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生物演化的各个层次和协同演化 -- 十二级

共:💬7 🌺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生物演化的各个层次和协同演化

对于生物的自然演化,有一个基本的观察事实,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那就是在生物演化的历史上,生物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进化现象。任何的演化模型,都应该考虑进化史,假如与进化现象冲突,那就有必要进行协调或是抛弃。

一般生物的结构层次,从低到高,是从分子层面(即蛋白质,核算,糖,脂肪等),然后是细胞层面,到组织层面,器官层面,系统层面,个体层面,以及物种层面,对大部分高等的真核生物来说,还有细胞器层面。

假如认定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那就可以认定,同样有这么多的演化层面,也就是分子层面,细胞器层面(也可认为是原核细胞层面),真核细胞层面,组织层面,器官层面,系统层面,个体层面,以及物种层面。

而整个演化的形式,不应该被认为是单体的演化,而应该认为主要是一种协同的演化。协同演化,如其字面意思,就是一个生命单位,其演化,并不是独立单独进行的,而是与其他部分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做一副大致的进化图像,就是在生命的最早阶段,只有各种生命大分子,这些分子以各种机制连接断裂,转化形态,互相作用着,而当磷脂双分子层将其他大分子包在一个封闭空间里,让这些大分子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进行稳定的协同演化时,生命的历程也就开始。就之前的阶段,通常并不认为其为生命,而只是视为分子演化的阶段。(注1)

所以生物在产生之初,就是一个复杂系统,而不是一个单体,分子的协同演化,引起了原核细胞的演化,而细胞器的协同演化,引起了真核细胞的演化,真核细胞的协同演化,则引起了组织的演化,以此类推,最后到物种的演化,而最新最高级的,则可认为是文明的演化,不过这往往归入社会学层面,一般不在生物学中讨论。

协同演化最可区别的,就是单体演化,演化并不是在某个单体上单独进行的,而是在系统中的许多单位上同时进行的,比如甲单位发生了向A方向的演化,这会给乙单位一个向B方向演化的激励——也就是正激励,同时乙单位向B方向的演化,又会给甲单位一个向A方向演化的正激励——这也就是一个正反馈,在这种互相的正反馈下,甲乙两单位,都会更积极的向着A和B方向演化。当然,这是正反馈的情况,也可能出现负反馈的情况,比如丙单位会受到甲向A演化的激励,向C演化,但在丙向C演化的同时,会给予甲一个负反馈,阻止其继续向A方向演化,最终达到一个平衡。

真实的情况,当然会比上述的简单例子要更为复杂,但原理却可以是相似的,协同演化的机制,在于互相的正负反馈机制,这是根本不同于简单的单体演化模型,单体演化是将一个单位,置于一个环境背景下,环境仅仅是演化的背景,给予演化单位以刺激和约束,环境本身大体上被认为,相对于演化的个体是不变的——至少其变化的时间尺度是相差很大的。而在系统性的协同演化下,所谓的环境,本身就可能是高一级的单位,环境本身也是由协同演化的单位所组成,随着协同演化的进行,环境本身,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时间尺度上,与下级演化单位,其实是一致的。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与上述演化层次所平行的,还有一个生态圈演化的概念,这也是一个系统协同演化的过程,而且从广义的层面来看,其实可以将各个演化层次,都看作某种类型的生态圈系统。但一般情况下,还是将除上述特定演化层次以外的系统演化,看作是生态圈演化,也就是生态圈是个更广泛意义的生命系统,狭义上通常排除各种生物系统。

从协同演化的观念,可以自然的得出一个结论,即通常意义上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一般是不起主要作用的,也就是在生命演化的过程中,基于背景环境的自然选择,不起主导作用。

这里先要明确一点,就是传统上的自然选择,是反多样性的,生态圈呈现出多样性,是一个基本特征。但就传统的自然选择观念,生态圈应该是向着单一性方向发展的,就是任何一种生物,若是取得了优势地位,就会不断地侵蚀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最后完全的占领所有的生存空间,即使考虑到食物链的关系,有能量消费层次的存在,那也只需要几种生物就足够了。也就是每一个生态圈,在经过充分竞争后,每个消费层次最终只会有一个优势物种存活下来,其他的物种,都会在竞争下消亡。即使不是这种绝对的情况,物种也应该在自然选择下,被淘汰的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而这明显是不符合观察事实的。

为了弥补这种冲突,有许多人提出过许多方案,比如中性学说(认为物种变异的速度,可以抵消自然选择的压力,从而保持甚至增进多样性),或者是环境多样性所导致的生态多样性(这也是达尔文所选择的最初方案)。这里并不想做太多争论,只是需要指出,就中性学说来说,其实就是在否定自然选择在多样性里面的作用,本质上就是说,在多样性里,自然选择不起作用。而对于环境多样性引起物种多样性的看法,这里存在的观点,就是单调的环境,确实会导致多样性的消亡,物种的多样性,是由环境多样性引起的。认为环境变迁,是物种演化的基本动力,以及复杂的环境,导致复杂的生物。这里需要指出两点,一是在生命演化历史上,环境剧烈变化的时期,往往是物种大规模灭绝的时期,而环境稳定的时期,往往是物种爆发,多样性增加的时期;二是生态多样性,主要依赖的其实是物质和能量的供应,就地球陆地上来说,就是阳光和水的供应,就海洋里来说,则是阳光和矿物的供应,这两者分别对应热带雨林环境和热带浅海环境,这两种环境,都是生态圈极其复杂,物种极其丰富的环境,至于把其他的环境,比如把极低环境,高山环境,沙漠环境,大洋环境等等,这些极端环境的物种数量,加起来都远比不上上述两种环境之一。物种多样性并不依赖于环境的多样性,而看起来更依赖于生态圈的物质能量供应,或者说供养能力,能供养更多生物的,也就有更大的物种多样性,而跟环境多样性,基本没有相关性。生物越多,多样性也就越大。

所以倒不如换一种思路,就是自然选择其实根本就不起主导作用,而代之以协同演化下的另一种选择,可以命名为协同选择。协同选择在机制上,比起单体演化的自然选择,要更加复杂,就是需要一个信号机制,协同演化本来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结果,协同选择,自然也就需要一个相互作用的机制。比如甲单位和乙单位分别向着A和B方向演化,他们之间,必须要有一种信号联络机制,能够进行互相的正负反馈,进行协同的演化。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绝对排斥单体的自身演化,假如单体自身的某种演化,由于缺乏信号,无法产生与其他单位的信号激励,就可以视这种演化为中性演化,也就是不会被选择,或选择性很弱。中性演化跟中性学说里的中性变异很类似,就是都不受选择的影响,是一种内生的演化,实际只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约束,就是向着多态化方向演化。

而协同演化的表现特性,一是单位会向着多能型,或者更确切的说,多信号响应能力演化,会有着越来越多的信号响应机制,来回应其他单位的演化特性,因为许多正向反馈机制,会进一步激励演化,而负反馈机制,仅仅是给予限制,并达到某种平衡,而并不会完全消灭某种机制。同时,单位之间也会避免互相的竞争,而会增强合作,因为负反馈会抑制竞争,而正反馈会激励合作,实际竞争就是一种负反馈,合作就是一种正反馈。

总体上,就会形成单位潜在的多能性,以及表观上的分化合作机制,也就能产生生物多样性,以及适应性的进化。这就是协同选择的效应:自然的得出生物多样性,并指出,生物的适应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不是生物天然的能力,以及生物的适应性并不天然的提高生物的生存能力,也可能相反。

当然,一些信仰自然选择的人,可能无法接受这一新观念,而会将其视作自然选择的某种修正性观念,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信仰这种东西是很难说得清的。你硬要将其视作某种自然选择,比方说生物微环境,也视作某种自然,也不是不可以,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名字的差别。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选择协同选择来代替自然选择这个词,基本的原因,是因为这个词喻示着这种选择,是一种互相主动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的选择,而且符合协同演化的概念。

从演化图像来说,无论是达尔文早期的个体演化,还是后来现代进化论的种群演化,都是一种过于片面的观点。应该认为演化是在所有层面上同时进行的,而在协同演化机制上,各层面又有互相的交流,但各级层面之间,又不是必然联动的,某一层面的保守性,未必意味上级或下级层面的保守性,这可以用中性演化来理解,也就是某一层面协同选择较弱,以致没有多少可观察的演化现象。不过在现实中,保守性常常是由较强的协同演化产生的,也就是很强的负反馈性,来阻止其他较弱的正反馈协同演化,从而产生保守性态。

这里可以类比于“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进化模型,做一个协同演化的模型,主要是我以为,这样更易于理解。中性演化,可以类比于变异,这是一种自发性的演化,假如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在理想状态下,就是只受热力学定律的约束,最终应该会演化形成一种钟形分布,也就是正态分布(注2),这形成了选择的基础,而当信号机制建立之后,正负反馈的协同选择,开始起作用了,生物系统,就开始向着选择的方向演化了。这实际是一种平衡态的变化,向着新的平衡态变化,不过整个过程却都是非平衡的。注意,这种演化是在所有层面上同时进行的,既不仅仅是个体,也不仅仅是种群。而遗传则是来自生物系统的封闭性,封闭性导致了稳定性,也就产生了遗传现象,所以生态圈虽然可以被视作一个更广义的生命系统,但不可以被视为某种广义生物,因为生态圈不具有封闭性,也就是不具有遗传性,即使是看起来很开放的种群,也需要生殖隔离来保持封闭性,从而产生稳定的遗传性。

最后再说一点,根据分子演化的原则,遗传学上面的中心法则必然错误,所谓的中心法则,是说遗传信息是单向流动的,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而没有反向的信息流动。但据协同演化的原则来说,信息的流动,正负反馈的刺激,必然是双向的。任何一个系统,若不接受外来的信息刺激,最终只会经由中性演化,到达热力学的平衡态,然后再也不会变化了。所以DNA真的不接受任何其他分子的信号,最终只会演化成一团无关紧要的东西,而这与其在遗传机制中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符的。

当然,中心法则已经被实验破解了,所以这倒不是个问题了,这里要强调的是,中心法则应该是普遍不成立的,信息的双向交流和刺激,应该是普遍的,DNA必须要有有效的机制,来接受其他分子的信息,不然,若只是内部演化,最终只会死去。除非你相信真的有个智能的上帝,在为我们设计遗传分子,不然DNA必须要能从其他分子获得信息,来指导自身的演化。

注1:实际据现在的研究,早期的生命未必有磷脂双分子层形成的细胞膜,而很可能是在一些自然形成的密闭小腔里产生的,一些早期的沙孔形成了早期原始细胞的封闭外形,原始细胞是在这些天然细胞壳下先行进化,随后才产生生物质的细胞膜,然后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注2:现在有许多的研究发现,许多自然的概率分布,并非是正态分布,这在让人意外的同时,也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不过无论是什么分布,这是一个数学问题,而不是生物问题,所以并没影响讨论的基础,总之是一个概率分布,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通宝推:东方白,鸿乾,
家园 概率分布就是生物问题,怎么估算分布才是数学问题

举例说,正态分布,说明概率产生的原因是许多小因素共同作用,这个就有明确的生物意义。如果不是正态分布了,很可能就预示有某些大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更有意义了。

你写得非常有趣。特别是必须要有相互作用和信息传递,对我很有启发。

家园 “生态圈应该是向着单一性方向发展的”,此处和事实不符呀

前面你还说:

比如甲单位发生了向A方向的演化,这会给乙单位一个向B方向演化的激励——也就是正激励,同时乙单位向B方向的演化,又会给甲单位一个向A方向演化的正激励

所谓“一鸡死一鸡鸣”,“东方不亮西方亮”,如果像你说的那样:

即使考虑到食物链的关系,有能量消费层次的存在,那也只需要几种生物就足够了

那万一来个意外事件,比如来一病毒,前几天看报道说未来我们可能吃不到现在这种香蕉了,一种真菌啥的感染传播很厉害,目前无药可治。还说早些年那更好吃的香蕉就这么被另一种真菌给干掉了

出现这种情况,把最底层那一种生物消灭了,整个生物圈不都全灭了?这显然不是鲁棒的实现,多样性是生物演化的必然,除了北极等生态极度脆弱的地方(即使那里也不是就几种生物),全球各地生物都是多样的

家园 我没说生态圈该向着单一方向发展啊

我只是说自然选择是反多样性的,所以要接受自然选择,就需要协调自然选择和多样性之间的冲突。

家园 呵呵,这就是个概念问题

可能我倾向于把这当作数学问题吧,因为影响分布的因素,未必是纯生物的,也可能是纯物理,也可能是纯数学的,不过这也没大关系,并不影响讨论基础。

家园 我引用的那句确实是你反对的观点,开始我理解有误

可你这句:自然选择是反多样性的

我觉得也有问题呀:自然选择并不是一个固定网眼的筛子,这个筛子变化是很迅速的

比如有一天某个筛子设置的条件是把1.75到1.60得都灭了,

过一段把1.55到1.40的又都灭了

结果剩下的要么特高超过1.75,要么特矮小于1.40,要么在1.55到1.60之间

这个结果就已经产生了多样性呀

自然选择就好比当年日本人当年的铁壁合围,左一道包围圈右一道包围圈,一层层过筛子,被筛选对象各出奇招四面突围,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最后自然就实现多样性了

你这里还需要啥特殊协调信号,平白多出来的实体

后面的实话说有点看不懂了

本来猎豹作为瞪羚的背景环境,瞪羚演化得越跑越快;

瞪羚作为猎豹的背景环境,猎豹也演化得越跑越快;

这个过程很直白很易懂,你非要再说信号啥的,反而弄糊涂我了

家园 中心法则现在也是包括RNA到DNA的

叫反转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