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daharry挖河记(一) -- daharry

共:💬101 🌺966 🌵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Well, indeed there is

someone else.

家园 我觉得挺好

毕竟有了数量不是

印度就差个数量

家园 【讨论】谈一点看法

后面有一个跟帖

文革期间教育实际就是以降质量换高数量通过缩短学制(12年变9年),降低教学知识难度,翻牌升级学校等级(初中变高中),降低教师资历的门槛,达到增加数量的目的。

实际上国家真金白银地付出很少,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在1973年(43.6亿)才超过1966年(40.5亿),中间最少的69年才27亿。

学生数量的数据漂亮,面子上好看,可以说是以最小的付出获取了最大的面子,这比朝鲜为挣面子盖“金字塔”聪明多了。

但是如果不在乎数量,更多的重视质量会如何呢?我想接受了高等教育成为了精英的人们还是会选择出国吧,毕竟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仍旧是与国家的现状和整体政策相违背的,现在印度的精英们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国家投入资金培养精英,反过来精英们却弃祖国而去,这笔钱确实花的不太合算啊,这么看,如果是我做决策恐怕也会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教育中去,至少啥也不会的文盲就算上了高小也没本事移民,还得老实在国内做奉献不是,当然了,我也认为文革期间这种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浪费是很大的,可能当时的决策者也只能安慰自己“反正肉都烂在锅里了”。

前30年的很多政策包括文革对于个体尤其是自身能力很强,家庭比较有背景的个体来说,确实是十足的悲剧,但是对于整个国家,还真不好说。

家园 找到金矿了

呵呵

家园 正是
家园 我的贴子不是说不在乎数量,而是说名实相悖。

文革期间教育是凑数型的数量增长,实际就是以降低质量的办法来硬凑数。说是大办教育,实际国家投入没什么增加,甚至一度大大降低了。说是发展农村教育,结果农村是要靠公社等出钱,社办学校,这不是我请客,你掏钱吗。所以文革后,所谓农校纷纷倒台也就不奇怪了。

有良好愿望没错,但如果没有必然的物质和制度的支持,良好愿望就是空想,如果强行把这空想变成现实,那只能是名实相悖的怪胎。

家园 浪费确实是非常严重的,效果也不好

不过留人的目的还是达到了,考虑到彼时的中国要啥没啥,想留人又不让人背后骂娘恐怕不太容易,怪胎就怪胎吧,那么多能人,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这片一穷二白的土地上,这还不让人骂骂也说不过去。

至于投入,国家的钱,说到底还是百姓自己口袋里掏出来的。以城市为主体的工业化刚刚开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城市都是花钱的地方,那里能有税收补贴到乡镇建学校呢?乡镇自己出钱建了学校,不就是国家少拿了乡镇的钱,补贴了教育吗。

家园 以我个人实际经历来说下

我是90年读小学一年级。我们就是一个自然村,旁边还有几个小村子的人也来我村读小学,全校也就2、3百人,每个年级也只有一个班,老师大多都是代课老师(就是本村或邻近村那些高中毕业的人来教书)。

在我读小学时期已经实行6年制了,一年级时全班大概四十五、六人吧,那时还有留级的,到了5年级,除去本班留级的,加上一级留级加入本班的,到了5年级还有44人。5年级结束后,我转学直接去读初中了,六年级没读。

因老家还在那边,初高中时时常还是和这些小伙伴玩在一块,即使现在这些小学同学时常也有些联系。所以个人的情况也比较清楚。

现在来仔细计算下这四十多人学历状况:

一、有5个人读了大学,2男3女。其中2个重点,1个专科,1个本科,1个大概是三本吧(反正是那种学费比较贵的那种)。而且还是分3年考入,鄙人2001年考入,另一个女同学02年考入,都是重点大学;专科和三本是2个女的,都是02年考入;03年的复读了一年,考了本科,是个男的。

二、有9个人读了高中(包括技校),这9个人包括上面的读大学的5个人。剩的4个,是2男2女,其中一个男的是读了技校。

三、全班除了少数几个人,小学毕业后没去读初中,绝大多数都去读了。但是去初中的,能老实坚持初三的毕业的就要少得多了。大概有一半的人在读到初二就不读了,这些人有的打个招呼拿了初中毕业证书,有的连初中毕业证书都没拿到。

也就是说,这4、5十个人的自然班,最后大学是5个,高中毕业4个,小学毕业4、5个,其他都是读了初中的就结束了。

这是我们这个一个班的情况。而比我高一年级的自然班,读高中的只有4个人,没人考上大学。比我高二年级的自然,读高中大概也是4、5个人,但考上大学的只有一个,而且复读了一年,在01年和我同时考入。也就是说全村(加附近2个小村),在2000年没人读大学,2001年度只有我和他。再高三年级的,也就是我姐这个班(我姐比我大3岁)也只有一个读了大学,也是重点。

后面的,年级比我低的,03年有个读了个本科,是04年有个考了个重点。其他的大多都是初中毕业就算了,读高中的很少,比我们这届还少。

再往上,好像好多年没人考上大学,不过94年高考倒有3个,1男2女,一个重点一个本科一个专科。其中邻村的一个女去了个重点大学读的,我哥读了个本科,还有一个同村女的读了个专科。95年也有个专科,不过这个和我哥是同班的,只是94年没考入,95年复读了一年才考入。

基本上农村的父母也都是这么想了,你要是读书真的还可以,就怎么也供你继续读,成绩一般的、差的,基本都是读了初中就不供你了。

家园 “有一段时间把小学变成了5年制,初中两年、高中两年”

我家老爷子就应该属于这一批的。

老爷子应该是这种学制:5年小学(还分开什么初小+高小?学校还不一样)+2年初中+2年高中。

老爷子54年生,比我正好大30岁。

老爷子说我是我们家(从爷爷辈算,要是从曾祖父算好像不算)第一个大学生。我一直不太明白,因为我记得我大伯好象是念过大学的。老爷子好像说伯父是文革后八十年代的那种参加工作后组织安排的,不算数!(扣鼻!我是不太理解,可能是相当于函授?不是全日制?)其实我念大学还得感谢朱相——扩招嘛~

稍微统计了一下:

爷爷辈的:出生在1930年代

伯祖父——私塾/宗学?(存疑);祖父——私塾/宗学(存疑)

祖父肯定不是文盲,解放后当过一段不短时间的大队书记(不明白具体什么职务,好像比村支书村长小,我的理解,村以下好像没有行政单位了,难道是曾经有的现在没有的一级行政区划?)起码识字,据说打得一手好算盘,能吹一把好唢呐,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可惜爷爷去世的早,在我出生前一年离世了。我小时候陪老爷子回老家,周围的亲朋有的说我像我爷爷的,说将来一定我爷爷一样有文化。看来当时,识字+打算盘算账就算有文化了。

奶奶不识字,现在还一直说怪老奶奶(曾祖母)没让她去识字班。

父亲一辈的:父亲四兄弟+我的姑姑(排行最小)

伯父:49/50年出生,大学学历。(工作后,八十年代读的大学,三十岁左右的事情)

我老爹:高中毕业/肆业。写肆业是因为好像那时候当兵都是冬季征兵,一般所谓的高中毕业实际没念完(最后一年只念了半年)(71年底72年初)就参军了。

大叔叔:同上。反击战前1OR2年参军的,听说当时部队集结做准备了,但是没参战。

小叔叔:同上。反击战前后参军,也没上过战场。(长辈聊天时说过,爷爷奶奶唯一担心过会成烈士的就是这个小叔叔,估计没上战场也里战场不远了)

姑姑:初中毕业。据说没念高中的原因是小时候的小伙伴都没念高中,也就跟风了。现在满后悔的。由于我父母双职工,小时候姑姑奶奶带得多,我还曾经吐槽奶奶重男轻女,不让姑姑念书,奶奶就反驳说让她念,她不念,跟着XXX家的那群疯丫头就知道玩。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我这一辈:

由于伯父考了大学,后来学成归来进了银行系统,算是公务员吧?算城里人,不过念书耽误了恋爱,结婚比我爸还晚,结果我成了长孙,伯父的女儿成了我的堂妹。这个堂妹小我两岁,本科学历。

老爷子参军完成了农转非,我也成了城里人,本科学历。

大叔叔参军后复员回乡,两个女儿,两个大专。当时计划生育抓得比较严,他二女儿出生罚了一大笔钱,听说有一万,那可是八十年代末期的农村,具体相当于现在多少我不知道。

小叔叔参军后复员回乡,一个儿子,初中毕业后就去了广东打工,算是我这一辈里学历最低的。不过也是结婚生子最早的。我这个“未婚死肥宅”堂伯父都当了7年了。

姑姑的女儿,大专。

说说质量:

老爷子在我逆反期我吐槽他没文化的时候大怒,反击,号称他那时候高中毕业等于我念书时候的大学(要是现在再吐槽说不定就得说研究生了)。理由很简单:他参军的时候高中毕业的比初中毕业的还少——而且军检已经刷掉一批初中毕业的了。老爷子的意思就是按百分比划分,而且那时候高中毕业已经是农村娃的最高学历了,当然除了极个别工农兵大学生。

反过来说,不说英语,就说数理化,我高中的不少知识包括部分初中知识,要是请老爷子辅导是不行的,问了也白问,不是说还给老师了就是说我不好好听课。当然更多时候就是吐槽当时没现在我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他们当年还得花时间帮助家里种田。

家园 最后一年...俺可是真金白银入了团...

76年...队会计是介绍人...你如果主动写申请很难...入团以后...回城时贫下中农就好推荐你了...

老父亲是叛徒特务走资派...你还是别伸那个头...

家园 私人的书大多都烧了...

那时就到行政干校图书馆偷书...

图书馆的门被砖砌上了...就留一窗口(就是一洞洞)进出...

还要买点酒菜...给管理员上上...说点好听的...

每次能抱回20本左右...看完再换...有些好书就不还了...

到78年以后...开始买书...其实大多书都看过了...在书架上摆放着...再没看过...

家园 高考录取率确实高于中考录取率

90年代,我们市的情况,城市初中的升学率小于30%,包括中专和高中;农村初中的升学率小于10%,也就是50个人的一个班,升学的不超过5个,这还是很好的情况,遇到年景不好,全校3个班也就3个人。总体平均下来,即使是扩招之前的高考录取率也比中考高些。

家园 我就是这么9年制出来的

不过你家老爷子可是比我更早了。

家园 社办学校是一个可贵的经验

当年的小学教育确实从质量来讲不如现在,但庞大的数量,还是对于工业化有极大的帮助。事实上,工业化的基础力量还是在于当年的教育。阿马蒂亚·森就认为,中国比印度成功的地方就在前三十年打下的教育基础。

现在的质量是比较高,其实绝大多数的知识其实都是浪费的。绝大多数人所需要的知识只要小学就可以——我并不是反对现在的教学。而是指出,当年的普及中小学极其是很成功的。回到看看英国工业革命、西方发达国家工业起飞,劳动力的主体就是一点点粗浅知识。比如罗伯特·欧文只上过两年学,但人家管理一个大工厂毫无问题,还出了许多书。——在某程度上讲,反而是当前的教育最浪费,而之前的教育最不浪费。想想现在花在英语、奥数、各种补习班、博士研究生拼命进中学的情形吧。

社办学校其实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新。兄台指责农民出钱。但要看到,如果钱都要政府出,肯定普及要大打折扣。毕竟当时国家穷,财政也不宽裕。现在许多穷国也是搞政府全额出资,好是好,但就是办不了几个学校,初等教育还不能够普及,比如印度。当时的社办学校其实是农民集体出资,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这既比纯粹的私塾制度下的私人购买要有利且成本低,同时也解决了国家财产困难难以普及的困境,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制度上最重要的创新,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有一本书叫《中国经济崛起的10大秘密》其中提到这一集体供给产品的历史意义。

当然,国家有钱了,现在不需要这样做了。但不能因为现在都由以县为主的供给体制就否定历史上的公社供给制度。

家园 hwd说的基本属实

在我老家(湘东南),其实60年代生人的高中生要较70后和80后要高。我感觉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形,因为当时勤工俭学的制度让多数人以非常廉价的成本上了初高中。80年代后,学杂费上涨,辍学率就提高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