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雄安新城的如意算盘 -- 海峰

共:💬249 🌺1494 🌵1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家园 学区房入学有顺位

顺位是摆在台面上的。只听说过按顺位调剂的,没有听说有被家长的“阶层”卡掉的。

你要是有更详细的案例,不妨明说。

家园 化解非首都功能,也就中科院最好弄

其次高校好骗一点,中央不动,央企领导傻呆雄安?想都别想。

那些投资人呆哪不是呆,为啥北京这么多,不就是图首都功能全人多资源多么

平地抠饼,还舍不得下本,难呀!

家园 打击地蟾党跟降房价不划等号

打击地蟾党跟降房价不划等号

跟雄安新区竞争的什么北戴河、滨海新区、曹妃甸还有名校某某校区等处地蟾党更深度套牢就够了

另外收房产税时,表面价格基数越高越好玩

家园 雄安一纸规划

有点像当年的“股票认购证”,你冲不冲进去?你不冲有人冲。

雄安其实与当年的大哥(深圳)二哥(浦东),有本质不同。一,这是真正的国家兜底项目。二,深圳和浦东,都是从零开始白手起家,造了厂房再寻找订单,当然当时国际大环境好,在扶持中国的产能增长;而北京将迁出的单位,都是有现成业务量的,迁出居民的就业岗位已经有了,只是搬个位置。

但这个“搬”,被赶走的人们不是被逼急了去逃荒,所以谁走谁不走,太难摆平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走的人有明显好处。要用好处吸引人,就要花钱去烫平。

这事的本质,就是能坚持“烫平”多久,天津也搞过新区,现在呢?

家园 很好。

既然您对这套入学机制有些了解,很多问题沟通起来就容易了。

根据事实反馈,只有第一顺位(户主房主均为儿童监护人,且户籍房屋所在地均在片区内)能够100%保证不被卡掉。所以有可能卡掉的,是从上辈起一直居于片区内的北京市一般居民,而能够为孩子入学专门购买学区房的家庭是卡不掉的——这结论您仔细想想不难想明白,和家长的“阶层”没关系吗?

还有,不要搞繁琐哲学,扯什么“阶层”的臭氧层子搞得云山雾罩的,“阶级”二字很刺眼吗?阶层是有,比如一般人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学区房,比起条子生、共建生也得让路。但是归根结底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仅靠劳动所得,就能负担得了这种教育开销的家庭百中无一,然而这些小学无不人满为患,一位难求。这难道还看不出阶级来?

我倒是知道些情况,但是讨论趋势,举个例没多大意义,我只说一点,我上面提到的“这种教育开销”,我是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大概是一年二十万左右,且不包括为谋求入学资格的一次性投入。

家园 才说通州是鸟拉鱼汤,结果出来雄安又不高兴了。
家园 工业实力强有什么不对?

建新区肯定不是去发展工业的,这没问题,费这么大劲,必然要搞别的

我只是说,对于新区的讨论,早已过了工业区位优势的阶段,因为这个地方已经是强大的工业中心,自己就是优势,不是要往哪里靠,而是别人靠过来

相对于深圳和浦东的白手起家,起点已经高了太多

至于义乌模式是不是发展目标,这无所谓,已经有了人气,有了资源,有了资本积累,发展什么都更容易

雄县制造的是钢铁产品

家园 我再说一遍,我作假设,但我不根据假设推论。

雄安新区的事情和阶级固化联系起来,完全不需要基于任何假设推论。我是回复本嘉明先生的,他彻底修改了他的帖子,因此有些讨论脉络断了。

应您要求,我先说雄安新区的话题,键政局对雄安新区产业的主流看法无非以下几种:

—迁都;这个官媒已经明确否定了。

—迁入教科文卫机构;有一点要搞明白,基础教育和医疗是配套,不是产业,朱镕基把这些当产业来搞已经捅出了大篓子,谁还想重蹈覆辙那只能以国贼论了。所以能当产业的,只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迁往雄安新区,与早先京津冀一体化计划中北京“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建设生态新城;这个太玄,我甚至没看到谁能对如何实现宣传口径中的目标经济规模和如何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给出个明确答案。

—工业;河北生态压力已经极大,自然条件、人力成本比雄安新区好的地方有的是。

—科技创意产业,比如我说的硅谷和好莱坞;科技创意产业与可以高中低端做配套的制造业不同,没有低端的生存空间,因此同样的,长远看这与北京“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定位也是有抵牾的。

==

再说阶级固化,您不爱看可以不看。城市的竞争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工作机会、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北京市一点核心利益都不肯吐(这不是假设,这是对中央文件的解读,而且我不觉得有其他解读方式),所以单纯说竞争力,雄安新区是不可能与北京比较的。可以预见,除了行政强制手段,雄安新区能够分流北京人口压力的吸引力,就只能是较低的生活成本了。然而,显而易见的,生活成本只对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标准定义:不占有生产资料,单纯靠出卖劳动获取收入)有约束力,而对资产阶级,尤其是大资产阶级是一点约束力都没有的。因此,北京市的进一步精英化,是必然的推论。

这种精英化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我前面回帖已经谈到了。这是我根据推论做出的推论,而不是根据假设做出的推论,这个推论是否必然,我倒不是100%确定的。

==

说个大棋派们喜闻乐见的,这件事情,下大棋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比如习主席突然身先士卒,中央党政机构迁往雄安新区(政府不在首都国际上有例子,荷兰);又或者中央雷霆震怒,加大压力,把北京市的宝贝压出来了,也未可知。

但我还得补一句大棋派们不喜闻乐见的,如果中央拿这种以阴谋不以阳谋的棋风来下大棋,乃至把大棋下成了把戏,这棋力恐怕堪忧。

通宝推:白玉老虎,衣香楚楚,witten1,
家园 这片地方的工业藏得很深

白洋淀南,任丘这样的县级市,也就是很普通的城镇

白洋淀北,更是空旷,否则也难找出那么多空地搞新建设

只不过,再往北往西几公里,路边一个农家院,院里三层小楼,看起来普普通通,那就可能是一个资产上亿的作坊。门口路边蹲着的老农,可能刚刚谈了几千万的生意

这样的作坊,从外面都看不出有多少

比起南方的类似产业,这个地方要更神秘。大多数知识分子只把这里当作偏远的农村,相关的研究还很有限

家园 看来我们有一些根本认识差异。

比如您把雄安新区一带称为“强大的工业中心”,并认为其有相当的积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赞同这种看法。

又比如深圳和浦东白手起家,您是不是《春天的故事》听多了,难道当香港和上海不存在,真相信有一个矮子画了一个圈就能平地上崛起座座城啊?我观点正好相反,把雄安新区发展到深圳和浦东那种高度的难度大多了,如果真能搞成,习近平应有颂歌。

家园 雄大,雄二

以北大那样子,还不知道会反弹成啥样

清华听话些,却同样不可能

高级别的学校里,估计也就先欺负一下北航

或者把地大矿大之类的外地分校搬过来一部分

第一批拓荒者总是最辛苦的

最有可能的,还是各家把相关的研究所先弄过去,深圳研究院那样的

家园 我不礼貌的插个话啊。

我觉得您讲的太有意思了,我头一次听说“藏得很深”的工业,更别说再联系您前面的帖子,“藏得很深”的“强大的工业中心”,我脑子里已经开始浮现科幻电影的场景了。

没讽刺的意思,就是讲个笑话,博您一乐。对当地具体情况我没什么深入了解,不过就您的描述看,我也没觉得这地方工业藏得很深,资本藏得很深还差不多。

家园 是的,比如机场第二高速上东五环天天堵

原因是一条匝道一堆车先从右侧并过来,然后机场方向来的一堆车马上要从右侧出去上五环,进来的车和要出去的车形成交叉,直接堵死。

美国50年代建的立交桥经常采用这种设计,美国高速城市段一般都是那时建的,这种设计造成不少堵车,但70年代以后建的立交桥就没这种SB设计了。

机场第二高速是奥运那年建成的,还设计成这样真是天才。。。

家园 不懂的话可以理解

这个地方很特殊,目前还没有什么好的文献综述,要想研究的话,得读不少东西

再一次,我不知道你的藏得很深的工业要什么样的概念

我只想说的是之前回复的那点,去白洋淀随便走走的话,是看不到那些工业的

以家庭小院为单位的作坊,外面看不出来是产量很大的车间,算不算生产环节藏得很深?

每个家庭作坊都有自己独特的进货和销售渠道,互相之间没有重叠没有交流,不依靠公开平台,算不算市场环节藏得很深?

招工都是通过各自在不同地区的联系人,全部都是同乡介绍的方式,可能这家的工人来自山西某村,而隔壁那家的工人都来自四川某镇,算不算人事环节藏得很深?

这些年,当地几个市的政府已经投入很多资源,搞工业园区,激励工厂的现代化搬迁,搞贸易中心,创造公开的交易平台,要把这些藏得很深的东西挖出来,是费很大力气的

家园 认识差异是正常的

河北乡镇企业的特殊性研究,是比较新的,也还比较少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对所谓的偏远农村没什么兴趣,认识存在误解,这是正常,所以我会对于你工业区域的判断,写点东西给大家看看

上海香港,以及今天的京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没人否认,这一点大家都有。只是,相比今天雄安的高起点,深圳和浦东只算是从野地开始的发展

什么样才算“强大的工业中心”?要不给举几个例子?那种进行实际工业制造的地方?

通宝推:秦波仁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