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读史疑问请教方家 -- lilly

共:💬20 🌺7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家园 此事可以参考皖城。

宛城,皖城,读音一样(宛城中宛的古音应该是yuan阴平声)。

按江表传,建安五年孙权:

举兵攻术于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于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

可见皖城确实被孙权打下来了,打得很彻底。查考后面史书,不仅曹操方没有夺还记录,而且孙权方还任命了庐江太守(皖城是庐江郡治)。

然后有这么个事:

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可见庐江一带实际上还是曹操控制,甚至曹操的人口迁徙政策引发骚乱之后,皖城仍然还是曹操管下。孙权的庐江太守孙韶,他一直驻扎在吴郡的京口。

那怎么办,再打呗。

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

可见皖城又一次结结实实地被孙吴打下来了,孙权又任命了庐江太守,先是吕蒙,后是徐盛。但是其实还有问题,吕蒙和徐盛任职期间都参加过千里之外的军事活动。

而且广为人知的是,曹魏东部边防重心在合肥,不在皖城。

皖城实际是战略缓冲地带,曹操对前线地区“征令内移”就是这个目的,同理宛城也是。张绣投曹之后,当地军事力量是接近真空的,因此刘备能轻易越过宛城进行军事活动。曹操不在此布置重军,是为了防止刺激刘表;刘表让刘备驻新野,自然也是为了防止刺激曹操。刘表其人无心进取,曹操当时未暇南顾,一时就形成了这么个局势。

家园 这个问题我也可以回答一下。

李严改名的原因很可能是避讳,参考此例:达本字子敬,避先主叔父敬,改之。

李严原来虽和诸葛亮有官位高下之分,但归根结底份属同僚,所以不必讳。但他署丞相府事之后,就算是诸葛亮的僚属了,因此有必要对诸葛亮进行避讳。至于诸葛亮的什么亲戚讳严,史书无载。

我这不是绝对能肯定的答案,但从记载将改名与署府事联系起来来看,我认为这是有相当可能的一个解答。

王平改名的时间,您的猜想方向是有道理的,当然具体时间不好确定。原因就是位高权重后,想要回归本姓,光宗耀祖了。从马忠的记载来看,也能看出他是发达之后才改回本姓的(他以县长身份面见刘备的时候还是叫狐笃)。

中国古代特重宗法制度,同宗过继和异姓过继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的事,按明清法律,擅自以异姓过继是要入刑的。三国时期律例不明,但从朱治想过继外甥需要报孙策批准一事看,应该有类似的禁忌。而如诸葛亮过继侄子,则不需报批,因为技术上讲,这是诸葛家的家事。

朱治在孙吴位高权重,但他过继来的儿子朱然在朱治死后就要求过回归本姓姓施,但孙权未准,到朱然的儿子朱绩一代,最终还是改回了施绩。古人宗法观念之重,由此可见一斑。

顺带一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曹操本姓夏侯一说是不太相信的。

家园 关于陆逊改名我说说看法。

环宇先生引用这个……孙陆矛盾甚至孙尚香都出来了,有点近于宫斗剧

这件事确实线索很少,因此只能先从确定的部分开始分析,最后再加以揣测。

能100%确定的是,陆逊不是恶名。证据是他孙子陆机写的辩亡论。辩亡论提到陆逊的时候,均称陆公,这是避祖讳,理所当然的。但辩亡论不避“议”字,如这句:“天子总群议而咨之大司马陆公(这个陆公倒不是他祖父陆逊,是他父亲陆抗)”。可见,陆议改名为陆逊,是陆机,或推而广之言陆家所认可的。既然能认可,那么肯定能确定这不是恶名,是时三分已归于一统,因此不会有慑于孙吴政权的压力(如果说陆逊这名是司马氏给改的未免过于离奇)。

从这个材料也可推测极大可能是陆议生前自己改名为陆逊,而不是死后孙权给改的。

然后是陆逊、陆议两名的记载,很明显,当时是陆议的名字比较通用,而后世则是陆逊更为知名。这个情况,提示了陆议改名为陆逊,应该是比较晚的。

环宇先生的这个引用里,《魏书》均作陆议这一说法不确,魏书满宠传记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吴将陆逊向庐江”;魏书王基传记载王基的策论提到“今陆逊等已死”。因此不好单以魏书判定时间顺序,大概魏国官方舆论一直是叫陆议,而扬州前线(满宠当时都督扬州诸军事,王基时任扬州安丰太守)的信息有所更新。

吴书也不是均作陆逊,周鲂传中就有“陆议、潘璋等讨梅敷”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周鲂传这个记载,引自周鲂写给曹休的诈降书信,因此可以视为当时的实际情况(当然周鲂为了照顾曹休信息落后仍用旧名的可能不是没有,不过过于面面俱到也没法往下说了)。换句话说,石亭之战的公元228年,陆议还没有改名。

两相对照,可以推出陆议是在公元228年到232年之间更名的。

那么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我认为陆议改名的理由在这里:

嘉禾元年,公车征瑁,拜议郎、选曹尚书。

嘉禾元年(公元232年),陆议的弟弟陆瑁被征拜为“议”郎。作为兄弟是不必避讳,但二者的晚辈面对这种情况难免遇到许多尴尬。让陆瑁不要做这个官?当哥哥不是这种当法。更改一下国家官制?恐怕也有点小题大作。相比之下,陆议改个名是最简捷有效的解决办法。

这答案不涉宫斗,不含阴谋,不够刺激。不过,刺激的阴谋宫斗哪能随处可见呢。

家园 大约与“严君”之称有关

严君有父母或者父亲的意思。

同时最早的丞相樗里疾号严君,人称严君疾,有可能因此赋予了丞相一职严君的别称。

《后汉书·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张湛字子孝,扶风平陵人也。矜严好礼,动止有则,居处幽室,必自修整,虽遇妻子,若严君焉。

西晋·潘尼《乘舆箴》:“国事明王,家奉严君。”

州郡长官称使君,那么丞相也当有称呼,大约是有联系的。所以有可能是避讳官称。这大约属于双方表示善意的一种行为。

=======

在网上新看到一点相关的东西,东汉末年,有特殊关系的长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被当作父亲看待的。

后汉书荀爽传:党禁解,五府并辟,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及逢卒,爽制服三年,当世往往化以为俗

这里荀爽是将袁逢视同父辈的。而严君是指称的父亲。这个党禁解,时间是黄巾大起义的时候,可以说已经进入汉末三国时代了。所以在两汉历史上,“严君”大概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未流行(我没找资料,所以先放着,大概有相反的资料。以后等我惹了人别人想喷我的时候大概会帮我找出来,我就不费这个劲了),到了汉末党禁和党禁解禁这个特殊的转折环境下,才开始成为官场新风尚,所以历史上记载不是很多。联想到吕布有三姓家奴的恶名,历史上也的确这样父事长官,所以大概汉末三国曾经流行过这样的风气(吕布作为边鄙人士有可能对此掌握得不是很圆融)。

古人称呼名字,地位相近的时候称某某君是常见的事情,那么李严就可以被称呼为“严君”。这在他做州郡长官时还无所谓,因为平时他当家作主,一般人也很难这样称呼他,下属称呼他一般也就是使君之类。但是到了诸葛亮安排他“署府事”的时候,诸葛亮称呼他就比较麻烦……你总不能让整天打交道汇报工作的上级管你叫爸爸……所以李严改名李平,是一种比较合理的举动。

其实,平这个名字有个问题。平有很多含义,但是在这里有一个很不利的含义就是他自己与诸葛亮是持平的。这其实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不驯的态度。辅政大臣分属不同集团,之间通常是有争夺的,这个时候讲平起平坐,未免过于疏离。过后不久二人矛盾迅速爆发,大约他们之间的敌意已经很重了。政治人物之间的敌意和私谊关系不大,和政治集团的利益关系极大。李严怎么改名都不会改善他和诸葛亮的关系,但是改成平这个名字来昭示这一点,就未免不必要。

要我说,李严还不如直接改名叫惠,用刘备陵墓惠陵的名字来命名,又忠心又大气,而且狐假虎威,借着刘备的威风,实际上还是爸爸,能把所有的政治对手都给闷死。

通宝推:lilly,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