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也说统一战线 -- 东方白

共:💬7 🌺3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也说统一战线

河友独立寒秋说,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帝和美帝之间的矛盾,我觉得这值得商榷。

首先我们看,中国这个生产力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啥,是为了广大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幸福还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是前者,那么所谓的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充分反而和主要矛盾沾点边,实际的主要矛大家都知道,就是阶级矛盾;当然,如果主要目的是伟大复兴并保持这种复兴,那么中美帝之间的矛盾是当前主要矛盾。

所以,我可以得出,统治阶级资本家集团看到的主要矛盾我这个草民看到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因为伟大复兴直接关联到官僚资本家集团的利益,而和我这个草民可能有那么三五分钱的间接利益,但和我的直接利益没有大的关系。

如果官僚资本家集团想把主要矛盾变更到中美帝之间的矛盾,那么他们应该从根本上来动手,改变当前的分配格局,让绝大部分劳动者能直接获益,类比如秦的军功授田,类比如一共的打土豪分田地,而不嘴炮的BB。

通宝推:侧翼,
家园 秦的军功授田也就嘴上说说,实际信不得。

秦国历史上著名的有封地的封君如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昌平君、昌文君、穰侯魏冉都是靠参与宫廷斗争获得封地的,真正立了大功的武安君白起没有封地,王翦连封号都没有,商君卫鞅拿到封地以后就被害死了。除了贵族,普通士兵也没什么好下场。刚统一六国就被打发去守长城或者南征,没几个人真的拿到了封地。普通人相信能从秦法下获得好处,和与虎谋皮差不多。

家园 统一战线,不能忽悠别方的无偿牺牲

来建立,抗美以及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之巅,对于三代就绝后的草民意义在哪里呢?你要让草民和你一起干,至少不能让三代就绝后吧。

当然说回秦的军功授田制,秦统一六国耕战就是依赖于此。

家园 然后都赖账了,再然后秦亡了。
家园 王剪 武成侯 子王贲 通武侯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军功爵位制如果是假的,何至于能骗百余年?

俗话说,你能欺骗部分人一时,但不能欺骗所有人永远。普通士兵斩杀敌人,靠首级数获得爵位和土地,实施起来并无困难,土地是将士们从敌国夺来的,让谁当大小地主不是当?记得不久前看电视节目,介绍在新出土的秦简里,发现了秦军士兵为争抢战场上倒下敌兵的首级而互相残杀的记载,如果军工爵位制不实,士兵岂能如此搏命。至于将军们获得大片封邑,可能确实主要是依靠宫廷斗争。但因战功封赏也非少见。王翦伐楚时絮絮叨叨的要这片地那片房,秦王的反应是有点不耐烦:秦国何至于亏待了老将军?

家园 我认为不应高估秦国土地制度和军队战斗力方面的优势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给广大观众制造了这样一种印象,就是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之后,严格地奖功罚过。士兵可以凭藉砍人头换爵位和土地,一级一级往上爬,所以秦国的士兵因此野蛮好战,而战斗动机更强,纷纷为了砍人头而不惜死力。秦军战斗力也更强,所以最终征服了六国。实际上这个说法就相当于说企业最佳的管理方式就是计件工资,打LOL的时候最好的战术是抢人头,统帅军队的最佳方式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些说法都是很可疑的。秦国实行这种制度军队到底提高了多少战斗力,如果真提高了六国难道就蠢到不采取同样的制度吗?这都很可疑。

首先,战国时期并不是只有秦国变了法,列国都变了。秦国的商鞅变法甚至根本不算是最早变法的。早在春秋时期,晋国时代的赵简子就开始在自己的领地内改变对农民的统治方式。春秋时期的“田氏代齐”和“赵氏代晋”应该是战国时期各种改革的源头。即便是进入战国以后,赵国公仲连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都比商鞅早。此外还有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商鞅的变法思想实际上也源于李悝和吴起。齐威王、宣王、燕昭王也长期励精图治。种种记录表明,秦国的变法并不孤立。而且根据王翦白起这样的功臣都没有拿到自己的封国,嫪毐这个卖屌的倒是有了毐国的历史事实看,秦国的变法起码在始皇帝亲政之前也谈不上有多彻底,对列国并没有什么制度上的优势。

秦国的军队战斗力对东方国家的优势也不明显。商鞅取得了秦国在变法之后的第一场重大对外战争的胜利,然而却不是凭借军队战斗力取胜的。他利用和魏国主将的私人关系使诈,避免了和赫赫有名的魏武卒正面作战,不战而胜。魏国其后是因为和齐、赵、秦三线作战而衰落的。

在对赵国作战中,秦国的战斗力优势也不明显。长平之战中,赵括其实是想复制他老爸赵奢的成功,即“道远、险、狭,将勇者胜”。他的勇武和他父亲一样,其实给秦国不小的杀伤。最后赵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秦国可以举国动员,全力对付赵国。而赵国的国都邯郸位于平原之上,必须留一部分兵力来防范背后的仇敌燕国、齐国和三心二意的盟友魏国。就这样,赵国是因为兵力不足而失败的。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国自身也损失惨重,当年的粮食没能收割,国内陷入了饥荒(吕氏春秋有记述),持续作战能力下降。所以此后的邯郸之战连白起都认为必败,意识到自身错误的昭王为了遮羞逼死了白起。邯郸之战结束后,赵国依然能够在中等规模的战争中连续击败秦军。秦国在使用了间谍手段除掉了赵国主将李牧、排斥了廉颇之后才能灭赵。

秦对楚国的武力优势也不明显。秦惠文王时期,派出张仪对楚国进行外交欺诈,用600里土地换取楚齐断交。楚怀王虽然“上当”了,但是在秦国失信之后对秦国发动了凶猛的报复,发动数十万大军一直打到了陕西蓝田县,离咸阳只有咫尺之遥。秦国几乎亡国,之所以幸存是因为韩国、魏国袭击了楚国的后路。这一战争中没看出秦国有多能打,倒是连横的外交政策非常正确。若干年后秦国虽然后来攻占了楚国国都,但实际上此时的楚国已经经受了一系列战争失败(齐楚垂沙之战),内讧、饥荒和农民起义,“国分为三四”,所以白起才能顺利攻破郢都。但即便一度如此衰落,在顷襄王、考烈王时期的楚国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复兴。所以始皇帝灭六国的时候,楚国才能击败20万秦军,然后和王翦率领的60万秦军打持久战。始皇帝死后的灭秦战争中,楚军依然是主力,在面对秦军的时候取得了奇迹一般的胜利。这都体现了楚国国力的雄厚和制度的韧性。战国末年传言说“(连)横成则秦帝,(合)纵成则楚王。” 楚国没比秦国差到哪里去。

综上所述,我认为秦国的军队战斗力、甚至政治体制上比东方六国并没有明显优势。比起这个来,地缘优势比制度优势明显的多。关中地区周围都是山,让秦国不需要同时面对多个敌人。而魏、楚、齐、赵等国都没这个条件。魏国的土地破碎,被韩国从中间分为两半,无法向任何一个方向集中兵力。因此,惠王时代的魏国被齐、赵、秦联合打击而衰落。楚国同时和秦、齐两个强国接壤,中间又是朝秦暮楚的韩魏两国,还位居汉水下游,所以怀王时代的楚国被秦、齐、韩、魏国联合打击而衰落。齐国的西部边界位于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又和燕、赵、魏、楚同时接壤。所以湣王时代的齐国在燕国、赵国、楚国、秦国的围攻之下衰落 (秦国在齐国身上捞了一块飞地)。只有秦国,和三晋、楚国直接都有雄伟的山脉阻隔,防守压力很小。庄襄王时代的秦国,面临着被信陵君指挥的五国合纵围攻。同样的战争对齐、楚、魏来说可谓灭顶之灾,而秦国只需要关闭函谷关防守。信陵君在这个时候又利令智昏,没有进攻函谷关,也没有收复已经空虚的上党地区,反而跑去进攻韩国,这直接搞垮了自己的政治声誉,瓦解了合纵国之间的外交互信。所以数年后始皇帝开始进攻东方六国以后,魏国再也无法组织合纵抗秦了。第二次合纵之后,信陵君沉湎酒色,四年而死。史记说他是因为功高所以被兄长安釐王猜忌,所以自污。我觉得更合理的解释是他的合纵战略功亏一篑,因而在懊悔中绝望了。

秦昭王的历史形象不错,但实际上晚年犯了和齐湣王、楚怀王一样多线作战的错误。昭王时代的秦国采取了所谓“远交近攻”的策略,试图吞并近在眼前的韩国。但实际上“近攻”有了,“远交”却完全没有实现。列国不能容忍秦国吞并韩国。于是在秦国的压力之下,韩国向赵国示好,提前引发了秦赵的总体战,然后魏国、楚国最终都站在了赵国的那边,由信陵君主导的两次合纵沉重地打击了秦国,秦国几乎丢光了函谷关外的土地。楚国还收复了贵州,并且攻入了巴东地区。昭王和惠王时期向东的扩张成果大部分丧失。幸运的是重重的山脉保护了秦国的核心土地,而在平原上犬牙交错的东方六国却无法长久互信,所以秦国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

庄襄王死后,继承人始皇帝除了勤于内政之外,其实还是个外交天才。他放弃了曾祖父“远交近攻”的失败策略,重新施行“连横”。一会儿助赵攻燕,一会儿助燕攻赵,一会儿助魏攻楚,此外还安抚韩国,结好齐国。而与始皇帝相比,东方各国富有政治经验的赵国孝成王、魏国安釐王、楚国考烈王都已经去世,继承人都不优秀。结果在始皇帝当政时期,东方六国四分五裂,一次合纵都没搞出来。试想,秦国需要六十万大军才能灭楚。如果楚国和魏国依然友好,秦国还能不能灭魏?或者如果在王翦项燕双方百万大军对峙的时候,齐国能够支持楚国的话,那么秦国主力是否还能够幸存?这些虽然是假设,但足以看出秦国的军事战斗力即使到了始皇帝时期,对东方各国依然优势有限。但是出色的外交战略使秦国超水平发挥。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次曰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信不谬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