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共:💬517 🌺6785 🌵13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家园 没有人不需要证明

老毛也一样。我认为老毛是正反都证明了的。假医生多,推不出所有的医生都是假医生。

好些人认为“人民”就是神圣的,就是正确的,这违反了矛盾论,辩证法。人民同样是忘恩负义的,目光短浅的,自私自利的,好逸恶劳的。有钱了吸点鸦片是不是人民的选择?没有人强制任命吸鸦片,人民自愿选择了吸鸦片,林则徐是不是反人民,反社会?共产党禁止吸鸦片,是不是反人民?人民喜欢分地;老毛是不是反人民?

要说老毛有什么缺点,我觉得就是老毛把“人民”弄得太神圣了,老是讲“人民万岁”,“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没有指出人民也有反动的一面。那些反对老毛的人,实际上依靠的概念就是他一直塑造的“人民是神圣的”这个概念。他把绝境中的中国人给带了出来,确实也依靠了人民的力量,对人民的力量有深刻体会,所以他有这些概念。但是我们普通人呢?“人民”也要意识到,没有英雄,我们就会很困难,甚至有可能什么也不是。

通宝推:高中三年,我还有事,老老狐狸,
家园 底层人的发声,好像永远都是过去时

甚至是被替代,比如“某某眼中的某某某”。。。

家园 【商榷】以前是社办和村办企业

县级企业往往是地方国营。乡镇企业的名字出现已经是小平撤销人民公社之后的事情了。

70年代无论江苏和浙江都是鼓励建设村办企业的,我们村就2个村办企业。在我们公社也仅仅是中等。 苏中在整个江苏也是中等,落后于苏南浙北温州和宁波等地。

村办企业不能说是资本主义路线,因为本身集体所有,其次是按劳分配。公社干部一般不愿意调下来到村办企业,但是非常愿意挂职下来蹲点,既能拿到较高的工资和补贴,又有业绩能提升。

改开有的政策有利于工业发展,有的政策不利于政策发展,比如解散集体,导致农机及其配件企业--大部分都是乡镇企业濒临破产,解散集体,也让乡镇企业失去了最初的孵化器。能到今天这个样子,是出乎小平以及任何人预测的。 没有人敢说到当时帮人组装能发展自己的工业。乱哄哄的改开能成功,社会主义的有机生长为什么不能成功?

人是直觉的产物,往往高估短期的影响,低估长期指数增长的影响。改开后的今天用实际购买力衡量生产力增长, 发展速度低于毛时代的30年。

通宝推:阴霾信仰,高中三年,金色阳光,达雅,五磊山,老老狐狸,
家园 我这个当事人还在呢

按你的说法是改开毁了乡镇企业的催化剂?我来问你乡镇企业大发展是什么年代?

家园 是该定义,否则鸡同鸭讲

没意义

家园 还是可以交流的,人与人不同,给旁观者提供参考,也是有价值

能否正面回答: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毛时代碾压邓时代

前两年,俄罗斯有个评选历史上最伟大英雄的投票,很有意思,可能河里有介绍。

我有个基本观点: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数据、人口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下降数据、发电量和一次性能源平均增速、入学率和升学率提高数据、粗钢水泥三酸两碱粮食产量增速、铁路公路长度和货运周转量增速等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毛时代碾压邓时代,这还不算建立了独立的国防,在国际上成为有重要影响的独立一极

老兄也好,豪哥也好,始终不愿正面回答:是or否。

这一点,我完全能理解。

观点之争倒好办,但很多时候已经三观之争了。你驳倒我的观点,很可能连我构建观点的世界观、价值观都要一起颠覆,咋办?

豪哥的江湖:回达很明确:是

然后再加上我的基本观点:

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继续前进,到今天已经成为两极之一……目前的中国很多数据已经强大得刺眼了。。。。

到这里有点担心,感觉会被人拿领导贪污腐败反击,然后我再用文革批斗没人性反击,然后再转一圈回来。。。。

让领导先走:叹!既然点名了,想躲也躲不掉

只好来试答一下了(楼已经搭得分不清层次了)

清初中期的人口增长远超明末。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為1億5千萬。明末清初,因為流寇擾亂、清兵入塞、入關戰爭與三藩之亂的關係造成人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而飢饉、瘟疫使得中國人口又一次的急速下降,跌幅估計可達40%(至6000萬)。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清廷平定三藩之亂並佔領臺灣,經過康雍乾盛世獲得長期的休養生息,人口得以迅速增加。清初人口數量未明確,估算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後,人口增長到1億;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超過1億。到乾隆時期,全國人口正式突破2億,到鴉片戰爭前夕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又猛增到4億。

承平年代与战乱年代相比,许多指标都完全不可比。当然,能使天下承平,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但是,不能说人口快速恢复是因为清朝有什么了不起的先进性,它还是封建王朝(只是回顾历史的一幕,没有别的意思)。从封建皇朝社会,经过50年民国乱局,一举跨进社会主义,这个进步之大更是过去无可比拟的。

刚建国49年时人口寿命是35岁,那时半个世纪(甚至可以说百年)的大乱刚刚平息,青霉素还不好找。后来,到1981年平均寿命是68岁,前30年增长了33岁。而你的意思几乎就是:邓及其后面的领导们没能在今天把寿命再提高33岁(到101岁)以上,那么,后30年就不如前30年。(不是吗?如果不是,请原谅)(不是否定前30年的成就。发生了大饥荒死了好多人,搞文革胡闹一场,没有再天下大乱,这是主席非凡的本事。回顾76年主席去世前后的乱局,这也多少辛亏有了邓)。

2015年平均寿命已经76岁了。这以后,无论多么英明的领导,再花30年时间估计也不可能再提高哪怕10岁,提高幅度要超过前30年是断然不可能了。永远也不可能了。

这本来是很简单的道理。

老老狐狸:图里还可以加上印度、新加坡啥的,比较一下曲线

点看全图

家园 小时候都玩过民兵的轻机枪

标题党,妥妥滴,看看花花能多几多吗

其实上篇是正文

家园 不必屏蔽。。对方与己不同,恰好可以去统战说服。。。

即使统战说服不了对方,摆出资料和推论,周围吃瓜群众也看着也长见识。。。

对方也肯定是一分为二的,他有优点的,我没有的,也正好可以学他几招。

通宝推:豪哥的江湖,老老狐狸,
家园 这个旧书网,相当了得,有些资料想都想不到的。
家园 【再商榷】改开后实际购买力低于毛时代的30年

想不到陈王也是大内斗省的啊,俺这个右派也攀攀老乡,内斗内斗,呵呵。

“人是直觉的产物”,你是指人是直觉动物吧?确实,这点我又支持又不太支持。

江浙的乡镇企业随着人民公社解体而濒临破产,这是你的直觉?可是,从我周边乡镇企业走过来的道路来看,似乎没有这样特别的浪潮。当然,乡镇企业由于基础较差和能否适应市场,经常有不景气的,注意那个时候是没有破产的概念的,有些厂办不下去了,要么歇业等市场有订单再开工,要么就这样破败下去。厂里的工人本来就是农民,回家种地或歇着就行,不可能什么失业救济的。

为什么人民公社解体没有波及乡镇企业?我不是专家,我只能从我的角度分析,一是乡镇企业并不是集体决定的,是“能人经济”,基本上是生产队和大队干部这层中的能人干起来的,离开了“能人”分企业没用。二是乡镇企业确实很多是利用集体的资金办起来的,但企业和生产队分家确实不一样,生产队很多生产资料是农业合作社时带进来的,是有原主的,要分家自然原主人有强烈的占有欲,我在西西河里曾经说过我一个同学的父亲曾经因为分家抢生产队的农具被判刑的事。另外,那时大农具象拖拉机此类不太多,很多生产资料独家都可用,所以集体解散在生产队、大队这一层面上没有太大困难。但乡镇企业不一样了,工业不象种地,一个锄头,一头牛就可用,分一台机器回家有啥意义?把企业的流动资金分光了,厂里管理者,工人(一般也是附近农民)能干吗?至于生产队分家时乡镇企业如何办的,我缺少调查研究,我不能信口,但我知道的是国家、地方政府没有出分厂的政策,在我家乡并没有出现乡镇企业破产浪潮,相反,我的直觉是那时江浙的乡镇企业已经引起国家的注意了,应该进入作为正面事例推进的阶段。

再来说说我关于前30年实际购买力的“直觉”,就象在上一篇中所说,我是文革中懂事成长的,这十年实际购买力我“直觉”处于停滞阶段,这是好事,不知我理解正确否,实际购买力是指货币的价值,文革中物价基本稳定,文革前一元钱买的东西到文革结束时能买的东西应该相差不大,陈王你的意思是后三十年物价狂飚,引起的购买力下降,所以产生你的结论。

坦率说,如果这种结论,陈王你看问题太片面,购买力是一回事,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另一回事。如果收入的增长幅度超过购买力的下降,生活水平还是可以提高的。

我们分析一下,文革十年实际购买力没有太大变化,但收入变化也不大,收入分成个人收入及就业人数。文革十年,虽然有少数招工,但主要政策是上山下乡,新增就业有限。工资也基本不增,所以这十年生活改善非常有限,与我个人的直觉也十分吻合。

改开后,虽然价格放开,有阶段物价也飚升,但收入增长也很快,另外,最重要的是就业充分,不但基本解决城市就业,带动了近5亿农民的就业,这种生活水平的提高岂是一句实际购买力就能证明的?

我刨去了前30年中的后10年,前20年我确实没有“直觉”,但我也可以简单说一说。我如果是1940年左右出生的人,可能就会有陈王你的结论,为什么?因为到解放时,他的生活很可能在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后和平环境,生活可能天翻地覆改变,后面的改变不会有这种感觉。我用一个指标来说明问题,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GDP增长,我记得1950年以后几年的GDP增长是报复性增长,即使有抗美援朝,好象增长率也有20-30%,这是因为8年抗战(哦现在要算14年了)和三年解放战争对经济的摧残,因此从49年算起未必科学,如果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你的结论就未必成立。另外,前二十年GDP增长是打鸡血的,既有57还是58年的20%增长,又有61还是62年-20%的增长,这种波动对老百姓生活绝对不是好事。反观后三十年,虽然也有8平方后较低的增长,但都是正增长,相比前二十年要好得多。当然,我个人是认可土共搞经济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

我这个右派的观点是土共总体上还是一体发展的,过程有波折,领导人所处时代所处环境不同,无论毛邓江胡习,都有缺点,都有优点,西西河一批人把毛邓对立起来,要么无知,要么有意。准备再被封一次吧

通宝推:普鲁托,
家园 只谈gdp。

陈王说的应当是实际增速。

这里只说说gdp:

一个简化的模型:从经济结构谈GDP追赶之路

中国在85年前是采用MPS统计体系,不统计GDP/GNP

我用53-01工业总产值和GDP平减系数算过

家园 有一点貌似可知

如果搞普选,薄三将完胜习大,所以中国最支持普选的应该是薄派。

不可知论思想要不得呀

家园 注意,我文中只说重要因素,不是唯一因素
家园 实话实说,老兄这洋洋洒洒的1600字,本狐没看明白

“实际购买力”,还是“实际生活水平”,还是“gdp实际增长”,您的表述我没搞清,我的回复只是针对您这段:

我用一个指标来说明问题,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GDP增长,我记得1950年以后几年的GDP增长是报复性增长,即使有抗美援朝,好象增长率也有20-30%,这是因为8年抗战(哦现在要算14年了)和三年解放战争对经济的摧残,因此从49年算起未必科学,如果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你的结论就未必成立。

我想表达的意思如下:

1、中国在85年前是采用MPS统计体系,不统计GDP/GNP,现在统计资料上公布的的85年前的GDP/GNP是后来估算的结果,一些专家认为,三十多年前GDP水平的低估使得三十多年来的GDP的增长率被夸大了。所以,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您直接比较前后三十年的GDP增长数据,可能不合适;

2、由于经济结构变化,简单比较前后30年GDP增长数据是不妥的。在排除统计误差的情况下,即便前30年工业、农业、服务业(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后30年,也可能出现前30年GDP增速低于后30年。

3、我用1953-2001工业总产值和GDP平减系数算过(注意,是53年起。50-52是战后恢复期,主要工农业产品增速非常快,到52年就基本上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了,53年开始一五计划。由于统计体系变化,统计信息里未公布2002年以后的工业产值数据),53-78的工业产值实际年均增速9.54%,79-2001的工业产值实际年均增速8.22%。因为没有2001年后的工业产值数据,所以没做计算,但从入世后的实际情况看,02-08,应当远远高于79-01。

还是前面提到过的观点:

从84年完成公社撤销、开始城市改革到入世,这段时期实际经济发展速度,既比不上此前,也比不上此后。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数据、人口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下降数据、发电量和一次性能源平均增速、入学率和升学率提高数据、粗钢水泥三酸两碱粮食产量增速、铁路公路长度和货运周转量增速等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毛时代碾压邓时代,这还不算建立了独立的国防,在国际上成为有重要影响的独立一极

通宝推:老阿,五磊山,高中三年,苏仙岭,陈王奋起,桥上,脊梁硬,
家园 文革时期真的“招工少数”么?

您说“文革十年,虽然有少数招工,但主要政策是上山下乡,新增就业有限。工资也基本不增,所以这十年生活改善非常有限”,

但是看最基本的“中国历年职工人数统计”,文革前,当以1960年为最高值,全国职工人数5969万人,其中国有职工5044万人(另有城镇集体职工925万人),直接导致三年困难时期养不起这么多吃皇粮的,被迫大规模减少职工人数,返回农村人口以千万计。

然后1966年全国职工人数5198万人,其中国有职工3934万人,还是不如1960年,但70年就已经全国职工人数6216万人,其中国有职工4792万人,可见全国总职工人数已经超过60年,而71年的国有职工5318万人,也超过60年的最高值。

到文革结束时的76年,全国职工人数达到8673万人,其中国有职工6860万人

可见文革十年,职工人数增长了近三千五百万人,而同时期的知青下乡人数也就是一千几百万人,而且这一千多万下乡的知青中也有几百万人在文革期间以招工的形式返城。几个数字对比,您确信这叫“新增就业有限”?

通宝推:纹石,五磊山,高中三年,阴霾信仰,发了胖的罗密欧,老老狐狸,谷口白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