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红糖姜水预防新冠病毒 -- hwd99

共:💬27 🌺92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推荐红糖姜水预防新冠病毒

要点:西医认为,很多细菌病毒不能在高温下生长繁殖,人体发烧,就是对付细菌病毒的主要手段之一。非典病毒很少让儿童发病,表明冠状病毒很可能是不耐高温的一类病毒。红糖姜水是全面提高体温的快速手段,可帮助人们预防对付新冠病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当今人类经常碰到的传染病。美国每年都有数千万人患流感,死亡约6万人。例如,在2017-2018年度的流感季节,美国超过4500万人得病,住院治疗超过80万人,多达61000人死亡。从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人感染流感,都在人体作用下,直接消灭了侵入的细菌病毒,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流感是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是人类十分常见的疾病,但每次感染,引起疾病的病毒常常与上次不同。流感病人常常体温升高,还伴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常见不适;还可能并发肺炎等严重问题。如无并发症,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轻症流感与普通感冒相似,症状轻,2~3天可恢复。那么西医是如何解释病毒致病的机理与治疗?

2017中文版碧尔吉特·格鲍尔·瑟斯特亨,曼弗雷德·普所著《德式育儿百科》指出,发烧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身体的一种天然的防御性反应,只要有细菌或者病毒进入人的身体,身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异常活跃,体温也会随之上升。侵入人体的物质以及它们的有毒产物都会被高温杀死。这个过程一般会导致身体温度上升到39度,增高2度以上。

帕迪利亚主编的2013出版的中文版美国初中教科书《人体生理卫生》指出,当身体细胞受到病毒细菌侵入时,会引发炎症反应,释放白血病攻击细菌病毒;比较严重时,会引起发烧。尽管高烧会使你感觉很不舒服,但它却能帮你抵抗一些病菌感染。因为一些病菌在较高温度下不能生长和繁殖。如果人体被病菌感染得很严重,就会引起高烧,开启免疫反应,产生对付特定病菌的特异性抗体来对付。

人类开发了很多广谱性的抗菌药,可以较好地对付杀死绝大部分细菌,从而能够消除大部分细菌性感染。对付病毒,却没有好办法,除丙肝病毒外,人们现在都没有开发出能够对付病毒的特效药。预先开发疫苗,用于感染人体,产生的症状较轻,不影响人体健康,同时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是对付一种病毒的较好办法。但这种方法需要很多研究,需时很长,很难对付新出现的病毒。人类也开发了一些广谱性的抗病毒药物,但这些药物的效果有限,还常常分不清结构非常相似的病毒分子与人体分子,从而副作用很大。

红糖姜水是将10克生姜和个人感觉合适量红糖一起煮开后,再小火熬上10分钟。红糖姜水一定要趁热喝下,就会让人发一身汗,按照中医的说法,体内的寒气便会消散,人也就会通体舒泰起来。它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驱寒暖胃的偏方。民间也常用它治疗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

中医把感冒分主要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三种常见类型,以及4种少见类型。这三种主要感冒类型分别由寒风、热风和湿热风吹所致,分别多发于冬春、夏秋和夏季。中医治疗,则需要依据致病原因施治。如今正是一年最冷季节,容易因受冷风侵袭而受凉感冒,应以预防风寒感冒为主。

通常人体受寒后,人体机能受损,病毒细菌等致病菌容易侵入身体。最初侵入时,病毒细菌数量有限,对于正常人体,往往能够在局部消灭这些外来生物。但当身体受损,机能衰退,一些受损细胞就可以被少数病毒细菌占领、存活并增殖,数量逐渐增多。在侵袭正常细胞,引发人体升温之前,也许就积聚了较大数量的病毒细菌了。人体也会在发烧之前,就会有所反应了,如打喷嚏、鼻塞、流涕等。

另一方面,非典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03年侵袭中国和世界时,儿童感染人数很少,据事后统计,占感染人数1.4%,而且都顺利痊愈,不留后遗症,也没有死亡病例。虽然有人解释是儿童免疫较多,但免疫产生的抗体都是针对特定病毒的,不能帮助对付非典病毒。儿童体温较高,比成年人高,很可能是非典病毒不耐高位,使儿童不易感染非典病毒。因此,提高体温,很可能是对付冠状病毒的良好措施。一些中医学者根据历史上瘟疫发展规律预测,此次新冠病毒,很可能因气温的回升,到3月初,就会烟消云散。

红糖姜水是让全身增温发汗的良好而快速的方法,从而能够降低病毒活性,有助于人体对付病毒,是预防风寒引起的病毒性感冒的良药。在我国北方,加大暖气,提高室内温度,也是提高体温的方便方法。推荐我国中部和北方各地在寒冷季节使用红糖姜水预防。当身体有感冒迹象时,如鼻塞、流涕等,可饮用红糖姜水增温出汗,同时增加休息和饮水,防治感染流感。民间经验,受凉感冒后,如立即饮用红糖姜水出汗后,用厚被子保温,睡上一夜,常能治好感冒。

已经发烧,仍可使用红糖姜水治疗,但持续2天不退,或者变成高烧,就应当看中医了。此外,需要辨别感冒原因,如因风热感冒,则不能饮用红糖姜水,否则反而加重病情。在我国南方,即使在冬季,寒冷的天数都很少,人们的体质普遍偏温,恐怕不能用红糖姜水预防,广东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推荐的是凉茶方子(参见《广州医科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过度使用容易伤津,也应限制。以下是不能饮用红糖姜水的5种情况。

1、睡前不能常喝红糖姜水。由于红糖姜水的含糖量较高,长期在睡前喝红糖姜水容易造成体内的糖储量过大,并引发肥胖、龋齿、糖尿病等病症。

2、易上火体质以及消化不良的人不宜喝红糖姜水,否则将会进一步的加重燥热、便秘等不适,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危害。

3、服药期间不能够饮用红糖姜水,否则将减轻药物作用,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4、怀孕和哺乳期的女性不可以喝红糖姜水。

5、3岁以内的幼儿由于脾胃功能较弱,同样也不宜多喝红糖姜水,否则容易使肠胃虚寒,不益于孩子健康成长。

个体的体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红糖姜水的饮用方式与禁忌也要因人而异。作为一样简单的养生佳品和预防流感的措施,红糖与生姜的搭配可以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够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让生活更美好。

附件是中医对感冒分类、特征和治疗的中成药,如今在武汉等地医疗资源十分紧张,很多人病得很重,却无法入院治疗,可参考自行选择使用。笔者不是医生,所说仅供参考,请遵遗嘱。

附件:中医感冒分类、特征与治疗,来自网上,不做推荐,供大家参考

中医把感冒分主要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三种常见类型,以及4种少见类型。

一.风寒感冒:

多见于冬春季节,其主要症状为恶寒(怕冷)重(自我感觉),发热轻,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咳嗽、痰稀白、全身筋骨酸痛、舌苔薄白等。因此,治疗时应选用辛湿解表、宣肺散寒的中成药。如:

1.午时茶,每日二次,每次一块,煎服或用沸水冲泡10分钟后服用。

2.感冒清,每次2--4片,1日3次;

3.正源丹,每日3次,每次2片;

4.伤风感冒冲剂,每日2次,每次1--2包。

5.麻黄汤(风寒表实证):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二.风热感冒:

多见于夏秋季节,其主要症状为恶寒轻、发热重(自我感觉)、头咽痛、咳嗽痰黄、尿黄、舌苔薄黄等。治疗上宜选用辛凉解表、祛风清热的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日服2次,每次4--6片,

2.银黄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10--20毫升;

3.桑菊感冒片,每日2次,每次4--8片;

4.羚羊感冒片,每日2次,每次4--6片;

5.感冒宁、板兰根冲剂、四季平安感冒片等均可按说明书或在药师的指导下服用。

三.暑湿感冒:

多发生于6月--9月暑热季节。此时的感冒一般都兼挟暑湿之气。其主要症状为口渴饮、头昏、胸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苔黄腻。治疗应以芳香化浊、清热化湿的中成药为主。如

1.霍香正气丸,每次6克,每日三次;

2.霍香正气水,每次1支,1日3次,均温开水送服。

3.另外,还可选用祛暑片、六一散等,效果都比较好。

综上所述,病症各异,药有温凉。若风寒症用辛凉药,犹如雪上加霜;风热症用辛温药,犹如火上加薪。所以选用治感冒的中成药必须对证,也就是与病因匹配,才能药到病除。此外,中成药治疗感冒时,要掌握病情的发展时机。一般以体温在38度以下者为宜,高于此体温则非中成药可胜。如果发热持续3天不退,咳嗽加重,很有可能得了肺炎或气管炎,应及时找医师作检查治疗,切勿妄自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此外还有以下4种因自身身体原因导致的感冒类型:

(1)气虚感冒:

素体虚弱,外感后恶寒(或恶风)较甚、发热、汗自出、身热倦怠、短气乏力、咳嗽、唿吸短促-动则尤甚、咳痰无力、痰涎清稀、头痛头昏、胸痞满闷,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虚或脉浮无力等。

(2)血虚感冒:

平素阴血亏虚,感受外邪后身热头痛、恶寒无汗、鼻塞喷嚏、头晕、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鼻流清涕、咳嗽声重、颈项拘急、肢体酸痛、手足麻木、肌肤枯燥、目涩眼干、视物昏花,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等。

(3)阴虚感冒:

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后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少或盗汗、口干咽燥、干咳少痰、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疼痛,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数或浮数等。

(4)阳虚感冒:

素体阳虚,头痛、恶寒发热、寒重热轻、鼻塞流清涕、头身冷痛、无汗肢冷、神疲倦卧、面色苍白、腰膝酸冷、语声低微、咳痰稀薄、或气逆而喘、动则尤甚、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或大便溏泄、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舌体胖嫩,舌质淡或有红痕,苔白滑,脉涩迟细或脉弱或浮大无力等。

家园 我相信中医祛邪扶正理论

除非急症不开刀要死人,看病以中医理论为主。

我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西方那种大规模的疫情。而且多有中医施剂扑灭疫感的记载。这是祖先的宝库急待发掘。

此次疫情也有北京和广州发布的中医治法,不知为何没有在武汉推广实施,至少可以号召自我封闭的轻症病人用中医疗法自救,而不是等待医院床位。

家园 我用小的电热毯裹住肩背,中温加热几小时,对一般感冒很管用

个人觉得这比喝姜糖水更见效持久。

武汉那里冬天听说很冷,病人如果能做到保暖,不管什么办法估计都有帮助。

家园 你是认真的吗

什么时候瘟疫上面也有中国特殊论?

公元11年,新王莽始建国三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过半,摘自《后汉书·刘玄传》。

16年,新王莽天奉三年,丙子年,二月大疫,冯茂在句町,士卒死于疾疫者十有六七,摘自《后汉书·王莽传》。

22年,新王莽地皇三年,壬午年,大疾疫,死者且半,《后汉书·刘吉传》。

38年,建武十四年,戊戌年,会稽因大疫而死者万数,摘自《后汉书·钟离意传》。

44年,建武二十年,甲辰年,马援在交趾,军吏经瘴疫死者十之四五,摘自《后汉书·马援传》。

49年,建武二十五年,己酉年,武陵五溪大疫,人多死,摘自《后汉书·马援传》。

162年,延熹五年,壬寅年,皇甫规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摘自《后汉书·皇甫规传》。

169年,建宁二年,己酉年,疫气流行,死者极众,摘自《备急千金要方·伤寒》。

196年,建安元年,丙子年,南阳自此连年疾疫,不到十年之间,张仲景宗族两百余口,死者竟达三分之二,摘自《伤寒杂病论·序》。

208年,建安十三年,戊子年,十二月,大疫,魏军吏士多死,摘自《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223年,黄初四年,癸卯年,三月,宛许大疫,死者万数,摘自《三国会要》、《宋书·五行志》。

252年,太元二年,壬申年,夏四月,围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摘自《三国志·吴志·孙亮传》。

253年,嘉平五年,癸酉年,四月,新城大疫,死者大半,摘自《宋书·五行志》。

273年,泰始九年,癸巳年,吴疫,三年内仅京都死者竞达十万,摘自《宋书·五行志》。

275年,咸宁元年,乙未年,十一月,大疫,京都死者十万人,摘自《宋书·五行志》。

322年,永昌元年,壬午年,十一月,大疫,死者十有二三,河朔亦同,摘自《宋书·五行志》。

376年,太元元年,丙子年,冬,大疫,延至明年五月,多绝户者,摘自《宋书·五行志》。

380年,太元五年,庚辰年,五月,自冬大疫,至于此夏,多绝户者,摘自《宋书·五行志》。

397年,隆安元年,丁酉年,八月,北魏大疫,人与马牛死者十有五六,摘自《北史·魏本纪》。

423年,宋景平元年,癸亥年,魏,士众大疫,死者十有二三,摘自《北史·魏本纪》。

468年,魏皇兴二年,戊申年,十月,豫州疫,民死十四五万,摘自《魏书·灵徵志》。

510年,魏永平三年,庚寅年,四月,平阳郡的禽昌和襄陵二县大疫,死二千七百三十人,摘自《魏书·世宗宣武帝纪》。

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戊午年,九月,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摘自《隋书·高帝纪》

612年,隋大业八年,壬申年,大旱疫,人多死,山东尤甚,摘自《北史·隋本纪》。

682年,唐永淳元年,壬午年,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死者枕籍于路,摘自《旧唐书·五行志》、《旧唐书·高宗纪》。

687年,唐垂拱三年,丁亥年,是春自京师至山东疾疫,民死者众,摘自《旧唐书·中宗纪》。

707年,唐景龙元年,丁未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摘自《新唐书·五行志》。

762年,唐宝应元年,壬寅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摘自《新唐书·五行志》。

763 年,唐广德元年,癸卯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摘自《旧唐书·代宗纪》。

789年,唐贞元五年,己巳年,是夏淮南浙东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摘自《旧唐书·德宗纪》。

806年,唐元和元年,丙戌年,夏,浙东大疫,死者大半,摘自《新唐书·五行志》。

880年,唐广明元年,庚子年,春末,贼在信州疫疠,其徒多丧。赋众疫疠,摘自《旧唐书·僖宗纪》。

880年,唐大顺二年,辛亥年,春,淮南大饥,军中疫疠,死者十三四,摘自《旧唐书·昭宗纪》。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丁未年,三月,金人围汴京,城中疫死者几半,摘自《宋史·五行志》。

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辛亥年,六月,浙西大疫,平江府以北,流尸无算,摘自《宋史·五行志》。

1132年,南宋绍兴二年,壬子年,春,涪州疫,死数千人,会稽时行痢疾,摘自《宋史·五行志》、《续名医类案·痢类》。

1161年,金正隆六年,辛巳年,诸道工匠至京师,疫死者不可胜数,天下骚然,摘自《金史·完颜匡传》。

1164年,南宋隆兴二年,甲申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绥,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是岁浙之铠饥民疫者尤众,摘自《宋史·五行志》。

1181年,南宋淳熙八年,辛丑年,行都大疫,禁旅多死。宁国府民疫,死者尤众,摘自《宋史·五行志》。

1191年,南宋绍熙二年,辛亥年,涪州疫,死数千人,摘自《宋史·五行志》。

1209年,宋嘉定二年,己巳年,夏,都民疫,死去甚众,淮民流江南者,饥与暑并,多疫死,摘自《宋史·五行志》。

1210年,南宋嘉定三年,庚午年,四月,都民多疫死,摘自《宋史·五行志》。

1276年,南宋德佑二年,丙子年,数月间城中疫气薰蒸,人之病死者,不可以数计,摘自1297年,元大德元年,丁酉年,八月,真定、顺德、河间旱疫;河间之乐寿、交河疫死六千五百余人。(十二月)般阳路饥疫,兵多死于瘴疠,摘自《元史·成宗本纪》、《新元史·史耀传》。

1308年,元至大元年,戊申年,春,绍兴、庆元、台州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摘自《元史·五行志》。

1331年,元至顺二年,辛未年,疫疠死者十九,摘自《元史·文宗本纪》。

1332年,元至顺三年,壬申年,宜山县饥疫,死者众,摘自《元史·文宗本纪》。

1408年,明永乐六年,戊子年,正月,江西建昌、抚州、福建建宁、邵武,自去年至是月,疫死者七万八千四百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10年,明永乐八年,庚寅年,登州、临海诸州县自正月至六月,疫死者六千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癸巳年,六月,湖州三县疫;七月,宁波五县疫;邵武大疫,绝死者万二千户,摘自《明史·五行志》

1444年,明正统九年,甲子年,冬,绍兴、宁波、台州瘟疫大作;及明年死者三万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56年,明景泰七年,丙子年,五月,桂林疫,死者二万余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乙未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无算,摘自《明史·五行志》。

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年,新野疫疠大作,死者无虚日,摘自《名医类案·瘟疫》。

1493年,明弘治六年,癸丑年,吴中大疫,常熟尤甚,多阖门死,摘自《都公谭纂》。

1506年,明正德元年,丙寅年,六月,湖广、平溪、清凉、镇远、偏桥、四卫大疫,死者甚众,靖州诸处自七月至十二月大疫,建宁、邵武自八月始亦大疫,摘自《明史·五行志》。

1523年,明嘉靖二年,癸未年,七月,南京大疫,军民死者甚众,摘自《明史·五行志》。

1525年,明嘉靖四年,乙酉年,九月,山东疫,死者四千一百二十八人,摘自《明史·五行志》。

1530年,明嘉靖九年,庚寅年,痘灾盛行,死者过半,摘自《痘症理辨·序》。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年,春,痘毒流行,死者十有八九,摘自《疫症集说》。

1582年,明万历十年,壬午年,四月,京师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安,患大头瘟症,死者枕籍,摘自《明史·五行志》、《顺天府志·祥异》。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年,大梁瘟疫大作,甚至灭门,摘自《万病回春》。

1622年,明天启二年,壬戌年,(时行疫痢)夏末秋初,沿门阖境患此,病势极为危迫,摘自《先醒斋笔记·痢门》。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辛酉年,晋宁疫,人牛多毙;曲阳大疫,余姚痘疫盛行,摘自《清史稿·灾异志》、《学箕初稿·天花仁术序》。

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年,春,琼州、灵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大疫,东昌疫,巨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年,春,南乐疫,河间大疫,块献县大疫,人死无算;六月荷泽疫;秋,章邱、东昌、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无算,昌乐疫;羌州宁海、潍县大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1723年,清雍正元年,癸卯年,秋,平乡大疫,死者无算,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1727年,清雍正五年,丁未年,夏,揭扬、海阳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无算;冬,汉阳疫,黄冈大疫,钟祥、榆明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1732年,清雍正十年,壬子年,崑山大疫,死者数千人;夏,会城疫,摘自《洄溪医案·瘟疫》。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年,镇洋大疫,死者无算;昆山疫;上海、宝山大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年,春,泰州、通州、合肥、赣榆、武进、苏州大疫;夏,日照、范县、莘县、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计数;昌乐疫,东光大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1821年,清道光元年,辛巳年,三月,任邱大疫;六月,冠县、武城、范县大疫,巨野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七月,东光、元氏、新乐、通州、济南大疫,死者无算,东阿、武定、滕县、济宁州大疫;八月,乐亭大疫,青县时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胜计;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毙无数;滦州、元氏、内邱、唐山、蠡县、望都大疫,临榆疫,南官、曲阳、武强、平乡大疫;九月,日照、沂水大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年,三月,武昌、咸宁、潜江大疫;四月,蓬莱疫;五月,黄陂、汉阳、宜都、石都大疫,死者无算;崇阳大疫;监利疫,松滋大疫;八月,应城、黄梅、公安大疫,摘自《清史稿·灾异志》。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年,夏,暑风甚剧,时疫大作,俱兼喉痛,亡者接踵,摘自《冷庐医话》。

这都不算西方意义的瘟疫?

祖先的宝库永远尚待发掘

病症尚待研究

一个样

不过病症研究出来的成果多不胜数

宝库挖掘出来的寥寥可数

不要忘了清末东北鼠疫是怎么扑灭的?

通宝推:豪哥的江湖,任爱杰,
家园 你很认真啊😄

比我强多了👍

能否努力找找中医施药救治疫情的记载。

疫情死人是正常的。尽量少死人是中医药的功劳。不知你以为然否。

家园 不弄通伤寒论难以对付这个疫情

据各种描述,这个病开始除发烧咳嗽一般的感冒症状,还有喉咙痛,会放屁拉稀之类的。喉咙痛西医说是排除损伤的细胞,了解伤寒论原则的会认为是金克木,邪气伤肝胆,肝胆反抗两方面造成的。故而需要考虑护肝,以防病情进一步发展。放屁拉稀一方面说明中医中关于肺和大肠互为表里的论断是有道理的,另一方面为疾病的发展指明方向。《伤寒论》认为,表证未解而发生里证,要先解表再攻里,如果次序相反,会发生霍乱或陷胸等坏证死证。未经医疗手段而产生的拉稀也是一样会造成类似坏证,这是这个疫病比较凶险的地方,张医圣对付这个坏证死证时,依旧有很好的方子可以选用,但这些个方子都非常峻,大小陷胸汤、十枣汤、三物小白散。。。等等现在几乎没人会用没人敢用了,而搞那些感冒分型的人和教材教出来的人都不太熟悉这种变化,重证病人只好让一线生机也由此滑过!

通宝推:驿寄梅花,大脚丫,
家园 太丑陋了

伤寒论连病因都没有摸到

明代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曾大胆猜测“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指出“瘟疫之邪”自口鼻而入

这才是有创新有见地凿破鸿蒙的中医

真正逼近了烈性传染病的病因

伤寒论成书以来近两千年

中医面对瘟疫还是一筹莫展

有历史记载的大瘟疫数不胜数

详见楼下我的介绍

文章是转的微信读书的内容

中医粉眼里五千年文明史都是中医的荣耀史

从来看不见其他国家没有中医也从来没有死绝过

包括印第安人据说还被恶意施放天花病毒

中医粉眼里中国从来没有瘟疫史

史书上白纸黑字的记载都不能证明大疫之下中医的无能为力

不懂传染病的真正病因有没有直接后果

清末东北鼠疫时 中医的染病率和死亡率远高于平均水平

就是因为他们不信微生物致病

不戴口罩 不进行消毒 隔离措施

通宝推:任爱杰,
家园 风雷雨电气尘比细菌病毒早得多了,是菌毒之类的元祖

那么问题就来了,倒第谁是因谁是果呢?

家园 两千年的历史,你把死几千人的都算上了才显得这么多。
家园 原来你是转帖

还以为你处心积虑找出这么多古代疫情,真难为你了。

还是那句话。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战争中,尸体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如遇到温暖天气,疫情就会发作。但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黑死病那样惨重死亡。你如果认为那是偶然发生,国人命大,也只好随你。

家园 现在疫情这个情况,不会给中医这个机会

中药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在预防增强抵抗力上有效果,恢复体质也可以。中药作为主要手段治疗危重病人不行(可以作为辅助手段,看效果)。

现代医学的效果,基本上在过去都能说得上起死回生了。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建立在至少2000个有效医案基础上的,130多个医方,医方用的草药4-9种,基本上是4种草药。把每一种草药效了解到了极致。

伤寒论里,病人(昏迷7天左右,高烧,直肠里面的大便像石头)预后解大便都是个生死关口。现代医疗手段面前,病人好转之后的大便基本不是个事情

家园 现在气候上对武汉还有湖北的抗疫还是不利

古人说法惊蛰之后大地才会回暖,现代说法地面空气才能向高空对流,雾霾才能逐渐消失。

按史记的说法,芦管里的轻灰能够突破密封芦管的薄膜。

现在等于一口大锅扣在武汉还有湖北乃至中国,现在只有强冷空气能够稀释吹走疫气,不到节气,雾霾还是回来还是一口锅(看北方就知道,只有3,4月份天气回暖,雾霾才会消失),而且温度下降人抗病力差,病人更加难过。天时不在中华这里。只有靠人来胜天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