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砸砖】《中国人大声说话》(0120-0124) -- 方天化几

共:💬2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求砸砖】《中国人大声说话》(0120-0124)

【求砸砖】《中国人大声说话》(0120-0124)

关键词,标签:中国人,大声说话,西方人,小声说话

0120地球跟太阳和宇宙中心的故事

0121科学的精神的一面(2)

0122知识

0123什么是现代科学?

0124科学的未来和未来的哲学

0124.1薛定谔的猫

0124.1.1解释一下薛定谔的猫

0124.1.2简化版薛定谔的猫

0124.1.3薛定谔的猫的推论

0124.1.4我对薛定谔的猫的感想

0124.1.5从薛定谔的猫想到的

0120地球跟太阳和宇宙中心的故事

地球跟太阳,那个是宇宙的中心,“日心说”太阳是,“地心说”说地球是,那个正确,那个错误,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至少曾经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到“神”或信仰的正确性,还有人为此牺牲生命和自由

因为,中国文明没神,所以,我们中国人感觉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可是,据说布鲁诺宣传“日心说”被梵蒂冈烧死了,而且他还是个青年才俊的主教哪,伽利略也因为支持“日心说”被梵蒂冈审判,罚终身软禁,那是1632年,几百年后梵蒂冈才给伽利略平反

但是,“地心说”错了吗?

我请大家想象一下,当然是根据事实,虽然,今天的我不知道当年的天主教的主教们知道的都是那些事实,查当年的他们的资料也太累了,至少,因为,地球还是这个地球,太阳还是这个太阳,宇宙还是这个宇宙,有变化也不影响这个问题,所以,我猜也没查当年的资料的必要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日心说”比“地心说”有可能多几条理由呢?

用逻辑,也可以画图,还可以用数字或数学啥的,都没关系,只不过数学用的越多,“中心”就会越发显得不那么确定了,因为,在数学看来,谁围谁转是相对的,数学是公平的,你我都是两个点,我围着你转的同时你也围着我转

所以,从普通日常语言的角度,我猜,“日心说”比“地心说”也就多两条理由

因为,根据我们今天知道的事实,其实呢,我要说的这点事实嘛,当年的天主教的主教们应该也都知道,那就是,从太阳往外量到太阳的距离,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个行星,第一个是水星和金星,第二个是比地球大还发光,别的都离太阳比地球更远

所以,明摆着,太阳系的行星们,除了水星和金星,它们都是既围着太阳转也围着地球转,因为,它们都在地球和太阳的外围嘛,太阳系以外的星星就更不用说了,统统都是围绕地球和太阳转

太阳有两个卫星,水星和金星,地球有一个卫星,月亮,地球带着月亮一个卫星围着太阳转,太阳带着两个卫星水星和金星围着地球转

这样一说,这个理由也就成了支持“地心说”的了,因为,太阳带着两个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太有面子了,证明地球比太阳高贵嘛

因为,毕竟谁围绕谁转是相对的,我围绕你转,同时也是你围绕我转,数学几何上就是这样,直观上看也是,所以,还可以说太阳带着它的两个“月亮”水星和金星围绕地球转呢,至少数学上可以这么说,而且还是明摆着的事实哪,就跟地球带着自己的一个月亮围绕太阳转一样

当然了,太阳比地球个大还发光,这个是绝对的,没法辩论

今天,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算是常识,只不过当年天主教的主教们讨论宇宙中心的时候是包括天上的星星的,如果,考虑星星,那么,地球和太阳就谁都不是宇宙的中心了

可是,也就是这么点儿大个事儿,主教们还能争的你死我活

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中国文明没神,我们中国人可能感觉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答案是宗教曾经是所有知识,包罗万象,神的智慧无穷,什么都知道,回答一切问题,包括科学问题,但是,除了技术,因为技术从来都是独立的,跟宗教没联系,跟哲学和科学也都没联系,比如制造工具将是技术,因为,一些动物都会,它们有技术,但是,没宗教、哲学和科学

因为,神的也给了宇宙中心的答案,地球和太阳两个选择,好比黑白,神也只能选一个,明摆着,选那个都对,同时也都不对,神和主教们就都掉坑儿里了

所以,为了“神”,也就是“神”的正确性,其实是天主教组织的话语权,梵蒂冈的领袖地位,等等,好比中国古代的“玉玺”,地球和太阳谁是宇宙的中心就成了生死攸关的问题了

0121科学的精神的一面(2)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看到科学的精神的一面,因为,“有神”的人们相信宇宙按照神的“法”运动,行星也不例外,就跟人按照神的法生活一样,他们追求科学有信仰的需要和动力,比如布鲁诺,他就可以献身,比如开普勒,他就可以从数据跳跃到“法”,就是定律

因为,英文“定律”就是“法”,就是“law”,开普勒的定律就是开普勒的法,就是“Kepler's law”

比较有神的西方社会跟没神的中国社会,从语言角度,“定律”跟“法”的概念也是不同的,“有神”的西方社会的“法”来自神,因此,西方的“法”,也就是“law”,概念本身就有神圣、永恒、不变和固定的等等特征,相比之下,没神的中国社会就几乎相反了,中国的法是人的,比如,中国的最有名的有关“法”的故事恐怕就是“商鞅变法”了,而且差不多家喻户晓还老幼皆知,所以,没神的中国社会的“法”来自人,中国人的“法”的概念本来就有变的特征

所以,原来的“Kepler's law”,如果,中文翻译成“开普勒的法”或“开普勒法”就不准确了,因为,汉字“法”是可以变的,为了表现西方的“法”的不变和固定的性质,“law”就翻译成“定律”了,也就是“固定不变的法”的意思,因为,中国人的“法”也叫“律”嘛

不变的“法”就是“定法”,“定法”就是“定律”,“Kepler's law”,“开普勒的法”或“开普勒法”就有变的意思,加一个“定”字成了“开普勒定律”了,就不变了

当然了,因为,中国人“没神”,比较容易注意到科学给基督教带来麻烦的一面,比较不容易注意到科学的精神效果,看不到对一些基督徒来说,追求科学定律或原理就是追求神的法,得到神的法就是实现最高人生价值了,还有犹太人,他们追求科学的动力比中国人大一点

其实呢,科学初期也确实只能是精神的,虽然,科学回答的是自然的问题,只是初期科学问题的答案的目的是解决人的问题的,比如维持宗教的权威和话语权等等,答案本身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因为,那时的科学也不要求或需要解决任何实际的问题

还有,古希腊的科学属于哲学,后来叫自然哲学,当然属于精神食品,结果哲学至今没有定义,依然沿用希腊的“爱智慧”,因此,可以说哲学就是“爱智慧”品牌的精神食品

当然了,“爱智慧”的精神食品不是个定义,这里我再给一个哲学的定义,因为,所有人的活动都是寻找和建立联系,哲学就是日常语言写的合理的联系,哲学的妈妈是宗教,宗教也是日常语言写的合理的联系,只不过宗教的合理是绝对的,哲学的合理是相对的

精神的东西本来就不可能是严格的,至少逻辑上也不可能严格,只是人是社会动物,人的社会的生存需要精神食品,而物质食品也有精神效果,所以,物质食品也可以满足人对精神食品的一些需要,初期科学起到的就是精神食品的作用

因为,现代科学开始是基督教堂的产品,具体地说是梵蒂冈,天主教堂的精神产品,所以,西方人先看到的是科学的精神的一面,至少科学开始时是这样,因为,那时的科学还不解决任何实际的问题,或者说跟技术没关系

虽然,中国人也是从天主教徒学到科学的,那时还是清朝,中国人看科学却是物质食品

也恰恰因为那时的科学是精神食品,不解决实际的问题,那时的科学就跟技术没联系,也就跟没实验,因此,作为基督徒的伽利略为科学请来实验法官来判断是非也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了,尤其是考虑到从亚里士多德到他自己,科学,也就是“自然哲学”经过了差不多两千年的没有法官判断1是非的时间,也就是跟技术没联系,伽利略用实验把科学和技术联系起来了

因为,技术是物质,今天的技术就是科学和现实需要相辅相成的结果,科学的物质性越来越明显了,比如,当年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显示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物质或技术的一面,如果没有人造地球卫星,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还只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0122知识

前面用食品,食品分为物质食品和精神食品,前者为了人的个体的生活,后者为了人的集体和社会的生活,或者说,前者为了解决人跟自然的关系问题,后者为了解决人跟人的关系问题

这里我换一个词儿,用“知识”替换“食品”,算是一个小练习吧,帮助大家感觉一下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用“知识”,知识分为物质知识和精神知识,前者为了人的个体的生活,后者为了人的集体的生活,或者说,前者为了解决人跟自然的关系问题,后者为了解决人跟人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前者属于“技术”,后者属于“科学”,跟技术有关的科学叫“自然科学”,跟社会有关的科学叫“社会科学”

当然了,这些标签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前面提到过物质食品也可以有精神食品的效果,反之亦然,“技术”和的关系“科学”也类似,“自然”跟“社会”也不例外,比如人跟人的关系有时就是竞争关系,而且还是你死我活的有关人的个体的生存的关系,这时,人跟人的关系就属于人跟自然的关系,服从自然的法则

知识,最早的知识是技术,最早的“技术”就是物质食品,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然后是制造工具,很多动物都有这种“技术”,使用工具也是“技术”,比如用现成的石块或树枝干点什么,即便是今天,发现现有的东西有“新”用处还可以申请专利呢

制造工具的知识,属于技术,是物质食品,所以,从最初的人类,甚至人还没从其它动物独立出来的时候,那时的人就有制造工具的技术了,特别是这种制造工具是个人行为,因为,一些动物也会制造工具,所以,可以说技术知识一直都是独立于精神知识的,当然了,虽然,作为物质知识或工具的技术也有精神效果,当然了,哪怕是最简单的工具也包含科学知识,只不过那时的人们不知道,相比之下,等人们知道科学的时候,初期科学就曾经是精神知识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

早年的人的社会的规模还很小,跟一般的哺乳动物的群落的规模差不多,因此,那时的人的社会里的人跟人的关系问题比较简单,基本上用肌肉就可以解决了,或者说那时的“社会科学”等于“肌肉” ,跟狼群也差不多,跟今天的国际社会也差不多,比如一些国家就经常秀肌肉

后来,人的社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了,“科学”也就越来越复杂了,只不过开始时还是比较简单的,都是精神食品,统统属于宗教,然后宗教逐渐世俗化,也就是宗教逐渐分家,最明显的从宗教分出来的就是哲学和科学,哲学又分成各种主义,科学又分成各种学科,比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跟技术联系上了

相比之下,因为,汉语是没神的语言,中国人的知识就没有宗教,而是“国学”,“国学”包括中国所有的社会科学,但是,“国学”不包括“神学”,西方的社会科学包括“神学”

所以,人们常常为古代科学家都是跨很多学科的现象而惊叹,其实呢,当时的知识都是一家,因为,那时还没分学科呢,那些我们知道的古科学家在当时可能反而是比较专的专家,而那时的别的学问家们可能都是全才,因为全,所以没显现出来,因为专,所以深入,所以显现出来了,以至于我们都以为他们是专家,所以才为他们跨很多学科的现象而惊叹

今天的科学家就更专了,比如根本没有“科学家”,只有一门科学的专家,“科学家”只是泛称,有的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等等,其实呢,连一门科学专家也没有,比如没有那些“家”等等,只有一门物理、化学和生物专题的专家,比如物理分宏观和微观,化学分有机和无机,生物学还分动物和植物呢,还有分子生物,等等,搞某个“固体”专题的“物理学家”,搞某个“粒子”专题的“物理学家”,等等,所以,那些“家”等等,也都是泛称,最后,“知识分子”这个帽子就太大太重了,现实中也没有,一个人能有多少知识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实一点没坏处,“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嘛

“知识分子”的英语单词是“intellectual”,“intellectual”的意思差不多是聪明人,智慧或智力,汉语“知识分子”的字面意思是“有知识的人”了,谁是“知识分子”呢,有多少知识才算有知识呢,情何以堪啊,可是,谁没一点知识呢,可能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好意思说自己聪明或智慧吧

0123什么是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就是用数学语言讲的自然的故事,或自然的联系,需要实验或实际观测数据支持

也可以说现代科学是伽利略以后的科学,当然包括伽利略的科学,伽利略以前的科学叫自然哲学,比较自然哲学,现代科学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跟“技术”联系起来了,也就是做实验,因为,实验结果是法官

虽然,我们不能说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绝对的完全不作实验,比如亚里士多德讲的自由落体的故事,虽然,他错了,可是,他应该也是观察了一些不同重量的东西下落的,比如羽毛和石头或木块下落,等等

所以,也可以说自然哲学是日常语言讲的自然的故事,没有实验法官的科学,也就是不实用,跟“技术”无关的科学

因为,一旦科学开始做实验,比较容易的,比较简单的,其实也就是比较便宜的实验很快就被做完了,比如爬到比萨斜塔上扔几个铁球,等等,剩下的就都是难还复杂的实验了,难和复杂就需要技术了,而且还是很贵的技术,做贵声音就需要钱,科学也就不得不考虑实用的问题了

第二个特点是用数学语言讲的故事,因为,定量的故事才跟“技术”有联系

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用数学语言讲自然哲学的故事就是数学原理了,这也说明以前的自然哲学的故事就不是用数学语言讲的了

所以,可以说科学的初期,科学的哲学阶段,从开始到亚里士多德等等,科学是用日常语言讲的自然的故事

后来,科学的自然哲学阶段,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和开普勒等等,科学是用一次函数的数学语言讲的自然的故事

自然哲学的后期,现代科学的初期阶段,从伽利略到开普勒,科学是用一次和二次曲线模型(二次函数)的数学语言讲的自然的故事

后来,现代科学的初期阶段,从伽利略和开普勒到牛顿,科学是用“无穷小”或微积分的数学语言讲的自然的故事,虽然,那时的“无穷小”词汇还不严格

现代科学的确定阶段,经典力学,从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科学是用从一次函数到微分方程的数学语言讲的自然的故事

后来到今天,现代科学的不确定阶段,从爱因斯坦到普朗克和薛定谔等等,科学是用从一次函数到微分方程到随机微分方程的概率的数学语言讲的自然的故事

回到前面说的科学是讲道理的宗教,爱因斯坦不接受量子力学的理由之一就是神是确定的,因为,他相信“神不掷骰子”

其实呢,现代科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思维方式跟犹太教或基督教几千年来的思维模式一样,证据等于正确,也就是“形而上学”

0124科学的未来和未来的哲学

我猜一下科学的未来

随着基督教的“世俗化”,拼音语言在逐渐脱离“神”,科学的精神食品的价值也就逐渐减小,科学逐渐成为物质食品,因此,“有神”在科学上的优势随着逐渐消失,“无神”在科学上的劣势也随着逐渐消失,所以,“无神”在科学上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或者说“无神”的汉语在科学上的优势将逐渐显现出来,那么,是不是拼音语言的在科学上的优势也随着逐渐消失,而是不是汉语的在科学上的劣势也随着逐渐消失

当然了,拼音语言依然在书写数学语言上比汉语汉字有优势,只是汉语的思维方式在科学上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

因为,开始,科学跟哲学是一家,哲学是日常语言讲的故事,那时的科学不解决技术问题

后来,数学语言跟日常语言分家了,科学跟哲学也分家了,数学语言成了科学的语言,科学成了数学语言讲的故事,科学其实是数学语言讲的神话故事,这时,科学还是不解决日常的实际问题,后来,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跟技术联系起来了,科学开始解决日常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猜科学的用数学语言讲的神话故事差不多讲完了,也就是简单的、美的、一般的经典的科学定律差不多讲完了,未来的科学要解决实际的日常生活的问题了,也就是说科学不再是数学语言讲的神话了,科学将是数学语言写的小说甚至纪实文学了

所以,虽然,科学的成就非常伟大,但是,哲学不应该山寨科学,而应该相反,“返璞归真”,回到用日常语言讲故事,作一个幸福的妈妈为自己孕育的孩子的成功而骄傲,守住哲学老家,就好比数学守住数学的家,数学的孩子有概率和统计,哲学和科学都需要今天的亚里士多德,讲出明天的伽利略证明错误的故事

所以,未来的哲学应该返璞归真,回到普通日常语言,回到亚里士多德,模糊,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特别是应该解放思想,开放想象力,也就是犯错误,启发未来的科学

因为,即便是同一个东西,在不同的社会的客观效果也是不同的,还有就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有不同的需要,比如,西方国家说拼音语言本来就有“文同音”,而中国社会至今还没有实现“文同音”,因此,广播和电视对中国社会实现“文同音”的效果就是西方没有也不需要的,还有互联网传播图像对“象形”的汉字的传播就比拼音文字多了一程视觉,因为,汉字是图形而拼音文字不是

再比如西方社会“有神”,所以,哲学在西方社会作用跟在中国的角色也有不同,因为,中国“没神”,哲学在中国还需要起到“神学”在西方社会的相应效果,而“神”和宗教都是“向下说”的,因此,这也跟上面说的哲学回到普通日常语言一致

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希腊也没出现科学,特别是考虑到希腊也是西方民主的祖宗,因此,注重政治或喜欢体制的人们应该看到希腊还有民主制度的优势,所以,可以说希腊人最有资格问为什么现代科学没在希腊产生

0124.1薛定谔的猫

那是1935年,量子力学还算是初期,也可以说是不确定性物理的初期,因为,以往的物理一直是确定性的,所以,甚至是不确定性科学的开始,后来有量子化学和量子生物学嘛

量子力学初期,各种问题很多,很多人接受起来有困难,比如爱因斯坦等等,薛定谔就想出了他的猫质疑

薛定谔的猫是一个思想实验,也就是想象的实验,想象的实验一般没法实际做,或用不着实际做,好在薛定谔的这个不长,我抄“维基百科”的在这里

“实验者甚至可以设置出相当荒谬的案例来。把一只猫关在一个铁盒子里,并且装置以下仪器(注意必须确保这仪器不被盒子里的猫抓坏):一台盖革计数器,加入少量放射性物质,特别少量,以至于在一小时内,这个放射性物质至少有一个原子衰变的概率为50%,它没有任何原子衰变的概率也同样为50%;假若衰变事件发生了,则盖革计数管会放电,通过继电器启动一个榔头,榔头会打破装有氰化氢的烧瓶。经过一小时以后,假若没有发生衰变事件,则猫仍旧存活;否则发生衰变,这套机构被触发,氰化氢挥发,导致猫随即死亡。用以描述整个事件的波函数竟然表达出了活猫与死猫各半纠合在一起的状态。”

0124.1.1解释一下薛定谔的猫

先解释一下这里为什么要用“特别少量”的放射性物质,因为,多了就会有很多原子衰变,就会几乎不断的有原子衰变,这个实验也就不好做了

大家都知道,原子很小,几百万个原子也没多少,比如2百万个碘131原子,理论上,8天就会发生1百万次衰变,所以,安排“在一小时内,这个放射性物质至少有一个原子衰变的概率为50%,它没有任何原子衰变的概率也同样为50%”还是有困难的

比如碘131的半衰期是8天,如果“特别少量”的碘131,比如说在盖革计数器里放了2个碘131原子,理论上,8天就会发生1次衰变,也就是盖革计数器里只剩一个碘131原子了,如果放了4个,8天就会发生2次衰变,等等,所以,如果用碘131做薛定谔的猫实验,用“一小时”的时间尺度,那个“少量”就是几百个碘131原子了,因为8天也就几百个小时,按照今天的技术,拿几百个原子还是有困难的

因为,原子衰变就是原来的原子形式没了,所以,薛定谔想到用猫的死活2也是合情合理的,既然用死亡了,我就用死亡类比一下,比如人多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大城市,那就是死人的事情经常发生,相比之下一个小村庄或一般的家庭,死人的事情就不经常发生,这里的“经常”用同样的程度标准,比如“在一小时内”

0124.1.2简化版薛定谔的猫

这里,我给大家两个简化版薛定谔的猫

一,把猫取出来,一小时后,看烧瓶破了没有,因为,烧瓶是否破了跟猫的死活是一回事儿,而且,因为没用猫,氰化氢也就不需要了,实验更便宜、安全、环保

这样一来薛定谔的猫就没有猫了,而是薛定谔的瓶了,因为,瓶不会破,所以,瓶的破与不破更好玩一点,毕竟猫自己也会死嘛

二,把所有东西都取出来,包括少量放射性物质,只留下猫,也就是铁盒子里没有别的东西,只有猫,一小时后,同样可以问猫的死活

因为,无论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也不管有没有氰化氢的烧瓶,猫的死活依然是不确定的,毕竟,按照今天的技术,生命本来就是不确定的,有没有那些东西都一样,只不过一小时内,实验用的猫的死活的概率就未必是一半一半了,一个月或一年就是一半一半了,可能虽然,也可以选一只一小时内死活概率是一半一半的猫

0124.1.3薛定谔的猫的推论

我还是抄“维基百科”的在这里

“类似这典型案例的众多案例里,原本只局限于原子领域的不明确性被以一种巧妙的机制变为宏观不明确性,只有通过打开这个箱子来直接观察才能解除这样的不明确性。它使得我们难以如此天真地接受采用这种笼统的模型来正确代表实体的量子特性。就其本身的意义而言,它不会蕴含任何不清楚或矛盾的涵义。但是,在一张摇晃或失焦的图片与云堆雾层的快照之间,实则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薛定谔从原子领域和“宏观” 的对比看他的猫实验,大家不能完全看懂也没关系,只要注意到原子领域是“微观”的就可以了

今天,按照今天的技术,“微观”的技术限制就是像拿一只猫那样拿一个原子还有困难,因此,我们只能“一堆”原子一起看

0124.1.4我对薛定谔的猫的感想

我用“整体”和“个体”解释一下,“整体”就是很多“个体”一起,薛定谔的猫的实验里,一只猫“个体”,“少量”放射性虽然“少量”比较一只猫还是“整体”

猫,可以拿一只,可以判断这只猫的生和死

原子,就是实验用的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按照今天的技术拿一个原子还有困难,即便拿到一个原子也不能像看一只猫那样仔细看细节,因此,还不可以判断一个原子的衰变

所以,我们对原子有一个假设,那就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都一样

按照今天的理论,或故事,宇宙的产生,也就是原子的产生,是“大爆炸”的故事,不仅“大爆炸”以后一切产生了,“大爆炸”还是一个瞬间,也就是“大爆炸”早就结束了

如果用人的死亡类比原子衰变,熟悉保险的人们都知道,人的死活其实也是不确定的,人寿保险的原理或基础就是整体的看人,那就是“生命表”,英文是“life table”

如果,一群人的“生命表”好比这群人的“半衰期”,跟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差不多,年龄、健康状态、职业和生活方式等等相似的一群人的“半衰期”也是稳定的

因为,猫比较大,算是“宏观”,可以看单个猫,甚至解剖猫,看猫的器官,所以,人们看猫,往往是看个体,也就是我们看个体猫的时候多于看整体猫的时候

因为,原子比较小,算是“微观”,还不可以看单个原子,至少不可以像看单个猫那样看单个原子的细节,所以,人们看原子,往往是看整体,也就是很多原子一起看,我们看原子集体的时候多于看个体的时候

所以,为了同样的目的,薛定谔的这个猫实验可以简化,比如不用猫也不用毒气只用空瓶子,或只用猫

0124.1.5从薛定谔的猫想到的[/B]

那么,如果,有一天,人们也可以像看单个猫那样单个原子了,也许,我们就知道原子也跟像猫,一窝猫也有不同,就像人,双胞胎也有不同,同样元素的原子也是不同的,虽然我们今天的技术还不能区分它们

所以,同样元素的原子不都是完全相同的,当然了,同样元素的原子的(我们已知的)各种粒子的数量是相同的,好比人都有五官和四肢那样

具体到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距离比较远的同样元素的“半衰期”就可能不同,比如不同星系的同样的元素

按照“大爆炸”的故事,因为,原子是 “大爆炸”时产生的,但是,产生它们的环境也还是不同的,虽然,“大爆炸”时的宇宙的半径不大,可是,“大爆炸”内部的不同位置的环境还可能是差别巨大的

比如,今天的宇宙中的不同的星系就应该是在“大爆炸”内部不同的位置产生的

关键词(Tags): #中国人#大声说话#西方人#小声说话通宝推:聂盘,说几句,
家园 沙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