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河泥] 忙总十年前的两篇旧文 -- AleaJactaEst

共:💬11 🌺8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河泥] 忙总十年前的两篇旧文

当时的背景是美国经济危机,大家在讨论中国是不是药丸。

为了大家阅读方便,就不管什么全文转载的规矩,剪刀浆糊贴在回帖里。

本来还想写几句读后感,算了吧。

总而言之,忙总的预判基本上是对的。其中一些金句,回味无穷。

可惜,现在他不在河里了,不知道他对于目前的凛冬,是什么看法?

家园 【讨论】目前房地产行情是中央和地方博弈的结果

最近在学习有关领导讲话,突然有感而发,十分粗陋,请指教。

1、当家才知柴米贵

(1)、支出是刚性的

地方政府主要支出包括四大块,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头费;二是教科文卫事业费;三是政绩工程或面子工程;四是已经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四块那一块都节不了流。前几年经济虚火旺,各地都提高了财政消费水平,尤其是政绩或面子工程,以及大量用拼盘形式建设的基础设施(一般地方出30%,余下或者找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或者中央补助),目前如果断粮,立即成为烂尾工程。损失更大。例如南方某一个省光是在地方铁路建设上就投入近百亿,要完成还需上百亿。

(2)、收入在大幅缩水

许多地方今年前5个月财政收入比高峰时期同比减少了30%,甚至有的省达到50%。财政预算执行已经捉襟见肘。眼看日子就过不下去,而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进行转移支付也好,允许地方发行债券也好,都缓不济急。

(3)、只好打房地产的主意了

地方政府唯一可以筹集大量资金的资产就是土地,而老百姓唯一愿意从银行贷款消费的商品就是房子。

于是一个融资模式设计完成:地方政府用土地权益抵押换取银行贷款渡过难关。方式是首先找房地产商哄抬土地价格,然后提高房屋价格,然后找银行为房奴提供贷款,然后房奴用自己的余生为政府贷款买单,以换取住房使用权70年。

这就是70年代吃财政,80年代吃银行,90年代吃股市,今天吃房市的天才设计。

2、培育房奴集团符合中央和地方利益

(1)、房奴集团可以减少通胀压力

显然即使是10%的首付,也基本把大多数人的资金回笼了。

(2)、房奴集团可以增加消费

建材、钢材、家电、家具、其他用品产业将因此而获得喘息机会。

(3)、房奴集团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有了房贷压力,相信绝大多数房奴不敢挑肥拣瘦,不然立即面临个人财务危机。

(4)、房奴集团可以保证社会稳定

俗语说有恒产然后有恒心,有房产就有顾虑。

3、地方财政寅吃卯粮符合惯例

(1)、不管美国还是中国,没有赤字的地方政府还不多

(2)、寅吃卯粮便于集中财力办大事

(3)、寅吃卯粮便于给下任留下烂摊子,显示自己政绩

(4)、摘桃子从来是从政不二法门

10年前,本人与某准备上任的省委书记有过一次交谈,其为政方针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摘桃子。

4、经济寒冬即将来临,所以吃房奴将是长期的过程,所以房地产价格将不会崩溃

(1)中国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中国经济是投资作为主体,当松宽的货币政策不能再执行下去,因为信贷增加的虚假需求没有了,过渡投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过剩产能的问题也出来了,所以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是在过去几年间我们所积累下来的过剩产能将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压在中国经济上。例如因此目前钢铁行业是6亿吨的能力,4亿吨国内的消费,过剩产能达到20—30%;电解铝产能1800万吨,产量1500万吨,过剩300万吨。石油炼化起码20%以上的过剩产能。产能的过剩最清晰的反映就是生产资料价格下跌,一季度的生产价格指数是负5%左右,表明的供大于求。

(2)、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着重大的问题

在供需失衡没有调整过来之前,任何复苏都是无法持续的。当然不排除在失衡调整过来之前,经济会有上上下下,但是进入到可持续的复苏通道,必须要把失衡改正过来,调整过来。

但是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增加投资,而不是增加消费。使我们原有的经济结构扭曲,进一步恶化。

实际上中国需要进行的调整是减少投资,增加消费,降低储蓄,“去库存化”,既包括要削减企业的库存,要消化企业的库存,更重要的是要消除过剩产能。

但是投资周期和库存周期的波长不一样,幅度也不一样,当这两个周期对经济发生共同作用的时候,经济下调,然后开始上升,企稳,反弹,然后是更深的下跌。企稳是因为库存周期的调整已经到位了,发生再一次的下跌是投资周期向下的调整,它的幅度超过了库存周期的向上,就会看到再一次下跌。

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看起来企稳,实际要背后的原因是库存周期告一段落,同时银行贷款在今年一季度“发疯”了,去年全年新增贷款58000亿,今年一季度就发了46000亿,这是钱堆出来的“企稳”,这样的“企稳”是不可能持续的,因为如此疯狂的贷款发放不可能持续。如果二季度贷款不是这么发的,三季度、四季度不是这样发的,可以想象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的结果。

经济现象是复杂的,由多种因素在作用。我们不要把一个库存周期的调整到位就看成是经济反弹的信号,还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就是投资周期。中国在过去几年投资过度增长,留下了大量的过剩产能。这个调整现在还没有开始,所以中国经济的冬天还没有真正到来,需要破产一批企业,形成一批坏账才会了结。

目前的数据说明一季度的GDP增长主要是由政府投资拉动所造成的。政府拉动所造成的投资增长是20%多,如果是扣除物价因素的话,实际上是30%以上的增长,但是这么强劲的投资增长并没有拉动生产,工业增加值只有6.1%,电力消费是负增长。30%的投资增长估计都买了库存了,买了钢铁、买了水泥。

(3)、中国马上面临严峻的产能淘汰阶段

所以需求恢复还有待时日,所以首先是大量低附加值的加工产业将不可避免的进入自动淘汰阶段。由于他们在银行贷款不大,不会形成太大规模坏账,附加值不高,税收损失也不大,失业的农民工本来消费水平就低,基本是生存保障消费,所以对宏观经济影响很小,不会导致经济波动。

然后就是提供原材物料和能源的企业进行产能淘汰,这就会导致税收大幅减少,银行坏账增加,居民消费开始下降,引起通货紧缩,进入衰退。

同时,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将开始进入产能淘汰阶段,例如物流、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等。将导致经济全面萎缩。这就是冬天的全貌。

通宝推:白玉老虎,
家园 我认为中国不会出现真正严重的经济危机

主要理由如下:

1、中国的决策机制和思维方式,带有很强的抑制功能,也即国家刹车功能完善。一旦出现失衡,总是有许多不同背景、不同原因的力量出来阻止过度倾斜。这可能是我们这个讲究中庸之道的文化的特点。不像西方极容易走极端,远的象希特勒德国的政策,近的象格林斯潘的政策。我们不会,各种势力会互相抵消。古代还有清流、言官抑制,现代就更多。

2、中国人民忍受苦难的能力举世无双。就像以前我的历史老师讲的,几千年中国史,就是人民在苦难中挣扎生存的历史:将近70%的时间有各种战争,20%的时间是昏君当政,算得上国泰民安的幸福时光的不过区区几百年。所以即使出现非常痛苦的情况,也可以忍耐。不要以为你我今天会上网就有所不同。实际与60年代初全国靠忍耐读过经济危机时的情况的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并无不同。忍耐的结果就是相信明天会好起来,不会失去期望,不会自暴自弃,会自强不息。

3、有明天一定会好的心理预期,很多产生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就不可能点燃,例如挤兑。

4、从众的文化心理,期盼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带领,这正是实行强力政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而我们都知道配置资源时市场效率比政府介入高,但是处理危机时,强力政治比市场效率高。

5、结论是:中国经济失衡幅度有限,人民忍耐能力超强,政府危机处理能力一流,所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家园 房产销售是水龙头,不是蓄水池

佛山房市已放开限购,听说南京也刚放开

通宝推:AleaJactaEst,
家园 “培育房奴集团符合中央和地方利益”没错,成功了吗?
家园 约挖河泥越有味道----十年前陈经忙总问答

陈经问

看了您的贴,产生疑问,咱的问题大国企最终有戏么?

垄断的不要紧。那些要在市场中拼杀的,到底是怎么混过来的,以后怎么混?

包装上市可能捞到不少钱,撑了一阵子。再可能是银行贷款不停续,又能撑一阵子。还可能是市场整体红火,能过几年好日子。但全国各地产能不停上,这种“好日子”应该不会太长。撑也不是办法。

如果上万人的大企业有这么多的问题,这么多“人精”在捣乱,管理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M总这么有办法的,似乎也只是以突击上市为目标。现在还有人在想根本问题么?到底是破产、私有化,还是MBO,M总能谈谈这方面的观察么?

忙总答

你的问题比较难,实际是现在中央产业政策的答案

我想基本可以这样判断:

1、涉及国计民生和安全的行业,绝对垄断,用垄断利润和政府补贴支撑,因为现在高层已经形成共识,保持国家稳定和继续执政的核心是钱,有钱才可以说明执政的合法性,控制或吸引各种利益集团拥护执政,尤其是地方势力。至于垄断和补贴导致的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社会的不公平,这就是获取执政权应付的代价。(只是这个代价好像是老百姓付)所以现在国资委在调整央企规模,进行高度整合,进一步加强对垄断行业的控制。

2、一般的国有企业,尤其是竞争比较激烈,市场供给能力明显过剩的行业,基本放开(我从事管理的企业基本属于这类,只是化肥和农药行业受到一定的价格保护),逐步从各种角度逼这些企业进入市场,例如减少国家订货(化肥还有一点国储订货,但在逐年减少。其他就完全没有了。),减少价格保护,减少指令性贷款,减少贴息,减少各种补贴,等等。这是赶的一面。

拉的一面是鼓励行业整合,例如中化对化肥行业的整合,国投对化肥行业的整合。而且是采用完全市场化手段,例如某央企在整合某大型化肥企业方案中,采用的就是社会上招聘的职业经理人,接管并购完全市场化,结果当地省政府不干,因为下岗人员太多,结果又坐下来谈补偿条件,但是只是时间问题和补偿多少问题,一定会成。所以以后化肥将就是三家或四家央企控制,世界最大的氮肥、磷肥和很快就会世界第二大的钾肥企业将在这几家央企产生。而这只是他们的一个事业部而已。

这是可以赚钱并可以生存壮大的企业。

3、对国企完全无法竞争的企业,例如汽车轮胎,聚酯切片、油漆、不上规模的钢铁、小石化等等之类就决定逐步放弃了,或者去合资,或者MBO,或者上市后成为一个纯市场公司,生死由自己竞争力决定。国家将完全退出,只收税。但是这个过程将十分痛苦和残酷。因为以前把企业所有剩余价值全部上缴拿走,企业基本没有隔夜粮,现在进入市场,需要精简淘汰,而安置责任政府完全逃避,让接手的企业承担。如果接手的是央企,那就还是政府在承担,没有问题。如果接手的民营企业,他就必须尽可能降低安置成本,结果就是通钢事件。

4、国企市场化后,或者凤凰涅槃,烈火重生(我目前尚未见到一例),那没有问题。如果被民营企业掏光吃尽,又扔回来,(极有可能),政府仍然逃脱不了安置的责任,不然社会动乱不可避免。所以我认为目前国退民进的结果很可能是仅仅推迟了政府大规模处置失业危机的时间,而不是根本解决。如果过几年经济复苏好,可能这个危机就渡过了,如果运气不好,几件坏事同时遭遇,就比较危险。

5、中央现在基本考虑就是用财政转移支付、国退民进、企业IPO、央企整合等等手段,先拖一拖失业危机这个炸弹爆炸的时间,为彻底处理赢得时间。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但是是否可以卸掉这个炸弹的引信,可能没有谁有把握。

我是从企业第一线看到情况体会的,大型非垄断企业是很困难,很困难的,用危在旦夕形容并不过分: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成本没有市场竞争力,体制没有市场竞争力,以前有的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和人员优势,经过10来年的停止不前,而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逐步壮大,已经没有发展的机会。

最近以前我接管过的一个企业的当地书记和市长找到我,希望我再去帮忙。我去看后,不敢接手,回答他们的就是:10年来元气已经消耗殆尽,无力回天。可想他们的失望,这是当地第一利税大户。其他企业情况类似。

通宝推:桥上,
家园 【整理】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困境中的角色

最近我因为一个投资项目的调研,正在研究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根据从财政部收集到的一些数据和到一些地方实地调查,得到一些基本观点,不一定正确,与大家讨论。

1、卖地收入在地方政府收入中的比例在逐渐增高

  我们知道,在地方政府的一般财政预算中,主要由一般预算支出和预算外支出组成,一般预算并入中央政府预算,须每年上报全国人大,其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和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

   由于转移支付是制度性的安排,也经全国人大会议审核批准,所以财政部无权自由发挥,因此表面上中央控制了50%以上的总预算收入(2008年相当于GDP的10%),但实际能够支配的的不到总预算支出的25%(相当于GDP的4-5%)。例如2008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总额为51640亿元 (占GDP的16%),其中:地方本级收入26850亿(包括增值税分成4500亿,营业税7390亿,企业所得税分成4000亿,个人所得税1490亿,其他税种5870亿,其他政府收费(排污、行政罚款等等)5390亿),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22990亿(其中税收返还4280亿)。

   2008年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支出为50190亿,包括:一般公共服务7450亿,公共安全3410亿,教育8520亿,社会保障和就业6460亿,医疗卫生2710亿,城乡社区事务4190亿,农林水事务4240亿,工业商业金融业等事务4090,其他支出8180亿,上解中央支出950亿。

   我们也知道卖地收入是地方预算外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但是实际上就全国平均数来看,比例并不大。根据财政部2008年数据,如果把一般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进行加总,那么地方本级收入占占2008年地方政府总收入的46%,中央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占37%,卖地收入17%。(2009年卖地收入增长了63%,而同期地方政府的其他收入则增长了19%,所以2009年卖地收入占22%,但这是全国平均数据,东部沿海城市已经高达50%以上)。

2、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用来干什么?

  从财政部网站获悉,2008年地方政府在土地开发上共计投资10170亿左右,其中征地、拆迁补偿3780亿,城市建设支出(配套及7通1平)3040亿,土地开发和耕地保护(补地)1290亿,廉租房建设140亿,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保护370亿,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土地收入用于安置职工1560亿。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中央已要求地方政府把更多的卖地收入用于提供廉租房和其他保障性住房,但收效甚微。

  地方政府把卖地收入除了用于拆迁补偿外,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包括工业园区和商业地产),希望获得更多的卖地收入:有一个专有名词----滚动开发。

    所以如果中央控制房地产的政策起作用,卖地收入必然下降,那么土地开发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受到影响,目前的半拉子工程必然成为烂尾工程,必然导致大量银行坏账,同时断绝地方的财政正常循环。这时地方政府唯一可做的就是设法到银行贷款,不然就会导致地方投资下滑,而影响Gdp政绩。所以中央打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抓到了地方政府最痛的根上。这也就是《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经济增长预测中资产投资增幅显著放慢的理由,也是地方目前反弹极为厉害的原因。

3、地价高企的原因

    根据最近我到一些地方的实证调查,我认为目前地王不断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土地和房地产是银行贷款最主要的抵押品,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抵押物(大约占8万亿贷款的60%),一旦地价下跌,不但银行会出现账面坏账,被惩罚,也会要求地方政府追加抵押。

目前调查的结果是绝大部分铁公基项目都不产生什么现金流,许多贷款没有现金流偿还,为了让贷款不成坏账,需要置换抵押物方式展期,这样抵押资产(主要是土地等)需要进一步的升值。但是如果中央控制房地产政策生效,房地产市场价格回落,这些不良资产就会原形毕露。

同时,卖地价格的提高将提升周边所有房地产和土地的价值,地方政府能卖更多的钱,并且水涨船高,在今后的卖地中获得更大收益。而且由于现有抵押品的价值上升,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能从银行获得更多信贷(这就是地方政府经常找央企来当地王炒作枪手,而当地房地产商乐观其成的主要原因,这也就是地方政府对中央增加土地和住房供应并限制房价上涨的政策阳奉阴违的主要原因)。

   即使中央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采取极端严厉行动,地方政府也有能力通过与开发商(尤其是央企)和银行进行幕后协同动作来防止卖地价格滑坡,导致贷款抵押品贬值,银行出现坏账。

  这样,在卖地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利益相互纠缠,因而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

4、4万亿计划导致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不得不更多卖地

  2009年全国税收下滑,地方政府收入减少,但是4万亿天魔大法要求对中央政府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提供配套资金,而且也要求推出地方性的经济刺激方案,地方政府除了到银行贷款外(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超过5万亿,当然一部分是定向配套中央铁公基项目),只有卖地筹钱一条路。初步估计,2010年地方政府债务将必然超过GDP的30%,不再可能大幅举债。

   所以如果地方政府卖地收入急剧减少,将会导致全国性的地方政府破产。根据央行的一些调查数据,目前地方融资平台8万亿贷款中,已经将可能产生2万亿---3万亿不良贷款。这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

    由于政府一般预算的流程是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所以一般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如政府服务和公务员薪酬等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它们来自于预算内收入而非卖地收入。所以社会安定应该没有问题。只是房地产会如危如累卵,并会累得越来越高。

5、如果现在调控房地产价格,地方政府就面临严重的双重压力

   据海关总署网站2月10日公布,2010年1月,中国进出口总值2,047.82亿美元,同比增长44.4%,环比下降15.7%。其中,出口总额达1,094.7亿美元,同比增长21.0%,环比下降16.3%;进口总额达953.07亿美元,同比增长85.5%,环比下降15.1%。进出口差额141.68亿美元。出口增幅低于市场预期,经济学家预计增长28.5%。中国1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21%,连续第二个月增长,1月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是因为2009年比较基数偏低(2009年春节假期在1月份),另外,2009年出口还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3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中国出口额64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5.7%;进口额约60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4.1%,贸易顺差不足50亿美元,远低于1月的近400亿美元,自去年11月以来,我国已经持续了4个月的贸易负增长。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预期,2010年中国开始收紧信贷,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从现在各种政治因素和贸易摩擦信息判断,预计人民币上半年开始升值,大约在3%--5%。(这就是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正式转嫁我们)

  而人民币升值的后果是减少出口,失业增加。例如2005年7月到2008年10月期间,人民币升值21.2%。其中,在2007年9月开始的1年内,人民币升值了10.3%。相比之下,2005年7月到2007年8月两年时间里,人民币才升值10.9%。人民币加速升值对中国外贸产生了很大冲击。以服装衣着类纺织品出口为例,2005年7月到2007年8月期间同比的出口增长速度平均为24.0%,到2008年1月一直保持在22.0%左右,但从2008年2月以来一路下降,9月份同比的增长率只有1.8%。人民币升值相当于产品涨价,升值将削弱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对欧盟和美国等国的出口。

    人民币升值同时会导致FDI投资大幅减少。由于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减少了投资盈利预期,从而减弱对中国的投资意愿。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和国内企业面临着亏损和倒闭的威胁。

  这样地方政府面临就业压力就不可缓解。

  为了社会稳定,保就业就成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利率就必然不能过高。然而过低的利率必然推高资产价格,导致通货膨胀。这样必然伴随投机。因为低利率让投资者寻求更加高回报,更有风险的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所以地方政府继续炒高地价有资金面支持。

通宝推:桥上,
家园 【讨论】民工荒真相猜想:中国特色的滞胀已经来了吗?

我对中国特色的滞胀定义是:

虽然就业市场上有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其薪酬太低,在整个生活环境物价不断上涨的趋势下,民工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水平并约有结余。

这种就业岗位实际是虚假的就业岗位,与真实的失业状况并无本质区别。而CPI在今后几个月的持续上涨已成定局。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滞胀。

一、调查

2月下旬几乎所有国内媒体都在报道民工荒,也有各种解释的理由。媒体普遍认为民工荒的成因有几种:农业免税导致务农收益增加;腾笼换鸟,工厂内迁,就近就有工打了;4万亿铁公基投资,吸收部分民工就业;90后、80后自我意识比较强,不大情愿外出打工吃苦等等。

老顽童认为上述理由荒唐,民工荒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们在家过节。中国的传统春节是十五天。闽南人讲:十五过,活计稳心做。其意是未过十五元宵节,干活都不安心。随着十五元宵节过后,民工荒也就自然慢慢缓解了。民工荒会让血汗工厂自然消亡。”

见链接

/thread/2744186

而河蚌认为是“人口红利快完了,老一辈子基本上干不动了。八零后农民工开始重视生活质量了,反正家里有地有粮,不种也饿不死,种了还有补贴。免农业税的政策,对于农民的生活影响确实太大了。

我那些表兄表妹们,每个人都有打工史,不过现在,大多数都已经回到家乡了,也不种地,基本是在县城里谋一个营生。县城房价也低(比如2005年,俺在北京租的一间三居室里面的一间小房间,750元/月,俺父母在老家的县城租的一个套房一室一厅,是800元一年,现在虽然房价也涨了很多,但这个比例还是差不多)。

人力资源的素质已经提高了,而产业还是以前的产业,人力资源与产业之间的配套出问题。要知道,民工荒实际上是临时工荒,每年一签的合同,也就是初级蓝领工人。而过去劳力最富裕时代的农民工主力,现在都已经三十多岁了,基本已经成为成熟的技工,他们在工厂都有固定工作,根本不会现过去现找活。而二十多岁的八零末出生的人,由于大学扩招,有一大部分都进入大学,而毕业后,其求职的意愿不再是去工厂打工。民工荒的同时,是大学生找工作困难。”

见链接

/article/2746459

在西西河我也与大家进行了一些讨论,但没有什么结论。

最近几天,我利用出差的机会,进行了一些调查。

调查地点有海口、广州、北京,调查对象有来自四川巴中的从事装修的泥瓦匠及其小工;来自海南乐东乡下的保姆;来自河北保定的超市收银员;来自湖南娄底的制药厂包装工;来自贵州安顺的餐厅服务员;来自江西九江的卡车司机等等。

调查的问题基本都是:从那里来?多大岁数?打工几年?干什么活?工资多少?今年涨工资没有?涨了多少?一年能够存多少钱?还想再打几年工?如果工资涨得不如物价快怎么办?认识的人今年都出来打工了吗?去那里打工?等等。

汇总回答,有以下观点:

1、民工数量并未显著减少,大多数打工人员并未留在家里务农(实际上也无农可务)。这也就是说20多年的农民进城务工导致了一个介于城市居民和农民之间的夹心层:在城市无立足之地,在农村没有根基。这个过程基本不可逆,会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带来新的挑战。

2、民工都涨工资了,少的一月100元,多的一月2000多元。但是民工普遍不满足,因为城市物价涨得更快。1000元的工资,在2005年以前每月还能存400元,现在1500元的工资,基本全部花完,而消费水平并未提升。

3、基本上20多岁的年轻民工的观点是:打工就是为了挣钱,现在打一个月工,存不下200元,在老家现在也能找到月入1000多的工作,就不想再背井离乡了。

4、基本上40来岁中年民工的观点是:本来出来打工,就是想在城市站住脚,让下一代有个好机会,有出息。现在的房子打八辈子工也买不起,又存不了多少钱,就不想再来卖命了,回家找碗安稳饭吃。想以后在街上找个门面,开个杂货店或小饭馆,再顺便修修电动车。

5、所以元宵节过后,农民工都从家里出来找活干。但是不像以前直接就到珠三角和长三角,而是现在家乡附近找,找得到就不走了。找不到再往远处走。家乡的消费毕竟比沿海便宜得多。例如房租、食品、交通费等等便宜很多,即使是1000月工资,每月还是有3、400元结余。

总结起来,民工荒的真相是:因为工资的增长,赶不上物价增长,导致民工在城市生活成本大幅上升,而实际收入大幅下降,以致打工净收入基本为零。

如果我碰到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那就说明中国东部沿海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征的低附加值制造业(血汗工厂)已经走到尽头,可能马上会出现拐点。一旦拐点出现,任何政策都只能减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长下滑的速度,而不能根本改变其下滑的趋势。

二、分析

下面我从常识的角度进行一点简单分析(由于我不懂经济学,不可能做规范分析,大家可以进一步补充)。

1、民工荒的表象是工资增幅大大小于物价涨幅,实际是滞胀抬头

从常识我们知道,工资涨幅与企业盈利能力增长相关。

而从政策观察,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因为政府在今年开始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内容,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对象,大力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物价指数、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督促和引导各地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并加强对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情况的监督检查。

但是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一方面增加了劳动者收入,启动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生产的成本,而这两方面因素又共同推升物价,物价的上升又将促使劳动者预期的货币收入以抵消通货膨胀对实际收入的影响。一旦劳动力成本和物价水平互相推高,通货膨胀将进入恶性循环。

而目前实际上大多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盈利能力相比物价增长,是在下降的,因为物价上涨导致成本上升,而产品价格升有限。而一般制成品和一般服务业价格上涨幅度不大,导致盈利能力下降,直接导致投资不足,开工不足,工资涨幅不高。

以上情况实际导致GDP增速放缓和CPI逐渐增高趋势,所以目前已经出现滞胀苗头。

2、物价上涨是导致营商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

我认为主要是以下物价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增加:

(1)、房地产涨价:导致门面、厂房和出租屋的租金普遍上涨;

(2)、能源涨价:导致物流企业普遍涨价,使整个产业链成本上升;

(3)、部分原材料涨价,例如有色金属等等: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升;

(4)、食品涨价:粮、油、肉、蛋、奶、蔬菜。

而且我认为食品涨价短期内难以逆转。

因为目前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肉制品需求增加导致用粮需求增加引起粮价上涨,动力是消费升级拉动,短期内无法逆转。另外耕地减少或弃耕导致种植面积不足,以及劳动力成本和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都导致农产品涨价。同时政府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就是继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

另外在CPI中所占权重最大的是农产品价格(食品价格占CPI权重接近三分之一),工业品(产能过剩的产品)的价格对CPI的影响相对较小。尽管我国农业持续增产,但粮价上涨的压力始终存在。另外全球粮食储备处于30年来的最低水平,未来国际农产品价格仍会上升,从而将拉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所以,即使产能过剩产品的价格下降,并不能改变CPI上涨趋势。

3、产能过剩不能够阻止通胀

我们的常识是物价下跌的因素是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物价上涨因素是美元疲软导致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国内的产品供应不足和货币信贷过多。

有人从常识判断说产能过剩情况下不可能产生通货膨胀。例如在2007----2008年通胀中,我们可以观察发现刚开始时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连续上涨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却没有相应上涨的情况,并不符合经济学教科书上说的PPI上涨必然导致CPI上涨的结论。

但这个常识判断是错误的。据有的经济学家分析,这种传导过程受阻是产能过剩的原因所致。其过程基本是:由于我国下游行业产能严重供过于求,即使随着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大量套利资金和避险资金进入大宗商品市场,投资需求增加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下游行业的产品也无法通过提价来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这就导致下游行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引起以一些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倒闭。最先倒掉的是纺织业,然后是服装制鞋类(这两类行业因进入门槛较低,产能过剩最严重)。市场上开始逐步减少生产能力,随着供应能力下降,下游产品开始恢复性涨价,形成通胀。

而物价上涨抑制消费,导致企业库存增加,流动资金枯竭,随后就是银行呆坏帐的增加,这就是最近一轮产能过剩背景下,通胀的形成到导致实体经济衰退的机理。

4、供大于求情况下大宗商品涨价的机制

通胀时商品是供不应求的,而滞胀时商品还仍然处于一种很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仅仅是流动性充裕推高了商品的价格。(例如当银根紧缩使,房地产企业为了避免资金链断裂,被迫低价销售房子;当银根放松,通过贷款有了足够的资金,就可以将价位继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继而,市场上多余的资金因为恐惧政府向市场注资会导致货币贬值,于是开始买入房产,参与炒作。)

近期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在没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均出现了较大的涨幅,都是套利资金和避险资金的作用。

当然套利资金和避险资金产生催高价格的作用,一般是在供应量较稳定或者有限或者处于垄断状态的,且具有刚性需求的商品。举个例子,钾肥在2008年最高达到6000元一吨,虽然钾肥受资源限制,供应有限,但是由于涨价后,种地比较收益下降,农民不买钾肥的应对策略,钾肥的价格在2009年秋季下跌到2300元一吨。这就属于缺乏刚性需求导致炒作无利可图。

5、美国的滞胀和预期

美国70年代初期经历的经济局面与我国目前的情况十分相识,当时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商品通货膨胀,到70年代中期,能源危机使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涨价,“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自然灾害,也使农产品价格飞涨。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亚瑟。伯恩斯面对通货膨胀的来临,让美联储研究员将所谓的特殊现象从CPI中剥离,创造出“核心通货膨胀率”的概念(这有点象我们前任总经理搞国企三年脱困,只要脱困不合格的企业就从统计样本中删除),实施了一系列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整个70年代都深陷滞胀危机中。经过里根政府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才恢复经济增长,滞胀历时13 年。

目前美国为刺激经济复苏采用宽松措施,向经济体内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例如美国联储购买3000亿美元国债,1.25万亿房屋抵押证券,和2000亿机构债券)。加之,2009年度财政赤字达1.84万亿美元,2009年美国政府国债规模达到3.25万亿美元。巨额的债务与宽松政策使美元必然走弱。

   在经济危机导致需求衰退的背景之下,石油价格2009年涨了近52%,既是通货膨胀预期,也是各国政府大规模刺激计划和美元贬值的结果。

   从历史来看,美联储很少会在失业率开始转为下降之前启动加息。而种种迹象显示美国的失业率在短期之内不会见顶,所以今年秋季以前美国不大可能加息。  

6、2010年经济基本形势判断和对政府调控政策目标猜测 

(1)、2010年经济基本形势判断

迫于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央行面临采用加息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来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必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而2009年天魔大法后,财政已经无力继续实行宽松政策,必将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抑制政府支出。(据东海证券分析,在经济高涨阶段,每增加1元的财政支出,大约可以拉动1.08元的经济增长。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指出,美国GDP 增速下降1 个百分点,我国GDP 增速就将下降1 个百分点左右。我国进口价格每上升10%,将使我国的CPI上升0.8%)。

这样经济增长的希望落到了占GDP比重近37%的居民消费上,但种种迹象表明消费者信心指数不容乐观。在2010年消费需求增速将有所下降。去年为了扩内需保增长,使用天魔大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家电下乡给13%的优惠,今年怎么办?以后怎么办?由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占整个GDP的比重接近50%,如果消费的增长下降的话,会直接对2010年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今年CPI将继续上涨。因为一般CPI的走势滞后于M1 6--8个月。M1最近仍然在继续上涨,CPI将呈现持续回升的态势。

由于美国开始实施退出政策,热钱可能流出(具有的机构统计,最近热钱出逃情况大约是大摩出逃近80亿美元,美林近50亿美元,高盛超过100亿美元)。

此外房地产市场能否稳定发展也是大问题。房地产占GDP的比重6%左右,房地产业直接和间接相关的产业大概有60个。房地产投资增长对整个经济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下一个阶段能否继续保持稳定发增长还是问题。

中国今年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对资源的竞争将再度推高大宗商品价格(最近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已经超过了日本和德国的总和,中石油经济研究院戴家权预计2010-2015年我国石油需求年均增长4.9%,2015年需求总量将达到5.3亿吨左右)其实即使是金融危机期间,全球玉米、铜、石油和锌等商品生产的开工率也都在90%以上。因此,在金融危机时,大宗商品价格也复苏得较早。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有可能使我国目前的通胀预期转变为现实的通胀。 

(2)、政府调控政策目标猜测  

今年宏观政策目标是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经济增长率保持8%-9%。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可能分别为6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这样全年GDP增速将达到10.5%。

基本思路仍然依赖投资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所以首要任务是要调整投资结构,也即以创造就业为投资第一要务。

但由于2008年实施的投资计划大多投向铁路、公路、基础设施,这些项目拉动就业的效果很小。而且,过度依靠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尤其是在主要靠铁公基投资来刺激,会产生挤出效应,扩大政府配置资源的份额,减少市场配置资源的份额,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从长远来看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增长。

所以可能会改变策略?例如控制金融风险,调整分配结构和进行产业升级这三大战役可能就是政策套餐其中之一?

但是如果不能推翻住房、医疗和教育三座大山对居民消费的遏制,任何经济政策都终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取得长期效果,难以为继。

如果说财政分灶吃饭是导致中央对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失控的诱因,为诸侯经济埋下隐患;那么推卸政府应当承担的政治责任导致的三座大山却是缩小了政府调控经济的空间和能力,并给社会动乱埋下隐患。

看来一个政策的长期效果如何,需要时间才能看清楚。政治家绝对不能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情,拿子孙后代的利益来谋取自己短期的虚名。

我认为滞胀最终会不会出现,并不单一取决于货币政策,而取决于如何在平衡适度通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切手段来调控。

目前的希望是下一任决策层对病因已经有了相对清醒的认识(不象现任还是蒙查查),也策划了突破口(我以前贴过的下任总经理施政大纲就是例子),准备发动三大战役:控制金融风险,例如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调整分配结构和产业升级(是从经济着手,政治落脚,控制金融风险,结果必然限制地方控制的资源恶性膨胀,必然会遏制其权力;分配制度调整会还富于民,降低地方政府对财富分配的控制能力,相对提升中央对财富的分配和控制,结果是削藩;产业升级实际上在提升产业附加值同时,会加大国家队对关键产业控制的能力,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优势。总之尽管三个战役都是经济手段,但是会达到强干弱枝的效果。当然有人认为强化中央集权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中央失控带来的是可能的动乱或诸侯经济扩大化,区域间贫富差距更大,经济不平衡导致的危险,两害相权取其轻。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政策 )。但是效果如何,还要观察。但至少我们下一届领导层现在是清醒冷静和务实自信的,不像美国希拉里在发飙骂格林斯潘,奥巴马在做布朗运动。

这篇由于是在旅途中潦草写的,没有条件找参考资料,大家将就看看。

通宝推:独草,桥上,
家园 忙总当时没有加入债务这个因素

房产去库存和打着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旗号推出的各种个人消费贷款,令过去几年居民部门债务狂飙,居民债务的狂飙提前释放的消费,事实上延缓和迟滞了8,9年前忙总指出的滞胀的进程。忙总当然知道食肉阶层的无耻,但没想到会这么无耻无下限。前几年互联网金融热潮时,忙总说过,这是会被钉上历史耻辱柱上的。

通宝推:AleaJactaEst,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