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经历的改开前后的农村生活 -- 老实农民

共:💬517 🌺6785 🌵13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35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搞工业的,80年代GDP增速低再正常不过了,同时生活水

平提高很快也是千真万确。

政府在80年代是开足马力搞消费品生产的。这是一个180度拐弯。以前是讲究奉献,讲究吃苦。经济术语就是高积累。

文革结束后大力发展轻工业。当时半月谈有很多文章写为什么要从偏重工改为偏轻工。基本上就是说:

1,发展速度快,需要资金少。做衬衣比炼钢容易多了。

2,能直接满足群众需要,还能搞外汇。这外汇当时是天大的事。

有名的电视大跃进就是这个时期的事。老邓认准了大家喜欢彩电后后动作是很坚定的,78年刚上台就

“决定从日本引进成套技术建设陕西咸阳彩色显像管厂(4400厂,后来的彩虹集团)。随后,国家又批准从日本引进三条彩电生产线,分别安装在北京电视机厂、天津无线电厂和上海电视一厂,并先后于1981—1982年投产。至此,通过技术引进发展彩电工业的政策逐渐形成。”

以前哪里会把外汇花在消费品生产上!!!都是鼓足革命干劲克服困难来着。于是呼:

“在巨大市场需求和较高利润的诱使下,全国各地在1980—1985年期间迅速引进了112条彩电整机生产线(另有15条黑白电视机生产线),生产出50多个品牌,但其中由中央政府审批的只有6条线。”

还记得当年的电视机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吗?到90年代初都逐渐消失了。因为需求可以满足了。

这些以前看来“没有必要”的消费品都是80年代大批上市的。

80年代中还要特批可口可乐内销,到了89年就大规模建厂供应大陆地区了。这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冰激凌工业在80年代还是些冰棒之类的低档货,90年代初已经和世界水平看齐了。

80年代是全面从重转轻的年代。积累率低,外贸还没打开局面,所以投资率也低。再加上全面砍军品订单,总GDP增长率未必高。但是生产全面向消费品倾斜,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到90年代初街上已经有很多“面的”了。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以前能骑自行车已经是牛得不行了。

80年代也是家庭电器的第一个高潮:

1983年洗衣机产量由1978年的400台飙升到365万台,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热潮,大约有40多个厂家先后从洗衣机技术先进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引进技术60多项。

相同的还有冰箱,空调和电话都进入了家庭。大哥大是87年出现的。

总之80年代的消费方式变化是惊人的。同时整体经济没有理顺,浪费很大。

通宝推:一个地址,testjhy,让领导先走,文化体制,老老狐狸,
家园 这篇不错,写出了不同经济模式的不同效果
家园 农业机械化这个中断太可怕了

我之前也问过一些情况。农业机械化在7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发展了。很多村集体已经开始探讨购买拖拉机等大型农用机械了,部分村集体已经开始使用大型农用机械了。但是一声令下,一刀切,所有人做政治表态,村集体解散。田土可以分,一台拖拉机,分给谁?那就只能放着淋雨,最后坏掉。

为什么当年支撑了整个国家建设的东北经济会垮?因为东北的农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集体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是相对不错。网上现在压根不提这个。一说为什么东北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就说因为东北平原多。平原多的地方多了去了,也没见有多少机械化程度高的。根子就在于东北的经济体制最为接近建国前三十年的一些要求,集体化程度高一些。当然,现在东北衰落了,毛病多得很。但是衰落的地方,没有能够良好运作的体制,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衰落究竟是因为他们自己,还是因为别人?

再比如说现在已经变成死老虎的以少生为主要目的的计划生育,其实就是因为农业机械化中断才搞这么大的。

因为农业机械化以后,农业人口大量富余,农村集体经济必然要在乡村大量开展工业建设。随着农村自然发展进入城市化轨道,大量人口就地城市化,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实已经来到了地平线上,准备喷薄而出了。

农村工业化以后,困扰人们多时的人口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因为工业化以后人口发展也会趋于理性,不再疯狂多生。

但是因为这些过程被打断,计生压力很大,而当时的很多执政者都想要突出自己与过去的不同,他们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推行了以少生为主要甚至唯一目标的计划生育。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城市少生现象突出,而农村多生现象突出。这个人口趋势是想干什么?我们建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要离开工业社会、回到农业社会吗?最后还是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政治设计时对农村的限制(也就是城乡二元体制)挽救了计生工作的可怕导向,没有让我们国家走上逆工业化进程。

通宝推:Rusher,高中三年,纳米小洞儿,
家园 半抬杠半反驳

GDP不就是投资、消费、净出口嘛。

生活水平提高快,应该是消费拉动GDP增长啊!

现在的政府不是经常说,要转变GDP增长方式,要从投资驱动型增长改为消费拉动型增长吗?

至少在现在的政府来看,消费拉动GDP的效果未必比投资差,那么当时的政府降低投资比例,增加消费的比例,倒是很符合现在的思路呢。

说起来,这样的话不能得出“80年代GDP增速低再正常不过”的结论啊。

家园 宝推,你这个贴和以前贴过的几十上百条彩电洗衣机生产线

进口,阿里斯顿九兄弟生产线进口、每年上千万吨粮食进口、几百万吨化肥进口、几万十几万辆轿车进口……,同时装备下马、军工停摆、几乎没有新的长大干线铁路通车、长江没有一座新建大桥、多年财政贸易双赤字……,两者是一致的。

凡事都有代价。

84年小平你好,89年慈禧滚蛋。

一声叹息。

通宝推:zen,阴霾信仰,年青是福,发了胖的罗密欧,
家园 今人不知道这都是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

文革的政治大跃进造成了政治上的空前破产,迫切需要在经济上向人民实实在在地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文革对生产关系的破坏又加剧了本来已经趋于极限的原有的经济运营方式和增长模式的进一步硬直化。拐弯是一定的。这时的拐弯甚至不能说是邓多么英明伟大,他透过历史的迷雾指明了拐弯的方向,而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声。谁不顺应这种要求,谁就可能会是tg和共和国的罪人(哪怕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也好)。

如果没有文革的胡闹,也许人民的呼声还没有这么高,即使有这样的呼声也还可以继续无视(有河友谓之曰:人民的反动)。

今天有的年轻人,想当然,轻率的评说古人很傻,诘问为什么不继续走老路。殊不知,也正是因为文革祸害。

通宝推:豪哥的江湖,
家园 因为中国崩溃论很多观点都是对的

只是中国政府善于不断修正以前的错误而已。

78年给农民让利,立刻引起财政紧张。

84年基建信贷失控。

87年价格闯关彻底搞砸。差点亡国。

还有很多类似的。

改开发展经济带来的效益很大程度上消耗在这些探索工作上了。这些探索工作最后在朱镕基手里基本结束。

回头看不喜欢改开初期一点都不奇怪。但是当时是全民一条心要消费,要出国,要走资本主义道路。

全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都这样。苏联也被迫改革开放,只是失败了。

通宝推:文化体制,
家园 不太同意“自然发展工业”这个观点

在这个方面,我是不折不扣的自由市场派,和习总在大我司的表态,高度一致,赫赫。

这个和左派并不冲突,左派的任务是警惕防止市场资本对人的异化,并不是否定经济的规律。

家园 这个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最自豪的地方

我们非常善于应变,较少受教条的约束。

其实,印度人这点上,也很厉害。

家园 自由市场更怕瞎拆

经济体要上一定规模,积累的过程都不容易,自由市场里更是一条血路杀出来的

现在把苹果这样的公司,固定资产全部折价分给所有股份持有者,看看多久才能再生产出iphone来

家园 自由市场就是以市场为导向

比如说,劳动力,资本,都是经济的必要条件,是一定要有的。

但是必要条件有了,不一定能搞出来。橹起了袖子,还有个"往哪儿干“,这个路线问题。我比较认同市场,是能决定这个路线的最有效的机制。

家园 关键是毛周打破了外部对中国的封锁。劳动力转移是很自然的事

邓氏改开破坏了有序的转移和升级,造成了老百姓本不该有的痛苦,留下了各种本不该有的后遗症。

通宝推:年青是福,
家园 你这帖子和狐狸的帖子让我想起两个笑话

非常的贴切。

一个是:社会主义的优点是,解决了很多资本主义不存在的问题。

另一个是:一个女生问男生,你减肥的要诀是什么?男生回答,多吃几顿肉。女生奇怪,这不是越吃越胖吗?男生道,我一个月就那么点生活费,多吃一顿肉我就要挨一天饿,要是我吃几顿海鲜,直接就饿死了。

家园 几十上百条彩电洗衣机生产线针对是内销市场

消费对象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一线,二线到三线的产业工人和靠地域物流首富起来的倒爷,十亿人民九亿商们。家电普及一波流,内部市场活跃,饱和后的下坡路就是原材料价格飞涨引发的通胀,三线和老工业基地因为地域限制和扩产,转型困难被冲垮。对外物流地位优越的长三角,珠三角则由于连接到近乎无限的外部市场, 活下来开始下一步进化。三线,老工业基地和农业萧条不过是一波流通胀的自然后果。

学会从循环角度分析经济,市场饱和->原材料通胀->企业倒闭->政治危机->地缘危机,基本规律近百年没变过,只是每次都有人说服自己觉得这次是不同。

通宝推:年青是福,老老狐狸,
家园 严肃批评一下,供应饱和怎么会引起通胀?

有钱买不到东西才会涨价引起通胀。供应饱和是通缩的节奏。

比如说北上广学区房一房难求,所以才涨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35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