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巴音布鲁克 -- 大西洋14

共:💬6 🌺2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巴音布鲁克

提到草原,人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内蒙古,那里有全国面积最大的鄂尔多斯大草原,还有名气似乎更大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及遥远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知道锡林郭勒是因为当年有同学到东乌珠插队)。到了新疆才知道,中国的草原不仅仅内蒙古有,新疆同样有着辽阔的草原。已经领略了喀拉峻、那拉提两个高山草原的辽阔,没想到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更加广袤。

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地貌是山间盆地和山区丘陵草场,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36公里,总面积23万多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1500米到2500米之间(开都河九曲十八湾海拔2000米),是中国仅次于鄂尔多斯大草原的第二大草原,也是中国最大的高山草原。

当然,两地的草原各具不同特色。内蒙古大草原平坦,略有起伏,一望无际,尽头有一条明显的地平线,原野上星星点点散落着馒头一样的蒙古包。数百上千头雪白的绵羊组成的羊群在绿茵茵的草地上缓慢移动是内蒙古草原标志性的画面,小学课文上有过这样的描述:草场上的羊群像蓝天上的白云一样。新疆的大草原则有雪山松林为背景,没有地平线,似乎更加平坦,有起伏(夷平面、人体山)也是在松林山脚之下。在我眼中新疆草原标志的画面是:蓝天白云、雪山松林、起伏的丘陵、高山草甸。新疆的羊群也没有内蒙古的庞大,一般数十只,至多上百只为一群。似蓝天上的白云一般在绿茵草场上缓慢移动、变化的画面在新疆是看不到的。还有,新疆的绵羊白色的不多,多为褐黄色。

另外,据说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现在大多已经居有所定,游牧现象在为减少(当然并没有完全消失),新疆的牧民则还保持着古老、传统的游牧生活。这是两地的自然条件不同造成的,内蒙古牧民也需转场,一块草场的草吃完后转到另一草场,称为“走浩特”(这也是牧区插队同学告诉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交通工具的越来越先进,这种“走浩特”式的游牧生活(转场时需要将蒙古包拆了,到新的草场再搭起来)慢慢在消失,牧民已经有条件选择定居点。换句话说,内蒙古草原转场不受季节的限制。

新疆牧民的转场则完全是因为季节的原因。新疆的夏季,大山深处的草场牧草丰盛,牧民需要将牲畜赶到那些“牲畜躺在那里只需一歪头就可以吃饱”的牧场。到了冬季,大山深处风雪交加,草木枯萎,为了生存,牧民需要赶着牲畜翻山越岭,到山外低处相对温暖的地方安营扎寨。季节的变化使新疆的游牧生活成为一种必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翻新,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一一消失(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证明),但新疆牧民的游牧生活(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一种生活方式)恐怕是个例外。只要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新疆牧民的游牧生活总怕会一直继续下去。

在巴音布鲁克还有一个悲壮的故事,说的是明朝末年,生活在新疆的蒙古族一支-土尔扈特部为躲避战乱,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离开故土,穿越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虽在异乡他国建国,但在满族人在中原大地建大清帝国后,土尔扈特人又与清朝政府(清朝政府与蒙古族的关系自不必说)建立了联系,且保持了一百多年。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中,因受到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土尔扈特人决心返回故土。压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沙俄政府强迫土尔扈特人信仰东正教,这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土尔扈特人绝对不能接受的;二是当时的沙俄政府为与土耳其争霸,多次强征土尔扈特青壮年上战场,死伤无数,甚至面临灭种的危险。

1771年初,土尔扈特人踏上东归之路。一路上,他们浴血奋战,先后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历时半年,于1771年6月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

清乾隆帝对土尔扈特、和硕特等东归蒙族民众善待有加,将水草丰美之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巴音布鲁克地区建立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是新疆两个蒙古族自治州之一,另一个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处新疆西部边陲,赛里木湖在其境内)。

这个故事央视曾经播过,传递的是正能量,印象不是太深,记忆也有错,记成了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后裔,到了实地才知道是错了。

1.巴音布鲁克大草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草原上的麻雀很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移动的庙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为了表示绝不改变本民族宗教信仰的坚定决心,土尔扈特军民在东归途中,除必要的军事物资和日常生活用品外,还带了七座移动的庙宇,即放到牛车上用于朝拜的蒙古包,一路东进,直到回归故土。

这个当然是现代的,是按照现在伏尔加河流域喇嘛庙的实物建造的。看到这个说明很是惊奇,这证明藏传佛教文明在传统强大的基督东正教的大地上深深的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这个喇嘛庙不仅仅是旅游景点,也还举行一些宗教活动,左侧那个蒙古包是守护人住的。

通宝推:黄河清,
家园 留在伏尔加河的就是卡尔梅克

卡尔梅克草原也是很有名的

家园 有一部电影叫《东归图》

讲的应该是他们。

家园 这个20年前就拍过电影《东归英雄传》

后来还拍过电视剧,但电视剧不如电影影响大

家园 原来是这样,

20年前在非洲,网络信息还不是那么发达。

家园 电影是冲着商业片的路子去的

号称秒杀港片,不过看下来令人失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