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第二个疫苗生产的半吊子技术贴 -- 夜如何其

共:💬3 🌺33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第二个疫苗生产的半吊子技术贴

对两家企业的调查有了初步结果了。

专业人员一看就明白了,但我估计大多数人除了知道造假,没看明白。

我解释一下,错误地方请方家指正。

第一,记录造假。一般而言,就是说了就要做,做了要记录。这点造假,其实比较普遍。一是标准太高,做不到或者太麻烦。记录做好了,就相当做好了,其实没做。

这个不仅对我们中国人,对外国人来说,也是个难以克服的顽疾。由上到下,都有这个毛病。我工作这么多年,中国人外国人就只见过,干活一丝不苟,从不糊弄的真的很少。

第二,操作管理水平差,出现大量分装误差,发现不了。按照抽查概率,这种情况应该批批都有,如果提高抽样量,有可能四十万不合格的数量,能升高到三到四倍。要是有真负责有经验的质量管理人员现场抽查,能做到几近让厂家批批报废。这个除了换可靠的设备,提高设定,自动剔除不合格品外,没有任何可靠的办法,比如靠人的自律心,根本不可能解决,就是开玩笑而已。

第三,技术水平差,这点最令外行人奇怪。 这点在长春那边更明显。为了保证均一,绝对不允许混批。这说明其生产水平不稳定,有高有低。混批目的,就是想用好的批次拖上坏的批次。在国外,坏的批次直接处理了,国内看来还是舍不得。更糟糕是,有一种可能,两个批次都不合格,但不合格的指标不同,混合之后,填平补齐,就满足了指标要求。这个就是技术歪路。长春那边提到的成品检验改为原液检验,其实就为了这个,要不然全都装完再检验,那就必须报废了。这次被逮住,就是这样都没搞合格,居然还出去卖了。

最后,我们需要明白制药的原则都是惨痛教训换来的。我们承认他们这样做,具体到某一批,不一定就有什么害处。但时间放长远,一定得交学费,不是药厂,就是病人。

我们看过同仁堂的电视剧好多版本了。

有几句话,还是可以重温:

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这句等于没说,大家现在都是无神论者,只适合公知。

所以推荐下一句:

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

不偷工减料,才是质量控制的核心,好产品是生产出来,不是检验出来的。

制药企业除去大宗原料药,生产成本对利润影响极小。

这两家犯的错误一定程度也是活该。

针头削铁减成本,能省几个钱。

这也说明到现在为止,中国资本家依然是第一代当家,处在不体面的残酷剥削阶段。

通宝推:薄荷糖家族,非鱼,驿寄梅花,
家园 具体调查结果还不知道,但是记录不完整是医药行业的大忌

更别说造假了,尤其是注射用药,可追溯性不只是质量要求,而是法律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注射用药别说每一批,每一瓶都要保证从原料到最终冷库运输到注射的可追溯性和记录完整性,没有这个就不能卖,不完整的批次追回销毁,系统性有问题的停产,蓄意造假造成伤害的进局子,就这么简单

什么人心道德制度啊什么的都是上纲上线,想看国内国外有多少记录不完整造假的去FDA看警告信就好了

家园 长春那边,已经查清楚了,就是领导默许下的全公司造假。

仅新闻透漏的部分就可以确定了。

只不过等口供起诉。

主要负责人已经够判死刑了,就看如何山东这边取证了。

药监这一块平安落地,算非常识时务,主动爆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