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如何评价中国科学领先的可能性 -- 夜如何其

共:💬49 🌺543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家园 欧洲

研究者在很多普通人看来真是精神有问题。牛顿啥啥的几百顶尖科学家都是不近女色,醉心各种智力活动。诺贝尔算是比较晚近的,发财了也不狂嫖滥赌而是继续琢磨怎样高效杀人,并认为这是以战止战。前两年俄罗斯一个佩雷尔曼,一个人离婚了离群索居,也没几个钱,去米国呆了一年就回俄罗斯了,就专心研究数学。

有钱有闲了去干什么真是受文化传统影响的。就说中国,你看看各种视频,都是些吃喝肏旅游。相比之下,洋人整的各种奇技淫巧的东西就多太多了。

欧洲
家园 好像中国也可以有,

好比十二平均律那个明朝王爷,所以也许是条件还没到,另外即使有条件的人群出天才的机率也并不大。

家园 但愿

将来能改变吧。

但是现代科学是在欧洲产生的,这个东西确实融入了欧洲文化。米国神棍太多,对科学的态度不如欧洲开明。

中国文化还是没有把科学融进来,大家对科学还是存在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把科学当好玩的东西,所以在至少20年内,我是不看好中国人会在有钱有闲的时候钻研科学的。

家园 有些偏颇

对于理论来说,核聚变不是问题,核物理早就说明氢弹可以实现的。氢弹的主要问题是技术路径的问题。走哪条路,发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是改道还是等待柳暗花明?这些都需要下决心。即使是探路者,难题也是选择哪条技术路径走下去的问题。

当然,后来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者的一些做法去掉一些选择,降低选择的难度,但是不意味着难度差很多。老美探路也才用了7年,高卢跟着走还用了8年——据说还是有人指点。

真的是优秀的人才+坚定的意志+充足的投入才能做到。

说美国的灯塔作用,我看没那么大。

家园 说中国科研首先要跳出两个误区

个人看法是:说中国科研首先要跳出两个误区,一个是中国科研体系中主要大梁框架体系并不在高校,二一个就是不能以个体大牛来权衡整体水平。和国外实验室模式还是有比较大区别。这里面涉及到也许是中国科研体制的历史渊源和独有特色了。

中国科研体系有个很独特的地方就是研究所架构,类似中科院中物院这种体制的布局中,许多科研方向都是数年数十年的布局和积淀而成,往往是围绕一个宏观的大方向早很多年就布局跟踪学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逐渐追上并赶超。。个人读书经历中,只有到了研究所后才懂了点科研怎么回事的皮毛,高校时,基本就是非常脱离实际的过程,就是为了发文章而搞的,到研究所后才发现是一群人在为一个大的目标在做研究,同时也知道了很多高校做实际事情的人也是围绕平台建设来做的。。高校中现在也许变了很多,自己印象高校非常依赖里面很牛的老师或者人,但很少有大的科研平台的支撑和多年科研队伍的传承,这样积淀的事情就无法做的很扎实。。自己的看法里,目前国内最好的理工大学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理由是其学生一入学就有平台支撑,有实战多年的研究员甚至院士带路,这种优势其他任何高校都是短期内不可能具备的。。有平台有传承,后来者就很容易站在前人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中国有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建国初期的大科学家不是仅仅当纯粹的科学家在用,而是当成是一个统帅行业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在用,像钱学森回国时候,国内航天是一无所有的基础,但到钱老仙逝的时候,整个航天领域的科研链和产业链都长成参天大树了;这不是个例,再以自己较为熟悉的光学领域为例,王大珩院士的一生也是如此,他归国筹建长春光机所时候,玻璃国内都不会造,而如今呐?整个光学领域可以说没有空白点,激光的心脏是晶体材料,这方面目前可以说全面突破超出,像LBO晶体这种,超出一定尺寸对外是禁止的。。这种进步绝不是依靠个人天才可以实现的,而是靠全面统筹下的大量科研人员日积月累的长期积淀与长期努力。。而实现这种整合的积累的地方历史上就不是在高校,而是在研究所这种地方。。你看中科院和中物院的学科地域分布,还有其科研平台,尤其是多年延续下来的大科研平台装置的历史,就会知道这个过程是一个很漫长也很有韧性的连续成长过程。。

到现在,正是进入了质变期,一是长期的跟踪学习消化和平台建设中,卡脖子的要素单元不断被突破,整体科研体系链条的积累达到了实现超越的基础,五年前吧,一个知名激光企业的人来调研用国内光学元器件替代原来的器件以降低成本,考察后他说完全都可以替代,而且性能指标都很好,让他不可思议的是包装,非常简陋,几万的光学元件用几张纸一包装个袋子就给他了。:)二一个原因是现在有钱了,这几年在科研平台的建设上投入是历史性的高点,一大批平台的建设目标都不再是跟踪学习,而是超出带领,那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机遇机会就出现了,几乎可以肯定现在的这帮年轻人中,若干年后必然会出现领域的领军人物。。三一个原因是人才条件发生变化,政策层面和经济层面这几年都在调整,而且不但回国的留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国外和我们合作甚至想过来搞研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别的领域不好说,就自己较为熟悉的超短超强激光领域,实现超出趋势几乎可以说是必然了。老美这几年他们明显是缺钱了,他们几个我们跟踪学习的几个平台建设这几年明显缓下来了。

还有个华为那种模式,和我上面说的是不同的,但事实也说明了,企业做为科研主体的体系在国内是发展很快的。。加上高校现在也是在科研方面投入很大,改变也很大,整合看,其实现整体超越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国内科研的大趋势是两个一个是和企业和实际产品结合越来越紧密了,另一个是前沿科研实现赶超的目标被明确提出来并在落实过程中了。。

再有人才成长的环境上,平台和导师比人才本身意义大的多,平台好不会缺好的有意义的研究方向,遇到的问题往往就是突破的地方,以前平台建设是落在人家后面的,你再聪明也要依靠基础支撑的,而现在这个基础已经不再落后了,那在这基础上的年轻人要是再有能完成传承使命的导师那里,只要自己有一定天份加上个人努力,再上一层楼是必然事件。。没有多年积累传承建设的平台,就不会有啥天才凭空产生的,相反有了这个平台,即使是很平庸的人也可以发挥其作用的。。

就是这几年,一批很年轻的人就正遇到了发展的黄金窗口,早早就开始担纲挑重担了,这个势头下去,他们之中一定会出现明星。而且现在这些学生里,学生来源越来越好,综合素质要比老人强很多,英语还有专业理论功底都很不错,只要自己也踏实肯干肯学,在实验室多磨几年肯定出来了。。

综合上述,个人的基本结论和看法是,中国科技这几年就是实现质变的前夜,在不远的未来实现领先个人认为是必然事件。。因为这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整体和历史整合的必然趋势。。而现在领先的欧美体系下,如果没有大的变革,很可能在即将而来的产业技术革命的大潮慢慢落到后面。。

通宝推:阴霾信仰,独立寒秋HK,jhjdylj,旧时月色,pendagun,尚儒,逍遥蜀客,老老狐狸,须弥一芥,删ID走人,一着,威武,桥上,北纬42度,混沌之源,
家园 中国科技的发展需看房地产市场

中国航天的骄傲,航天五院的一帮30来岁的年轻人,就是被外媒羡慕的“休斯顿的控制室里坐着的都是一群白头发的老头,中国航天的控制室里坐着的却都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大意)” ,也买不起北京的房子,2013年只好单位出面去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买宏福苑小产权房,还被人坑了,拖了好几年黄了。住房户口小孩上学都是问题。

房地产不死,科技经济起不来的,最起码科技人才的挫败感太强

搞航空航天的,不如卖房子吹破天的

一样

家园 科学研究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

和安定宽裕的生活环境。

不是每个人都是温饱思淫欲。

家园 残忍地说,没小孩才好,单身狗更好

有了老婆孩子,家里一堆柴米油盐,很快就把心气消磨掉了。年轻人搞科研要锐意进取,那水平是每年一个台阶,大踏步前进。

到了成家立业,那个水平就难以大提高了。

从基因的角度讲,爱因斯坦的儿子,比爱因斯坦还聪明,这个概率是不大的。牛顿就是单身,一辈子献给科学(跟别的科学家较劲)了。

过来人才知道,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不是什么很好玩的事情,荷尔蒙一消退,那就进入贤者时间了。科研骨干搞计划经济模式,家属楼小孩集中教育,可能是更加高效的模式。老婆更加接近保姆的角色。

家园 其实,成家立业不见得就 “安定宽裕”

甚至截然相反,老婆孩子,七大姑八大姨,家里鸡飞狗跳,毫无安定可言。

“宽裕” 更不用说,有个老婆,家里工资很难宽裕。富如路易十六,也能让老婆整赤字。

家园 这方面正是在变化期

这方面正是在变化期,国内这方面改变的速度和深度非常大。

最近听周围人说起王曦这人的事情,从他很快就被提拔任科技部副部长的这事上也可侧面看到些信息。。他在上海微系统所推行的种种改革,不但科研搞的很活,解决了领域内的关键核心,而且极大的推进了科研和市场的结合,也解决了科研人员的财富问题,听说是那里有不少年轻人年薪超百万,为啥?变成产品了,甚至上市了。。把这种人才推到国家领导的岗位,未来变革方向上也可了解一二了。

研究生科研人员待遇目前不算太好,但也不算很糟糕,倒是有个现象,就是现在读博的学生里面,家庭背景本来就好的人相对比例变大(富贵家境的孩子多了,学生自己综合素质还是很不错),一线城市里读博留下来这种,只算经济账目前是不太合算,只是房子一项就压力很大。。但那些家境本来不错的孩子,没啥经济压力,就是兴趣爱好导引到一心一意搞科研的路子上,反而以后前途无量。

我感觉长远趋势看,科研人员里发财的机会会相对变多,政策上已经放很开了,各地补偿性的措施也越来越多。这几年又加大了对科研的支撑力度,未来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对科研人员而言,宽松看是指的什么。

大多数人而言,宽松不是啥好事,反而是有明确的目标,有压力,当然也要有前景和利益这些鼓励,会比较容易出成绩。

当然对科学大家这种,不能以平常标准约束。。

对未来趋势,自己比较乐观。

数十年积累的底子是很扎实很全面的,队伍和平台越来越壮大,现在不是单打独斗的那种模式的阶段了,产生学科大牛那多少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但只要土壤土质好,长出好苗子也是属于必然的事件。。现在无论是论文数量增长速度,大的科研平台建设规模指标水平,还是前沿科学的参与人数与敏感度上。。国内科研都是排在前列的。。不就是缺几个诺贝尔奖吗,那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对未来想投身到科研领域的年轻人而言,最重要的一是选择好专业和导师,二是找到合适的研究平台和队伍团体,三才是自己的努力和天分。。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不是太懒散那种,一般学生毕业论文搞不定的,都是选导师专业和平台出问题了,尤其在高校里,这种情况比较多。。好的平台和导师那里,入手就是站在平台和他人基础上做具体的事情,面对具体的问题,怎么会搞不出论文呐?靠学生自己找突破方向,那是很烤人的。我自己读研是在高校,回忆起来还是非常痛苦的,导师也没怎么管过自己,加上自己也没啥天分,几乎崩溃掉。后来读博有幸跟了个在一线搞了一辈子的老研究员,每天就是跟着他做实验,整理数据,发现分析解决很具体的问题,时间长了也没觉得很高大上了,整个过程里还是感觉比较快乐轻松的,都是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等毕业时候感觉毕业论文也不象硕士时候那么崩溃,就是写份工作学习的总结而已。

通宝推:阴霾信仰,独立寒秋HK,尚儒,唐家山,老老狐狸,桥上,
家园 其实就是产业化,自负盈亏

有竞争力的,产业化了大家都有钱赚。

微系统所俺还算是比较了解的,混吃的有,不想混的都去搞产业化了,这是一条好路线。

本来工科里的研究界和工业界的界限就没那么严格的,倒不如说最有实力的人都去工业界赚钱去了,圈养不如放养。就像我们调侃的那样:教人买彩票的人那么灵,为啥不自己去中500万?

话说回来,王院士弄的soi好像没听说啥产业化的报道。据同事讲soi现在能完全搞定的只有美国GF。这是一个大问题,很多的中国研究机构(好像现在美帝的也变多了)喜欢拿实验室的东西说事,真正的量产级的有商业竞争力的产品可不是作坊式产出的,要考虑到各种条件,可靠性还有成本,这些是一些研究机构几乎不考虑的,放到市场上自然很难有竞争力。

通宝推:朴石,
家园 花!然后一点瞎想

后来读博有幸跟了个在一线搞了一辈子的老研究员,每天就是跟着他做实验,整理数据,发现分析解决很具体的问题,时间长了也没觉得很高大上了,整个过程里还是感觉比较快乐轻松的,都是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等毕业时候感觉毕业论文也不象硕士时候那么崩溃,就是写份工作学习的总结而已。

有种概念很流行,认为搞科研分为搞科学理论和搞技术应用两种,然后说古代的都属于技术应用,现代才有科学理论,由于科学理论是西方搞出来的,所以结论是西方擅长搞科学理论,而其他人,主要指中国人只能搞搞技术应用。

按照这种划分,搞科学和搞技术的区别,先有理论再有应用的,就是搞科学,比如有了质能方程式,才有原子弹;没有理论指导摸索实践出来的,就是搞技术,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完全不知道科学原理,但不耽误搞出技术应用来。

对于这种划分一直很怀疑,理论总归来自实践,不会有凭空而来的理论,思维实验也是实践的一种吧,爱因斯坦在纸上写写划划,搞出相对论,写写划划也是实践吧。牛顿搞出万有引力,非要搞个苹果的神话,牛顿自己都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些前人天天看星空,难道不是实践。

您的科研经历,也正说明,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

将科研分为理论和技术,然后推崇理论,贬低技术,说穿了,无非是为西方优越论造舆论罢了。中国的大学科研不行,可能与中此毒有关。

家园 科研院所的好处在于队伍稳定

兄弟我在体制内的科研院所以及高校,都呆过不短的时间,谈谈我个人的感性认识。

科研院所的长处在于队伍相对稳定,很多人都是大学毕业之后就到院所工作三十几年,直到退休。

相比之下,高校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博士研究生是尖端科研的生力军,也就几年时间是稳定的,等进入状态了就得走人、找下家。

通宝推:桥上,
家园 你咋这么坏

科研人员就是普通人,读书稍微灵光点,干事情能按读书期间培养的思维方式和规范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剩下的就是和其他人一样的生活了,你叫人献青春献子孙,谁还有意愿和动力搞科研。不是每个人都是牛顿或者陈景润那种怪咖,普通人居多,还是考虑下怎么发挥普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较有用。真出了怪咖天才,特事特办就行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