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如何评价中国科学领先的可能性 -- 夜如何其

共:💬49 🌺543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家园 不单是房子

航天科技园边上的软件园啥待遇,金融街那帮天天看k线的啥待遇,连个教师资格证都没有在海淀黄庄口吐莲花搞课外辅导的啥待遇,还有花乡二手车贩子各类满口“哥”“姐”的销售,收入都比搞火箭原子弹卫星的高(不要拿最好的所的最好的科室比较人家的平均)。北京的就业鄙视链是这样的,金融狗>it码农>部委公务员=央企总部>其它大型民企大区总部或总部>大型外企>中科院>国防军工院所=传统制造业公司。国防军工院所最大的吸引力,是解决北京户口。

家园 没错,就是这个原因

没错,就是这个原因造成了高校不能够有效形成有效积淀和成熟技术,而且严重依赖一两个大牛,一旦这几个核心人物出现了变故或者离开了,整个摊子就很难延续。。

而研究所这方面就有优势了,尤其是围绕平台建设,有很多年历史的这种。。会有低谷,但有效传承并不会中断,基本都有老中青自然过渡接班的过程,也不会因为一两个大牛的变化而造成致命的中断。。这个结构在低谷期的作用尤其关键,九十年代末至2005年期间吧,就是低谷期,当时人才走失非常严重,年轻人出国的下海的比例也非常大,加上几个核心大牛去世,一度也非常艰难,但不管怎样,总是岗位上会有人干,廖化再不行,放在位置上也必须硬着头皮去顶着。。时间长了,廖化也是能胜任了的。。等外部条件改善了,队伍很快就稳定下来并继续壮大发展了。。这几年又是一轮新陈代谢,更年轻的人开始推到一线去挑重担了。。。很多时候很多地方,缺环的并不是大牛,而是研究链条的组成环节断了。。个人对大牛的作用倒不是看得太重,平台要是毁了,传承机制没了,个人感觉就不会有啥大牛了,但平台在传承在就是基础在,大牛迟早会在这个环境和土壤里成长起来的。

再有博士生在研究所里的作用就不是支柱这种,其扮演角色是在现有平台基础上对前沿的跟踪和新技术方案的探索,在这个过程里,大部分博士生的工作成果并不能在实际平台建设中得到体现,但少数工作会显著改进平台的相关环节的性能,而主体平台建设的主要维持和建设是由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来承担的。。这种机制下,平台的逐渐演变过程里形成了以研究人员为主体以博士生硕士生为外围探索的模式,因为有个积累平台,新技术的发展也就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熟,而且一般讲,学生如果其研究方向得到明确的应用前景了,研究所环境下目前留下来的概率大,即使不留,也不会因为这个学生走了,这个技术就没人延续了。。

这几年高校里也有不少很重视平台和队伍的了,高校的优势是反应速度很快,对前沿趋势的把握和创新性思路要更活跃,研究所优势是很可能一开始会跟进比较慢,但韧性好,最终达到实用性的概率会高很多。。

通宝推:独立寒秋HK,
家园 没面粉,再能的厨师也没法变出面包来。

这里面有个常识,就是没面粉,再能的厨师也没法变出面包来。。

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其成长的环境首先就是物质方面,他们都是成长在工业和科研相对发达和成熟的环境里,放在当时的中国,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诞生这种大师的。。很多人尤其高校里人老是强调人文环境了,自由精神了啥啥的,个人感觉是本末倒置了。。就和现在工业界一样,以前连火柴都造不出来时候,很多人悲叹国人没有制造东西的能力,怀疑是因为老祖先的文化有毒,等这些都能造了,又有很多人喊只能造点低端的东西,说是国人被剥夺了自由的意志,等现在了高铁手机全冲前面去了,就开始说没科学精神了。。再过若干年后,各领域学术都开始冲顶时候,还会说什么呐。。

个人看和那些都关系不大,就是个逐渐积累消化沉淀成熟,循环长大爬坡的过程,后人一步步踩在前人的基础上稳步的上来,逐渐把缺环补齐补全,任督两脉打通了,人就脱胎换骨了,总体上就是物质决定精神。。

个人接触的科研人员中,比较厉害的都是理论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的。严格区分开这两个个人感觉没啥必要。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事情。。我和我的祖国前夜一片中,林治远搞个国旗电动升起都是当时的高科技,而他的儿子林尊琪院士,一辈子投身于激光事业,水到渠成,等若干年后产业链和科研链都成了领先的位置时候,那出来一两个中国的爱因斯坦有什么奇怪呐?!对这个自己毫不怀疑,而且和以后很多邀功请赏大喊自由精神的人关系真不大,有关系的是前面多少年里甘当铺路石的无名者们。。。只因为有了基础,补了缺环,才会有后人更大的空间和更大的自由。。

还有对古代中国的一些成就,和为什么没产生科学的这种疑问,个人感觉并不是当时没有理论指导,而是当时的理论指导跟现在的科学体系是不同的,就好比中医体系和内家拳体系中,比如对力的合理性使用上如果以现在科学的观点研究是一种解释,但当时这拳的产生过程中指导的核心思想是另一套体系。。个人不感觉谁高谁低,倒是可以相辅相成。。实际上对这种传统思维的传承都是有些失传了,科学是好东西,但换个角度看世界有啥错呐,更何况,多少好东西都是从那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呀。。

通宝推:桥上,旧时月色,
家园 感觉现在研究所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市场化

感觉现在研究所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市场化,以前我用过一个快响应的光电PIN管,是重庆一个研究所的,东西是好东西也很便宜,但是呐,人家只提供裸管,回来电路要自己焊接组装。。慢慢这边用的就不多了,更多的是人家老外封装好的成品,价格要贵好多倍。实际上他们往前走几步就可以搞成成品买了,但当时没人搞这个,真封装起来了,性能也不比老外的差,卖贵一些也正常。前不久看到有同事用到了国产封装好的这种管子了。。价格上比同类型老外的要实惠多了。。

研究所惰性还是比较大的,没啥商品观念和市场意识,正如你说的。“真正的量产级的有商业竞争力的产品可不是作坊式产出的,要考虑到各种条件,可靠性还有成本,这些是一些研究机构几乎不考虑的,放到市场上自然很难有竞争力。”

现在感觉趋势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科研目标上,开始把领域超出当明确目标提出来了;再一个方向就是你说的这个市场化,现在日子好过的,要么是拿到大的项目了,要么是市场化搞得比较成功的,尤其后面这个,搞成了的研究人员个人也都发财了。。。相应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了。

通宝推:桥上,
家园 特种用途裸片说不定更好用

民用大批量一定要封装的,可以长期保存,便于贴装,性能稳定。

民用的不一定就比军用的好做的,有时候降成本比提性能还要难。

这就是工业时代的精耕细作,看起来中国人还是玩的来的。

家园 老兄是明白人

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跟一线的科研生产脱节,有点为了研究而做研究的目的,某些时候是自己树靶子自己打,对工程进步并无积极作用。

研究所队伍相对稳定,但是有时候对于新方向探索,就不见得有那么灵活。因为个人的意志最终要服从于某个部门、乃至某个院所的大的方向,所以新手段的运用、新方向的开拓,总显得那么慢腾腾。

这样,科研院所跟高校两个群体有时候就貌合神离,互相看对方不顺眼。高校觉得科研所保守,科研所觉得高校瞎胡闹。

按兄弟我个人的理解,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工厂、科研院所、高校,三者之间应有一个良性的人员流通机制,必须要有一批十项全能六场通透的人。

但我也知道,这只是个太过于美好的设想。因为有天分有前途的人在三个单位之间轮岗,是非常耽误升官发财的。

以上观察,可能只对于兄弟我这种夕阳产业、成熟学科适用。其他学科,持谨慎态度。

老兄所说,高校重视队伍建设,我认同,这是个趋势。最直观的效果就是堆院士、堆长江学者的现象。但是其中的坏处也很多,最突出问题可能就是顶端的大拿会侵占底层教师、博士后的学术成果,最底层的博士研究生的权益也无法保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抱歉,今晚喝了不少酒。实在是没法控制我的思维,回帖子也是天上一脚地下一脚,想到哪说到哪。很不成系统,请原谅

通宝推:唐家山,独立寒秋HK,桥上,
家园 那不是当时和以后研究所的功能,

而是他们的上级主管单位的责任,就说管子的量产,恐怕不是研究所能搞定的,无论人才还是资源,往往都不是研究所能具备的。

一直听到说高校或研究所搞出的东西只是样品,我想说,这都不他们的责任,二是掌握资源者的责任,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家园 以愚见,不是需要通才,

而是需要能调配不同人才的人负起责任。

家园 我不是说需要通才

可能我表述得不清楚,我的本意是工厂、科研所、高校之间要有交流,起码要知道别人都在干些什么、有哪些问题要解决、有哪些方向值得搞,搞科研的要了解生产的情况,搞生产的也要知道一点科研的动向,三波人各搞各的没有实质上的交流不行。

比如,兄弟我前阵子碰到过,一路读书读到PHD,最后到高校当了教师,被组织安排去教螺旋桨设计。这哥们螺旋桨都没见过,也没设计过,怎么去讲?只能照本宣科,虽说照本宣科估计不会出错,但是这样就没法讲深刻,没法讲生动了。

通宝推:朴石,桥上,
家园 赞成,但这还是领导者的责任

在下面的人固然可以自主去交流,但毕竟资源有限。

家园 对的,如果没有制度保障这种交流就不可实现

换来换去,这是非常耽误升官发财的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工厂应该不愿意做技术人员交流
家园 宝推这段

就和现在工业界一样,以前连火柴都造不出来时候,很多人悲叹国人没有制造东西的能力,怀疑是因为老祖先的文化有毒,等这些都能造了,又有很多人喊只能造点低端的东西,说是国人被剥夺了自由的意志,等现在了高铁手机全冲前面去了,就开始说没科学精神了。。再过若干年后,各领域学术都开始冲顶时候,还会说什么呐。。

这段说得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