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苏联4%的自留地生产了25%的产值,包产到户战胜人民公社 -- mcpssx

共:💬164 🌺769 🌵8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也就剩下指鹿为马,黑白颠倒的本事了。

崇明原来那一下雨就涝的小水沟和现在集灌溉,防洪,防旱于一身的水利系统是一回事?还真是会偷换概念。不开挖河流,配合水闸引水排水,台风一来不就全完蛋了。

摘点崇明水利志,看看当年到底干了什么。

1977年12月底, 为使八效港北闸前哨水闸增加引排能力, 开通八效港北口滩地引河长6的米, 土方1.22万立方米。

12月底, 在施翘河南口西侧围垦120亩围垦区内县建立五小工业区。

1978年1月5日, 开始建造鸽龙港北闸,单孔10米, 闸底高程一0.5米, 桥梁梁底高程8.50米, 闸门门顶高程6.50米; 交通桥设计荷载汽一10级,最大通航能力100吨, 国家投资70.52 万元, 于6月15日竣工。

3月29日, 开始建造堡镇港北闸, 单孔1 0米, 闸底高程一0.5米, 桥梁梁底高程8.50米, 闸门门顶高程6.50米; 交通桥设计荷载汽一10级, 最大通航能力1叨吨; 国家投资78. 43万元, 于11月15日开坝放水。

12月12日, 市计委批准了市围垦办检送“ 崇明县团结沙促淤工程任务书” 。于79年3月9日成立团结沙促淤工程队, 3 月13 日开始施工。

同年冬季,根据县水利总体规划分年实施方案, 新开、改线南横引河中段( 上小竖河一相思港) 疏浚南横引河西段(新建闸河一新建五号坝) 延伸南横引河东段(前哨农场外垦区范围) 以解决引水排水及航运的需要。改造庙港(切除了南新桥一弯段) 开通北横引河西段(新建闸河一仓房港) 充分发挥庙港闸跃进闸的效益, 拓宽浚深及新开鸽龙港、堡镇港、六效港(二堡镇以北改道新开)为新建的水闸配套作用, 并疏浚仓房港、盘船洪、四效港、七效港, 开通奚家港闸外拦门沙, 以适应引排的需要, 总共13 条( 段) 全长99300米, 完成土方1293.71 万立方米, 是历史上完成大河土方最多的一年。12月上旬有24个人民公社,2 个县属镇,8 个市属国营农场相继出动各种大中小型挖运土机械759台进行挖运土方施工, 全县动员了23万名干部群众上河施工, 一个月左右时间完成土方任务, 并在各条河上分别建造钢筋混凝土桥37座夕在北堡镇陈海公路跨越南横引河上建造公路桥一座, 标准为汽一20挂100, 桥身总长60.2米, 桥面宽为三车道, 是全县目前规模最大的桥梁。

同年冬, 在元六港东侧围地120 亩,由市建造拆船厂。

1979年4月5日, 老效水闸开始打桩施工, 单孔12米, 底高程一.0 5米, 桥梁梁底高程8.50米,闸门门顶高程6.0 米; 交通桥设计荷载汽一20级,最大通航能力2 00吨; 国家投资101.00万元, 于1 月1 0 日竣工。

9月1日, 开始建造六效港北闸, 单孔10米, 闸底高程0.5米, 桥梁梁底高程8.50米, 闸门门顶高程6.50米; 交通桥设计荷载汽一10级; 最大通航能力100吨; 国家投资105.00万元。于1980年6月竣工.

同年冬, 由向化、汲洪公社各在本公社北部沿长江北支围垦11369亩。

同年冬, 由城桥、港西, 鳌山、新河公社、长征农场、在虹桥北沿滩地围垦19833亩。

至于这些水利设施是不是没有用,记载得也很清楚:

1977年9月10日, 受第8号台风暴雨袭击, 堡镇站水位4.45 米。晚上起风力10一11 级,1 日上午7 时半, 台风从我县登陆, 陈镇、裕安社公和长征农场风力在1 2级以上, 全县平均降雨量119.74毫米, 庙镇、新河地区150毫米,北八效地区为173.9毫米。死亡2人, 重伤21人, 轻伤58 人, 受淹面积15万亩, 损失严重

到了水利建设基本完成之后,效果就大不一样的了。1981年8月31日,14号台风影响本县, 最大风力达12级, 其中10一11级风力持续时间长达10一11小时之久, 正值台风过境出现高潮, 堡镇站水位5.67米, 南门站水位5.80米, 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1974年, 堡镇站水位5.48 米,南门站水位5.61米), 由于大提普遍加筑达到“八五” 标准, 故没有出缺, 全县25只小圩堤全被冲坏, 全县吹倒房屋254间, 吹坏1419间。

以上数据来源《崇明县水利志大事记》1977-1984年。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林毅夫的研究很粗糙

已经有人从统计上加以批驳过

http://re.indiaenvironmentportal.org.in/files/file/Chinese%20Agriculture.pdf

新的研究表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对于八十年代中国农业增长的作用在统计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林毅夫的那套已经在统计上被驳斥了

http://re.indiaenvironmentportal.org.in/files/file/Chinese%20Agriculture.pdf

家园 最主要是少灌溉

灌溉面积与单位产量高度线性相关。

是人民公社奠定了水利和灌溉的基础,当然还需要化肥、农药、良种配套。

没有农药也不行,养分会被昆虫、杂草夺走

家园 你所谓效率,不就是多投入劳动吗

血汗工厂最有效率

小农的所谓效率也不过是把某些眼前利益最大化,牺牲长远和根本

家园 灌溉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高度线性相关

如果人民公社不把水利建好,化肥、良种等怎么发挥作用?

灌溉农业单产平均是雨养农田的三倍。

人民公社不去修水库、灌溉,等着包产到户以后去修吗?

家园 现在农村凋敝、劳动力流失

未来再搞社会主义农业,看来也只有靠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农场了

家园 就是苏联的集体农庄那也是俄罗斯整个历史上农业最好的时期

俄罗斯农业先天不足,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大。

沙俄时期是粮食出口国,那是靠将广大农民变为饥饿人口实现的。

苏联农业胜过沙俄时期,又胜过资本主义复辟以来的俄罗斯时期。人口热量摄取也是世界上比较高的。

资本主义复辟的历史从反面证明苏联集体农庄是适合苏联实际情况的农业制度。

家园 自留地主要种些蔬菜瓜果

产值高一些很正常

家园 你的资料完全证实了我说的话

闸门门顶高程6.50米; 交通桥设计荷载汽一10级,最大通航能力100吨,

开始建造堡镇港北闸, 单孔1 0米, 闸底高程一0.5米, 桥梁梁底高程8.50米, 闸门门顶高程6.50米; 交通桥设计荷载汽一10级, 最大通航能力1叨吨
;

并在各条河上分别建造钢筋混凝土桥37座夕在北堡镇陈海公路跨越南横引河上建造公路桥一座, 标准为汽一20挂100, 桥身总长60.2米, 桥面宽为三车道, 是全县目前规模最大的桥梁。

其他就不列举了.

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几乎是毫无影响的,只有航运的作用.至于台风暴雨期间,那就更是笑话了.因为对崇明岛来说,南北只有10公里宽,而从东到西有30多条横向河流,这些河流直通长江,只要不是天文大潮汛,再大的雨都不会涝,再少的降水都不会旱.而一旦天文大潮汛来了,水闸全部关闭,你再好的河流,水也不会排出一分一毫.

对你来说,反正是主要跟水有关的都是水利,不管是大堤、灌溉还是航运。而在我看来,崇明岛最主要的是大堤,这是完全必须的。灌溉问题不大,全县纵横水系以及每个村普及的电灌站早就满足了要求。至于航运,由于要多处接驳,完全不及建几个大码头再用公路接驳效益高,崇明岛内河航运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原来的建设都是做的无用功。

家园 关键是人民公社把水利建好了吗

人民公社前几年,灌溉面积可是大幅下降的。

我从来不把人民公社和改开后比,而是和人民公社没成立前比。人民公社20多年,不管是平均水利建设,还是粮食产量,都不及人民公社成立前。这还是在人民公社把人束缚在土地上的前提下。

家园 继续看看剪裁大法是怎么玩的

前面的一大段来自75年人民日报。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修统治集团大伤脑筋的严重问题。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拍着胸脯发誓要把农业“引上不断高涨的道路”。今年初,苏修开动全部宣传机器,就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举行的讨论农业问题的三月全会十周年大搞“庆祝”活动,肉麻地吹捧勃列日涅夫为苏联农业“作出重大的个人贡献”,使苏联农业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开创了一个“新阶段”。六月十三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的选民大会上,还大吹大擂地宣称苏联农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可是,话音未落,戏未唱完,却从西方报刊传出苏修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大量抢购粮食的消息。这对勃列日涅夫是一次无情的嘲讽。

苏修叛徒集团一方面急需向国外购买粮食,一方面又不愿声张出去,企图“使这件事保密”,办法是“通过第三方”“悄悄地租了足够的船只”。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是非常可笑的。实际上他们正四处奔走,又是进行谈判,又是签订合同,真是忙得不可开交。看来,苏联今年的农业生产,又将是一个十分不妙的年头。对此,苏修报刊陆续有所透露,说什么今年夏天的天气给农民带来了“困难和预想不到的问题”,承认“今年的收成并不象在收割之前估计得那么好”。这对本来就困难重重的苏联经济,真好比是火上浇油,当头一棒。面对这种情况,苏修当然坐立不安,派出大员,抢购粮食,以度难关。

苏修在国际市场上抢购粮食,早已不是偶见寡闻,而是赫赫有名,首届一指。勃列日涅夫上台以来的十年,苏联共进口粮食七千多万吨,开创了苏联粮食进口的空前纪录,使一个历史上的粮食出口国沦为经常靠进口粮食过日子的国家。特别是最近几年,苏修不惜抛出黄金,动用外汇,进口大批粮食。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三年度,苏修进口粮食近三千万吨,造成世界粮价猛涨近两倍,使第三世界进口粮食的国家深受其害,因而遭到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苏联大批进口粮食,说明了苏联农业搞得越来越糟。勃列日涅夫上台以来,一再大吹牛皮,百般粉饰,同时玩弄数字游戏,把大量的水分和杂质都计算在“收成”之内,借以夸大产量,蒙骗人民,但是这些都无法掩盖农业政策的破产。苏联农村,大片农田荒芜,土地肥力下降,粮田面积缩减,产量极不稳定,粮食短缺情况日益严重。在一九六五至一九七四年的十年当中,就有六年减产,其中四年下降幅度在百分之七至二十以上。仅仅去年一年比前年就少生产了二千七百万吨。苏修今年的粮食产量,从目前情况来看,同样难逃减产的厄运。这样,苏修大吹大擂的第九个五年计划的粮食指标,是落空无疑了。

苏联农业搞得一塌糊涂的真正原因,苏修一直竭力回避。他们一遇歉收,就怨天尤人,不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就是挖空心思,编造种种荒诞的理由。一九七二年那次大歉收以后,苏修当时的农业部长被撤职罢官,当了统治集团的替罪羊。去年粮食又再减产,勃列日涅夫之流立即指令御用文人,炮制文章,为其开脱,大谈什么“气候条件相当复杂”,无非怪老天爷不帮忙;还出来指责农业科研部门没有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甚至制造舆论,竟然把“卫国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都拉来说成是今天农业落后的一个原因。这真是罕见的奇谈怪论!其实,苏联农业落后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这完全是苏修叛徒集团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全面复辟资本主义,并推行社会帝国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

今天的苏联农村,“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名称未变,但实质早已变了。它们不再属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和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而属一小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和新富农所有,领导权落到了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手中。他们在农业中推行了一整套修正主义的路线和政策。特别是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在全国农场大力推行“完全经济核算制”,大搞“经济刺激”,把追逐超额利润当作生产的最高目的。苏联农村中的新资产者把农场工人和农庄庄员当成雇佣劳动者,建立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迫使劳动人民提高劳动强度,竭力榨取剩余价值。在他们的百般压榨下,广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目前,在农村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水平的农庄庄员,竟占农村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七以上。而农场场长、农庄主席通过各种途径捞取的收入却比一般群众高出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民完全丧失了劳动积极性。据报道,许多农庄经常有百分之六十的劳力不参加农庄集体劳动。同时,大批农村人口背井离乡,纷纷外流,近年来每年达二百万人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是青年,特别是农机手,造成农村劳动力十分紧张。苏联农业所以搞得一团糟,原因就在这里。

苏修近年来在农业中大搞农庄兼并,大力发展联合企业和农业工业综合体,以提高农业经济的集中和垄断程度。这实际上是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加强控制农业的一种手段。据报道,到一九七三年初,苏联已建立了五千多农庄、农场合办企业、联合公司和联合组织。即使这样,也没能帮助苏修摆脱农业的困境。同时,苏修的农业政策必然造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自由经营的迅速膨胀,自留地面积扩大,个人副业发展。据西方估计,苏联目前私人经营农业的生产占全国农业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据苏修大大缩小了的数字,个人副业提供的农畜产品占全部农畜产品的百分之十二。个人副业花费的劳动占全部农业消耗的总劳动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庄员的全部收入中,个人副业的收入要占一半左右,有的地区高达百分之七十。在农场工人的全部收入中,个人副业的收入也要占到百分之二十一左右。

农业投资不足是苏修农业搞得一团糟的另一个原因。苏修为了同美帝争霸世界,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扩军备战,把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军备竞赛。而农业所需要的投资长期得不到保证。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的第八个五年计划,国家农业投资计划只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六。第九个五年计划以来,农业投资计划也经常落空。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农田基本建设长期停滞。苏修吹嘘什么推行“广泛的土壤改良计划”,使“农业稳定地走上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资金缺乏,机械不足,“八五”计划规定的灌溉地、排干地指标全部落空。一九七三年灌溉地仅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多一点,粮食作物灌溉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百分之二。所有这些,既是苏修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必然后果,又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腐朽性的一个突出表现。

勃列日涅夫之流向来打肿脸充胖子,尽管苏联农业政策-一再破产,但是他们从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列宁指出:“各个国家里,总有一些叛徒,而在这些叛徒中,总有一些讲漂亮话的能手”。(《俄国恐怖主义者飞黄腾达的一生》)苏修叛徒们就是这样一些“能手”,在农业问题上他们不知说了多少“漂亮话”。可惜的是,靠吹牛是吹不出粮食来的,靠在世界上抢购粮食,也是无法填补他们那个早已破产的第九个五年计划的粮食指标的。

(载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

先不提这篇文章本身,这种剪裁方式,又回避了其中对于农庄变质,水利建设不足等信息的描述,似乎将制度定位为唯一的影响因素。

对于越南的农业情况了解很少,这篇文章能查到,“金玉——越南“承包制之父”,2014年10月2日南方周末,是一篇重点描述越南实现承包制的介绍文章。从风格看,跟国内夸奖联产承包制的文章几乎类似。先不提文章中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其他可能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因素,需要注意的几个时间节点越南放开承包制是1980年,相信对于熟悉两国关系的人对于这个时间不应该陌生。而1989年越南的再次改革并带来次年1990年的余粮出口,想必这个时间点,也是比较有特点的。事实上,围绕着79年开始,80年代的整个十年,就是中越冲突的十年,79年冲突开始,尤其是解放军的顺利进军,基本上打破了越南内部的管理机制,使得越南不得不放弃已有的模式,而90年初冲突基本结束,也使得越南进入了恢复期。这个重大事件的影响,也许是每个研究者研究越南农业生产都不得不关注的重要影响因素。越南自身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条件好的地区的农业生产是比较有优势的。但合作社的取消,事实上导致了目前越南的两极分化,地理环境较差区域的贫困问题,基本上难以得到改观。

对于这类帖子的战斗要进行到底。

通宝推:SleepingBeauty,
家园 血汗工厂的效率,前提是劳动力不值钱

把某些眼前利益最大化,牺牲长远和根本,过去,现在,将来都一直会发生。

家园 土地的地力是固定的,干活积极性对产量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我也是最近在明白的。

以玉米为例,现在亩产一千多斤,而在80,90年代,亩产四五百斤都困难。

但人的消耗确实恒定的。我问了老一辈,普遍认为是两方面,一是种子改进,二是农药化肥的普及。跟田下户关系不大。

家园 从整个80年代来看,确实如此。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