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65):同桌的你―《诗经》 -- 语迟

共:💬4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汉文化扫盲(65):同桌的你―《诗经》

  毛泽东有一幅著名的书法作品,“诗言志”。找不到图不贴了吧。

  什么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心中朴素的情感,流露于语言就是诗。所以是人人都会作诗的,不管认字不认字上学不上学,不管是国家领袖还是擦皮鞋的,都会作诗。因为人人心中都存在朴素天然的情感。比如一个人苦极了,心中伤惨,坐在那里哭,呜呜咽咽虽然没说一个字,但是听到的人都觉得不忍。这个哭声就是诗。而且是好诗,艺术水平很高,因为他打动了很多人。

  所以有时侯语言不够用也并不准确,就要歌唱,来用音乐,再不够,就是舞蹈,拿头撞墙什么的,其他的表现形式。这就是“艺术”。所有的艺术,都可以归为诗。

  根据司马迁记载,上古流传到孔子时期的诗歌有3000余篇,孔子编辑了一下,剩下305篇。而且孔子还“弦歌之”,弹着吉他来唱。诸位注意,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器”,君子不是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君子应该是全才才对。

  后来秦始皇活埋了四百多(?)文人,同时又把写着字的竹简都收上来,堆在阿旁宫准备点炉子用。正好项羽一把火给烧了。这就是所谓的“焚书坑儒”。

  秦代十几年亡了,到了汉代读书人又把古籍全都背出来。其中专攻《诗》的有4家,毛亨毛苌研究背诵得不错,被官方肯定成为范本。就是现在看到的《诗》,《毛诗》,其他3家都失传了。

  好,说正题。

  少男少女的青春萌动,互相爱慕,这个感情是纯洁动人的。

  例如流行歌曲《同桌的你》,我认为这是当年校园歌曲中最好的一首,其他的《青春》《流浪歌手的情人》等我认为都有些偏,有些颓废,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如《同桌的你》清新自然: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

  问我借半块橡皮

  你也曾无意中说起

  喜欢和我在一起

  … …

  内时候天总是很蓝

  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

  转眼就各奔东西

  … …

  我们再来看《诗经》: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再水一方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菲菲

  老夫子孔子收到语迟邮寄去的一张CD,《同桌的你》,听完了点点头,说,好嘛!“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无邪是指自然发生,不受干扰的发生。

  中国文化中少年男女起初的互相爱慕希冀的那份纯情,和成年以后的色迷迷有本质的不同。而在西方就统统说成是性欲苛尔蒙的作用。大煞风景。女孩子十几岁来例假,在西方看是性成熟,中国人就讲“二七则天癸至”,女性这个例假和月亮是有关系的。和海潮的道理一样,有平潮涨潮退潮期。不要以为海潮与月亮有关系是西方的发现,中国人这么说的时候,西方人可能还是猴子。古代“月经”的文言就隐讳成“潮汛”的嘛。

  不但女人有经期,只要没病,都是28天,其实男人也有这个经期,是32天。其表现不象女人那么明显,但是仔细观察体味,是可以知道的,象女人一样,到时脸色会变,情绪也会变。男人女人生命周期有其规律,男人8年一个阶段,女人是7年,比如女性更年期绝经期一般在49岁左右,男人也有更年期,最近西方才大惊小怪地说发现,这在中国算什么?七八五十六,男人56岁左右进入更年期,从此开始人生第二个生命周期。此时男人女人照样会出现少男少女那样的纯情,不过因为这时候都是色迷迷的了,经验丰富得很了,没有学问的,不知道怎么调整把握的,这份纯情就容易转移到性欲上去,所谓的“第二春”嘛。在这个阶段出事的人很多,要么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要么很多人一反常态,平常规规矩矩的也可能变成老色鬼。

  根据《易》,女孩子14岁男孩子16岁时,人生运转到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在卦上的表现就是“需卦第五”。等待的意思。等待可不是等到了,完全两码事。婚后思念远方的卿卿,此时的需要是等到了以后的需要,不是等待时的需要。

  就是说人生此时对于异性的感情,介于蒙昧无知与色迷迷之间。若有若无将来而未来,这么一种状态。需卦的卦辞是“有孚,光亨”。这时的人是非常诚实光明的,人生最美好的一面尽显无遗,无论男孩女孩都是诚实淳朴心底坦荡无私,蓬勃朝气,生活美好极了。

  需卦这个状态可以一直持续到30岁,孔子主张30岁才结婚,“血气方定”。所以30岁,青春就完犊子了,美丽青春一去不复反了。需卦接着就是讼卦,小情人开始对眼的时候幸福的滋味在心头,后来确定关系,一定要吵架的对不对?诸位看我们老祖宗说的有没有道理?所以《易》的意思就是“变”,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青春男女美好纯真的情素,也要变,变成性,变得很俗。这个“情”也若无约束,必然走向它的反面,成为害人的事情,所以孔子说,“发乎情,止乎礼”。

  需卦这个阶段,人生是美好的,感情是自然纯真的,不但少男少女互相的恋慕是这样,看别的事物,对社会人生的看法,都是这样。所以《诗经》中选取了很多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就是因为此。记录下来这些人生纯真无邪的思想。可以教育那些老色鬼,还记得那时你是多么纯真的呀。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对人的作用,可以助兴,触景生情的时候,比如看到一处风光不错,心中喜悦,就可以来写诗表达。可以把玩,可以会友,可以排遣郁闷。比如开篇说的那个人,心中伤惨,这个郁气存在心中是很伤身体的,哭一哭,排遣一下。诗的作用也是一样。无聊的时候,弹弹琴,吼一嗓子,或者吟哦一首小诗,有利健康。如果睡多了头比较蒙的时候,找一个“埙”来吹,吹一个音就行,“5”~~~,吹出来颤音最好。两口气吹完就不一样,眼睛都亮了,试试看?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个不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可以丰富知识。

  同时孔子又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这话有些人看了可要不高兴了。就是说光会吟风弄月的,除此之外白痴痴,再会吟风弄月的又有什么用呢?一棍子将所谓“艺术家明星”之流盖翻。某些人好好自省吧!

  其实《诗》是百科全书,其中不仅仅描写爱情,还有劳动场景,有历史,有政治斗争,有人间不平。内容丰富。无论怎样,其中作品皆为真情流露,并无无病呻吟装腔作势的无聊东西。孔子是将《诗》作为艺术作品的一个范本来推广。

  其中的什么“风雅颂”,什么大雅小雅秦风陈风鲁颂,这些知识,对现在毫无用处,说起来只会让人讨厌就不说了。说实话我也不是太清楚。

家园 【原创】汉文化扫盲(11):一个原则问题

  语言这个东西只是载体,是方向标。比如“板凳”,是板凳的名字罢了,并不是板凳这个东西。西方哲学里有命题“语言即谬误”,这是不错的。因为毕竟不是那个东西的本身。中国哲学有个“名”的概念,也是这个意思,名字。

  比如诸子百家里的“名家”,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著名的命题有“白马非马”、“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等。其中某些在后来的自然科学中意义重大,如“今日适越而昔来”,今天出发去越国,而昨天就已经到了。很多人认为这是在说国际日期变更线,我看着怎么有点象相对论呢?当然我不懂相对论,不知说的对不对。

  但是中国人一直觉得这些废话没什么用,能解决人的根本问题?不能吧。现在发明了这许多的好东西,自杀的不是照样天天有。称他们为“名家”,就是说这些命题只有个空壳,里面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

  至于“名”究竟指引了什么,比如“道”、理学的“理”,这个理这个道,究竟是什么?

  鲁迅小说《奔月》这样写到:

  “呔!”

  羿仰天大喝一声,看了片刻;然而月亮不理他。他前进三步,月亮便退了三步;他退三步,月亮却又照数前进了。

  这个真正的实质是不可捉摸的,跟月亮一样,你近他就远,你远他就近,若即若离,似是而非。这也许就是孔子说的“中庸不可能也”。

  为了更准确地定义实质,接近实质,语言用了迂回的方法。为了让你近,我就离开你走。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并不是在说月亮乌鸦寺庙,甚至也不是在说那个“愁”。诗人是在表达一种复杂的心情。这个心情,如果你不是象作者张继一样,科举落榜了,窝在一条小船里,秋意萧瑟,很冷,乌鸦在叫,半夜里又传来寺庙低沉的钟声,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境遇,是很难体会的。这个诗没有直接去写这个“复杂心情”,根本写不出来的,于是就写什么寺庙啦,渔火啦,江桥枫桥啦,迂回一下。这个“复杂心情”就藏在这一堆事物里。

  再如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我曾经走投无路,孤零零一个人,吃了睡睡了吃。因为谁也不认识,有时几天也说不了一句话。那天正发呆,脑子里蹦出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话,一下子很体会诸葛亮隐居隆中的心情。这个“迟”里就藏着着急的意思嘛,机会怎么还不来!

  所以,如果你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真正知道作者究竟在说什么。

  至于作者呢?张继,他写这个《枫桥夜泊》是为什么呢?是写给别人看了喝彩?  

  

  比如给小孩子打针,一般会哭的。哎呀!妈妈!因为疼,一疼就要喊要哭的。并不是为了哭给别人听。(当然有的很鬼的小孩会来这一套,有目的地哭给别人听,这个下文会说。)

  张继显然也是这样,那样一个寒冷地秋夜,凄凉的乌鸦叫,飘忽的渔火,等等,形成了沉重冰冷的气氛,压抑得本来心情就极其灰暗的张继受不了了,自然而然地要喊一喊。《枫桥夜泊》就是张继的“哎呀!妈妈!”

  而历代真正欣赏这个诗的人,无不是在相同的际遇、压抑中,浅斟低唱地吟哦,由衷地发出感叹,写得好啊!怎么跟我想说的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共鸣”。

  由此可以认识到什么“诗词研究”、“诗词鉴赏”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扯淡不是?说到底,写诗词、欣赏诗词是自己的事情。张继哭一哭喊一喊,心里舒服一些,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后来者,跟着哭一哭喊一喊,心里也舒服些。这跟其他的东西没有任何关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好不好?别人都说好,再好也不喜欢。什么玩意儿。

  “选诗如选色,只觉动心难。”这个说的是对的。漂亮女孩多的是,让你动心的不多。打动别人的心,打动不了你的,打动了你的心,打动不了别人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争论什么?有什么意义?

  而往往诗词教授研究学者,一句好诗也写不出来。反而那些不知道诗词格律为何物的普通人,有时候说出来的话动人心魄。因为有真情实感。

  钱谬(这个字不对,打不出来)是五代十国一个小国王,有传说他根本不认字。一个小妾出远门,钱谬很舍不得,送的时候说了一句

  陌上花开

  可缓缓归矣

  田野上花开的时候,可缓缓归矣。毕竟是吴越国的国王,自然有人赶紧给记下来,不过这话说得确实打动人心,流传下来了。由此可以想见,多少普通人真挚的感情流露,多少真正的诗人文学家,都烟消云散得无声无息了,谁也不知道。

  用了这许多的废话,才引出了此文的题目。

  这个原则是什么呢?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以前的贴里说过,《论语》这个语录编得是很费心思的,孔子一生讲了许多话,弟子们把这些零碎话有目的地排列组合,使它形成完整的文章,一是能够集中地讲清问题,一是避免被后人断章取义,以讹传讹。(这是南怀谨老先生的发现。)

  《论语?宪问》篇是这么排的:

  ...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问心无愧,小人追求名利)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夫子(指蘧伯玉)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我也不翻译了,这些个话放在一块堆,是说不管是谁,做人都不能“自欺欺人”,尤其不能“自欺”,自己骗自己。

  怎么是自己骗自己呢?比如那些研究诗词的学者教授,写着这诗真好啊!真好极了!是不是真的好呢?你自己真的觉得好吗?如果不是这样,还在不停地写好诗好诗,旁征博引地写,胡搅蛮缠地写,写着写着自己似乎真爱它了。这就是自己骗自己。

  自欺欺人的目的无非是“为人”。讨口饭吃也好,挣钱也好,或者让人家喝个彩,自己得意得意。都是为了别人。

  孔子是尚古的,认为尧舜禹那时候好,内时候自欺欺人的很少,就是有几个也混不下去。学者作学问搞艺术,只是为了率性而为问心无愧或者自娱自乐,不这样心里不舒服。这些事情跟别人又有什么关系呢?非要做了给你看吗?

  做一个普通人也是一样的。比如人家都有车有毫宅,你要不要?没有好象挺丢人似的。这就是“今之学者为人”。干什么事情,说什么话,首先考虑的是别人怎么看?会不会觉得我穷?笑话我?

  真正为了自己的话,会觉得有个车很烦人,你得加油吧?那么多功能你得看说明书吧?你得保养吧?一旦丢了还心疼得不行。真是会给自己找麻烦。要是“古之学者为己”,干脆就不要。丢了?丢了正好,松快松快。

家园 【原创】汉文化扫盲(68):多愁善感的秦始皇

  这个贴是参考南怀谨老先生对秦始皇身世的研究而作,意思大致是一样的,语言不同而已。还有加了些我自己的东西在前面。并不都是老人家的意见。以下是正文:

  现在的人看古人总觉得有些怪,比如没几个人把秦始皇赢政当作身边的一个同事同学那样来看,总觉得这个家伙怪怪的与现代人几乎两个物种。这是受了进化论的影响。以为人越来越象人,越来越细腻敏感、越来越人五人六的。

  其实赢政也罢,孔子也罢,上溯到尧舜甚至黄帝,假如这些人来到今天,上岛咖啡里面一坐,照样神采熠熠风度迷人,并不会使人觉得和我们有隔膜。假如真有的话,也是这些老祖宗觉得我们怪,觉得我们愚蠢白痴,赢政肯定十分纳闷,现在这些孩子们怎么傻成这样?

  首先要把赢政当作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就象邻居老张家的一个青年才俊那么真实,本来也就是这样嘛。以这样的心态,把他当作一个正常的人,来观察研究秦始皇,才能了解那一段历史究竟怎么回事。如此简单浅显的道理,还要我在这里罗哩吧嗦,即便这样罗哩吧嗦,也很可能还是白说。

  诸位妹妹要注意了,秦始皇赢政年轻的时候是美男子。俊秀飘逸,玉树临风。

  中国大凡有才学有本事的真君子,一般都是美男子,出现几个歪瓜咧枣的也是意外。有没有学问,从相貌上就能看出来。当然孔子是反对这么看的,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是提醒我们注意要考虑到意外。

  这样的美男子不是那种小白脸,不是那种肉欲的美,美在气质风度,美在仪容,让人一见而生敬慕亲切之心。秦始皇赢政,这位一生未立皇后的巨帅,曾使得多少当年的美丽少女梦寐思之,辗转反侧。

  秦、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很短暂的伟大朝代。之所以地位不一般,是因为秦代以后至隋,诸朝的国家制度都是秦制,隋代以后一直到今天,历代国家制度都是隋制。而隋制归根结底是从秦制来的。由此可见,秦代是开天辟地的大朝代,秦始皇是开天辟地的伟人。中华民族两千年来能维持2/3时间的大一统,与这个郡县制的秦制有绝大的关系。

  把秦以后新中国以前这么一段历史称做“封建时代”是不对的。过去这样讲是政治宣传的需要,现在应该把这个说法改过来,还历史本来面目。封建制度在秦代就被打破,周制才是封建制度。什么是“封建制度”?就是国家中央把国家分成一块一块的,分封给诸侯,自己去建设治理,西周开始一直到秦,那一段,才是“封建制度”,以后就不是啦,以后的叫做中央集权。秦始皇开创的“郡县制”,设置流官,就是国家中央直接对各部进行网络化管理,大权独揽,诸侯基本肃清,从根本上消除了分裂的隐患。

  新中国依然还是中央集权,不过对于秦制又有一个很大的改变,那就是变“家天下”为“官(公)天下”,国家领袖“以位让贤”,而不是“以位传子”。孔子嚷嚷了几千年的公天下公天下,唉,总算是又看到了。

  所以说秦始皇非常厉害,不服不行。文治武功,两千年来头一份。后来比秦始皇更厉害的,只有毛泽东,不过毛泽东不是皇帝,历史上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尧舜这个级别的,在帝王这个低层次的级别中,秦始皇应该排在老大。他是个开天辟地的人物。

  如此雄才大略威风不可一世,又兼俊秀飘逸的完人赢政,真是盖了帽了,然而天地不完全,这个完人一直到死,内心的深处都抹不去那一缕深深的伤痛。

  “涝矮”(音)是几千年来无聊人等口碑相传的一个笑料,这个出身市井无赖的色情狂因为性功能出众,被吕不惟伪装成太监送给太后――30多岁的赢政的母亲。那正好是一个空虚放荡的绝色女人。

  赢政刚刚20岁的时候,正是意气风发大展宏图之际,此时母亲的奸情却在朝野上下掀起了轩然大波。太后与涝矮私生的两个儿子已经蹒跚学步,而这个赢政实际意义上的后爹,根本不知收敛,小人得志飞扬跋扈,最终奸情被捅到赢政那里。人们在意味深长地微笑,空气中充满了暧昧的味道。

  年轻的赢政气得几乎发疯,却又无何奈何,车裂了后爹涝矮,杀死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但是对于母亲,对于可能就是自己亲爹的吕不惟,赢政又能怎么办呢?母亲被流放,吕不惟最终流放到四川自杀。事情就算这么过去了,但是赢政却变了。

  每当赢政君临天下,万方来仪,接受百官朝贺跪拜的时候,赢政都在偷偷观察每一个人的脸色。此时谁要是有些不经意的微笑让秦始皇看见,那就不要想着活了。赢政自母亲的事情以后,变得多疑而敏感,他怀疑天下每一个人都在嘲笑他,嘲笑他污糟秽乱的家世。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秦始皇不堪重负,他开始深居简出,他不愿意见人。就在此时,两个儒生在背后拿那段故事说笑,然后跑掉的事情传到了赢政的耳朵里。

  当时母亲的事出来赢政几乎疯狂的时候,大批死守儒家孝道的儒生拼死要保太后,赢政其实与母亲的感情很深,母子曾经患难与共,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狂乱的赢政下定决心要惩罚母亲。赢政放言:敢谏者死!儒生这些蠢东西依旧一个接一个地来谏,一个接一个地被砍头。最终一个高明一些的终于达到了目的,估计是此时赢政已经冷静多了,母子的亲情终于战胜了狂怒。

  这一段与儒生的恩怨赢政并没有忘记,火上浇油,无视他赢政的自尊,而且事情在这些人的鼓噪下嚷嚷得全天下都知道了。

  晚年深居阿房宫逃避于酒色的心理严重变态的秦始皇,此时听到又有两个儒生拿这件事来说笑,我的天,马上就是一场爆炸。

  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后来尽人皆知的“焚书坑儒”。赢政暗自发誓要杀光天下读书人,埋葬文字,使得千秋万代永远忘掉他的母亲。可是最终也没有杀掉多少,有说460多人,有说只有二三十个。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M疾。就是说上帝是公平的。你有德慧术知,超凡脱俗,老天爷就要来打击你,使你有想起来就闹心的缺憾,要么是痼疾,要么是伤心事,要么是赢政那样的恶心事情,反正总不能占全了。

家园 这节演义了吧?

先秦时期的儒家跟后世动辄口含天宪的腐儒们可根本就是两路人。

“大批死守儒家孝道的儒生拼死要保太后”,hoho, 明史看多了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