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欣赏】我的国乐收藏 -- 蛇公子

共:💬22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欣赏】我的国乐收藏

《广陵散》

相信有很多人都是从《笑傲江湖》中知道这首琴曲的,练武之人弹这曲子倒也合适。

“散”有散乐之意。先秦时已有散乐,是一种民间音乐,有别于宫廷宴会与祭祀时的雅乐。《广陵散》一曲,渊源已久。东汉末至三国时,《广陵散》已在流行。“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善弹此曲而闻名一时,即使到了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广陵散》与聂政故事相联系,始见于宋元人的诗文,认为与《聂政刺韩王》是同一首曲子,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我倒觉得这恐怕是附会之论。

我向来不懂如何领会纯音乐作品的内涵,只知道“好听”和“不好听”,不过从这首曲子里倒听出几分刀兵杀伐的味道,有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难怪朱熹会说“其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如果把《广陵散》改成《杀手的吟唱》,吸引的眼球和销量会不会多一些呢?

[RM=320,0]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music/download/guqin/guanglingsan.mp3[/RM]

  

家园 【我的国乐收藏】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通过对梅花凌霜傲雪神态的描写,赞颂文人高洁的品格。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 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

[RM=320,0]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music/download/guqin/meihua3n.mp3[/RM]

家园 【我的国乐收藏】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

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不知怎么的,我听这曲子,脑子里不是“山林之想”,而是某部电视剧里,一个老夫子手拿钓竿、身披蓑衣、作渔父打扮,让画师作画的情景。

[RM=320,0]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music/download/guqin/yuqiaowd.mp3[/RM]

家园 【我的国乐收藏】《鸭子拌嘴》

鸭子拌嘴:清锣鼓乐,安志顺作于1982年,。在陕西民间“打瓜社”(演奏打击乐的班社,亦称打家伙)演奏的曲目中有《鸭子拌嘴》同名乐曲,但结构短小,没有情节性构思。

乐曲取材于西安鼓乐《五调坐乐全套?中吕粉蝶儿》的开场锣鼓和民间流行的《鸭子拌嘴》,构思新颖,充分运用音色、音量、力度和配器等方面的对比变化,生动地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该曲于1983年被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评为优秀音乐作品,并荣获1984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二等奖。 

乐曲一开始,小钹模仿鸭子引颈高唱,接着用闷击的小钗声,酷似老鸭“嘎嘎嘎”地与小鸭子的鸣叫相对答呼应。其间叮咚作响的云锣声和“哈的”的木鱼声,轻盈活跃,勾勒出一幅鸭子蹒跚而行的画面。

此后,小钹、水钗、圪塔钹、大锣、木鱼、云锣六器齐鸣,乐声时而轻快、时而热烈,还不断穿插鸭子的鸣叫声,描绘出鸭群遨游水中,相互追逐嬉戏的场面,栩栩如生。突然响起了小钹与水钗的交替敲击声,此起彼伏,互不相让,鸭子拌嘴,吵得不可开交。

在一阵热烈的乐声过去之后,又响起轻盈的木鱼和云锣声,渐缓渐弱地、犹似鸭群昂首凸肚,摇摇摆摆地远去。

[RM=320,0]http://www.chinakongzi.com/2550/music/download/chuidayue/yazibz.mp3[/RM]

家园 【我的国乐收藏】《孔雀东南飞》 箜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箜篌: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东汉之时,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一种角形竖琴,也称箜篌。为避免与汉族的箜篌混同,称竖箜篌,或“胡箜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文献记载:东晋时有天竺(今印度)送给前凉政权的一部伎乐中有这种竖箜篌。

竖箜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亚述、巴比伦以及埃及、希腊等十分流行的一种叫做竖琴的乐器。现在,古代的箜篌实物虽已不存,但汉魏壁画上多见到弹奏箜篌的人像,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弹奏的就是竖箜篌,它们完全与亚述浮雕上所见的竖琴相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竖箜篌盛行于晋以后到隋唐时代,这是大型的箜篌,可说是现代竖琴的祖先。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小的箜篌,是左手托着箜篌,右手弹奏,多用于仪仗音乐中。竖箜篌一直在隋唐的宫庭音乐中使用,在民间也有流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唐代箜篌的演技很高,流传也较广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誉为唐诗中描写音乐题材的名篇。唐代诗人岑参、顾况、元稹、张祜、李商隐等,也都在诗作中完美地表达了箜篌的演奏技巧和美妙音响。

竖箜篌也东传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箜篌在宋元两代继续流传,明末渐少使用,后来则更为罕见,甚至失传达3O0多年之久。

[RM=320,0]http://chinakongzi.net/2550/music/download/minzu/孔雀东南飞主题幻想曲.rm[/RM]

家园 第一次听着这个鸭子拌嘴,以前找过好些次都没找到
家园 【我的国乐收藏】《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是唐时著名歌舞大曲,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唐太宗亲自为此曲设计秦王破阵乐舞,此曲亦流传国外。

秦王破阵乐:秦王指的是唐朝李世民(秦王是他的封号)。此曲是唐时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显然很喜欢这支军歌,公元633年,李世民亲自设计《秦王破阵乐舞图》,据图可知: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太宗叫吕才按图教授给一百二十八位乐工,经常穿甲持戟练习。此曲即为这场乐舞主题曲。

《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召见他时就曾问起有关此曲的事项。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 此谱在国内已无遗存,但在日本保存有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筝谱、筚篥谱、笛谱等多种,何昌林将日本所存之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进行解译,并将唐凯乐歌辞与乐曲组合成歌曲,在1983年举行的“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作首次演出。

[MP=320,70]http://www.sn.xinhua.org/12mon/qhl/qwpzy.mp3[/MP]

家园 【我的国乐收藏】楚歌――埙

唐代郑希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就是说,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能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所以古代的圣人们是十分器重这种乐器的。

古楚国的音乐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悲”,凄婉哀绝,闻者泣下数行。

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用埙来演奏楚歌再合适不过了。

[RM=320,0]http://music.jdyy.com/onlinemusic/zgzp/chuge.rm[/RM]

家园 【我的国乐收藏】老虎磨牙

此曲取材于??西渭北民间锣鼓,安志顺以新的构思和表现手法,运用钹以及中国大鼓敲刮鼓边的多种演奏方法,透过响击、抓击、侧击、敲鼓边、刮鼓钉、磨击等多种表现技巧,节奏的灵活多变和力度的细微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在深山中,老虎磨牙的阴森气氛与奔驰下山的威猛雄姿。

根据此曲拍摄的《鼓店》获得“第四届百家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展评”最佳电视器乐奖、最佳演奏奖桂冠:客商进了一个“黑店”,发现情形不对,立刻掏出防身之物,店家伙计也纷纷亮出家伙,原来都是鼓、钹、锣、板,于是就这样开始相斗……很有意思

[MP=320,70]http://music.jdyy.com/onlinemusic/zgzp/laohumoya.mp3[/MP]

家园 【我的国乐收藏】《塞上曲》--琵琶

《塞上曲》是一首琵琶传统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塞上曲: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曲谱最早见于李芳园的《琵琶谱》,是他根据华秋萍的《琵琶谱》中的五首独立小曲《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妆台》、《诉怨》综合而成一曲,起名《塞上曲》,且伪托是王昭君所作。

全曲五段:1、宫苑春思 2、昭君怨 3、湘妃滴泪 4、妆台秋思 5、思汉

[MP=320,70]http://music.jdyy.com/onlinemusic/zgzp/saishangqu.mp3[/MP]

家园 【我的国乐收藏】光明行--刘天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很喜欢《光明行》,其它二胡名曲多发悲声,听这个心里就很高兴。

作于1931年春,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式作品,旋律铿锵有力,气势豪迈,节奏富有弹性。刘天华创作此曲时曾说:“因外国人都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证其误”。

在这首曲中,他借鉴了西洋音乐的进行曲曲式和转调手法,但音调风格仍然完全保持了民族音乐的语言特色,并在技法上创新立异地把小提琴跳弓、颤弓用到二胡上。调性明亮,音区的递换也极富色彩。

[MP=320,70]http://music.jdyy.com/onlinemusic/zgzp/guangmingxing.mp3[/MP]

家园 【我的国乐收藏】二胡寒春风曲--阿炳

寒春风曲:二胡曲。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此曲是《二泉映月》的姊妹篇,旋律刚劲明朗、色彩多变,其中有一段旋律与《二泉映月》基本相同。

第一乐句力度强大激昂,表现了对美好前景的强烈追求;第二乐句旋律急速下降,表达了阿炳内心的不平静;第三乐句利用滑音奏法模拟初春季节刮起的阵阵刺骨寒风,表露了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所遇到的坎坷困苦。

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的寒风,而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唉叹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此曲有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的钢丝录音。

[MP=320,70]http://music.jdyy.com/onlinemusic/zgzp/hanchunfengqu.mp3[/MP]

家园 【我的国乐收藏】秋江夜泊--洞箫

《秋江夜泊》是明人根据张继的《枫桥夜泊》的意境而作的古琴曲。最早的乐谱见于公元1614年的《松弦馆琴谱》。曲意写深秋静夜停舟泊岸:前三段写放舟中流,韵律平均,未段摇曳不定,以回荡的变化终曲。

这个洞箫的版本是曾格格演奏的。

[MP=320,70]http://www.jdyy.com/onlinemusic/zgzp/qiujiangyebo.mp3[/MP]

家园 【我的国乐收藏】《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灿的明珠。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和昭惠后曾一度整理排演,但那时宫廷传存的乐谱己经残缺不全。南宋丙午(1186)年间,姜夔旅居长沙,一次登祝融峰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词如下: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彷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由上可见,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词为长短句,结构上显然已受到词乐的影响。但音调古朴,体现出唐代燕乐侧商调的典型风格。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有歌舞;曲破又名舞遍,以舞为主。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宠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有磬、箫、筝、笛、箜篌、筚簟、笙等乐器。

[RM=320,0]http://music.jdyy.com/onlinemusic/zgzp/nishangyuyiqu.rm[/RM]

家园 【我的国乐收藏】《凤求凰》

凤求凰 (五线谱、减字谱、词,梅庵琴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凤求凰的故事就不用讲了,我只觉得对文君MM有十二分的倾慕。

想那卓文君,眉如远山,面如芙蓉,才貌双全,通晓琴棋书画。慧眼识才倒也不说了,一入窘境,则能淡装素抹,当垆沽酒,不卑不亢,神态自如。到司马相如肠子花花之时,又能以一首《白头吟》,半哀半怒,半羞半骂,换的郎君回心转意,终得安居林泉,白首偕老。文君实在是女人中的极品。

[RM=320,0]http://www.yongji-tour.net/tours/pjs/images/FengQiuHuang.ram[/RM]

我非常想找一首唱出来的《凤求凰》,以前听过一个阎维文演唱的版本,结果好像是在听陕北民歌,完全没有文士风流的感觉。有没有谁可以帮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