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教育探索】一个数据的困惑 -- 夕曦

共:💬115 🌺327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以前是只能如此

科研谁厉害只能定性的靠推举院士。但如今完全可以定量做数据分析,比如可以分析下引用率嘛,谁在科研的最前沿一目了然

家园 西方教育没有经过我国政治教育的那些人

不是也挺能掰的么?而且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还多半是由他们推动的?

我也觉得只要是学到脑子的里的知识都是有用的,或者早晚都会有用。长大过后也的确发现死记的政治知识可以用于理解社会运行和经济现象。我只是在质疑填鸭式教育是否是最优模式。同样的努力,应该可以有更高的效率的。

家园 我怀疑机械记忆的效率仍然不高

呵呵,我猜测如果您现在突然发现自己还记得一道课后习题,您一定不会觉得是什么收获。但是,如果您突然记起了一篇好文章,而且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您就会觉得机械式记忆好厉害。

但是我总有一个愿望,其实这份“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发生在当年,您记忆起来一定更轻松,同时这篇文章对您生活的帮助肯定更大。

我知道这很理想化,有些东西到了一定年龄才能理解。不过我总觉得,尽量尝试理解,实在不行了再机械记忆,比直接上机械记忆更好。

另外一方面,谈到效率。我觉得随着成长有一个变化。小学甚至中学的时候我的记忆几乎是照相式记忆。清楚的记得一个东西在第几行第几页。但是这丝毫我妨碍我现在记忆奇差。

我想,人的学习方法应该因地制宜。在机械记忆强大的时候,多背些东西。但是随着成长,应该努力转换到理解记忆上来,并利用过去积存的材料。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最优方法。

家园 怎么理解政治?

我也觉得思想政治、经济运行应该用理解的方法教。

但是孩子的世界太简单了,想不出什么方法让他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和经济现象。如果这样,教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您怎么看?

我现在觉得想要走理解式的道路,需要家长付出极大的努力。而且就这么一个孩子,觉得好亏啊。有的时候都想和有共同理念的家长合作,开个小班了。

家园 我被他们说得有些迷糊了

念书的时候男同学都可讨厌背书了,想不到长大之后都觉得该多背点儿……

从政治需要出发,这种教育还是挺成功的,毕竟思想阵地你不去占领,大忽悠们就该占领了。理想状态下,真该等到他们能理解的时候学。现实中,小孩儿从小死记硬背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长大了会不太容易信邪教吧?

家园 我不觉得这种教育成功啊

中学的时候,所有人都把政治课当笑话,一边背一边说牢骚怪话。

现在我的同学朋友中认真思考过什么是唯物,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也几乎没有。当年背书的抵触变成了今天的本能反感。

西西河的网友基本上是特例。而且大部分网友好像也不在乎马克思主义吧。唯物主义的倾向更多是因为理工科背景。

其实我觉得中学课本太不友好了。哲学原著虽然不好读,往往还留下作者思考的痕迹和例子。比如科学辩证法,我读恩格斯的原著,发现他几乎就是写了一部科学史,然后随处加上自己的注解。但是在中学课本上,留下的只有注解。脱离了原来的语境,什么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些和废话有什么区别。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句话其实寓意无穷。中学生已经有一点体会了。但是需要老师努力发掘。

中学生可曾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物理能够用数学来表达?可曾想过元素周期表背后的物理学知识?可曾想过地理学背后的物理学?可曾想过历史故事背后的地理背景,文明兴衰背后的科技动力?

学生经常会抱怨自己学的东西没有意义,可是其实他们学的足够了,每一门课都是另一门课的应用,每一门课又都是另一门课的理论,只要他们学会怎么正确看待世界。哲学原本可以给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赋予意义,让学生明白今天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真真切切是人类智慧的瑰宝。每一点知识,不是乏味的记忆,而是大本大源的一部分,是世界观、人生观。我们活在今天是我们的幸运,如果不学习,我们活得和十万年前的人没有任何区别,而幸运的是我们活在今天,我们有机会站在十万年的高度,审视这个全新的充满魅力的世界。我们看见一朵花,看见它的千姿百态,也能看见全球范围的水循环怎么供应它的水份、来自8分钟前的阳光怎么敲击分子键,带来生生不息的能量、看见它和它的整个种族在生态系统中的努力,以及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命运。这个世界,是十万年前的人渴求却永远没有机会看到的。

看不到这些联系,一个人学再多的东西,也就是一台专业领域的计算机。而在专业领域之外,和原始人活得没什么两样。有片段的知识而没有全局的美感,有零星的见解而没有整体的智慧。

再说唯物主义。我中学的时候一边接受唯物主义的教育,一边极其向往唯心主义。因为唯物主义一点都不酷,看看唯心主义吧,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真正存在的只有你的心灵。这些想奇幻小说一样漂亮的理论,在中学阶段绝对有极大的诱惑力。我真正信仰唯物主义,是广泛结合我的理工背景,充分意识到一切不工作的理论都是扯淡,还意识到简单是世界上最美最酷的事情。不把这些东西说透了,唯物主义就是空中楼阁。

如果我来讲中学政治,我一定要把它讲成大课。还是那几个问题:我是谁?我在哪?我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从这几个问题申发出来,下可至最真切的生活体验,上可至最抽象透彻的理论。这其中的大美,恐怕一辈子也学不完讲不尽。

我不想要用任何理论来占领思想阵地。思想的力量,就在于找到一种正确的表述后,它就会极其强烈的说服和支配你。只有新的认识和更融贯的思想才能战胜老的思想,混乱和迷信没有任何机会。

通宝推:Lioncat,老惰,杨微粒,白玉老虎,然后203,西门飘飘,牛栏山二锅头,睡午觉的手艺人,NoName,戈山,匆匆过,原手,宇卿,易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基本同意

同意

尽量尝试理解,实在不行了再机械记忆,比直接上机械记忆更好。

以及

在机械记忆强大的时候,多背些东西。但是随着成长,应该努力转换到理解记忆上来,并利用过去积存的材料。

总结下来,机械记忆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琢磨或有一定社会阅历才能领悟的东西(比如古诗文),应该更适合一些吧。

家园 这个确实是问题

目前来看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其实,那些院士也不是自己在做,他们一般都会有一个课题组,甚至有一些长江学者,杰青也在里面。院士仅仅拿到大钱,确定大方向,具体干活还是下面的小年轻。对于没有门路的年轻人,科研经费确实是个问题。不过现在也有一些面向青年人的起步科研经费,虽然不多。

家园 膜拜一下照相式记忆

可算遇到活人了。这种东西在我记忆力鼎盛的时候曾经昙花一现,然后就没有了,又变成正常人了。现在不留心的时候就啥都记不住。

家园 恨不能多推几次

不能同意更多。

我也是跟你一样的想法,因为反对的人太多,开始想他们是不是有道理,死记硬背有什么意义呢?

1.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理解不了经典就先记住再说,然后时不时地拿出来反刍一下,应该是很有好处的。不过我想应该是在年纪小,记忆力好,也不抵触的情况下,捡精华的记住,官样文章就不要来占地方了。等到高中,已经过了可以随意灌输,不问缘由的年纪了,就要靠能有你这样的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述哲学之美,但是这对老师要求太高了,我觉得最后还是会被执行成为死记硬背的。而死记硬背显然比对政治概念一无所知要好一点,所以还是次优解。

2.从政府宣传的需要看,根据我正在看的一本书,深刻的记忆会导致一种叫做availability 的误区。就像inception一样,深植于记忆深处,一看就比较熟悉的概念,会让人觉得就是对的。当然如果像你的同学那样,当年背书背恶心了,之后一看见相关概念就觉得难受,那会适得其反,本来有道理人也觉得没有道理了。所以还是看具体老师怎么教了。

暂时就想到这两条。具体怎么对待自家孩子,还是要看他们接受的情况吧。

家园 谢谢,我的娃快要会说话了。

赶快把我想的东西都写出来,一吐为快。以后对着娃就可以忍住,什么都不说了。

娃有他自己的人生,他会用自己的眼睛看颜色,用自己的耳朵听声音,用自己的心去爱人,用自己的脑子去建立秩序。我要早点让我那个喋喋不休的心灵安静下来,屏气凝神,做个好观众,欣赏这个伟大的奇迹。

家园 中学政治课的教材很成问题

我中学的时候一边接受唯物主义的教育,一边极其向往唯心主义。

哈哈,很有同感。

要是能把中学政治讲成你说的那样,就太令人神往了,其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政治课本身,指望学校教育估计是不太可能了,那些政治老师恐怕自己还没活明白呢。

家园 就一个字:爽气~

很对俺胃口

家园 从来没觉得中学理科教育的填鸭有什么不好

知识+大量实践就会变成技能和本能,中学阶段的大量习题和实验都保证了这种转变的发生。美国和俄罗斯并非没有这种填鸭,只不过把这些东西放在了大学,而且更偏向工科应用,相比之下更为填鸭。而法国教育相对重视科学哲学本质的优美和激情,没有中国和美国那么实用主义的填鸭,所以法国学生虽然在哪里都很吃得开,但法国本身就是一loser。

至于政治教育,脱离现实的知识连灌输都不可能做到,吃多少就拉多少,半点用处都没有。这种教育有几点特征:

1、无法实时解释身边日常的经济现象,只能解释百年前老掉牙的历史

2、只有若干年后进入社会才有望理解,完全无法在学习的阶段印证现实

3、无法在学生阶段做实验并亲身体验归纳过程

4、接地气的知识被一群老头子们视为洪水猛兽,根本不敢写在课本上

5、本应是最接近现实社会的文科课程,却被搞成了纯粹的空中楼阁

这种知识能灌输进去就有鬼了。

通宝推:看树的老鼠,
家园 照相式记忆跟生活方式有关

如果需要起早贪黑每天只睡5个小时还要同时操心老婆孩子工作柴米油盐一堆琐事,整天精神紧张神经衰弱,神仙才能维持照相式记忆到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