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陕北边区特货贸易的历史原因以及特货的来源 -- 驿寄梅花

共:💬288 🌺1126 🌵7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怎么会有好话?你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了啊

当时到延安和到重庆的进步青年都很多。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抽身而出?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看到罪恶?

为什么有的人真正到了高层却断然离去?

不错,进步青年不坏,也不傻,但是他们也是人,70年前的人和现在的人在大脑结构上没有区别。但他们身处的时代有巨大差异!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战火遍地。。。你又怎么能够体会到他们那时的彷徨与无助?体会到他们遍寻救国救民道路的理想?你现在安坐书斋,恣意妄评历史,可曾想过自己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家园 省些力气罢。你在摆事实找材料

反复声明直说历史;有人则反复把讨论往动机,道德上引(不是说直面人生网友)。鸡同鸭讲,无趣的紧。

写书吧,算是给自己的研究一个交代。不过考虑到这个特货的复杂性,以及当时敌我斗争的变化,要好好构思一下结构,把地图什么的都放上,易于阅读则更佳。

家园 陕北的经济

这个事情其实不复杂。

在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李有过专门的论述。

陕北的土地的确供给不了那么多粮食。

不过TG首先利用军事屯田,将绝大部分军事人员变成了创造收成的农民。好在荒地还是有的是。这样,粮食的压力就减轻了。

其次,就是充分发挥了边区贸易的特色,将边区特有的产品,貌似是有色金属的矿石和盐(?),与国统区交易。

当时的边币发行就是建立在边区物资生产和贸易的规模上的,而不是建立在金银储备基础上的。

结果创收大获成功。边币居然还可以在国统区的边缘进行流通。

家园 你还是没看他的帖子

你的说法他文章已经有了批驳,而且很有力度。

家园 刚刚看到了

的确很系统,也很翔实。

边币的成功发行本身就说明了TG经营方面的天才。

家园 你的一些描述倒是和张正隆的描述吻合

说钟伟的时候说

5师在苏北时就能做买卖,到东北后更是大做特做。开烧锅,办商店,又做买卖又当兵。兵当得雄壮,买卖做得红火。这在当时商业萧条,军费无着的情况下,于军于民都大有好处,东北局和“东总”是提倡的。可钟伟还要贩大烟,因为这个最来钱。

一位曾经贩过大烟土的老人说,这是犯法的事。当时各级部门对大烟贩子查得很紧,弄不好都得掉脑袋。钟伟不理这一套,对我们说:你们只管给我干,我有脑袋你们就有脑袋,怎么抓的怎么给我送回来。

说十纵28师的时候说

在黑山阻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10纵28师,是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著名的359旅的老底子(主力南下了,未到东北)。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这样评述28师:

系东北各部队中历史基础最老的部队之一,其中有不少为土地革命及战争时期之骨干成分,连以上干部绝大多数为关内参军之老干部,部队作风甚疲塌,缺乏朝气,保守性大,进步慢,战斗作风被动,战斗力未能充分发挥,其部队历史应列入东北各部队中之主力师,但战斗力还不如一般老部队及赶不上进步较快之新部队。

老人们都说:辽沈战役前,28师在黑土地上基本没打过什么好仗。

有的老人说,这个旅来东北时就挺富,“黑(烟土)白(银子)货挺多”。有的老人说,他们到东北挺能搞东西,发了财,“家务多”,包袱重。有的老人说,每次转移,他们大车小辆,满满登登,像个辎重队。有的老人说,四平保卫战期间,林枫让这个旅撤出梅河口,后勤部长不干,说是要请示旅里。林枫说:是东北局领导你们,还是你们领导东北局?打仗不积极,就能搞东西,东北丢了,你们的东西能保住?

林彪和刘亚楼都讲过:打不好仗,就降级,当独立师。当一些新部队不断升级到主力纵队时,359旅降为独立师。

这倒是和你对王胡子的描述能对的上。

家园 结构还真是一个难题

按顺序讲讲整个事情的发展经过,然后一条条引用原文吧,你会发现这文章读起来怎么这么乱呢。

一会儿说的是特货关系整个边区存亡(陈伯钧语)

一会儿说边区特产需要求购(叶季壮语)

下一段引用又变成了药品对财政帮助很大(贾拓夫说)

过一会儿又大谈肥皂才是边区第一输出物和财政保障(喻杰说)

对于不了解边区特货暗语的人来说这么看文章很影响阅读体验。可如果我每一条都指明为什么(特货、特产、药品、肥皂)是烟土,那就太啰嗦了,而且也打乱了结构比如特货的财政占比本应放在最后,却不得不在前面就作为解释和证据交代出来了。目前只好先按顺序写,后面再集中说明为什么这段文献中的肥皂指的是烟土,那段文献中的药品也是烟土。

其实判断方法很简单:看上下文的话,一般明说边区统购统销、7、8月上市、禁止内销只做出口、主要财政来源、价格很高(十银元上下一两)、以两计算、出口第一大物资,躲躲闪闪不写销售单位(两)、不做解释的“肥皂”“药品”“新土产”“特产”,其实都是烟土而已。但是得看全文判断,单独一个词儿只能说是怀疑,不能说明太大问题。

根据地地图册我这里有几本,说实话画的很不详细。我想要的很多细节比如一些小地点和渡口名都是没有的,当时的各县划分也没有。不过还好又不是全没有,多少有点蟋蛎峪、军渡这样的地点。比如原来我就吃不准晋边财政干部口中的“军渡”到底是柳林那个军渡还是只军方渡口的简称,从报告里看不出来,后来看完地图就全明白了。

德行都是自己的事,对于那些躲在背地里想着黑我的人是什么德行,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我但求问心无愧说明事实就是了。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有些人连这点坦荡之心都没有,不敢面对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而是努力的给历史涂脂抹粉,真是天大的笑话。

家园 陕边还真有这本钱

1942年前说不种就不种了,1942年后说不种差不多也就不种了。也没看到老百姓造反、大量饿死什么的。

当然1942年是说一句种就种了,这也算是基层控制力强的另类表现之一吧。

家园 同意把详尽的资料整理发表,否则很难说服人

我非常期待能看到完整的论述,最好是能有权威性的系统档案材料,这些第一手资料会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回忆录之类的史料价值似乎比较弱,说服力要打折扣。就我而言,迄今为止,对有关的论述,还是很难确信,因为中间有太多的间接推测。

其实只要能把根据地在困难时期有关特货的生产销售情况说清楚,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就已经非常好了,这个时间段可以选择从1941到1944年,也是你文中所提边区特货生产从开始到壮大的阶段,因为1945年抗战就胜利了。要知道这段时间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局势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1年1月,皖南事件爆发,反共高潮出现,边区开始遭到严密封锁。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大规模对华援助中断。同月,359旅开进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开。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些重大事件对时局中的任何一方都会有明显的影响,作为根据地允许进行鸦片种植这样重大的决策,也应该有相应正式文件颁布才可能。

再比如说你提到张宗逊358旅的情况,从358旅驻防开始的时间地点,到相关特货的生产运输销售,何不把相关的内容详尽的展开一下?你还提到边区特货销售的地区是国统区,宁夏,陇东,关中,这些国统区是禁烟的,如此一来,从边区进入国统区的特货就应该非常显眼,相关的稽查和罚没应该也比较多,国统区出于反共的目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记载也不会很少,也希望能提供一下。

家园 五师干这事儿二师也没闲着

事实如果发生过,怎么都能合上号,如果没发生过怎么也编不全。

后来打通联系后东北还辗转送到西北根据地30万两“药品”要西北根据地代销呢,怎么来的?我看有的人引证说是解放区界内自己种的,我没考证过不乱说。

文革时搞老总黑材料的时候,提了一句这事儿,仅此而已,没敢深究。要深究主席台前三排得进去不少人,究这个干啥?

我倒不是佩服王胡子胆子大,我佩服他能做戏。44年当着中外记者把戏演了个十足。

【《王震接待中外记者团》

6月3日,王震带领他们行经一个小镇。当地政府安排其住定后,《中央日报》记者张文伯独自走出住处,东张西望,按照他在重庆领受的“任务”,到处查找鸦片烟苗。他闯进一家农户询问:“有没有鸦片烟?”农民回答:“没有。”张文伯又问:“种不种?”对方答说:“不种。”他却仍不死心,独自溜进山沟,“发现”一片翠绿的青苗,自以为是鸦片烟苗。他就拔了一株,拿回去给中外记者观看,说他找到了鸦片幼苗,让大家“拍照”。大家一看,却是一株青菜的幼苗。张文伯原想就此找一点可以提供造谣、诬蔑陕甘宁边区的“材料”,结果闹了笑话,自己也觉得无趣。

第二天一早,记者团的人员正要骑马上路,王震态度严肃地斥责

说:“有个别记者对鸦片很感兴趣,我准备请他留下来,让他到处去走走看看,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再回去。”王震还说:“你们来采访新闻,我们很欢迎,如果来干特务破坏,我们不欢迎!”听到这个严正警告,张文伯吓慌了,赶快战战兢兢地“声明”:“我是与记者团一道来的,要与记者团一道回去。我不能一个人留下来!”他那一副窘态,立时引起一阵哄笑,这事在记者团引起强烈反响。记者团的中国记者推派了两个代表:《新民报》主笔赵超构和《大公报》编辑主任孔昭恺一起上前说情,王震才允准张文伯随行。张文伯和其他一些有意寻衅的记者,真正领教了王震的厉害,再也不敢乱说乱动了。】

结合当时在现场的其他记者的描述,这事儿更好玩。

家园 国统区的材料我也有

但是谈不上系统,因为毕竟很多材料都是老新闻和老报告了。台湾有一部分,但是从哪里能够方便的阅览到还是个问题。一些资料库只提供目录索引,实际内容基本没做到电子化,也无处购买。

我也没有条件什么事都不干,到档案馆办手续一条条调阅当年的新闻,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汇总看到当初国统区的报道痕迹。边区对此事讳莫如深,如果是共产共妻这种假事,可以拿出来当玩笑一样轻松解释,应对自如,但对于真事儿就不敢拿出来对质了。

所以共和国材料中一般不会提当初国统区是如何报道此事的,只说是“造谣”“诽谤”而已,细节不予提供。

我也只能做到汇总公开材料梳理清楚相互关系,计算清楚数目账册而已,根据其他政策背景补充整个事件的发展经过而已,这是我的极限。说实话我本人也不满意,因为这些所谓“公开材料”很多都是经过篡改了的,里面【从略】【***】这种东西司空见惯,很多材料到了紧要处,马上就要说到特货管理细则和出口盈利细则,公营商店销售情况时,你猜怎么着,哐一下【从略】了。至于吧“特产”篡改成“土产”,甚至直接抹去一两句要紧话这种事也很常见,比如:

石、罗局长:

西北全部解放特货已无销路自应查禁,但对缉私查获之毒品应规定一定价格,以利工作进行,特提出以下几个意见,希即将缉私条例护以修正:

白如冰(注: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厅长)

刘墉如(注: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

11月12日

P128《陕甘宁边区禁毒史料》

仔细读这段话,傻瓜都知道“特货”不一般,十有八九是毒品。这段文字在《陕甘宁边区禁毒史料》中就是这么写的,还附上了扫描件确真无疑。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中同样收录了这份报告,但直接删去“西北全部解放特货已无销路自应查禁,但”这半句话,意思就满拧了,搞的只能看到禁毒看不到特货问题了。这绝对是有意为之。

要不说史料得大量对照着看呢,剪刀手也不是那么准,也许一不留神就露出真货来了。

至于调阅其他涉及原始档案、未经篡改的秘密报告的内容实在不是“时间过多的历史爱好者”所能做到的,我也就只能抱歉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宋老师?

可别相信那位满嘴跑火箭的大爷的说法。您就当宋老师在那讲神话故事就行。

不建立金银储备?

南汉宸,白如冰,陈希云,牛荫冠,喻杰,曹菊如,朱理治这些老行长、财长们要是听到了宋老师的说法非得集体从八宝山冲下来狠狠拧拧宋老师的耳朵不可。

捧得过分,就变成讽刺了。

家园 光发行不算天才

已经进入20世纪了,连个小军阀都知道开银行印票子最发财了。

天才的是如何稳定币值,供给财政,掌握通胀速度,如何吸收金银法币,把握物资投放的时间与地点。这方面边区逐渐摸索总结提高,倒是颇有些天才之处的。

家园 回答了呀,你没看你的待审批列表么?

老账号刚被投草击沉了,现在无法发帖。

新号需要回复者、管理者、楼主认可才能显示回复,这是西西河的老规矩了。

当然铁手要是说这个话题对西西河很危险,我立马转身就走,再不发一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财经史你不知道军史总可以百度一下吧

1、所谓靠老天爷吃饭,指的就是财政收入根本无法稳定保证,更无法对货币交换变动采取有效措施,看看现在的俄罗斯就明白了。晋边特货占比5到8,到47年销量不到一半,这晋边那一年是不吃饭了吧?至于四川军阀,1、四川农业基础比陕边、晋边好不知多少;2、财政收入主要供应军队,需要维持地盘上货币汇率稳定吗?3、知道四川特货年产量多少吗?

——————————————————————————

通过货币变动真的能提供很大的帮助,有银行和没银行真的不一样,如果陕边等靠天吃饭的根据地无法操控自己的货币措施那还搞陕边、晋绥、晋察冀、淮南、渤海一系列银行干啥。陈菊如、喻杰、朱治理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需要维持汇率稳定啊,我不一直说这一点嘛。难道要我每句话重复三遍?

1947年特货销量下降一半那是晋边,陕边下降的还要多。怎么办?银行的作用这时候凸显出来了,超发啊!

你说俄罗斯,当时陕边就是更加糟糕的俄罗斯。不但最主要的出口物资特货(石油)在战争期间几乎无法出口。领土面积还大大减少,关中陇东相继沦陷就剩下绥德一个分区了。就如普京光剩下圣彼得堡了。边区的应对措施和现在的俄罗斯一样一样的只是更加暴烈,债务违约+狂发货币贬值。1947年边区90%的钱都来自超发……说白了就是让所有根据地老百姓(残余部分)买单呗。

那一年根据地民众见识了抗战八年都没出现过的通货膨胀。手边没拿数据,简单说一下,1947年陕边的通胀比抗战八年加在一起还严重,画成图标是个指数型。没有银行的话那一年西北根据地真的不太好弄了。但是这事儿属于饮鸩止渴,万幸后来边区花了大半年时间打回去了,否则持续上两年就不堪设想了。后来风水轮流转1948年随着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的失败,国统区的老百姓见识了什么叫指数型通货膨胀。

四川30年代特货产量巨大,进入40年代我就不知道了,你有你就提供好了。但希望是能验证的数据,因为和其他情报一样国民政府的很多数据并不靠谱。

2、所以那几年晋边还算平静,大规模的战争已经没有了?42、43年正是根据地最困难的时候,日军华北大扫荡,想的就是解决八路在华北的存在,那几年怎么平静了?至于说分散剿灭难度很大,更是可笑,分散剿灭八路难还是一把火烧光特货难?三光政策是说说而已吗?说到刺杀,我有点无语,这就是你心目中的战争?战争原来靠是否容易或者不容易来选择进行?

——————————————————————————

相对于最惨的1940年后来的扫荡都不算什么大事儿了。晋边的财经部门没有太大的压力来着。倒是1947年陕边人马东渡黄河让晋边深感压力巨大。一把火烧光……哪有那么简单,照这么说趁着扫荡顺便一把晋边的所有火烧光房子稻田岂不是做的更彻底,晋绥边区直接崩溃了嘛。晋西北算不算华北?这个我倒有点吃不准。

3、很好,你承认特货对于共产党从全国角度来说不是最大的收入了?那么你认为特货从全国角度来说占多少?我很好奇,既然不是最大的收入,为什么是最重要的收入呢?最大收入不是特货,那么是什么?

——————————————————————————

喂喂,我什么时候说过从全国角度看特货收入是最大的财源了,你倒是找找看啊。相反我特意强调【边区种贩特产只是一个史实,要靠它来解决西北根据地的穿衣、金融以及经费问题。但如果因此说八路军是靠种贩特产供养数百万大军,那就属于故意误导和夸大其词。而称张思德因烧特产而死,更是毫无凭据的说法

网上也有人指鹿为马硬说“特产”“特货”是边盐、烟草、冬虫夏草等神秘物质。这种人要么读书少,要么道德有问题,属于奴才之流。】这是我一年前就说明了的。即便在3、4年前我也绝对没说过陕边晋边特货供给全国这种话。你绝对找不到,因为我根本没说过嘛,一直说的都是对西北根据地意义重大。你反驳我前麻烦看看我到底说的是什么不成吗?全国的收入构成就更复杂了,三两句话说不清楚。淮南、山东相对富裕钱来的比较干净。晋察冀、岳北等北方根据地根据财政情况,有的一部分来自特货的收入。但是与西北根据地不同,达不到“依赖”的程度。

再有,你拿原子弹来比喻特货,是不是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盟军一直在用原子弹和日军打仗吗?按你的说法,延安可是一直在用特货与日本打,与国民党打,这是原子弹可以比较的吗?

————————————————————————————

是呀,你可以认为在日本岛战场,特货发挥的就是原子弹的作用,没它真的就要费大劲了。在瓜岛/硫磺岛战场美国则是实打实的消灭了日军。你说美国二战胜利靠的就是原子弹,这说法算不算客观呢?

4、这服装费比军费还高,是什么服装啊?是多少人穿的服装?看来共产党是靠服装打败国民党的。居然没有粮食?边区不吃饭吗?

————————————————————————————

你说的那是公粮,公粮不纳入财政好吗,所有财政支出都是不包括公粮的……就如所有财政支出都不会考虑部队自己的特货走私收入一样。这是一个常识问题啊……

5、我问的是既然边区年销食盐4500万斤,销给谁了?是边区政府销售的吗?如果是,算成收入是多少?

————————————————————————————

卖给国统区了啊,这也是常识问题。但是交割的情况是这样,陕边运送到指定地点统销,国民政府出面收购统购。正是因为这样陕边才很气愤,费了半天劲,国民政府通过统购倒把利润大头赚走了。

边区的统销是这样,这些盐是边区统销的没错,但不是“无偿征收”的。边区只留5%-10%的出口收入,其余全部要返还给脚夫(运输商和盐贩的混合体),因为陕边运费太高,盐务收入本来就是微利行业,要不这么做下回就没人给你运盐了。

边区外销食盐的大致成本构成是这样的:10%上税(边区收入)+2%盐本(盐工收入)+80%的运输费。盐本几乎微不足道,但是运输费用太高了。所以出口量大,但是利润很少,至于其与金融的关系,及进一步分分析已经提交在本楼中了,也许你能看到吧。这4500万斤食盐可以抵消20万石粮食的入超但是特货却能抵消80万石粮食的入超,且利润率是100%甚至更多,孰轻孰重,你可以自己掂量。没有这价值80万石粮食的特货输出,边区金融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6、我希望的是你能够给出延安有多少黄金,有多少特货的数据。

————————————————————————————

目前看来陕边一地特货销售大概在400万两吧,很确切的详细数字还需要再核实核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