侈品的诱惑,必然会产生贪婪之心,他们从国外带回的财富、奴隶,又会导致贫富分化,都将破坏斯巴达的均富体制,因此从吕库古以来,斯巴达军队出国执行完任务,必须尽快回国,避免斯巴达人被外国人的腐朽文化和生活腐蚀。

面对波斯人的入侵,斯巴达人的反应犹豫迟钝。第一次希波战争,只是大流士的试探性入侵,进攻到马拉松平原,被雅典人打败就撤军了,首次波斯战争草草了事,斯巴达在雅典以南,还没等决定是否出兵,战争已经结束。斯巴达以陆军无敌著称,雅典则以海军闻名,现在雅典陆战获胜,成了海陆双栖明星,光芒完全压过斯巴达。

第二次希波战争,大流士之子薛西斯下了血本,倾国而来,海陆并进声势浩大,斯巴达不出兵不行,但元老院的讨论需要漫长的时间,战机转瞬即逝,斯巴达实行寡头制,国王的权力很有限,还是2个国王并立,于是利奥尼达匆匆带上自己能调动的300重步兵和附属部队北上。

除了内政牵制,斯巴达出兵如此之少,还在于希腊的各族群之间矛盾重重。按《希史》1.56的说法,希腊地区最早的居民是佩拉司吉人(Pelasgi, Pelasgian),《伯史》做皮拉斯基人,施瓦布版《希腊神话故事》译作彼拉斯齐人,我看着皮拉斯基人的译法顺眼,下面用这个词。皮拉斯基人是土著人,【从来还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居住地】,他们的后代叫爱奥尼亚人(Ionians),雅典人属于皮拉斯基/爱奥尼亚人。与皮拉斯基人并列的另一大族群叫希伦人(Hellenes),以希伦(Hellen)命名。

按希腊神话的说法,即《希腊神话故事 第3章 丢卡利翁(Deucalion)和皮拉(Pyrrha)》的记载,天父宙斯看着人类讨厌,发了一场大洪水,灭了人类,只留下一对夫妻,丢卡利翁(Deucalion)和皮拉(Pyrrha),丢卡利翁是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儿子,事先得到父亲透露的情报,躲过了这场浩劫,他的地位相当于《圣经》中的诺亚(Noah),之后的人类都是丢卡利翁的后代。而普罗米修斯是泰坦(Titan)巨人族的成员,与宙斯是平行的两大分支,双方之间的亲族关系很淡漠。

希伦(Hellen)是丢卡利翁的儿子之一,他的后人叫做希伦人(Hellenes),定居在希腊中部的普提奥梯斯(Pthiotis)地区。希伦的儿子多洛斯(Dorus)做希伦人之王的时候,希腊来了一批新人类。还是希腊神话的说法,见于《希腊神话故事 第7章卡德摩斯(Cadmus)》,天父宙斯拐走了腓尼基公主欧罗巴(Europa),此女命名了欧洲(Europe),国王很生气,让王子卡德摩斯(Cadmus)去找妹妹,找不到人不许回国。卡德摩斯(Cadmus)找不到妹妹,不敢回国,阿波罗给他降下神谕,“你将在一块孤寂的牧场上遇到一头牛,这头牛还没有套上轭具,它会带着你一直往前。当它躺在草地上休息的时候,你可以在那里造一座城市,把它命名为底比斯。”几经寻找,卡德摩斯(Cadmus)在希腊中部发现了符合神谕的地方,在这里建城,这就是希腊第三大城邦底比斯,仅次于雅典、斯巴达。

卡德摩斯和底比斯代表着来自亚洲的腓尼基族群,他们一落户,就与当地的希伦人发生冲突,后者打不过,由国王多洛斯(Dorus)率领,继续向南,越过科林斯地峡,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希罗多德说(1.56),希伦人经过这番迁徙,改叫多里斯人(Dorian),也翻译为多利安人、多利亚人。

特洛伊战争前一代人的时候,又有一批人进入希腊。这就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为代表的新征服者,下面称之为赫拉克勒斯人。按希腊神话的说法,大力神的亲爹是天父宙斯,养父或者戴了绿帽子的倒霉蛋是底比斯将军安菲特律翁(Amphitryon)。《希腊神话故事 第二十章 赫拉克勒斯的故事》记载,安菲特律翁本是另一个国家的国王,【后来离开了那个城市,移居底比斯】,做了底比斯国王。下文又说底比斯国王是克瑞翁(Creon),而克瑞翁才是建城者卡德摩斯的后代,再核对英文维基,我认为《希腊神话故事》的记载不确,很可能是翻译错了,安菲特律翁只是流亡到底比斯的外国人,底比斯国王是卡德摩斯的后人克瑞翁(Creon)。

赫拉克勒斯早年的12大功绩,都是杀死九头蛇、大狮子之类。之后他参加了伊阿宋的金羊毛行动,可他半路上退出了,而参加这一行动的另几个英雄的后代,如珀琉斯儿子阿喀琉斯参加了特洛伊战争,赫拉克勒斯的后人却没有参战。可见,赫拉克勒斯与希腊的其他民族和城邦很隔膜,与他们不是一路人。

特洛伊战争的希腊人一方的许多英雄,恰好是赫拉克勒斯的子侄辈,他们虽然打了胜仗,却也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没参战的赫拉克勒斯人趁机南下,越过科林斯地峡,进军伯罗奔尼撒半岛。《希腊神话故事 第二十一章 赫拉克勒斯的后裔》记载,赫拉克勒斯的儿子许罗斯(Hyllus)率领族人南下,与多利安人争夺伯罗奔尼撒,初战不利,他得到的神谕是:“等到第三次庄稼成熟时,你们可以成功地回归。” 许罗斯把它理解为到第三年秋收的时候。他耐心地等待,到第三年的夏天过去后,他又发兵侵入伯罗奔尼撒,大败。许罗斯放弃了南下的想法,将征服计划交给下一代,就这样,许罗斯及其三代子孙连续南下,都惨遭失败。直到许罗斯的曾孙才征服伯罗奔尼撒,他们才明白,【三次庄稼成熟】指三代人的努力。许罗斯的曾孙们瓜分了伯罗奔尼撒,其中最重要的一支获得斯巴达,他们取代了之前的王朝,即海伦的绿帽子老公,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Menelaus)的后代。

赫拉克勒斯人获胜的时候,全希腊有三大族系,雅典为代表的爱奥尼亚人或皮拉斯基人、斯巴达为代表的赫拉克勒斯统治的希伦人、底比斯为代表的腓尼基人。再往后,随着三大族群交流增加,大家都尊奉希伦为祖先,希伦人成了大家的总称,希伦人的另一个译法就是希腊人,至此希腊和希腊人才算成型。虽然上面说的只是神话内容,但在希腊文化圈内,神话与历史互相交织,难分难解,至少神话是历史的另一种解读。

不过三大族群和三大城邦之间的矛盾却很深,互相看不上。第一次战争前,雅典、斯巴达是最强大的两个城邦,底比斯第三。底比斯是个大陆国家,如果非要挑边,他们更愿意选择斯巴达人,除了文化相近之外,与赫拉克勒斯曾经是底比斯人有关。但是斯巴达对底比斯很不信任,一直视底比斯为潜在的敌人,多方加以抑制。温泉关战役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底比斯站在斯巴达一方对抗雅典,却又很桀骜不驯,让斯巴达很头疼,终于在雅典完蛋之后,斯巴达与底比斯开战,前371年,底比斯人在超级名将伊巴密浓达的率领下,以斜线战术大破斯巴达,结束了斯巴达的霸权,建立起底比斯的新霸权。

斯巴达出兵少的第三原因,在于斯巴达与其他国家的地缘位置不同。斯巴达在希腊最南端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半岛与大陆之间是狭窄的科林斯地峡。温泉关失守,对斯巴达的影响不大,他们可以继续南撤,卡住地峡。波斯人过了温泉关,还要与雅典、底比斯血拼,即使到了科林斯地峡,也是强弩之末,难有作为。

斯巴达300兵和国王利奥尼达在温泉关全灭之后,新任国王是利奥尼达的儿子,【那时还是一个男孩子】,王叔摄政。《希史》8.71

通宝推:文青,风过流痕,铁手,忘情,kiyohide,平淡是真,独草,wild007,非鱼,浣花岛主,南寒,
家园 色诺芬的《长征记》

从图书馆借回来摆在书架上一直没看下去,惭愧惭愧。

家园 打倒标题党!

看见标题以为有包子,点进来就见一句话

家园 献花挑刺

明尼阿波利斯

通宝推:赫克托尔,
家园 没看过,谢谢推荐,我慢慢看
家园 斯巴达的所谓国王应该只是军事官而已

<伊利亚特>里众多的王子都只不过是部落的军事首长,奥德塞回去复国,其实只是夺回自己的老屋,老妻,老仆.老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