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被人忽视的一代战神 -- 任爱杰

共:💬37 🌺2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被人忽视的一代战神

被人忽视的一代战神 --- 刘邦

任爱杰 著(作者保留版权)

自古能征惯战者称为“名将”,百战百胜者称为“常胜将军”。不过语言进化的快。现在的新新人类们觉得这些词都不过瘾了,于是就从日本漫画书里借了不少半通不通的单词过来,什么“鬼诸葛”啊、“超霸”啊、“千人斩”啊泛滥成灾。相应的,“战神”这个词也用的越来越多了。战国的白起就给人捧为“战神”。本朝的林彪同志也是如此。不过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林彪同志不服气,认为“战神”的头衔应该给粟裕或是陈赓。结果在网络上爆发了一场大战,硝烟至今袅袅。

风气如此,在下自然不能免俗。所以本文的标题就不是名将而是战神了。本文想要揭示的是一位长期被人忽略的军事天才。这位军事天才的名字叫做 刘邦 。

看到 刘邦 这两个字,很多人可能立刻会跳起来说:“就是那个一天到晚打败仗的刘邦吗?他怎么能够被称作战神?”

对,就是这个刘邦。就是这个冒充富翁骗了个老婆的诈骗犯刘邦,也就是喜欢在别人的帽子撒尿的无赖刘邦,也就是老喜欢岔开腿坐着有露阴癖的变态刘邦,也就是打了败仗为了逃命三番两次把自己的儿女推下车去的狼心狗肺的刘邦,也就是为了当皇帝连老爹的肉也要分一杯羹的不肖子孙刘邦,也就是当了皇帝屠灭功臣的无情无义的刘邦。

感谢司马迁同志的如椽巨笔,将刘邦的种种劣迹刻画得淋漓尽致。文以载道的“春秋笔法”效果果然显著,为后世的乱臣贼子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后世成功的乱臣贼子们无一不是大大小小的刘邦翻版。《史记》中的刘邦是如此令人厌恶,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他的卑劣,却完全忘记了他的军事才能。

秦末动乱,楚汉争霸时期有两位历史上公认的军事天才,项羽和韩信。这两位都是惯于以少胜多的行家。项羽号称西楚霸王,成名的一战是破釜沉舟在钜鹿以劣势兵力击败秦国的主力。韩信机变百出,成名的一战是背水列阵以少胜多全歼了赵国的主力。

相比之下,刘邦似乎的确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战绩。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刘邦的军事生涯,我们会有一个不同的认识。

元宝推荐:沉睡的天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被人忽视的一代战神(1)起兵

刘邦的起兵过程和项羽非常相似。

陈胜在大泽乡起兵之后不过两个多月,原来的六国故地烽烟四起,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这时候不但各地的六国旧贵族,老百姓起兵抗秦,连秦朝指派的各地方长官也都蠢蠢欲动。例如秦朝派驻在南方的任嚣、赵佗等人就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故楚各地的秦朝官吏也不例外。刘邦和项羽属地的地方长官都有意起兵独立。有意思的是,这些人无一例外的想和当地的旧贵族(如项氏家族)或黑社会势力(如啸聚山林的刘邦)合作。结果无一例外的被他们想与之合作的势力借去了项上人头作为政治号召。(按:项梁叔侄假意合作袭杀郡长。刘邦的情况略微复杂。县令先是找他来合作起兵,忽然又反悔闭城自守,结果被沛县父老所杀。)

从这一点来看,秦朝在六国故地,特别是在楚地并未打下牢固的根基。由于对匈奴和百越的连年战争,秦国的主力集中在国土的南北两端。在六国故地上基本没有大部队。地方官员不得不对当地的地方势力作出妥协。而对于六国故地的人民来说,秦政权基本上还是个占领军的性质。当地的老百姓对于秦朝委派的官吏根本不当作自己人。一旦有事,不论秦朝官吏本人的意向如何结果都是杀无赦。例如被项梁叔侄所杀的郡长殷通其实一直都是项梁叔侄的庇护者,表面上的交情很不错。可是等到起兵时,项梁叔侄就利用殷通的信任将其刺杀。

和从小就受到严格军事训练的旧贵族项羽不同,刘邦出身平民,也没有系统的读过任何兵书。(按:其实我相当怀疑这小子是不是文盲。但是他既然当过秦朝的派出所长(亭长),识字的水平大概和韦公小宝差不多吧。再加上古代的常用字比较少,写了错别字别人也就当作“通假字”来认,估计公文来往大概是没什么问题的。)《史记》上记载他身具种种异象,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多半是给他脸上贴的金。有些记载还相当暧昧。例如刘邦的出生被说成是一条龙和他的母亲在野外交合的结果,见证人还是他的父亲刘太公。其实这很可能是为了掩盖他是个私生子而编造出来的吧。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代统帅。

当统帅并不是光有武力或智谋就够了。当初撺沛县县长起兵的主谋是萧何和曹参。但是到了沛县父老杀了县令推举起义的领头人时,这两人却害怕了。生怕自己当了领袖万一失败会被全族屠灭(按:由此看来,秦法对于谋反的处罚是首领灭族,协从最多只杀本人。萧何、曹参二人是秦朝官吏,精通秦法,这大概就是二人不愿当出头椽子的原因吧。)。结果虽然萧何等人一向对刘邦不怎么看的起,认为刘邦只会吹牛(“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但还是一致推举刘邦当首领。刘邦本来还假惺惺的推辞,但是一看大家都要他来顶缸也就认了。所以,要当统帅,首先要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最多也就是和萧何一样当个管家婆罢了。其实萧何的这个毛病,也是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几千年来的通病。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在下在内,呵呵)都是好龙的叶公。平日里说的好听,整天忧国忧民,真到了要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就畏缩不前了,就要预先准备后路了。“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自古已然。

刘邦起兵之后,最初只有两千多人。经过一年多的经营逐步占领了沛、丰(今江苏沛县和丰县)两地。这时秦朝的泗川郡副郡长平(按:郡监。秦朝的郡县制度下实行双轨制,不但有郡长,还设郡监,通常由御史担任。郡监的责任是协助郡长,检举属下,但是同时又监视郡长,握有向中央汇报的权力。这个制度自秦朝之后为各朝代所继承,官称时常变化,地位也时有升降。汉朝以后,这个职位多称刺史,有时候是州郡的一把手,类似本朝的书记。但是秦朝的郡监地位在郡长之下,故不能译为书记,只好译为副郡长。平是人名,不知道是姓还是名字。)率领人马前来平叛。我们不知道这位平大人带了多少人马前来,但是既然是郡一级,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分区,估计不会少于两千人吧。史书上又说平把丰城团团包围。兵法云“十则围之”,秦军即使有一两万人也不稀奇。

这是刘邦第一次面对秦朝的正规军,而自己手下只有两千乌合之众。但是刘邦的初阵居然大获全胜。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不知道此战的详细过程,但是以两千乌合之众初战就大破秦军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

刘邦乘战胜之威顺势进攻薛城(今山东滕县)。这一次,他的对手是泗川郡长壮(按:和平一样,壮也是人名。)。刘邦又一次以他的两千人击败秦军。这一次的战果还要大,砍下了秦军主将壮的脑袋。

不过,此次出征,刘邦也犯了一个错误。他让和自己素有嫌隙的雍齿留守丰城。结果雍齿在他走后立刻投靠了魏将周市。刘邦的后方骤然生变,虽然打了大胜仗也不得不立刻赶回平叛。不过这时候的刘邦部队大概没有什么攻城的经验,面对坚城久攻不下,只好自认倒霉,退回沛县。

史书上说雍齿叛变是因为他素来看不起刘邦,再加上周市的威胁利诱。不过,刘邦会让雍齿留守,可见在刘邦的心目中雍齿还是非常值得信赖的一个人。雍齿叛变的真正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刘邦还未能在自己的集团内部树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吧。当时天下大乱,叛变成风。刘邦看到秦朝皇帝的仪仗会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其实刘邦这样看皇帝,雍齿可能也是在这样看刘邦吧。何况雍齿和刘邦的关系基本上是属于光屁股一起长大的那种。再伟大的人,走近了看都会发现很多弱点的。大家当初推举刘邦为首领,只不过是万一失败要他来顶缸罢了。现在看看起义形势一片大好,自然会展开内部的权力斗争。

重要的根据地被夺走,刘邦不得不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当时秦嘉立景驹为楚王。于是他前去投靠,希望秦嘉和景驹能够给他补充一些兵力让他夺回丰城。但是这两个家伙也是老狐狸,不但没有给他补充兵力,反而要他带兵去抗击前来进犯的秦将?ǎ??ǖ墓僦笆撬韭恚?估计是骑兵团长一类,所以部队的机动力应当相当大)。

在对秦将?ǖ恼蕉分校?刘邦和景驹所部的联合部队一开始是处于下风的。?ǖ笔绷?战皆胜,接连攻克了从相县(今安徽宿县)到砀县(今江苏砀山)的广大地带。联合部队在萧县以西与??会战,结果一败涂地,不得不退守留县。

不过,这场败仗与其说是刘邦不会打仗,不如说是联合部队的双方各怀鬼胎而已。刘邦手下不过两千来人,当然不想为了景驹而把自己的老本拼光。而景驹的部将大概也等着刘邦先去送死。在这种状态下,仗当然打得一团糟。

然而撤退到留县后,刘邦大概发现靠谁也不如靠自己。他的军事才能就发挥出来了。一个月之后,利用秦军大胜,疏于防范的局面,刘邦引军奇袭秦军重兵把守的砀县,三天就顺利攻克,俘虏秦军六千多人。他把俘虏全部编入本军,连同原本的人马,他的部队暴涨到九千多人。

这一仗是非常漂亮的一仗。从俘虏的人数看,秦军在砀县的总兵力至少是刘邦的三四倍。这一仗刘邦以少胜多,已属不易。更加难得的是刘邦本身的兵力在这次战斗中几乎没有损失。这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冷兵器时代是极少见的。

刘邦攻占砀县后乘胜追击又夺取了下邑。这时刘邦大概觉得自己的实力大增,于是回师再次攻打丰城。不料这一次还是和上次一样,雍齿把丰城守的如同铁桶一般。损兵折将之后,刘邦不得已只好撤退。

正在百般无计的时候,楚地的政治形势又起了重大的变化。陈胜起义之后,楚地纷纷起兵,虽然不相统属,但都在名义上遵奉陈胜的政权为领袖。陈胜死后,秦嘉立景驹为楚王,自命为陈胜的继承人,这当然引起各路豪杰的不满。其中最不服气也最有野心的就是项梁。经过一番合纵连横,项梁很快就收服了陈婴和英布等人的武装,拥兵近七万人。项梁在扩充势力之后,迅速展开了对秦嘉和景驹的攻击,很轻松的就消灭了他们。

属于秦嘉和景驹阵营的刘邦自然不想以卵击石。于是他只率数百骑去面见项梁,要求归附。项梁倒不象秦嘉和景驹那样小气,不但接纳了刘邦,还立刻派出五千人的支援部队,协助刘邦攻打丰县。有了这五千人的协助,刘邦第三次进攻丰城,终于攻破了雍齿的城防,把雍齿赶到魏地去了。

根据地被夺去的事刘邦和项羽都碰到过。中间的分别是刘邦在失去根据地以后不得不寄人篱下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夺回。从此刘邦对于自己的根据地非常重视,再也没有出现过同样的情况。而项羽在失去根据地之后却轻松的夺回。所以项羽吸取的教训大概也没有刘邦深刻。后来对于自己的根据地也一直没有妥善的经营。结果到后来楚汉拉锯时期,就一直疲于奔命。

刘邦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扩张了兵力,扩大了地盘,而是遇到了他的军师张良。刘邦去投靠景驹的时候,张良这时候正带着几百人也去投奔景驹。半路上两人相遇一见如故。张良发现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悟性奇高。张良本人精研《太公兵法》。但是给别人讲解时,别人都不能理解,只有刘邦听得津津有味,从谏如流。对于一个谋士来说,没有比自己的意见获得采纳更值得骄傲的事了。刘邦没文化,却又虚心好学,对张良言听计从,大概非常满足张良的成就感吧。所以张良经常对别人说:“刘邦的头脑真是老天给予的啊!”(按:“沛公殆天授!”。学学文字狱的作法,这“天授”二字大可玩味。言下之意本人就是这老天吧。一笑。)

不过史书上说张良对刘邦佩服的五体投地之后就此成了刘邦的部将(厩将,直译过来是养马官,也就是《西游记》里孙猴子的那个弼马温。实际大概是军需官一类的职位。)却是属于给留侯制造跟随高祖的革命历史了。因为不久之后,张良就直接向项梁进言拥立韩国王室后裔韩成为韩王作为攻略韩国故地的政治号召。项梁接受这项建议后派张良一手操办此事,并且任命他为韩国的宰相(司徒),和韩成一起去韩国故地打游击。从这件事来看,张良和刘邦恐怕是处于平级的地位吧。

家园 【原创】被人忽视的一代战神 (2) 东阿―定陶战役

收复了丰城,刘邦成了项梁手下的实力派大将。过了一个多月,项梁在薛城召开军事会议,召集各部大将拥立楚国王室后裔芈熊心为楚王。(按:芈是楚国的国姓。古人姓氏分开,熊是王室的氏。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用这个熊字。一般只有做了楚王才可以给自己加上熊这个称号。例如给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楚平王,没当楚王之前的名字是弃疾。篡位之后就改名为熊居。)

《汉书》给刘邦脸上贴金,对这件事的记载居然是“六月,沛公如薛,与项梁共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其实那时候项梁想立谁就立谁,最多通知刘邦一声就是了。刘邦的地盘还是刚刚靠人家给抢回来的,又哪敢说个“不”字?班固不象司马迁受了腐刑悲愤添膺,但是反过来他在汉朝太热中于功名,对当朝皇帝的老祖宗遂不得不大拍马屁。所以《史记》失于怨,《汉书》失于媚,这是在看的时候要时时留心的。不过汉朝的古人虽然会“春秋笔法”,写史书的时候最多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有些溢美或扬恶之词误导读者罢了。不会象后世的一些人写东西根本就是为了现实政治利益而无中生有,胡说八道。

刘邦虽然没有“与项梁共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但是在薛城却碰到了他日后争夺天下的敌手 --- 项羽。

刘邦和项羽都是楚人。他们在薛城会议之前是否见过面,由于史料的缺乏,不敢肯定。当刘邦去投靠项梁的时候,项羽正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攻打襄城(今河南襄城县)。所以他们在薛城会议之前即使有过接触,大概也就是点头之交罢了。

项梁除了在薛城会议上拥立芈熊心,还作出了一项影响深远的人事安排。他把项羽和刘邦两人配属在一起使用,不再让项羽独挡一面。刘邦从此开始了一段和项羽并肩战斗的历史。项梁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人事安排呢?这恐怕还是和项羽的表现有关。项羽这个人的军事才能无疑是高的。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其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残暴,喜欢虐杀俘虏。就以攻打襄城为例。襄城当时坚守,项羽费了不少力气才将其攻克。攻克之后,项羽屠城,将襄城军民全部觎杀泄愤。从项梁的角度来说,天下未定而大肆杀降,在政治上显然是不明智的。反观刘邦,虽然被丰城子弟背叛,颇有怨言,而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连攻三次才夺回丰城,却捐弃前嫌,没有进行任何报复。把刘邦和项羽配在一起,或许是希望刘邦能够影响项羽,对其发生一点约束吧。

刘邦与项羽并肩作战的时间并不很长,前后大约是三个多月。但是这三个多月里发生的事情却全面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这三个月里发生的第一件事就是东阿―定陶战役。

由于和后来的钜鹿之战,彭城之战,背水之战,垓下之战相比,这次战役显得不是那么惊天动地,所以史书中对这次战役的记载相当含糊,而且互相矛盾。其实仔细研究这场战役,其中的戏剧性不亚于前面所举的几大战役。下面是本人理出的一个脉络。推测臆断的地方不少,未必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大家姑妄看之就是了。

这次战役的关键是雨。

事情的起因是秦军主将章邯在消灭了陈胜的张楚政权之后北上进攻魏国的首都临济(今河南陈留)。魏国向齐国和楚国求救。齐楚派出援军。齐军由齐王田儋亲自带队,楚军则由大将项它领兵。不料章邯围城打援,乘着夜色出击,在临济城下大破齐楚联军。齐王田儋和魏国大将周市战死。临济随即陷落。田儋的堂弟田荣收拾残兵败将,退守东阿(今山东阳谷县)。章邯紧追不舍,将东阿团团围住。

这时,项梁正率军攻打亢父(今山东济宁县)。听到东阿被围困的消息,立刻冒着连绵大雨率主力北上赶到东阿攻击章邯。章邯大败,率军西撤。田荣这时候忙着要回齐国去抢王位,于是项梁派刘邦和项羽两人追击秦军。先追到城阳(今河南范县)。攻克城阳后楚军屠城。(按:看来刘邦并不能阻止项羽的暴行。)

楚军继续追击到濮阳(今河南濮阳县)。在濮阳以东再次击败秦军。秦军退入濮阳。秦军挖开黄河,引来河水环绕濮阳固守。由于连日大雨,濮阳城外一片泽国。楚军无法作出有效的攻击。

这时项梁命令刘项二人南下攻击定陶(今山东定陶)。项梁的判断大概是既然濮阳城外成了一片泽国,那么楚军固然进不去,秦军也很难出来。在濮阳的秦军已经穷途末路,而背后的定陶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秦军。此次楚军倾巢出动,不夺取南方的定陶,则很难保证定陶的秦军不会趁机攻击楚军后方空虚的根据地。

定陶的城防相当坚固。刘项二人无法攻克。于是项梁命令二人向西攻击秦国的三川郡(郡治在今河南洛阳)。

这个攻击行动最初只是一个佯动。当时没有火炮,面对敌人重兵把守的坚城,攻打起来自身的损失肯定不小。在此之前的战斗纪录表明,楚军的优势在于野战而不在于攻城。敌人的援军正源源不断而来,如果顿兵于坚城之下,很容易被敌人反包围。所以这一仗只利于速战。那么要如何才能速战速决呢?那就必须把敌人从城池里引出来。三川郡是中原门户所在。郡长李由又是当朝宰相李斯的儿子。攻击三川郡不论从军事的角度,还是从官场关系,定陶守军都要出来援救李由。

项梁把主力埋伏在定陶附近,让刘项二人撤围西进。定陶守军以为楚军的兵力只有刘项所部,于是便尾随而出。这时项梁突然杀出,将秦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秦军大败。项梁消灭秦军有生力量的战役目标完全达到。

更加令项梁喜出望外的,是刘项二人的佯攻部队居然连战皆胜,真的在西边给他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三川郡长李由率军在雍丘(今河南杞县)与刘项二人决战,被二人杀的全军覆没,自己也掉了脑袋。刘项二人一直攻到了外黄(今河南民权县)城下。

然而就在这时,雌伏在濮阳城中的章邯出击了。

按照传统史书的说法,项梁在定陶大捷后又接到雍丘大捷的消息,于是就骄傲自大,不再把秦军放在眼里。这时候以前在战国时当过楚国宰相(令尹)的宋义劝他说:“打了胜仗而将领骄傲,士卒松懈者必败。如今这个现象已经出现,而秦军却在不断补充兵力,我很替您担心。”(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但是项梁根本就听不进去,反而让宋义出使齐国,把他从身边赶开。结果章邯得到兵力补充后立刻趁着夜色出发,衔枚急进,袭击项梁在定陶的大营。项梁措不及防,被打得全军覆没,自己也掉了脑袋。

不过,我对这个记载却有相当的怀疑。项梁的确可能在定陶大捷后有点骄傲。但是定陶作战的本身就是为了消灭秦军的有生力量。乘胜追击的道理,项梁不可能不懂。濮阳方面的敌人在不断增援的消息,连宋义都已经知道,作为统帅的项梁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不防备敌人有可能进攻呢?作为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将领,这显然是不该有的情况。

再看章邯偷袭的情况。从濮阳到定陶的直线距离大约是一百多公里。由于实际的路线是不规则的曲线,所以要比这长的多。就算只有两倍好了。夏天日长夜短,即使只用骑兵,全力奔驰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赶到。那么章邯又是怎样掩盖他的行踪的呢?

我个人的看法,实施情况很可能是项梁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章邯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出动。这个理由就是那一年从七月一直下到九月的滂沱大雨。前面说过,由于大雨,引黄河水自卫的濮阳城外一片泽国。项梁攻不进去,自然也认为敌人出不来。由于连月大雨,从濮阳到定陶之间可能有多处已经为大水所淹没。所以项梁很放心的在定陶休整,想等大水退去之后再行北上濮阳。但是项梁没有料到的是章邯居然冒雨突破大水的阻隔来袭。章邯在路上肯定不止花了一天时间。但是由于大水和大雨,他的部队行动被有效的掩盖了。直到最后突击的那天晚上,楚军估计都没有发觉他的行动,这样战役的突然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其实项梁也是应当想到这一点的。当初他援救东阿的时候就是冒着大雨前去。打败章邯是在雨中,败于章邯也是在雨中。(呵呵,那时候韩信还没死,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可就用不上了。)

家园 刘邦嘛

作为名将是够格的,毕竟除了韩信他自认打不过,项羽确实打不过,(在战略优势相持是可以的)其他将领如英布都不是刘邦对手.

不过有项羽韩信这二位在,刘邦就不能叫战神了......何况刘邦做了皇帝,荣耀已经够大了,哈哈.

家园 项羽早期确实是太顺利了,我也有因为这个他不知道珍惜的感觉

等他手忙脚乱焦头烂额的时候,想珍惜也没东西了。

家园 一代战神

期待后文

家园 关于姓名的问题

“芈熊心”这样把姓氏连着称好象没这样的叫法吧……芈屈原,卫商鞅,田车千秋

至于“泗水监平”,这个“平”是名,官职后缀上名是当时的习惯

家园 定陶一役是否为偷袭,值得怀疑

有人认为,章邯得到的增援是秦军主力,其部队性质也不再只是徒隶,甚至认定是王离的北方军团,不管怎样,雨下得再大,秦军能增援进来,没有理由出不去,项梁也不会这么笨蛋吧。

此战恐是决战,而非偷袭,楚方不仅走了齐兵,还让项刘分兵进攻,而秦军得到大大加强,胜利也在情理之中,从后来怀王对待宋义,显然他说中了项梁败亡主因。

家园 章邯得到的兵力肯定不少

《史记》中说“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这里是说秦国把所有能够调动的部队都增援章邯了。不过这里是否有北方军团就不知道了。当时天下皆叛,北方的部队要过来非得通过赵地不可。从章邯打败项梁不等扫清余孽就匆匆北上攻击赵地,可见赵地当时的形势非常紧急。弄不好是北方军团被拖在那里呢。

至于具体的战役过程,《史记》和《汉书》都说“九月,章邯夜衔枚击项梁定陶,大破之。”所以应该是夜间偷袭。

家园 刘邦的军事能力长期被忽略

后人因为刘邦和项羽作战屡战屡败而军事能力被评价的很低.

 其实当时除了对项羽外,刘邦基本没有吃过什么败仗.

 按照后世的写史方法,刘邦完全能被描写成战无不胜的辉煌将领.

家园 刘邦早期军事能力的评定

对刘邦早期的军事活动,我以为还是不足的,虽然多次战胜秦军,似乎还是多次以少胜多.但是有个关键要注意,那些秦军都是地方军,也就是很可能根本不是正规军,而是地方守卫的性质,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从刘邦不论是2千人还是后来的9千,但是都不能攻下和他同缘的丰县,可以推测其指挥能力和士兵战斗力还远远不足.

 另外刘邦早期被其击败的秦军,却是章邯派来别军,也就是正规军.这里我认为战败的原因非联合军各怀鬼胎(无论怎么样,被秦击败大军都是死),而是碰到了正规军,战斗力指挥水平都大大不同了.

 我觉得刘邦手下士兵的战斗力和刘邦的指挥能力有了质的变化正是因为项梁的帮助.项梁无论是指挥还是带兵都属于正规出身,绝非刘邦这样的可比的.

 项梁借给刘邦5千人马,立刻就攻破了丰县,可见战斗力有了大大的提高.

 从此之后,刘邦无论和秦军作战还是和项羽外的楚军作战都无往不利了.

家园 这里不敢恭维

"刘邦从此开始了一段和项羽并肩战斗的历史。项梁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人事安排呢?这恐怕还是和项羽的表现有关。项羽这个人的军事才能无疑是高的。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其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残暴,喜欢虐杀俘虏。就以攻打襄城为例。襄城当时坚守,项羽费了不少力气才将其攻克。攻克之后,项羽屠城,将襄城军民全部觎杀泄愤。从项梁的角度来说,天下未定而大肆杀降,在政治上显然是不明智的。反观刘邦,虽然被丰城子弟背叛,颇有怨言,而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连攻三次才夺回丰城,却捐弃前嫌,没有进行任何报复。把刘邦和项羽配在一起,或许是希望刘邦能够影响项羽,对其发生一点约束吧。"

 论屠城,从整个楚汉时期,刘邦是远高于项羽.论前期刘邦一样屠城,刘邦攻沛县前也是用屠城威胁.可见说刘邦和项羽并肩作战是为了避免项羽屠城不正确.项羽在刘邦合作前,屠城只有襄城,从地图上看襄城在中原腹心,项羽可以说深入敌境的一次作战,而敌人抵抗也不同与楚等六国旧地.从项羽的作战意图上很显然是一次对敌人的示威和震撼,而用屠城正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屠城是战略要求,而非残暴.

 另外,刘邦和项羽屠阳城,不论是史记还是汉书个篇都是把刘邦放在项羽前.而这段时间前后都是由项羽为主,刘邦为副,项羽排在刘邦前.偏偏此事不同,很明显要么屠城是刘邦为之,项羽恰逢其会;要么是此事作战完全是刘邦做主.所以把此事算在项羽身上是不对的.

家园 关于定陶之战

关于定陶之战,有一点共识是章邯得到大量增援,兵力大量超过项梁.

 另外怀疑项梁在此段时间暗中调动了王离军.从相关材料看,王离当时正在攻赵,但是进境不顺利,是否是兵力被调动以至无法全力攻赵?从后来巨鹿之战,王离军只有20万,是否另外10万被章邯在此战被抽走? 巨鹿战前,楚援救赵,刘邦曾经北上破王离军,可以证明王离的别军在定陶后还部分在黄河南防守.

 那么这样说定陶战,章邯军队的战斗力也远远不同了!

 另外有一迷惑不解的"章邯夜衔枚击项梁定陶",这个夜衔枚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骑兵,把战马的嘴堵住,避免发出声音.章邯似乎多次运用这样的战术,如果是这个意思,那章邯战术上是运用骑兵来进行偷袭和突击的.

家园 衔枚就是在人嘴里塞根小棍儿

《汉武大帝》都演示过

家园 人嘴里塞棍干吗?

人嘴里塞棍干吗?

是人是马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