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农村一日游记 -- beiba

共:💬11 🌺20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原创】农村一日游记

没有想到这么快又来发文章了,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这篇文章是去四川的一个农村一日游之后的实际感受。蜻蜓点水,这里不贴照片了,很多场景需要大家脑补,原谅下面的文字可能有点啰嗦。

所见所得

所去的农村位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我也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广元这个地方,在印象中属于省内经济条件中等稍微偏下(有错误的话请纠正)。苍溪县现在有87万人,约有20万人常年外出打工。共有39个镇,793个村,每个村平均6~8个组(就是以前的生产队)。

到县城停留的时间很短,没什么特别感受,只有一点,高速公路收费口到县城不远。

去的时候,住在镇上,有在两个镇上停留。一个是歧坪镇,这是以前的区政府所在地(苍溪县有十三个还是十几个区),所以属于39个镇里面比较发达的。这个镇给人的感觉也比较城市化了,有门面很高大上,里面极其整洁的连锁母婴店(还不止一家),有比较气派正在申请二乙的医院,有圆通和百汇世通快递,眼镜店,干洗店,婚纱影楼,婚庆公司等等,主街也比较宽阔,两边有不少外观还可以的楼房(和二线城市里的中低档小区很像)。另外一个镇白驿镇相对发展程度较差,也更小,停留时间很短,给我的感觉像以前的城郊结合部,入眼的集中在人们日常生活必须的便利超市、粮油、小饭馆、信用社等等,缺乏代表中产阶级消费能力的各类服务业态。

去的第一天早上,碰上了岐坪镇赶集。农村一般3天赶集一次。一早起来,街上人相当的多,街边摆满了各种地摊,都是农民在卖东西。一个很明显的情况,赶集的不论买卖,几乎都是老人,看不到什么年轻人。第二天不赶集的时候,早晨起来街上冷冷清清,昨天开张的不少店铺还没有开门。

白驿镇的岫云村和公益村是此行走马观花的末端。从镇上到村里,公路是相当的好,两车道的水泥路,路中间非常清晰的黄色分道线。村和村之间是一车道的水泥路,路况也非常好,几乎没有什么损坏的地方,隔开一段有留出一点地方错车。让人极其吃惊的是路面整洁程度,极干净,路边没有白色垃圾,没有堆放杂物,没有牛粪狗屎,也没有晾晒粮食,隔开一段就有一个大型垃圾箱。这完全颠覆了十几年前农村的印象,还没去下去就觉得这里挺文明的。村级以下有村到组的路,这还是机耕道,泥巴石头路,不过,一眼看过去,只有一条像是羊肠小土路,路面是极其茂盛的野草,中间露出一点点的黄土,压根不像车路,直到司机把车开过去才不得不信。一问之下才知道,用牛耕田很费体力,留守老人吃不消,现在家家户户犁田都用手扶拖拉机,很少有人养牛。以前大家都养牛,牛需要大量的吃草,到处被吃精光,现在牛太少所以杂草丛生。机耕道上偶尔会有一泡牛粪,不过除此外也是极其干净,垃圾极少,堆放杂物是偶有见到。

岫云村有接近一千村民,大概二百四五十户。留守农户实际约一百七八十户,多为老人小孩。在去年,除村支书外,只有一个60岁以下的壮劳力。今年打工形势严峻,有十几户在外没工作已经回来了,不过阅兵之后可能又会出去一部分。另外,有一户4人常年外出打工,每年能挣十几万的,今年在外面没挣到钱,不得不找村支书借几千块救急(往年挣的钱都存定期了)。

下到公益村生产队实际走访了十户农民,由于不少农民已经外出务工,只能看到紧锁的大门。看到农村的房子大都很好,超过80%是砖石或者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外表铺设很好的瓷砖,只有很少的老旧房子。据说一般楼房造价20万,加上装修和全套家具家电,40万左右。一楼不装修毛坯式,堆放杂物,各种乱七八糟的用途,二楼上去就亮了,完全和城市里同档次的装修,极其干净漂亮的卧室、客厅、卫生间(好像还不太见到马桶,蹲便较多,可能不容易堵塞?),家具家电都很潮流。

实际走访中只见到一个40岁左右的媳妇,其它都是老人和儿童。电脑和网络没见到,智能手机也大概不足一半,很多还是大屏大字的功能机。老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只能读写自己名字,手机主要打电话,偶尔有几个能看短信,照相机和微信这种高端功能没见到会的。不只是农民,苍溪县今年新来了县委书记,命令县委班子和所有厅长都必须上微信,才使得县里面的头头脑脑真正开始了解“互联网+”。

岫云村和公益村都是山地形貌,农民家都建在山上山下。土地很零碎,东一块西一块,大大小小不能成片。60年代建的水库、堰塘之类的水利设施还是起着重要作用。农民都是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实际走访的时候,确实发现农村土地抛荒很严重,听当地人说大概是40%以上。

走访的每户实际平均种四亩左右土地(两亩田两亩地),只养一到两头猪,自己过年用,十户里只有两户养了几只鸭子,户户都养鸡,但是最多也就五六只,大多一两只两三只,出产基本是自给自足,不对外卖。

有老人感叹,现在的生活真是一辈子都没有想到的好,衣食无忧,又不累,啥都不愁,就是有一点不好:没啥钱。和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婆聊天,她很实在的和我说,农村挣不到钱,一年辛辛苦苦下来,也就几百块,钱还是得找打工的儿女要。

要说农民完全没有负担,也是扯淡。每年国家强制农民交的五种保险,养猪险,医保,社保,小团体意外险,还有个什么保险,加起来一年有好几百。村组干部最头痛的就是找农民收保险费。

农村消费能力也很弱。臆想中的强大消费市场,没有看到。岫云村两个小卖部,每个年均销售额一万左右。

村小学已经全部消失(以前是每村一个小学),儿童都去镇中心小学上学。问了几个人,大的镇可能一个年级有一两百学生,小的只有五十来个。留守老人接送小孩上学,有小部分在镇上租房看小孩上学。为了减轻老人负担,四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住校。据说学校(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总体生源素质和教学水平是越来越差。

这里介绍一下农村基层干部的情况,满足广大城市有钱有闲嘴炮党的好奇心。

一个村有四个国家编制的村干部,村支书(党员),主任(村长),副主任(会计),妇女主任(农村妇女)。村支书月薪900,其它三个800多。在村以下还有组长(以前的生产队长),每个村6~8个。组长月薪350。

明年,国家将令人振奋的大幅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村支书月薪1430(另外三个村干部可能少一百吧),组长月薪550。

村干部上升通道,大概有万分之一的机会能升到镇干部,脱离农村,进入体制保障的金饭碗。

稍微有点眼力的都知道,村组干部这一级基本都是些老农民,就是瞄上了那点月薪。有能力的,或者年轻的,都外出挣钱了。

有人要说到处都有贪污上亿的村长之类。把真正的情况再捅开点。

国家免征农业税之前,村组干部必须完成征税指标,完不成会被抓去拘留、坐牢。但是农民有的很穷交不出来,有的赖皮不交,每年都不可能完成指标的,村里只能找有钱的农民借钱来填这缺,利息当然要比银行高。每年都有新的窟窿,加上旧账本息,借新债还旧债,每个村最后都得打上一大堆白条,后来农民都不愿意借给村里,宁愿借给村干部个人。到温总理宣布免除农业税时,一般的村欠几十万很正常,差点的村欠上百万也不稀奇。免除农业税之后就好了吗?少年,太天真了,村里没有收入来源,旧账利息就压死人,还有收保险费通常收不齐又是一个窟窿。直到最近几年,国家开始给村里发放每年几万的补贴,慢慢才开始情况缓解。

在这种情况下,要去当村组干部,薪水低,对农民没有任何控制力,农村处理各类纠纷又极易得罪人,反倒时时刻刻面临债主杀上门来的压力,农民追债都很厉害的,大年三十跑村干部家大闹简直是基本功。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有多少人愿意当村干部。国家政策有很英明的一条,竞选村组干部可以,选上至少当两年,两年内跑路的要被追责;当然,每当一年,也有好处,将来退休金多10块钱一个月。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村组干部是一个没有钱,没有政治前途的职业,压力反倒大得很。直白的讲,这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农村基层干部必然是能力低下和稀泥的一群老好人。农村基层失去控制力,绝不是因为取消农业税,而且城市化进程中忽视农村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

如果农村问题只是疥癞之疾,也就算了。现在已经出现农民工回乡的苗头,靠继续强推城市化,推迟返乡潮的到来于事无补,把坝垒高点,不过是在崩溃时粉身碎骨更彻底一点罢了。城市化进程迟早都要结束,农民工迟早都要回到农村的。人是回不到过去的,挣十万和挣几百的落差,忍受一两年也许还可以,再长的时间必然引起社会动乱。

激活农村生产积极性的解决思路

现在农村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从事农业生产的就是老人。农村土地抛荒很严重。土地生产就不谈,单养殖而言,也和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家家户户只养殖刚好自足的肉禽。

这种情况源于农民在产业链条末端,缺乏议价能力,同时又承受大部分风险。养出来的猪,只能卖给猪贩子,猪贩子上门看猪,一般都会耍手段整秤,一二十斤跑不了的,农民只能吃闷亏。养猪要买猪崽,这个可是期货,猪肉烂市时,白菜价农民也不买,猪肉价格高涨时,猪崽二十几块一斤,一个猪崽就八九百也不稀奇;农民中有几个会玩期货?大家都是追涨杀跌,猪肉价高时,八九百买个猪崽,幸辛苦苦养出来,陡然发现猪肉烂市,大猪也就卖八九百,人工、饲料不算,连猪崽的成本都可能收不回来。

农村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有大量闲置,但是同时农民还很缺钱。由于是小农生产,农民缺乏议价能力,生产出来的东西几乎连生产资料的成本都抵不回来,导致没有生产积极性。

这次去岫云村考察,就是因为他们的村支书创业,在走一条全新的路,想看看到底是否有投资机会。

他们的方法说穿了也很简单,要激发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必须保障他们的利益。现有的市场化机制对于农民是拼命的榨取,农民自然毫无积极性。岫云村采用的是,收购时是计养殖时间,而非计重,定价收购。举例而言,2000元收购一只猪,180斤也好,300斤也好,都是这个价格,猪必须养满一年。类似的,鸡鸭也是,按照一年、两年、三年喂养时间有八十到一百多的价格,而不按照重量收购。

对于农民而言,收购价比市场价高~30%,收益甚是可观,并且避免了市场波动风险。而对于收购方由于不计重,各种饲料、激素之类的就没有必要白花钱了,喂养出来的品质也有保证。

而对于现在大城市的中高端消费人群,对于此类真正农户一家一养的健康食品需求很大,却面临有价无市的情况,想买也没有渠道。透过这样把农村闲散劳动力和资源整合,养殖出来的肉禽品质很高,供给高端消费市场。

为了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每户农户都有唯一的编码,养的每只猪、鸡、鸭都有唯一的识别码,在加工后送到消费者手中之后,消费者可以根据商品上的二维码,追溯到养殖户的详细信息,可以给其评分(评分决定了农户下一年是否能继续留在体系内,以及留下后的更多激励),甚至可以打电话和其进行交流,商品品质的公信力大大增加。这样的模式也大大拉近了消费者和农户,农户会得到反馈,养殖出来的肉禽品质不再是不用负责。

岫云村模式的几个要点

实地考察之后,发现岫云村这种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模式,有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这种模式本质上是整合农村闲散资源和劳动力,是要求是毛细血管般的真正独家独户的小农生态,而不是最终会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态。这里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农业生产无法规模化、集约化,土地流转很困难;离城镇远,不可能拆迁;地形地貌加上人口分布使得建工厂建商铺很扯淡;没有工商业,服务业的生存土壤也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唯一生存方式就是独家独户的小农生产,岫云村的模式对他们是一种有效刺激,同时,由于这也是仅有的出路,冒险把出路断了对自身没有任何好处。这和富裕地区的农民很不一样,像江浙一带,制造业和商业发达,违约成本很低,断了这条路大不了去另找一条,农村里的闲汉无赖一大堆。

第二个要点是这种模式里面有效的担保机制。由于整合的是非常分散的农村劳动力和资源,必须对其有效管理才能保证质量。岫云村模式就是把组长们作为这个方面的核心,把其利益和项目绑定到一起,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担保机制。

岫云村模式起源于岫云村,但是实际已经扩散到邻近多个村里。在往一个新的村推广前,团队先找镇上帮忙,把一个镇的二十多个村支书拉来一起开会宣传,拿到村支书通讯录。然后逐村的开展工作,每个村先联系支书,支书然后召集组长和部分社员代表(党员和积极分子),大家一起再开一次会,拿到组长通讯录。再之后,团队就挨个找组长,让组长带着逐户的走访,发展种子农户。现阶段一个组大概6~8个种子农户,组长自己也是种子农户。

组长在其中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发展种子农户阶段,需要带着团队逐户的走访,如果没有组长带领,农户对外人不信任,工作压根无法做起;进入体系,农户必须要有人担保,组长就是其保人(组长本身由邻组组长担保),组长最了解本地情况,事先可以过滤掉奸滑懒惰的农户;发展了种子农户,养殖过程中需要有人随时去盯着,防止农民搞小动作,控制养殖质量。

一旦一次生产的产品品质有了问题,农户将被永久逐出体系。而担保人的如果有两笔担保不良记录,也将被逐出体系。农户为了加入这个体系,担保人就成了关键。原来组长一级干部对于农民最头痛的问题是没有任何控制力,如今有了一个很强的手段,农民为了自身利益想进入体系,只好乖乖听话。

此外,对于组长,由于本身也是养殖户,收购价比普通农户高3%,另外每年根据组内生产情况的消费者评分,还有几百块的奖励(当然,评分差了什么都没有)。物质+精神双重激励,充分调动组长的能动性。组长是距生产最近的第一线,整天在队里走家串户,最是了解农户,这是生产端质量把控的关键。

走访农村中发现,另外一个要点是有强大的一线执行团队。一线团队的责任很重,在项目开始阶段,要发展种子用户和组长;养殖过程中,要负责及时跟踪管理;最后收购时,要负责质量把关。离开了懂农民、有手段的执行团队,再好的想法都是空谈。

下面讲述一下实际去下农村那天的感受。

项目团队里的一线人员总共4个人,一个月要签千户左右,平均每天30多户。我跟着其中两个,搭他们的车。

车一路朝6组(目的地)开区,在离地头不远的一段公路上,碰上了几个农民正在铲除路边杂草,维护公路。老陈停车,问了问,两个人下车,原来组长正在这伙农民中,带着大家维护公路。

只站在旁边两三分钟,就感觉浑身不舒服,离开两人远点,去找了一个农民聊起来。这是两类人。一伙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另外两个是农民中的流氓,流氓中的战斗机。刚开始,组长其实没有什么积极性,并不想带我们跑农户,旁边的农民也都对这个事情很怀疑,然而两人自来熟,又是套近乎,又是散烟,又是报家门掏家底,又是拍胸脯打保证,很难说他们是巧舌如簧,效果却是杠杠的,组长虽然有点犹犹豫豫不情不愿,但是还是碍于面子被他们说服,半个小时之后,带着我们逐户走访了,其余的农民也回家准备身份证去了。

看了这两个家伙接下来和农民打交道的过程,真是有点佩服他们的手段。

到了农民家,大概一扫眼,几秒钟就判断出是否需要做功夫。走了十户,一户谈了半分钟就走人,说是太懒没种粮食;另外一户是个年轻媳妇,一开口一看样子,就属于精明刁钻的那种,两人从头到尾就没和她打交道。其余八户,包括组长在内,都是些农民老头老太,实实在在的那种,他们就都很认真的去做工作,结果都拿下了。

他们去农户家里,看鸡的时候看鸡冠,摸鸡脚,就判断出鸡是养了几年。一户农民养了个猪崽,摸了一下毛,就说肯定喂了饲料,农民说养的时候肯定没喂,争辩半天,农民承认这猪崽买来3个月大,最近1个月没喂饲料,之前就不知道---猪崽是论重量卖的,大概之前喂的饲料效果还没褪去。到了每户看养的猪时,都抓把猪草去喂,他们没说理由,后来好半天我才想明白里面的门道:喂饲料的猪就不太肯吃草,他们在用看猪是否积极吃草来判断农民养的年猪是否喂饲料,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剔除农户。

不过,岫云村模式最最关键的一点,还是项目的掌控者、创始人本身。

把一些关于他的故事写下来,大家慢慢体味。

在当岫云村村支书之前,他读了一年大学(四川的某重点大学)就辍学创业,然后各种不如意,四年后,突发奇想,回老家农村,去当村支书。这个决定马上的后果,女朋友几乎和他吹了,父母翻脸---当被所有人都嘲笑没出息的时候,这是必然的。

刚上任不久发生了两件事。一个是前一年村里要收的保险还是什么费用没有收齐,国家罚了村组干部5000块工资,每个人平均500(08年那时,组长150块一个月,支书也就500),然后所有村组干部都撂挑子不干了。没办法,自己掏五千块,然后再一个个请回来。另外一个事也很绝,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腊月二十九跑来拉着他要一起跳河,因为村里欠她的帐太多太久。

他干的第一件事,是给村里修路。先发动村民集资,碰了一鼻子灰;于是到处化缘,讨钱。去全国最富裕的村一个个跑下来,最后在华西村那里讨到了10万,然后在苍溪的一个土豪果农那里要来了20万,终于凑够了钱,给村里修公路。

钱搞来了,项目审批也通过了,村里要修的路有三条,村民间的矛盾爆发了,都要求先修自己这边的。要先修这条路吧,另外两条路那里的村民就过来阻拦,真要开干,一堆人睡在路上,项目无法动工。好不容易做通大部分人工作,有个老头死活不走,急眼了两人对骂,老头还使出镇上告状、抱大腿等等各种招数。最后,逼于无奈出了绝招,找来四五个妇女主任,围着老头大骂。农村妇女的骂人实在厉害,老头也顶不住,被灰溜溜的骂走,路才终于开修。公路的修成,村民才开始信任这个毛头小子的能力。

农村工作的难点在于,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讲对错,讲法讲理。农民很好面子,一旦分出了对错,必然要和干部结仇,当面也许和和气气,以后会一直和干部对着干,工作就没办法做了。然而处事公平公正与否,老百姓心里却是雪亮,是糊弄不了的。他讲了有两个很有意思的解决村民纠纷的例子。

一次,一个组长,和下面的一个老农民闹了起来。组长坚持说老头350块的保险费没交,老头坚持说交了,最后闹到他这里来了。老头杀黄鸡,拜天地,赌咒发誓,还把外地打工的儿子也叫回来了。他仔细调查,发现老头开始记不清楚自己交了还是没有交,是一个邻居妇女说看见他交了,他就坚持自己交了。于是,带着录音机,他跑去这个妇女这里,问了交费的细节,某月某日,什么时间,地点,天气等等,录了下来;然后,又到了老头这里,再问了一次,也做了录音。把两段录音在一起放了一遍之后,老头没说话,自己就回去了。他最后掏了350块把这钱补了上去。他给我分析原因,说其实是那个邻居妇女和队长有怨,找机会挑拨离间,一旦搞清楚这个要解决就很容易。

另外一次,村里有两兄弟,因为一颗树打起来了。这两兄弟分家后,这棵树正好在界上,之后大概平常有些矛盾,终于这天因为这棵树爆发。两家人都坚持树是自家财产,言语摩擦结果导致打架。支书到场后,两家闹得更是厉害,生怕弱了气势。他冷眼看了一会,说,你们打,打得厉害点,打死人最好。死人了伤了人,痛的是你们,犯法坐牢是你们,赔医药费的是你们,我们村干部有多大点责任?这两家气势上被镇住了,想通了道理,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理解农民,从项目的设计也能体会一二。在农民购买猪崽开始养猪时,被要求必须购买养猪保险,万一出现意外,还可以得到保险理赔,如果一切顺利,那么收购时公司将替农民承担保费。另外,猪崽价格受市场肉价影响波动极大,当价格超过二十块一斤时,公司将最终补贴农民一百块。

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考虑、思考并处事,这六年村支书的成功绝非偶然。

当然他也不仅仅是懂农民,下面这个例子也很有意思。产品最终要在大城市销售,他们要在成都建立一个体验店,开个餐馆并陈列部分产品。于是去找了成都当地最大的一个互联网家政公司,拉到了后台数据,发现90%以上的5000块以上预充值用户聚集在某几个高端小区,于是体验店选址就在这几个小区中间。

结语

这次去农村一日游,看了看十几年没回去过的农村,还是挺有感慨的。不过,写这篇文章,不是由于感慨。

写这篇文章的第一个目的,是想给一些年轻人一个提醒。现在农民返乡的趋势已现苗头,农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国家政策会逐步调整,农村基层干部的新城代谢就要开始。一定会有很多年轻一代,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走到村组干部的位置。不希望看到出于一时热血冲动或者投机心理的人走上那样的位置。农村基层干部这个活,绝对的棘手,而且近乎没有回报。这份工作,是给一些真正看得长远的人准备的锤炼机会。说实话,和岫云村支书聊到他的过往酸甜苦辣时,平生第一次对别人的经历生出羡慕嫉妒恨,对比起来,23到29岁这段真像活到狗身上去了。

第二个目的,是给一些有心人提个醒,想解决本地的农村问题,岫云村的模式是绝不能照抄的。要激活农村生产积极性,得考虑地方的现实状况。不用考察,也能知道在沿海制造业、小商业发达的一带地区,这种模式根本就行不通,农民多了很多选择,不是唯一出路,违约成本低(一个个追责成本太高),作假收益高,那么自然没有任何品质控制可言。在工商业不发达但是平原地区的农村,这类模式也是极可能有问题的,平原地区土地容易流转,最终走向不是独家独户的小农生产,还是要走到集约化的老路上去,大多还是要出问题。即便是同样的山地形貌,基本的自然、人口、经济、传统等等诸多条件的变化可能也引起这种模式的不成立。没有模式是能够轻易被复制的,中国想复制苏联,走了一大票弯路,这种事情最好不要再发生。

最后一个附加的目的,是给一些投资者提个醒。岫云村的这个模式创业项目出来之后,很多机构都看过,然而真正实地去看的不多,最后真正愿意赌一把的更少(如果我们机构投了,可能这篇文章就没有了)。我喜欢这个模式,喜欢这个项目,也极喜欢创始人,但是同样的对于最终项目能否成功有一定的怀疑。怀疑来自两点,首先是这个团队是否真正能坚持从农民和消费者的立场考虑,抵抗任何外部、内部的压力,防止短期冲动下做出盲目扩张、刷大数据甚至弄虚作假等等行为,一亩田的例子就在前面;然后是,这个项目是农业项目,注定就是靠天吃饭且无法加速,和普通互联网项目不一样,无法靠资本的堆积把风险给减少甚至释放掉。心急吃不得热豆腐,这里可是真正的应了这句话。

话说把岫云村模式披露出来,或多或少会引起别人的模仿,增加竞争,这个并不担心。有的东西不怕别人抄袭,也无法抄袭。衷心祝愿他们接下来踏踏实实的做好,至于项目成功与否,人做事,天在看。

关键词(Tags): #农村通宝推:老惰,茉莉芬芳,本嘉明,暗夜行路,黄河清,Trilob,天狼星,好文留观,心远地自偏,gp4444,真理,拿不准,飒勒青,白玉老虎,穷贱忙人,jellobean,龙驹坝,东方白,柏林墙,武侯大道,witten1,平淡是真,天地外流江,遥仰凤华,脑袋,老老狐狸,关中农民,迷途笨狼,四处乱晃,鸿乾,摄魂,df31,老顽童,桥上,文化体制,
家园 如您所言,就模式而言,风险很大,适用范围不大

当然,也许本来就是要因地制宜。

另外,不赞成您说的返乡潮,我觉得返了也没出路,农村的容量有限,只能朝扩大城市的生产能力这个方向努力。

很佩服那位创始人,这是真干事的。

家园 在大城市圈周围的农村,这种探索很好,其实光农家乐

搞好了都很不错了。只是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农村困难啊。

家园 对头,尤其是边远地区,开了眼界的民工根本不可能回那里了。

俺觉得依托城市圈100公里内搞服务的农村还行,边远的等人都主动被动的迁徙完后搞生产建设工业,就照以前的生产建设兵团来。自然条件更差的,就退耕还原或还林。在大小毛子那或者南美弄一些大农场,输出一些民工搞农业也不错。

家园 不错,顶一把

农村工作的难点在于,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讲对错,讲法讲理。农民很好面子,一旦分出了对错,必然要和干部结仇,当面也许和和气气,以后会一直和干部对着干,工作就没办法做了。然而处事公平公正与否,老百姓心里却是雪亮,是糊弄不了的。他讲了有两个很有意思的解决村民纠纷的例子。

-------------

这个说的不错!农村工作很难做。

家园 看了这个深刻理解什么叫做接地气

看了这个深刻理解什么叫做接地气。太祖强调当干部要调查研究,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确实说到根子上了。

家园 要么

是地域差别太大,要么是你对农村接触太少。在我个人来看,不实的地方太多了。

家园 将来只有一小批人生产工业品,大部分人从服务上挣钱。

因为劳动生产率太高了。在广义的工业品足够充裕的前提下,大家互相服务。

家园 希望到时候有一多半是中国人
家园 这是不是就是马克思说的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生产力极高了。
家园 更现实的是被挤出了有形产品的生产。

总觉得还是不太一样。也许是达到马克思的那种境界的途径之一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