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台湾历史考卷 -- 云横居士

共:💬32 🌺1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台湾历史考卷

壹、单一选择题(76%)

  (A)1.学者整理出土文物,甲遗址有数量不多、用转轮制成的陶器;乙遗址只发现数量可观的骨制器具,如骨针等;丙遗址有少量谷子和大量的各种动物骨骸。这三个遗址的先后顺序是:

  (A)乙―丙―甲 (B)甲―乙―丙

  (C)丙―乙―甲 (D)乙―甲―丙

    

  (B)2.一位正担任中央大臣者,回忆其早年入仕过程,虽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因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官僚可能身处那个时期?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B)3.一项记载指出某地:「居民七十九家,计二百五十七人,无土著。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无一人。皆丁壮力农,无妻室,无老耆幼童。」根据你对汉人移民入台开发过程的知识,这类居民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以下何时何地(注:地名为今地名)?

  (A)明郑时期的新竹 (B)康熙中期的嘉义

  (C)雍正时期的台南 (D)乾隆晚期的鹿港

    

  (A)4.一本史书记载某人公开表示:「凡不遵王法而自创邦国者,叛逆所为,岂欲冒此不韪名哉?奈(何)王加征(税),又非法苦(毒)我,始设新政,自守疆域,非得已也。」这位说话者最可能是谁?

  (A)华盛顿 (B)李自成 (C)俾斯麦 (D)唐景崧

    (C)5.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那一场事件?

  (A)西晋五胡乱华 (B)中唐安史之乱

  (C)北宋亡于女真 (D)清末八国联军

    

  (B)6.公元前300年左右,一位雅典商人跟朋友谈起自己的事业:「我发现自从亚历山大东征后,我的生意蒸蒸日上,特别是与波斯人的贸易,让我赚进更多钱」。这位商人成功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由于埃及受到希腊人统治,使埃及商人无法与雅典商人竞争

  (B)雅典与波斯之间不再有政治藩篱,进行远距离贸易更为便利

  (C)因为希腊的造船技术大为精进,使货物的运送更为快速便捷

  (D)东征过程中发现新航路与贸易路线,使商人更容易进入东方

  

  

  (D)7.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那个时代?

  (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职业别 农渔牧 工业 商业 交通业 公职 其它 合计

  人数 48 1022 1149 371 1449 7 4046

  % 1.19 25.26 28.40 9.17 35.81 0.17 100.0

  (C)8.

  

  注:「%」指占该地区该族裔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上表是某地某时期某族裔的职业结构统计表,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族裔可能是指:

  (A)1800年代北美的新英格兰移民

  (B)1850年代澳大利亚的英裔移民

  (C)1920年代住在台湾的日本人

  (D)1950年代新加坡的印度裔

    

  

    

  (C)9.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A)10.社会上的各种人: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同性恋、残障人士等等,都积极参与这场政治运动。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A)民族主义 (B)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 (D)法西斯主义

  

  (A)11.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那一项建设?

  (A)交通设施 (B)水利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

    

  (C)12.某书描述杭州一名女子改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途中偶遇一男子,自此揭开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但因男女双方社会地位悬殊,故事以双方殉情作结。这部书描述的情境最早可能出现在那个时期?

  (A)故事提到男女间社会地位悬殊,应系六朝门第社会的反映

  (B)故事提到妇女入学读书,应系自由开放的盛唐社会之反映

  (C)故事提到书院制度,说明这个故事最早可能是发生在宋代

  (D)故事强调女性自主,该故事可能出现在受西方影响的民初

    

  (A)13.一本史书描述?s「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介入此次冲突,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的军事联合行动,也是冷战的最佳范例,美苏两强在遥远的国度进行军事对抗。」这次事件是指何者?

  (A)韩战 (B)柏林危机

  (C)古巴危机 (D)波湾战争

  

  

  (D)14.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栗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何种趋势?

  (A)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家父长权力益趋巩固

    

  (D)15.一位学者主张:「以六经、孔、孟之旨,还之六经、孔、孟」。关于这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何者较为适当?

  (A)这是汉代今文经学,主张以微言大义,诠释原始儒学的精义

  (B)这是唐人编纂五经正义的宗旨,以恢复两汉以来的经学传统

  (C)这是宋明时期的理学,主张直指本心,振兴原始儒学的精神

  (D)这是清代经学考据,主张通过经典考据,还原原始儒学真相

  

  (A)16.从1510年起的一段时间里,下表甲、乙、丙三组「商品」是欧洲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主轴。如果,欧洲经由输出、交换或生产,最后再将获利输入欧洲。请问从「欧洲输出、交换或生产、再输入欧洲」的先后顺序为何?

  组别 甲 乙 丙

  商品

  内容 盐 酒

  火器 布匹

  五金 糖

  烟草

  稻米 奴隶

  (A)甲、丙、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B)17.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18.某人指出:我发现四颗行星,发现银河系是一团星体,这是以前的天文学家未曾观察到的。借助于望远镜,清楚出现在感官前,古往今来烦扰哲学家们的争辩,为我们看到的证据所破除。这种说法最可能出现在那个时期?

  (A)天文学是十五世纪发展起来的,所以这是十五世纪的事

  (B)科学革命是十六世纪肇端的,所以这是十六世纪的事

  (C)望远镜是在十七世纪发明的,所以这是十七世纪的事

  (D)能如此观测行星者只有牛顿,所以这是十八世纪的事

  

  

  19.一个国际组织的规约中表示?s「1.会员国应依国家安全之最小需求及国际义务裁减军备;2.对会员国的军事威胁视同对整体的共同威胁;3.会员国间之争端应交仲裁,各国亦应遵守仲裁结果。」请问这是那一个组织的规约?

  (A)三国同盟 (B)国际联盟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华沙公约组织

  

  20.以下那一项最可能是欧洲中古商业组织行会所订立的规范?

  (A)「每家应提供一人为领主的草地割草两天,他能从领主那里每天接受三餐。」

  (B)「从早晨到十点是读书的时间。十时以后到下午五时前,个人要做指派的工作。」

  (C)「所有的成员可以接受生活上的必需品做为劳动的报酬,但不能接受钱币。」

  (D)「本团体中任何一人,工作不得早于一日之始,或晚于教堂鸣钟之时。」

  

  21.朝廷讨论调兵征讨某地的叛乱,某官员说:「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的税就足以养兵,当朝廷命令他们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又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要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这位官员最可能是:

  (A)汉.周亚夫 (B)唐.李德裕

  (C)宋.范仲淹 (D)清.曾国藩

  

  22.一个人如此批评某国:他们有一种错误看法,以为各种信仰可合并为一,他们相信谈论宗教的方式越多,对公众越有利。尽管他们犯了这种错误,幸好他们仍让我们自由传道。这个人最可能属于那种宗教,而他批评的是那个国家?

  (A)犹太教徒,阿拉伯 (B)伊斯兰教徒,印度

  (C)佛教徒,美国 (D)基督教徒,中国

  

  23.一部宗教经典指出:「人之为善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善;人之为恶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恶,乃其气上通也。」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段话反映的观念可能出现在那部经典中?

  (A)这个说法反映出善恶二元论,应为基督教早期经典的观点

  (B)这个说法反映出天人感应论,应为东汉末道教经典的观点

  (C)这个说法反映出善恶报应的观念,可能出自印度早期经典

  (D)这个说法反映出真神造物的观念,可能出自伊斯兰教经典

  

  24.有人认为:「1920 年代是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开端。」并具体指出一项新产品对大众文化有重大影响。请问他指的产品是?

  (A)电视 (B)收音机 (C)报纸 (D)电报

  

  (A)25.右图显示1945年某地的人口组成比例,请问这种人口结

  构最可能发生在下列那个地区?

  (A)拉丁美洲 (B)南非

  (C)巴尔干半岛 (D)印度半岛

  

  

  26.课堂上同学讨论导致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其中那一位同学的发言内容较为适当?

  (A)罗马人生性保守,排斥希腊文化,未能有效吸收希腊文明养分

  (B)罗马与迦太基之间发生长期的战争,严重耗损罗马既有的国力

  (C)罗马后期为排斥基督教的影响,镇压基督教徒,引起激烈反抗

  (D)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过于快速,无法有效管理帝国和应付外患

  

  27.这座佛寺不碉是个宗教场所,同时也是地方金融中心,寺院借贷给农民并收取高额利息。寺院拥有庞大的地产和大量的身分依附者,寺院长老们正和来到寺院的达官贵人们探讨着深奥的佛理。这是什么时期的现象?

  (A)这是佛教刚传入中国的两汉时期之特征

  (B)这是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特征

  (C)这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下寺院的写照

  (D)这是明清时期土地财富向寺院集中的表征

  

  28.有一项条约规定?s「中日两国应当互相尊重,确保东亚地区和平,日本愿意放弃在华享有的治外法权,交还租界,双方在经济事务上紧密合作。中国政府应补偿日本臣民自『事变』发生以来在中国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此处所说的「事变」是指什么?

  (A)清末的庚子义和团事变 (B)五四运动中的反日行动

  (C)民国二十六年的卢沟桥事变 (D)民国三十一年的珍珠港事变

  

  

  29.作家描述一个城市:「与伦敦人口差不多,都在五万人上下,全世界最上等的羊毛在此地加工,织成布料后,营销各地。许多商人集资,要在市中心建一座大教堂。工程进行中,商船队除了带回印度香料外,还带回亚洲黑鼠,使全城五分之四的人在一年中相继死亡,劳工短缺,必须紧急进口奴隶应急,教堂兴建工作才得以继续。」这座城市可能是:

  (A)十世纪的君士坦丁堡 (B)十二世纪的雅典

  (C)十四世纪的佛罗伦萨 (D)十六世纪的巴黎

  

  30.清康熙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原本并未受到限制,皇帝也任命教士在钦天监工作,并翻译西方书籍。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以后,却将教廷派来的专使逐出国境,并禁止基督教在中国传布。导致此一改变的可能原因是?s

  

  

  

  31.几位同学讨论一项1880年与1914年两个

  年度欧洲主要国家的统计图,请问那个

  说法最正确?

  (A)这是各国人口的统计,第一次大

  战前德意志帝国幅员甚大,所以

  人口较多

  (B)这是各国海军船舰的总吨数,英

  国战舰总吨数虽少但先进,所以国力最强

  (C)这是各国移往美国的人口数,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移民主要来自这些国家

  (D)这是各国军费支出的情况,二十世纪初,各国积极从事军备建设,军费庞大

  

  32.一部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外国)公使认为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敝国人作对。自从现任接手之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放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这部小说可能是以下列那个事件做为背景?

  (A)1845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几年之后

  (B)1900年,中德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几年之后

  (C)1905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几年之后

  (D)1910年,日俄战争结束几年之后

  

  

  33.某人被后来的学者视为古代思想一大突破的关键人物,认为此人「将人从天上带回到人间来。」下列有关「某人观点」的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这是对古埃及政教合一制度的赞美

  (B)这是对犹太教经典神人关系的描述

  (C)这是对中国殷商时期人性观的说明

  (D)这是对古希腊哲学家人文观的观察

  

  

  34.某学者指出:「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所谓「后世」及这位学者的时代可能是:

  (A)所谓「后世」是指秦汉,这位学者是六朝时人

  (B)所谓「后世」是指魏晋,这位学者是隋唐时人

  (C)所谓「后世」是指六朝,这位学者是两宋时人

  (D)所谓「后世」是指两宋,这位学者是明清时人

  

  35.几位同学讨论一张有关1940年到1990年间台湾的统计图,那一位的说法最正确?

  (A)这是台湾人口职业结构统计图,显

  示台湾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

  少

  (B)这是台湾人口结构改变统计图,显

  示台湾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C)这是台湾对日本进出口的统计图,显示台湾对日本输出减少,输入

  增加

  (D)这是台湾对美国进出口的统计图,显示台湾对美国输出增加,输入

  减少

  

  

  36.一本《新撰外国地理》课本的章节目次包括?s「中国本部、满洲、波斯、印度、暹罗、法属亚洲、英属马来半岛、英属加拿大及黑暗大陆总论」等。我们应如何认识这本书?

  (A)这是十八世纪初期英国人对世界地理的看法

  (B)这是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描述

  (C)这是二十世纪初期日本人对世界地理的分类

  (D)这是中国在二次大战后对新国家出现的叙述

  

  

  37.某个宗教的信徒散布在欧洲许多国家,1930年时,波兰人口的10%属于该教派,捷克及俄罗斯亦有3%,奥地利及土耳其境内该教派信徒亦占总人口的6%。请问这是那一个教派?

  (A)罗马公教 (B)东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38.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何者较为适当?

  (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贰、多重选择题(8%)

  39.一位清代学者指出:「地气之盛衰,久则必变。唐开元、天宝间,地气自西北转东北之变局也。」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个说法?

  (A)以「地气」流动的观念来解释历史,有违科学精神,此说不足采

  信

  (B)「地气」是当时人对政治形势变动的一种看法,此说内容值得参考

  (C)「地气」是指农业生产的能力,「西北转东北」是指其变动的方

  向

  (D)「开元、天宝间」的变局,安史集团攻击长安可视为一项重要指

  标

  (E)唐以后首都从长安东移开封,再北移北京,可以说明地气流动之

  说

  

  

  40.一位法国作家回忆其青年时期,其中一节主题是「1942年在巴黎念大学」。下列那些情节最可能出现在这一节叙述里?

  (A)德国首相正在巴黎从事友好访问,两国政府希望加强学生的交流

  (B)作家花钱买了一架新的收音机,收听来自德国的广播,学习德文

  (C)一家报纸揭露日前德国首相与斯大林签订之和平协议的详细内容

  (D)作家参加了当时在巴黎凯旋门前举行的学生大规模反战示威游行

  (E)作家计划在年初前往非洲,参观埃及与埃及古文化的金字塔遗址

  

  

  41.资料一:《尚书》〈酒诰〉是周初的告诫文书,指出:殷纣王好酒,因此上帝不再庇佑殷人,以致亡国。

  资料二:考古学者指出陪葬品距尸体越近,越具重要性。殷商各个时期墓葬的陪葬品,青铜食器多置于棺、椁之间,而青铜酒器多置于棺内。

  请根据上述资料,指出下列何者是较合理的解释?

  (A)〈酒诰〉之说是周人藉以自省,并不足以证明殷人好酒而亡国

  (B)〈酒诰〉反映春秋时代的天道观,显然是后人伪造,故不可信

  (C)考古证据显示殷人确实好饮酒,证明〈酒诰〉的说法是正确的

  (D)考古证据显示殷人好饮酒,但无法证明殷人是否因好酒而亡国

  (E)考古证据显示殷人不好酒,〈酒诰〉只是周人宣示伐殷的合理性

  

  42.资料一:历史学者估计,明初(1400年)中国约有6500 万人,到明末(1600年)人口增加为1亿5千万人。康熙年间(1700年),人口为1亿5千万人。

  资料二:1550年时,中国大量栽种玉米、甘??、马铃薯、花生等多种新作物。

  针对两段资料,许多同学有不同的意见,请问何人的说法较正确?

  (A)玉米等新作物的产量大,取代原有粮食作物的种植空间,才能养活较多人口

  (B)玉米等新作物未取代原有作物,但可生长在较贫瘠的土地,增加粮食的供应

  (C)从明初至明末未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人口的剧增可能与粮食供应增加有关

  (D)明末至清初粮食生产条件改变不大,人口亦未见增加,应与其间的动乱有关

  (E)因清初人口大量移往台湾及东南亚,所以人口虽有成长,人口总数却未增加

  

  

参、题组题(16%)

  第43-45题为题组

  资料一:学者指出:自1530年起,白银开始流入中国,尤其是通过菲律宾与中国贸易的西班牙美洲帝国。估计十六世纪后半至十七世纪前半,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23万吨。自十七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速度减缓。但自1684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白银再度流入中国。1810年代中英贸易,中国仍净流入约37万公斤白银,但至1820年代,已逆转为大量流出。

  资料二:右图是1700~1800年中英贸易白银流入中国

  数量统计图

  

  43.数据一「自十七世纪中期起,因为中国本身与国外的各种因素,白银流入中国的速度减缓。」根据你的历史知识,所谓「中国本身因素」最可能是指以下那一项?(单一选择

  题)

  (A)货币政策改变,改以铜钱为主要货币,造成白银需求量大减

  (B)社会持续动乱,生产失调,商业萎缩,造成白银需求的降低

  (C)倭寇为祸南北沿海,迫使中国停止对外贸易,白银需求大减

  (D)政府为因应战事,提高税赋,使得银价下降,白银流入减少

  

  

  44.资料一「自1684 年起,海外贸易重新展开。」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可能与那一个事件后的发展最直接相关?(单一选择题)

  (A)西班牙殖民菲律宾,扩大对华贸易

  (B)康熙平定台湾,开放对外贸易

  (C)葡萄牙人殖民澳门,开拓东亚贸易

  (D)英国殖民印度,积极拓展贸易

  

  

  45.学者指出:十八世纪的中国出现几次较显著的物价上涨现象。根据资料二,这几次物价上涨最可能发生在那些时段?(多重选择题)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戊 (E)戊己

  

  

  第46-48题为题组

  资料一:学者指出:台湾昔日游民,非酿乱不可为生。同治以后,有业可执。此后贫不能生者及牟重利者,已不在农村着眼。率趋于都市,以取成倍之利。故百余年来械斗之风,至同治以降,一时顿绝。

  资料二:学者统计1721~1870年间台湾以原乡祖籍为依据、大规模的分类械斗发

  生之次数与地区分布如下:

  年代 次数 发生地区与次数

  1721~1725 2 高雄1、屏东1

  1726~1750 0

  1751~1775 1 彰化1

  1776~1800 3 彰化1、淡水1、宜兰1

  1801~1825 6 新竹2、宜兰2、淡水1、彰化1

  1826~1850 9 彰化2、淡水6、高雄1

  1851~1865 8 淡水7、宜兰1

  1866~1870 0

  

  46.资料一作者所谓的「同治以后,有业可执」,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判断可能与那个事件后的发展最直接相关?(单一选择题)

  (A)五口通商 (B)台湾开山抚番

  (C)台湾开港通商 (D)牡丹社事件

  

  

  47.资料二所提的分类械斗往往导致族群的移动或聚合,在考察「某村庄最早移民来自何处」这项课题时,以下那一项资料最足以作为判断的依据?(单一选择题)

  (A)文献记载该村最早的庙宇

  (B)该村居民目前使用的方言

  (C)户籍资料上登记的出生地

  (D)墓葬区墓碑上记载的堂号

  

  

  48.请根据数据二以及你的历史知识,指出下列有关资料一的各项讨论,那些较为合理?(多重选择题)

  (A)资料一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可视为解释械斗发生与扩大的理由之

  一

  (B)资料一指出经济是械斗的主因,与商业发展有关,与开发方向无

  关

  (C)械斗发展的趋势与汉人开发的方向大致相符,数据一之说应属可

  信

  (D)械斗为族群间的冲突,但多属于偶发事件,未必能指出具体的趋

  势

  (E)械斗大多发生在开发中的农村地区,资料一所叙述的趋势大致可

  信

  

  

  第49-50 题为题组

  有人说:纺织业是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火车头」,请回答以下两个与纺织业有关的问题:

  

  49.十九世纪后半,西方国家挟其船坚炮利,强迫中国开放口岸与市场,将其工业产品销售至中国。但至二十世纪前半叶,西方棉布始终未能完全取代中国本身生产的土布,其故安在?(单一选择题)

  (A)中国土布为家庭副业,人力成本低,具有竞争力

  (B)中国政府采取关税保护的手段,排斥西方的棉布

  (C)中国人提倡爱用国货,中国土布得以维持竞争力

  (D)中国新式纺织厂效率高,西方的棉布不具竞争力

  

  

  50.自十七世纪以来,台湾人民穿着的衣料大多从其它地区或国家输入,本地绝少生产。但自某个时期开始,大部分人民的衣料已由本地工厂生产。请问「某个时期」可能是指何时?(单一选择题)

  (A)十九世纪前半 (B)十九世纪后半

  (C)二十世纪前半 (D)二十世纪后半

  

  

家园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受刺激了,没想到我历史这么差

家园 我晕

我晕

家园 这题真是挺难的。
家园 的确够难的

如此广度加深度,如果不是针对某个教材出题,考察要求是很高的。

不过如果是针对特定的教材出题,恐怕也就一般了。估计拿大陆的历史题给台湾学生看,效果也差不多。

家园 雖然網上有現成的答案,但還是完全靠自己做了 ,學習,學習。

【文摘】台湾历史考卷 [ 云横居士 ] 于:2005-07-05 06:02:09

壹、单一选择题(76%)

  (A)1.学者整理出土文物,甲遗址有数量不多、用转轮制成的陶器;乙遗址只发现数量可观的骨制器具,如骨针等;丙遗址有少量谷子和大量的各种动物骨骸。这三个遗址的先后顺序是:

  (A)乙―丙―甲 (B)甲―乙―丙

  (C)丙―乙―甲 (D)乙―甲―丙A

    

  (B)2.一位正担任中央大臣者,回忆其早年入仕过程,虽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因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官僚可能身处那个时期?

  (A)汉代 (B)唐代 (C)元代 (D)清代 D

  

  

  (B)3.一项记载指出某地:「居民七十九家,计二百五十七人,无土著。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无一人。皆丁壮力农,无妻室,无老耆幼童。」根据你对汉人移民入台开发过程的知识,这类居民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以下何时何地(注:地名为今地名)?

  (A)明郑时期的新竹 (B)康熙中期的嘉义

  (C)雍正时期的台南 (D)乾隆晚期的鹿港A

    

  (A)4.一本史书记载某人公开表示:「凡不遵王法而自创邦国者,叛逆所为,岂欲冒此不韪名哉?奈(何)王加征(税),又非法苦(毒)我,始设新政,自守疆域,非得已也。」这位说话者最可能是谁?

  (A)华盛顿 (B)李自成 (C)俾斯麦 (D)唐景崧 A

    (C)5.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那一场事件?

  (A)西晋五胡乱华 (B)中唐安史之乱D

  (C)北宋亡于女真 (D)清末八国联军

    

  (B)6.公元前300年左右,一位雅典商人跟朋友谈起自己的事业:「我发现自从亚历山大东征后,我的生意蒸蒸日上,特别是与波斯人的贸易,让我赚进更多钱」。这位商人成功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由于埃及受到希腊人统治,使埃及商人无法与雅典商人竞争

  (B)雅典与波斯之间不再有政治藩篱,进行远距离贸易更为便利

  (C)因为希腊的造船技术大为精进,使货物的运送更为快速便捷

  (D)东征过程中发现新航路与贸易路线,使商人更容易进入东方B

  

  

  (D)7.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那个时代?

  (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D

  

  职业别 农渔牧 工业 商业 交通业 公职 其它 合计

  人数 48 1022 1149 371 1449 7 4046

  % 1.19 25.26 28.40 9.17 35.81 0.17 100.0

  (C)8.

  

  注:「%」指占该地区该族裔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上表是某地某时期某族裔的职业结构统计表,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族裔可能是指:

  (A)1800年代北美的新英格兰移民

  (B)1850年代澳大利亚的英裔移民

  (C)1920年代住在台湾的日本人

  (D)1950年代新加坡的印度裔C

    

  

    

  (C)9.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C

  

  (A)10.社会上的各种人: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同性恋、残障人士等等,都积极参与这场政治运动。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A)民族主义 (B)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 (D)法西斯主义A

  

  (A)11.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那一项建设?

  (A)交通设施 (B)水利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A

    

  (C)12.某书描述杭州一名女子改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途中偶遇一男子,自此揭开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但因男女双方社会地位悬殊,故事以双方殉情作结。这部书描述的情境最早可能出现在那个时期?

  (A)故事提到男女间社会地位悬殊,应系六朝门第社会的反映

  (B)故事提到妇女入学读书,应系自由开放的盛唐社会之反映

  (C)故事提到书院制度,说明这个故事最早可能是发生在宋代

  (D)故事强调女性自主,该故事可能出现在受西方影响的民初C

    

  (A)13.一本史书描述?s「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介入此次冲突,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的军事联合行动,也是冷战的最佳范例,美苏两强在遥远的国度进行军事对抗。」这次事件是指何者?

  (A)韩战 (B)柏林危机

  (C)古巴危机 (D)波湾战争B

  

  

  (D)14.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栗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何种趋势?

  (A)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家父长权力益趋巩固A

    

  (D)15.一位学者主张:「以六经、孔、孟之旨,还之六经、孔、孟」。关于这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何者较为适当?

  (A)这是汉代今文经学,主张以微言大义,诠释原始儒学的精义

  (B)这是唐人编纂五经正义的宗旨,以恢复两汉以来的经学传统

  (C)这是宋明时期的理学,主张直指本心,振兴原始儒学的精神

  (D)这是清代经学考据,主张通过经典考据,还原原始儒学真相C

  

  (A)16.从1510年起的一段时间里,下表甲、乙、丙三组「商品」是欧洲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主轴。如果,欧洲经由输出、交换或生产,最后再将获利输入欧洲。请问从「欧洲输出、交换或生产、再输入欧洲」的先后顺序为何?

  组别 甲 乙 丙

  商品

  内容 盐 酒

  火器 布匹

  五金 糖

  烟草

  稻米 奴隶

  (A)甲、丙、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B

    

  (B)17.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B

  18.某人指出:我发现四颗行星,发现银河系是一团星体,这是以前的天文学家未曾观察到的。借助于望远镜,清楚出现在感官前,古往今来烦扰哲学家们的争辩,为我们看到的证据所破除。这种说法最可能出现在那个时期?

  (A)天文学是十五世纪发展起来的,所以这是十五世纪的事

  (B)科学革命是十六世纪肇端的,所以这是十六世纪的事

  (C)望远镜是在十七世纪发明的,所以这是十七世纪的事

  (D)能如此观测行星者只有牛顿,所以这是十八世纪的事C

  

  

  19.一个国际组织的规约中表示?s「1.会员国应依国家安全之最小需求及国际义务裁减军备;2.对会员国的军事威胁视同对整体的共同威胁;3.会员国间之争端应交仲裁,各国亦应遵守仲裁结果。」请问这是那一个组织的规约?

  (A)三国同盟 (B)国际联盟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华沙公约组织C

  

  20.以下那一项最可能是欧洲中古商业组织行会所订立的规范? D

  (A)「每家应提供一人为领主的草地割草两天,他能从领主那里每天接受三餐。」

  (B)「从早晨到十点是读书的时间。十时以后到下午五时前,个人要做指派的工作。」

  (C)「所有的成员可以接受生活上的必需品做为劳动的报酬,但不能接受钱币。」

  (D)「本团体中任何一人,工作不得早于一日之始,或晚于教堂鸣钟之时。」

  

  21.朝廷讨论调兵征讨某地的叛乱,某官员说:「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的税就足以养兵,当朝廷命令他们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又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要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这位官员最可能是:

  (A)汉.周亚夫 (B)唐.李德裕

  (C)宋.范仲淹 (D)清.曾国藩 B

  

  22.一个人如此批评某国:他们有一种错误看法,以为各种信仰可合并为一,他们相信谈论宗教的方式越多,对公众越有利。尽管他们犯了这种错误,幸好他们仍让我们自由传道。这个人最可能属于那种宗教,而他批评的是那个国家?

  (A)犹太教徒,阿拉伯 (B)伊斯兰教徒,印度

  (C)佛教徒,美国 (D)基督教徒,中国 B

  

  23.一部宗教经典指出:「人之为善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善;人之为恶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恶,乃其气上通也。」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段话反映的观念可能出现在那部经典中?

  (A)这个说法反映出善恶二元论,应为基督教早期经典的观点

  (B)这个说法反映出天人感应论,应为东汉末道教经典的观点

  (C)这个说法反映出善恶报应的观念,可能出自印度早期经典

  (D)这个说法反映出真神造物的观念,可能出自伊斯兰教经典 B

  

  24.有人认为:「1920 年代是大众文化兴起的重要开端。」并具体指出一项新产品对大众文化有重大影响。请问他指的产品是?

  (A)电视 (B)收音机 (C)报纸 (D)电报 B

  

  (A)25.右图显示1945年某地的人口组成比例,请问这种人口结

  构最可能发生在下列那个地区?

  (A)拉丁美洲 (B)南非

  (C)巴尔干半岛 (D)印度半岛

  

  

  26.课堂上同学讨论导致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其中那一位同学的发言内容较为适当?

  (A)罗马人生性保守,排斥希腊文化,未能有效吸收希腊文明养分

  (B)罗马与迦太基之间发生长期的战争,严重耗损罗马既有的国力

  (C)罗马后期为排斥基督教的影响,镇压基督教徒,引起激烈反抗

  (D)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过于快速,无法有效管理帝国和应付外患 B

  

  27.这座佛寺不碉是个宗教场所,同时也是地方金融中心,寺院借贷给农民并收取高额利息。寺院拥有庞大的地产和大量的身分依附者,寺院长老们正和来到寺院的达官贵人们探讨着深奥的佛理。这是什么时期的现象?

  (A)这是佛教刚传入中国的两汉时期之特征

  (B)这是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特征

  (C)这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下寺院的写照

  (D)这是明清时期土地财富向寺院集中的表征 B

  

  28.有一项条约规定?s「中日两国应当互相尊重,确保东亚地区和平,日本愿意放弃在华享有的治外法权,交还租界,双方在经济事务上紧密合作。中国政府应补偿日本臣民自『事变』发生以来在中国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此处所说的「事变」是指什么?

  (A)清末的庚子义和团事变 (B)五四运动中的反日行动

  (C)民国二十六年的卢沟桥事变 (D)民国三十一年的珍珠港事变 B

  

  

  29.作家描述一个城市:「与伦敦人口差不多,都在五万人上下,全世界最上等的羊毛在此地加工,织成布料后,营销各地。许多商人集资,要在市中心建一座大教堂。工程进行中,商船队除了带回印度香料外,还带回亚洲黑鼠,使全城五分之四的人在一年中相继死亡,劳工短缺,必须紧急进口奴隶应急,教堂兴建工作才得以继续。」这座城市可能是:

  (A)十世纪的君士坦丁堡 (B)十二世纪的雅典

  (C)十四世纪的佛罗伦萨 (D)十六世纪的巴黎 C

  

  30.清康熙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原本并未受到限制,皇帝也任命教士在钦天监工作,并翻译西方书籍。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以后,却将教廷派来的专使逐出国境,并禁止基督教在中国传布。导致此一改变的可能原因是?s

  

  

  

  31.几位同学讨论一项1880年与1914年两个

  年度欧洲主要国家的统计图,请问那个

  说法最正确?

  (A)这是各国人口的统计,第一次大

  战前德意志帝国幅员甚大,所以

  人口较多

  (B)这是各国海军船舰的总吨数,英

  国战舰总吨数虽少但先进,所以国力最强

  (C)这是各国移往美国的人口数,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移民主要来自这些国家

  (D)这是各国军费支出的情况,二十世纪初,各国积极从事军备建设,军费庞大

  

  32.一部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外国)公使认为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敝国人作对。自从现任接手之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放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这部小说可能是以下列那个事件做为背景?

  (A)1845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几年之后

  (B)1900年,中德签订胶州湾租借条约几年之后

  (C)1905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几年之后

  (D)1910年,日俄战争结束几年之后 B

  

  

  33.某人被后来的学者视为古代思想一大突破的关键人物,认为此人「将人从天上带回到人间来。」下列有关「某人观点」的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这是对古埃及政教合一制度的赞美

  (B)这是对犹太教经典神人关系的描述

  (C)这是对中国殷商时期人性观的说明

  (D)这是对古希腊哲学家人文观的观察 D

  

  

  34.某学者指出:「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所谓「后世」及这位学者的时代可能是:

  (A)所谓「后世」是指秦汉,这位学者是六朝时人

  (B)所谓「后世」是指魏晋,这位学者是隋唐时人

  (C)所谓「后世」是指六朝,这位学者是两宋时人

  (D)所谓「后世」是指两宋,这位学者是明清时人 B

  

  35.几位同学讨论一张有关1940年到1990年间台湾的统计图,那一位的说法最正确?

  (A)这是台湾人口职业结构统计图,显

  示台湾工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

  少

  (B)这是台湾人口结构改变统计图,显

  示台湾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C)这是台湾对日本进出口的统计图,显示台湾对日本输出减少,输入

  增加

  (D)这是台湾对美国进出口的统计图,显示台湾对美国输出增加,输入

  减少

  

  

  36.一本《新撰外国地理》课本的章节目次包括?s「中国本部、满洲、波斯、印度、暹罗、法属亚洲、英属马来半岛、英属加拿大及黑暗大陆总论」等。我们应如何认识这本书?

  (A)这是十八世纪初期英国人对世界地理的看法

  (B)这是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描述

  (C)这是二十世纪初期日本人对世界地理的分类

  (D)这是中国在二次大战后对新国家出现的叙述 C

  

  

  37.某个宗教的信徒散布在欧洲许多国家,1930年时,波兰人口的10%属于该教派,捷克及俄罗斯亦有3%,奥地利及土耳其境内该教派信徒亦占总人口的6%。请问这是那一个教派?

  (A)罗马公教 (B)东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B

  

  38.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何者较为适当?

  (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

  (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

  (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

  (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C

  

  

  贰、多重选择题(8%)

  39.一位清代学者指出:「地气之盛衰,久则必变。唐开元、天宝间,地气自西北转东北之变局也。」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个说法?

  (A)以「地气」流动的观念来解释历史,有违科学精神,此说不足采

  信

  (B)「地气」是当时人对政治形势变动的一种看法,此说内容值得参考

  (C)「地气」是指农业生产的能力,「西北转东北」是指其变动的方

  向

  (D)「开元、天宝间」的变局,安史集团攻击长安可视为一项重要指

  标

  (E)唐以后首都从长安东移开封,再北移北京,可以说明地气流动之 BDE

  说

  

  

  40.一位法国作家回忆其青年时期,其中一节主题是「1942年在巴黎念大学」。下列那些情节最可能出现在这一节叙述里?

  (A)德国首相正在巴黎从事友好访问,两国政府希望加强学生的交流

  (B)作家花钱买了一架新的收音机,收听来自德国的广播,学习德文

  (C)一家报纸揭露日前德国首相与斯大林签订之和平协议的详细内容

  (D)作家参加了当时在巴黎凯旋门前举行的学生大规模反战示威游行

  (E)作家计划在年初前往非洲,参观埃及与埃及古文化的金字塔遗址 BC

  

  

  41.资料一:《尚书》〈酒诰〉是周初的告诫文书,指出:殷纣王好酒,因此上帝不再庇佑殷人,以致亡国。

  资料二:考古学者指出陪葬品距尸体越近,越具重要性。殷商各个时期墓葬的陪葬品,青铜食器多置于棺、椁之间,而青铜酒器多置于棺内。

  请根据上述资料,指出下列何者是较合理的解释?

  (A)〈酒诰〉之说是周人藉以自省,并不足以证明殷人好酒而亡国

  (B)〈酒诰〉反映春秋时代的天道观,显然是后人伪造,故不可信

  (C)考古证据显示殷人确实好饮酒,证明〈酒诰〉的说法是正确的

  (D)考古证据显示殷人好饮酒,但无法证明殷人是否因好酒而亡国

  (E)考古证据显示殷人不好酒,〈酒诰〉只是周人宣示伐殷的合理性 BD

  

  42.资料一:历史学者估计,明初(1400年)中国约有6500 万人,到明末(1600年)人口增加为1亿5千万人。康熙年间(1700年),人口为1亿5千万人。

  资料二:1550年时,中国大量栽种玉米、甘??、马铃薯、花生等多种新作物。

  针对两段资料,许多同学有不同的意见,请问何人的说法较正确?

  (A)玉米等新作物的产量大,取代原有粮食作物的种植空间,才能养活较多人口

  (B)玉米等新作物未取代原有作物,但可生长在较贫瘠的土地,增加粮食的供应

  (C)从明初至明末未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人口的剧增可能与粮食供应增加有关

  (D)明末至清初粮食生产条件改变不大,人口亦未见增加,应与其间的动乱有关

  (E)因清初人口大量移往台湾及东南亚,所以人口虽有成长,人口总数却未增加BCD

  

家园 果然錯得一塌糊塗,又當了 一 回無知者
家园 真实的最美丽

感谢老兄提供第一手资料,虽然很多不会,但让我知道了大陆与台湾的教学差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家园 台北市立初中地理科第一次段考試題

做完歷史考題,再來做地理吧。

台北市立興福國民中學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普通班地理科第一次段考

範圍:第三冊L1~L8    三 年   班   號 姓名:

壹、選擇題(一題2分, 共74分)

( )1. 大興安嶺北部是中國唯一的寒帶針葉林區,主要是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響? (A)緯度 (B)雨量 (C)土壤 (D)地形

( )2. 山西省那一種礦產為全中國產量最高?ˉ(A)石油ˉ(B)天然氣ˉ(C)煤ˉ(D)鐵。

( )3. 中國山西、陝北和甘肅東部等地區,共同的地理特徵是: (A)地表崎嶇 (B)氣候溼潤 (C)土壤貧瘠 (D)多水旱災

( )4. 「南船北馬」「南稻北麥」說明了中國地理現象南北差異很大。上述兩句用語的大致界線是ˉ(A)南嶺ˉ(B)秦嶺ˉ(C)長城ˉ(D)大興安嶺。

( )5. 古代的「絲綢之路」能夠穿越範圍廣大的河西走廊荒漠,是因河西走廊具有哪一優越的地理條件? (A)盛產石油 (B)多種族雜處 (C)有連串的綠洲城市 (D)雨量較少而易通行

( )6. 河北省民間有「大雨大災,無雨旱災」及「春雨貴如油」的諺語,此一氣候災害,是受下列哪兩項因素的影響? (A)年雨量變率大、降雨強度大 (B)距海遙遠、山脈阻擋 (C)深居內陸、溫差特大 (D)緯度太高、無霜期短

( )7. 那一都市為東北海上之門戶且造船業發達, 號稱「北方香港」?(A)旅順 (B)長春 (C)大連 (D)青島

( )8. 內蒙古東部是廣大的草原牧場, 西部則是礫質戈壁或綿延的沙丘, 此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下列那一因素的影響?(A)地形高低 (B)緯度高低 (C)氣壓高低 (D)距海遠近

( )9. 中國六大地區中, 重工業最發達的是那一地區?(A)華北 (B)東北 (C)西部 (D)塞北 地區

( )10. 黃土高原的人文活動深受環境限制,其中影響農耕與聚落是否發達的主因是:(A)地勢高低 (B)水源分布 (C)土壤沃度 (D)治安考慮

( )11. (甲)地廣人稀(乙)氣候溫和(丙)農產豐富(丁)距離近, 東北地區吸引大量華北地區人民的移入, 其主要的拉力為何?(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 )12. 在下列敘述中, 何者最可突顯「天下黃河富寧夏」的特色?(A)地上懸河, 千里大堤鎖狂河 (B)黃河百害, 惟富一套 (C)青稞鍋中流出萬里長河 (D)泥龍擺尾, 奔流到海不復回

( )13. 渭河盆地與漢中盆地同位於陝西省,但主要糧食作物不同,此種差異主要是受什麼因素的影響?ˉ(A)地形ˉ(B)氣候ˉ(C)水利設施ˉ(D)傳統技術。

( )14. 鞍山發展成東北最大之鋼鐵中心, 其具備之區位條件為何?(A)勞工、市場 (B)市場、動力 (C)動力、原料 (D)原料、資金

( )15. 河北省有利於暖溼氣流深入,提供夏季多雨,此現象與哪項地形的特徵關係最密切? (A)地形起伏很大 (B)地形錯綜複雜 (C)高大山脈綿長 (D)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 )16. (甲)原料、動力充足ˉ(乙)引進外資、技術方便ˉ(丙)水陸交通便利ˉ(丁)腹地廣大、商業繁盛。上述哪些項目是天津成為北部地區最大的工商業中心的主要原因?ˉ(A)甲乙丁ˉ(B)乙丙丁ˉ(C)甲丙丁ˉ(D)甲乙丙。

( )17. 限制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最主要的原因是: (A)平原狹小 (B)雨量不變 (C)無霜期短 (D)土壤貧瘠

( )18. 「悠悠古道絕代風華,伴著駝鈴聲,一望無際的黃澄沙丘及火紅的沙漠落日……」,這是哪一段遊程的介紹? (A)江南園林攬勝 (B)絲路豪情之旅 (C)西南秘境采風 (D)東北白山黑水情

( )19. 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共同沖積而成的三江平原,在昔日是荒無人煙的「北大荒」,今日卻因哪一因素影響而變成農作盛產的「北大倉」? (A)引用江水灌溉 (B)排水設施完善 (C)大批移民開墾 (D)實施機械化耕作

( )20. 寧夏平原氣候乾燥, 為什麼仍可以發展出塞上江南的景觀?(A)生長季長 (B)灌溉發達 (C)綠洲廣大 (D)地下水充足

( )21. 東北地區主要種植春麥其原因與下列何者關係最密切? (A)雨量較多 (B)地形平坦 (C)富含黑土 (D)冬季酷寒

( )22. (甲)土層疏鬆ˉ(乙)不易受流水侵蝕ˉ(丙)具有垂直劈開特性ˉ(丁)由較粗之礫石所組成。上述項目哪些是黃土的特性?ˉ(A)甲乙ˉ(B)甲丙ˉ(C)甲丁ˉ(D)乙丁。

( )23. 以下何項因素促使近年來東北天然森林遭到過度的砍伐,以致於林區面積不斷縮小?ˉ(A)水利工程的擴建ˉ(B)交通條件改善ˉ(C)生活水平提高ˉ(D)休閒習慣的改變。

( )24. (甲)黃土易受流水侵蝕ˉ(乙)地表植被嚴重破壞ˉ(丙)多火山、地震ˉ(丁)溶蝕作用旺盛。以上所言那些是黃土高原地表崎嶇,溝壑縱橫的成因?ˉ(A)甲乙(B)甲丙(C)甲丁(D)乙丙

( )25.甘肅省地理現象呈過渡性, 但「不包括」下列那一項?(A)地形分布ˉ(B)交通方式ˉ(C)土地利用ˉ(D)族系分布。

( )26. 山西省的農田主要分布於河谷盆地的原因可能是ˉ(A)土壤較疏鬆ˉ(B)雨季較長ˉ(C)取水灌溉方便ˉ(D)無霜期長。

( )27. 下列何者為寧夏平原的氣候特徵?(A)高溫多雨, 多颱風 (B)溫和濕潤, 四季分明 (C)冬寒夏熱, 雨量稀少 (D)夏溫低, 蒸發微弱

( )28. 昔日到了冬季,天津港的貨物移至秦皇島,其主要原因為何?ˉ(A)秦皇島陸運較為便利ˉ(B) 天津冬季季風過於強勁ˉ(C)天津冬季客運量增加ˉ(D) 海河冬季會結冰。

( )29. 陝西省秦嶺以南地區,最冷月均溫在0℃以上,年雨量在750公釐以上的氣候狀況,依中國氣候分類標準而言,其氣候應屬ˉ(A)溫帶沙漠氣候ˉ(B)溫帶季風氣候ˉ(C)溫帶草原氣候ˉ(D)副熱帶季風氣候。

( )30. 最適宜沙漠旅途的馱獸, 號稱「沙漠之舟」的是(A)駱駝 (B)口馬 (C)犛牛 (D)天馬

( )31. 從「天下黃河富寧夏」可看出黃河對寧夏平原的意義為何?(A)水運為主的交通 (B)提供灌溉水源 (C)豐富的漁產 (D)供應大量的砂石

( )32. 內蒙古自治區因為何種原因限制了農業的發展, 使得居民日常生活與牲畜密切相關?(A)風俗習慣 (B)氣候乾燥 (C)土壤貧瘠 (D)人力缺乏

( ) 33. 蒙胞將牲畜趕到草場上餵食, 當一個草場牧草吃盡時, 再轉到另一個牧場, 此畜牧方式稱為(A) 游牧 (B)放牧 (C)欄牧 (D)山牧季移

( ) 34. 哈爾濱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東北北部的大都市, 主要的原因是(A)鐵路的興建 (B)工業區位的優越 (C)人口資源充足 (D)大慶油田的開採

( ) 35.「東林西鐵遍地煤」指的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景觀, 其中「東林」指的是那一座山地的茂密森林?(A)大興安嶺 (B)祈連山 (C)賀蘭山 (D)長白山地

( ) 36.青銅峽水庫具有灌溉、防洪、發電等多目標的功能, 但最大的隱憂是(A)水庫降水量不多 (B)集水區面積太小 (C)水庫無人管理 (D)泥沙淤積嚴重

( ) 37. 內蒙古草原面積不斷縮小, 土地沙漠化日益嚴重, 其原因有(甲)水利設施失修 (乙)氣候變遷 (丙)過度放牧 (丁)水土流失, 正確的是(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丙

貳、整合題(一題2分, 共26分)

一. 右圖為中國某地區的居住景

觀示意圖,請問:

( )1.這種景觀最可能出現於那一個地區?ˉ(A)黃淮平原ˉ(B)珠江三角洲ˉ(C)滇西縱谷ˉ(D)黃土高原。

( )2.此區的土層主要是由何種作用形成?ˉ(A)風力侵蝕ˉ(B)風力堆積ˉ(C)河川侵蝕ˉ(D)河川堆積。

( )3.「人家半鑿山腰住,車馬多從頭頂過。」導致該區出現這種景觀的主要原因是ˉ(A)產業活動ˉ(B)風俗習慣ˉ(C)地勢高低ˉ(D)土壤性質。

二.下圖為陝西省的地形剖面圖,請問:

( )1. ←所指的方向是(A)東(B)西(C)南(D)北 方

( )2. 圖中那一區的年雨量最多?ˉ(A)甲ˉ(B)乙ˉ(C)丙ˉ(D)丁。

( )3.圖中那一區屬於長江流域?ˉ(A)甲ˉ(B)乙ˉ(C)丙ˉ(D)丁。

( )4.陝西省境內有農有牧的一穫農業區是位於那一區?ˉ(A)甲ˉ(B)乙ˉ(C)丙ˉ(D)丁。

三.鎮遠將軍駐守在河西走廊的武威,下圖為其防守區域圖。一日,忽聞匈奴來犯張掖,將軍帶兵馳援,急行軍,日行四十公里,請問:

( )1.鎮遠將軍最快約可在幾日內趕到張掖迎敵?ˉ(A)20日ˉ(B)10日ˉ(C)5日ˉ(D)1日。

( )2.大軍西行,看見左前方遠處有高山,山頭積雪,峰峰相連,此座山脈是ˉ(A)祁連山ˉ(B)烏鞘嶺ˉ(C)北山ˉ(D)龍首山。

( )3.大隊人馬途中在山麓小綠洲休息補充飲水、糧食,請問此水源可能是ˉ(A)湖水ˉ(B)雨水ˉ(C)雪水ˉ(D)自來水。

四.下圖為寧夏平原灌溉系統圖,請問:

( )1.此地的黃河流向是ˉ(A)由西南向東北流ˉ(B)由東北向西南流ˉ(C)由西北向東南流ˉ(D)由西南向西北流。

( )2.下列哪一種作物,在本區不易見到?ˉ(A)稻米ˉ(B)甜菜ˉ(C)春小麥ˉ(D)茶。

( )3.本區內著名的水利工程是ˉ(A)三門峽水庫ˉ(B)青銅峽水庫ˉ(C)劉家峽水庫ˉ(D)三峽水庫

家园 【急行軍,日行四十公里】

前些日子,河里还就行军速度争论来着,此处可做注脚

家园 有答案对照吗?
家园 答案

台北市立興福國民中學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

三年級普通班地理科第一次段考答案

壹、 選擇題(一題2分, 共74分)

A C A B C A C D B B

D B B C D C C B B B

D B B A A C C D D A

B B A A A D D

貳、整合題(一題二分, 共36分)

一、

D B D

二、

C D D A

三、

C A C

四、

A D B

答案
家园 对照了答案,惨不忍睹

对照了答案,惨不忍睹,选择题错了13题……

初中时,我经常拿班上最高分。我们的课本涵盖中国历史和地理,但印象中好像没有那么细,也没有近代史的部分。

家园 还不错,呵呵

选择题作了前16题,错了2题

繁体字看起来太累,后面没继续作

家园 请问,你贴的是正确答案?

应该不是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