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内维尔·马克斯韦尔署名文章:这是印度的对华战争--第二轮 -- 种植园土

共:💬30 🌺13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署名文章:这是印度的对华战争--第二轮

91多岁高龄的澳大利亚记者 NEVILLE MAXWELL 2017年7月15日发表在《南华早报》的文章:THIS IS INDIA’S CHINA WAR, ROUND TWO。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英国-澳大利亚记者,《印度对华战争》作者,因报道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而闻名。2014年,他上传了印度政府保密50年之久的《亨德森·布鲁克斯报告(上卷)》到互联网上。这份报告1963年由印度军方撰写,主要分析了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度失利的原因。至今仍未印度仍未解密该报告。下卷仍未公布。

在全文转贴之前,我也做了一些专题研究,发现了一个叫Claude Arpi学者写的有趣的英文资料,提到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告诉尼克松,1962战争是赫鲁晓夫怂恿出来的。尼赫鲁上了当吃了败仗,就转向肯尼迪求援了。

这次可能是川大总统忽悠出来的,等魔笛老仙吃了亏,估计会找普京求援。看看人家印度的人缘多好。

印度国会下周就要讨论对华关系了。有什么新意呢?议会的官老爷们的指示肯定是“坚定不移地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绝不允许中国改变任何现状”。下指示很容易,漂亮话谁不会说,但关键是谁能执行呢?

中国外交部公布的清晰政策是:印军必须先撤出中国境外,双方才能开始谈。

知道这个不撤不谈政策的始作俑者是谁吗?尼赫鲁。

中国在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了。外交部耍南慕容的节奏,但愿解放军能打出北乔峰的威风。

老头活到现在,估计是要亲眼目睹第二次中印边界战争的。

With India and China interacting over more than 3,000km of undefined frontier, friction is constant and that one day it would break back into border war has seemed inevitable. Two great Indian delusions have created this situation.

The lesser of these was the outright falsehood spun in the shock of immediate and utter Indian defeat in 1962’s Round One border war with China, when, after the hesitant launch of an Indian offensive to drive the Chinese out of India-claimed territory on the Chinese side of the McMahon Line, the pre-emptive Chinese counter-attack had in little more than a month crushed the Indian Army. It enable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to vacate all the territory it had occupied with nothing more than the minatory – and humiliating – warning to India, “don’t challenge us again”.

The absurd myth of an “unprovoked Chinese aggression” which had taken India by surprise was promulgated to resurrect the broken image of “Pandit” Jawaharlal Nehru, the prime minister personally and pre-eminently responsible for the national disaster. Although long ago exposed and belied internationally, in India the myth has fermented in high military as well as political circles a longing for revenge.

The underlying and greater delusion is that India’s geographical limits are set by millennial historical forces. The process of boundary formation established and requi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negotiation to achieve agreement on border alignment and cooperation to demarcate the agreed alignment on the ground) thus becomes otiose for the Indian republic. India, having “discovered” the alignment of its borders through historical research, need only display them on its official maps and those would become defined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not open to discussion with anybody”, as Nehru put it in a notorious order in 1954.

He applied his own ruling literally and categorically, rejecting Beijing’s repeated calls for negotiation; and every one of his scores of successors in the Indian leadership has clung, or felt nailed to, that obdurate and provocative stance, in effect claiming the sole right unilaterally to define China’s as well as India’s borders. Every generation of literate Indians is inculcated with that false sense of national oppression by the cartographic image showing broad areas of Indian territory “occupied” by China, with reminders that Beijing’s maps reveal an intention to seize even more.

The Sino-Indian interface along the undefined and contested frontier is consequently and constantly a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friction, waiting only for incidental sparks to set off martial conflagration.

Border war was narrowly averted in 1987 when a belligerent Indian Army commander, General Krishnaswamy Sundarj, having been foiled in his plan to render Pakistan a “broken-back state”,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the China border. He massively reinforced positions there and in deliberate provocation pushed numerous posts across the established McMahon line of actual control. China reacted with matching troop concentrations and air force inductions, and warned India to desist from its aggressions, which, in the late summer of 1987, it did, probably under US pressure.

The heat went out of the confrontation but the Indian Army was left in a grossly unbalanced situation, with great troop concentrations beyond normal supply reach. That predicament induced a new Indian government, under Prime Minister Narasimha Rao, to negotiate in 1993 India’s one and only border agreement with the PRC: jointly to observe the line of actual control (LAC) and to reduce force levels to a practical minimum. Later, developments fell far short of what the treaty required.

The current confrontation in the Sikkim sector might appear to have similar origins in military rather than political assertions, with India’s army chief, General Bipin Rawat, beating his chest with boasts that India can fight and win on “two and a half” fronts simultaneously.

But the context points to deeper factors. India has recently been goading China in what can only have been a purposeful series of actions. Rather than let the LAC mature with the passing years, India has been needling Beijing by taking such doll figures as the Dalai Lama and loud-mouthed American diplomats into the disputed border region India proclaims to be its state of Arunachal Pradesh, and megaphoning the false claim that the McMahon alignment represents a legal boundary rather than a historical but contested claim. The McMahon Line in fact rests on a British diplomatic forgery, long exposed. This may be another indication that Prime Minister Narendra Modi has decided that India’s interest will be served better in an aggressive American alliance rather than in a neighbourly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The sudden convergence of Indian and Chinese troop concentrations around the current military confrontation in Doklam illustrates again the truth of Curzon’s observation in his Oxford lecture that borders can be “the razor’s edge on which hang suspended the modern issue of war or peace”. There is a spicy historical irony here because this confrontation is precisely sited in the single, tiny Sino-Indian border sector that was long ago treaty-defined and demarcated.

In 1890, rational self-interest brought the mighty British Raj to sit down in conference, as if on equal terms, with the ruler of the Lilliputian Himalayan state of Sikkim, agree on the alignment of the state’s border and jointly mark that out on the ground. Time, weather and probably local human mischief will have obliterated the border markers but the careful verbal description in the Treaty prevails to prove that the local Indian commander, with or without higher orders, has blatantly moved forces into what is now Chinese territory. Beijing, sorely chafed already by India’s recent repeated provocations, appears to have decided that this is too much, and has itself adopted the absolutist Nehruvian position of “no discussion without withdrawal”.

The Indian attempt to depict this confrontation as tripartite should be disregarded. Bhutan is not an independent actor, is rather an Indian glove-puppet. A brigade group of the Indian Army, permanently stationed in Bhutan and now reinforced, is an ever-present reminder to Bhutan’s ruling group of what happened to Sikkim when its ruler aspired to independence – speedy annexation.

Thus this still petty armed confrontation has a real and potentially enormous explosive potential – Round Two of Sino-Indian war. The way out, and ahead, lies where it always has been, in the opening of comprehensive, unconditional Sino-Indian boundary negotiation. What bars the way is the requirement of Indian policy reversal, which in the current bellicose mood and twisted popular sense of injury in India would require heroic bravery of leadership.

There is an example of just such an action, which seeded what now appears to be the key geopolitical factor of the age, the Sino-Russian alliance: Gorbachev’s reversal of the Soviets’ no-negotiation stance in the border dispute with China, blooded in the Zhenbao Island battles of 1969. From the long-extended negotiations to compromise severely clashing territorial claims emerged a mutual confidence and trust that, annealed by common exposure to American hostility, set into an alliance just short of formal declaration. Should a leader ever emerge in India with the courage and vision Gorbachev showed, such too could be a Sino-Indian future.

Neville Maxwell, who covered the 1962 China-India border war as the South Asia correspondent for The Times, is the author of India’s China War. In March 2014, Maxwell leaked the Henderson Brooks-Bhagat Report, an Indian government report from 1963 examining India’s defeat in the Sino-Indian War that is yet to be declassified.

通宝推:普鲁托,gschen,
家园 如何战,是个问题

大牛啊,分析一下中印之间小打、中打、大打双方利敝。

以你的经验,中印之间何时、何地、何种方式,中方更为有利?

我认为中印对峙,似乎是莫迪改革在国内遇到阻力,转移印度国内矛盾一种方式。而中国政府没这样的需要啊。

家园 中国也有矛盾要转移

有一种说法,印度对中国就是中国对美国的差距。如果打,我看是奔着国运去的。

家园 不会打起来的

印度只要不开枪,可以把一万人运到拉萨郊区,习胖马上空投1000公里铁丝网把城市保护起来。双方在郊区继续对峙,只要双方都有吃的,环时就可以继续画红线,大旗党也会有新理论的。

家园 双方的历史观,价值观截然不同

这位作者对印度的观察很到位,其观点从其它渠道也可以印证。似乎印度人里面认为西藏是其领土的都不在少数,人家胃口大得很,麦克马洪线算什么,远远不够。1962年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比较陌生,而对印度人来说其影响堪比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更何况印度长期宣传当年是中国无缘无故地对印度发动了侵略战争,至今仍霸占着大片西藏的神圣领土,云云。比较一下中国这边轻描淡写的几句空话套话废话,什么“睦邻友好,以和为贵,不要执迷不悟”之类,不知道该说什么。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后患无穷。

家园 你没看地图嘛

包子画的地图有点大。

这次千载难逢的良机,不搞掉阿三的发展势头,对不起观众。魔笛老仙统一税制,货币改革,这是国民党法币改革的节奏嘛。随后呢?日本人就开打了。

家园 这次如果要动手,就是老习要睡觉,印度人递枕头

时机和突破口都太好了。问题是有没有动手的决心。

家园 转一篇文章

要不是金三胖朝着核武国家挺进步伐,韩国也不愿意接受萨德入韩,即便如此,韩国国内反对声浪也是非常高的。

印度则不一样,蓄谋已久,在获得中国等上合组织成员同意后,顺利加入上合组织,才过两周,印度军队便单方面采取行动,主动入侵中国领土。

看得出中国对待韩国和印度的外交态度确实是双标,不过也实属无奈。

印度战略智库人士每天想着如何遏制中国,印度国内企业家和有识之士每天就想着把中国货赶出印度市场,印度教 人士动不动就把舆论矛头直指巴基斯坦背后的影舞者——中国;印度的地缘政治安全人士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中国修通连接尼泊尔的铁;。印度的农业经济学界、环境界人士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中国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修建大坝。。。。。。

至于印度底层民众,只要有点常识去闲聊国际关系的人,基本都认为是中国人把印度人的工作机会抢走了。

此次中印边境冲突,印度报名参军的有志青年不是一般的多,印度的抵制中国货战略进一步向前推进。

也就是说印度人 在边境领土问题上与中国对抗的意志 和 韩国在萨德问题上对中国产生的反感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印度人是蓄谋已久、众志成城、不讲道理;韩国人则是无可奈何、而且内部意见分歧严重。

以中国目前的实力和国际处境,自然会尽量避开那个耍狠的(印度此次就是吃定了中国这种心理了)。

印度对华的愤怒情绪远远大于韩国,韩国在部署萨德上能够指责中国的只有一条——中国没有严格履行联合国对朝鲜制裁协议。

而印度能够指责中国的事情可不少,比如中国修建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欧亚路桥战略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笔者在下面这批知乎文章中已经专门说到过: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23051/answer/142954250

----------

但是中巴经济走廊会经过印巴两国主权争端的克什米尔地区(虚线区域为印度军队实际控制的克什米尔西南部地区):

?

从地缘上讲,中巴经济走廊的铁路、高速公路、电网无论如何都会通过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西北部地区的,而且还在把控克什米尔的印度河上游地区修建大坝。

下面这位曾在中国留学过的印度智库人士——高兴,对中巴经济走廊的观点属于印度智库的主流看法:

?

?

?

克什米尔问题有极其复杂的历史成因,矛盾尖锐,是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索,印度智库人士尚且可以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讲道理,但是印度的老百姓想到这事,剩下的只有各种脏话了。

此外,印度还可以借中国在把控克什米尔、还有所谓争议领土上修建水坝、破坏下游生态环境这些事也搬出来,获得国际环保人士、NGO、白左们的道义支持。。。。。。

(道理道义这些东西在国际政治中只是有利则用,无力则弃,关键看诠释权在谁手上,归根到底还是丛林法则说了算。)

但不管怎么样,印度所有指责中国的借口,在日本、美国看来,比起什么指责中国不履行联合国对朝鲜制裁协议更有说服力,日本NHK的纪录片比CNN更擅长炒作这些话题。最后的目的无非就是使声援中国的国家减少,声援力度降低,孤立中国。加上中国文宣有点不给力,这次中印边境冲突中,中国在国际舆论上恐怕会处于下风。

再者,萨德问题和 中印边境问题 中,博弈双方的实力对比不一样。印度本身就是核武国家,其战略弹道导弹射程覆盖中国全境。常备军事实力网友们也谈论得很多了,至少是韩国比不上的。

下图是可携带核弹头的印度烈火-5战略弹道导弹的射程覆盖范围:

?

萨德入韩问题中,中国的台前对手也就是美国,日本,外加 韩国内部的保守派,盟友还有个俄罗斯,甚至还可以加上韩国民族左派。至于朝鲜,个人认为朝鲜不能算是中国的盟友,具体参考笔者关于朝鲜成功试射洲际弹道导弹的知乎文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002158/answer/193578587

但是在中印边境问题上,中国的对手有:美国,日本,整个印度(几乎全体民众)、不丹(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中国的盟友中已经没了俄罗斯这个具备实力的盟友,甚至不排除俄罗斯更偏向于印度(从苏联到俄罗斯,印度都是毛子的准盟友),中国唯一尚有一定军事力量的盟友只剩下巴基斯坦了。

萨德问题中的敌我双方 和 中印边境冲突中的敌我双方 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俄罗斯在两个问题上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中国的底气少了不少。

美国、日本、印度 举行 三国航母战斗群联合军事演戏时,看看网易的逆向民族主义喷子们有多兴奋,就可以隐约感受出此次中国面对的对手联盟咄咄逼人:

?

此外,日本在萨德入韩问题上的态度虽然和在中印边境问题上的态度相近,但是日本在中印边境问题上使力的空间 远远大于 日本在萨德入韩问题上使力的空间,日本在中印问题上的可做可为远远大于萨德入韩。

毕竟韩国社会普遍反日,导致日本在萨德入韩问题上明面使力反而会导致韩国民意反感,对美国推进萨德入韩反而不利,所以日本在萨德入韩问题上的作用基本都是暗地里的,比如日本乐天集团促使其子公司——韩国乐天 同意出让星州郡土地,直接导致萨德入韩的第一道障碍被扫除。

同意出让韩国星州郡土地用于萨德部署的乐天集团本质上就是一家日本企业, 从控股结构来讲,乐天财团的母公司乐天控股株式会社是日本法人,韩国乐天是集团的子公司(同时也是韩国残存亲日派的经济命脉),只是财经界 通俗地把乐天集团当成一家韩日混血财团。

韩国乐天的会长是 重光昭夫(韩名:辛东彬), 日本乐天的的掌门人是 重光宏之(韩名:辛东主), 重光昭夫(弟)和重光宏之(兄)的父亲就是乐天集团创始人 重光武雄(辛格浩),重光氏两兄弟的母亲是日本名门闺秀重光初子(她的继父——重光葵是日本昭和时代卓越的外交家,1947年被定为甲级战犯, 很快于1950年假释 ,重回政坛,和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麻生太郎的外祖父吉田茂 等人一同组建了日本自民党)

下面是乐天控股、日本乐天、韩国乐天的粗略结构示意图,实际股权交叉结构更加复杂:

?

下图是 韩国乐天的掌门人 重光昭夫 (韩名:辛东彬)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新闻:

?

如果大家看完下面这篇文章,就能够对乐天集团的结构、家族股权争夺、以及萨德事件背后的乐天家族博弈有所了解,乐天集团在萨德事件中的决策诱因和重光 家族的内斗、利益交换、亲日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如下:

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

但是日本在中印边境问题上,可就不是偷偷摸摸、畏首畏尾了,而是不遗余力极力支持印度,确切的说,日本正在全面推进印度——日本 同盟 的形成:

早在2014年,日本就和印度建立“特殊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日本、印度双方在很多领域都展开了合作,包括核能,日本也变相地默认了印度的核武国家地位:

?

(不过,笔者预计日本与印度的核能合作不会顺利,因为日本东芝集团破产是大概率事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逐步退市几乎成定局,估计日本与印度的核能合作只能靠日立集团,然而日立的技术实力不如东芝)

印度的抵制中国货战略 和 日本的全球第三地抵制中国货战略 的合流:

印度在很多领域都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稳步推进,争取尽量替代中国货,这得说到印度的国家级战略——抵制中国货,稍微了解多哈回合谈判的人都知道,印度这个国家的主流经济管理层信奉李斯特主义经济学,他们几乎拒绝了多哈回合谈判中所有可能的妥协交易。印度对其他国家的反倾销诉讼频率之高明显和印度的对外贸易额不对等,甚至对本国资源类产品也采取了种种明显违法WTO原则的出口限制令,比如2011年,中国到岸铁矿石价格依然高企,铁矿石资源大国印度却突然在卡纳塔克邦(Karnataka)、奥里萨邦(Odisha)以及果阿邦 发布铁矿石出口禁令,使得当时中国到岸铁矿石价格进一步上涨。 印度的抵制中国货战略其实从本世纪初就在暗中推动,只是以前底子太薄,见效甚微,不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印度自身的轻工业逐步完善,以及印度本土钢铁、焦炭、水泥、电力等重化工业的快速兴起,印度产业界呼吁抵制中国货的呼声越来越高,到了2016年,印度人民党高票夺取政权,印度精英和企业见时机成熟,公开启动抵制中国货战略,只是由于印度中央政府高官避开在公开场合发表抵制中国货言论,使得中国难以在WTO向印度发出诉讼。

从2013年至2016年,印度对华反倾销诉讼高达31起,只要是有日本官员参与WTO裁决,基本都是印度胜诉。

印度在2016年公开煽动抵制中国货和日本的全球抵制中国货战略有着密切关系,日本、印度双方早在2015年日本财团投标印度高铁项目排挤中国标案开始,两国的抵制中国货战略就已经不谋而合了,日、印双方的抵制中国货合作还在不断深化。

下面是安倍参加日本在印度的新干线工程开工仪式:

?

日本从大正天皇时代就开始抵制中国货了:

(17世纪英格兰为了打败当时的海洋贸易霸主荷兰,英国议会通过了《航海法案》,英国本土及其所有殖民地抵制荷兰商品,抵制荷兰商船运送的货物,抵制荷兰商船停靠,后来各大列强崛起的过程中都效仿这个方法。日本学得非常到位,日本及其殖民地,包括台湾、朝鲜、关东州都执行日本版的航海法案,抵制中国货和俄国货)

既然有WTO架构的原则限制,日本难以在本国以官方名义公开抵制中国货,那就选择在其他国家抵制中国货。

日本将全球抵制中国货战略推行到了越南、印度、菲律宾、缅甸、蒙古、土库曼斯坦、不丹等很多国家。

日本在印度、越南的抵制中国货战略实施效果也越来越显著。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增速已经减缓,在印度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更是大幅下滑。(有日本人的公关,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媒体中的中国都是那么丑陋、邪恶。)

每一次中印关系紧张之时,都是印度借机打压中国商品市场份额、并提升印度民族产业的机遇,涉及不丹经济的印度贸易商人也会受到这种指导性影响。

这也就是为什么小米手机自从2016年中印关系紧张以来,在印度市场一直难以突破瓶颈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现在,随着中国 和 印度、不丹的边境争议地区矛盾升级,小米手机在印度的销售会更困难,物流仓储、渠道方面的成本会大幅上升。

蓝绿两厂的街头手机广告被撕毁,估计长远损失也大;华为在印度市场投入较小,损失相对较小,力帆等中国摩托车的市场份额也被印度本土厂商或者日本-印度合资厂商替代,国产家电品牌在变频空调采购领域也被日本厂商替代。。。。。。其他的中国商品在不丹和印度的境遇也是同理。

日本在印度、越南等国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抵制中国货战略措施,如: 1.日本财团转让技术给当地企业,用以发展和中国产业构成竞争关系的产业链。 2.通过ADI(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平台,给与当地企业无息、低息优惠贷款,用以支持发展和中国产业构成竞争关系的产业链。 3.日本财团入股注资当地企业,募股输血,支持当地企业发展和中国产业构成竞争关系的产业链。 4.在国际贸易框架层面合纵连横,阻碍中国货贸、服贸的FTA等一些列谈判进展。 5.游说或者协助当地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有针对性地对中国商品、服务进行种种限制。 6.对于中国急需进口的非替代性物质,比如铁矿石,日本则游说当地政府,进则买断其标售权,退则游说其立法机构设置出口限制令。 7.日本在当地设立亲日媒体,对中国形象、中国人形象、中国商品进行各种丑化、诽谤,以此恶化中国相关元素在当地消费者心中的印象。 8.对于中国在当地所有可能的重要商业投标,日本财团、情报机构通过各种手段迅速从当地获得商业情报,及时同中国企业展开竞标厮杀。

。。。。。。

为了打压中国商品,日本也真是下血本了。

此外,印度和日本的抵制中国货战略也被推广到了印度的实际控制国、也是此次边境冲突的焦点——不丹,具体参考笔者下面这篇知乎文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52218/answer/197454224

在印度军队侵犯中国领土时,也正好时值美国-印度 一年一度的“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事演习,从2007年起,印度开始邀请日本加入“马拉巴尔”联合军事演习,但日本直到启动解禁集体自卫权,才开始派出作战力量参加这一演习,一般也就是派一艘驱逐舰,然而这一次中印边境冲突期间,日本第一次派出了“出云号”直升机航母参加“马拉巴尔”联合军事演习。

图中下方为日本“出云号”直升机航母,上方为美国“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

?

(话说明治末年,日本用甲午战争获得的赔款,造了一艘同名“出云号”的装甲巡洋舰,参加了日俄战争和侵华战争)

2016年中印边境发生帐篷对峙事件期间,日本曾主动出面,邀请印度加入美日印军事同盟,对此,印度总理莫迪是持积极态度的,双方会谈在这1年内进展顺利,此次中印边境冲突估计会加速美日印军事同盟形成:

?

日本与印度在军事战略部署上也是相互配合的,就在中国宣布新建斯里兰卡军港后(印度强烈抗议),日本就开始在吉布提扩建海军基地,增强对印度洋军事补给能力和军事投送能力。

日本还在飞机制造上与印度展开合作,刚开始风风火火,然而从目前的进度来看,日本向印度出口水上飞机的计划恐怕又要重蹈澳洲潜艇竞标的失败覆辙了(澳大利亚海军潜艇竞标前,各大媒体和日吹狂吹日本“苍龙级”潜艇秒天秒地,结果竞标第一个回合就被澳大利亚军方踢出局,最后法国得标)。日本这次竞标印度飞机的囧局,说到底还是因为三菱飞机 水平不行:

?

据日本共同社7月1日报道,目前正在研发第一款日本产支线客机MRJ的三菱飞机公司2016年就已经陷入资不抵债状态。据报道,由于飞机研发一再延期导致费用大增,三菱飞机公司目前资不抵债额度达51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1亿元)。 不过,三菱飞机公司表示资不抵债不会影响MRJ业务,目前三菱飞机公司正依靠母公司三菱重工的出资和贷款推进业务,三菱重工在社长直接管理下正加速开发。 MRJ支线客机项目于2004年启动,原定于2013年就向客户交付首架飞机。但是从2013年到2017年,MRJ的交付时间历经5次延期,推迟了约7年。目前,MRJ支线客机正力争在2020年中期交付。 据悉,6月30日的日本内阁府“官报”刊登的财报披露了三菱飞机资不抵债一事。开发费用作为损失持续累积,到2017年3月底的2016财年累积损失额达1510亿日元,净利润为亏损511亿日元。

(三菱汽车在研发数据造假门被踢爆后,于2016财年亏损1951亿日元,三菱飞机看样子也是一副德行,PPT做得好,产品做不好)

还是借用局座评论日本“心神”战机的那句话评价三菱:

?

不过,这点小插曲也不值得中国人太高兴,因为日本对于印度的合作,是实打实的技术合作,日本人对印度是“真心”的,印度获得技术提升,不仅仅是满足印度在本国市场抵制中国货的战略需求,也是满足印度和日本的共同理想,在全球替代中国货。

印度和韩国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估计中国的智库们也难以拿出什么好的高调应对办法。能想到的无非就是开出更高的价码进行和谈,还有对印度境内反政府武装进行金援,启动雅鲁藏布江各级水电站建设,至于战争,虽然也是选项,但不是优先选项,且不说印度的帮手,印度自己就是核武国家。中国如果以官方名义号召抵制印度货(比如封杀印度IT外包或者印度医药中间体),恐怕会加速日本的全球第三地抵制中国货战略和印度的抵制中国货战略的合流,中国贸易出口面临雪上加霜,抵制敌国商品这种事只能靠民间自发自觉地做了,而且抵制过程要低调,就像日本人抵制韩国货一样。

算来算去,资助印度国内反政府武装和启动雅鲁藏布江各级大坝建设这两个方案最好,虽然难以解决眼前的危机,但如果立足长远进行布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未来能有很大成效的。

家园 YY文字,哪儿都可以抓一大把

与其看这YY文字,倒不如看官方新闻。记得CCAV前不久还报导中车为印度开通新城轨呢。情势一下子冰火两重天,必有短期谋利之嫌。至于是哪一方,各自表述吧。反正我不会认为兔子是白莲花,否则能成五大流氓吗。

家园 五大流氓的位置是现在的特色二共弄到手的吗?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家园 拜读过这位老先生的文章

资料详实,分析客观,是个非常严谨的学者

家园 印度之于中国,好比1911年的中国之于2011年的中国

如果印度要战胜中国,请先发展到1950年中国的水平。

家园 打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印度已经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打上了,他不可能两线作战的,尤其是在明知中国对他并不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而作战的地形地势与后勤保障又完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会用这种方式来恶心你,制造一点国际舆论,但是真打是不会的。

这件事其实反映的是中国这种谦谦君子,对印度这种无赖的流氓行为还真是比较头疼,没有太好的办法应对。只能等着对方一次一次耍赖到了狂妄的时候碰到了中国的底线,才来一次62年的战争。如果到了这一天,希望中国比62年狠一点,1、收回藏南,2、支持印度内部的民族解放分裂瓦解印度联邦

家园 写了这么大一坨,倒还真是有点干货

资助印度国内反政府武装和启动雅鲁藏布江各级大坝建设这两个方案确实是要了印度的命了。

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但是源头却在中国境内,中国要想捏住印度的命门,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中国政府还是太厚道了。

家园 印度这次似乎是有备而来

中国不应战也不容易。

让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杀,而且双方还都有核武器,这是一计毒招,在中国发展势头正猛的火候,把战火从东亚引到南亚,这一切不应该是偶然事件。

怎么打,如何控制规模,能不能谈判解决,这是个考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