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谈谈习近平和文革 -- llama

共:💬212 🌺1488 🌵7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llama兄有些过度纠缠了
家园 我是很严肃的讨论这个问题

人类创造出的制度和科学技术,正在逐步瓦解人类生存的稳定基础。

人类从几百万年进化至今。基因优化基于手工狩猎,只有东亚人产生了适合农耕的基因。在过去两百年迅速工业化。造成机器化大生产完全取代大量手工劳动。而其核心技术掌握在一小撮精英手中。比如,精通法律,科技,语言的高级知识分子。

那么,绝大多数劳动者在社会中的位置是如何的呢?

科技造福了人类,而科技和知识,逐步在奴役人类。人类成为了知识和思想的载具。人类的成就,逐步和人类自身的基因基础像脱节。就好比农村夫妇含辛茹苦抚养一个儿子成年飞黄腾达,反而听不懂父母的语言。这就是人类面临的困境。

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或是基因工程,发展出新的,从基因就为科技社会量身定制的新人类,更加适应未来环境。会反噬旧人类。旧人类在新人类面前会变得毫无竞争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现在社会面临的很多挑战,都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困境。社会科技进步如此迅速,人类本身的进化速度要远远滞后。终有一天,会被历史抛弃掉。也就是说,人类的进步摧毁了人类自身。

家园 因此,普及教育平等教育,防止阶层固化“精英”垄断化

是对人类有意义的。

家园 谢谢你的详尽回复,

我不擅言,思考也不那么深远。还是之前一帖的那句话,对历史大事件(如文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环境形势。我个人以为,文革,至少是当时的领导人在当时时期环境下所做的努力的探索 -- 说折腾也行,但一定是在努力且尽力为之后的时期打基础,而不是被简单否定的瞎折腾。

家园 假的不是不能分辨,只不过是需要时间和空间。

假的不是不能分辨,只不过是需要时间和空间。

补充一个实例:

高科技发展到已经可以”以假乱真”,涂抹任何的事物。

照片的后期制作可以把普普通通的风景变成奇山异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作为资深摄影爱好者,我自己就这样尝试过,觉得实在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

现在有的影视配乐里的恢宏交响乐声,很可能就是一个专家独自用计算机合成的音乐,这是音乐学院的一个教授告诉我的。你不会想到,在那里既有许许多多倾一生苦练,也无法脱颖而出的器乐天才,也有可以速成培训成才的”数码音乐合成专业”了。

要真正会品尝苹果的味道,现在不仅是靠个人的口感,还要花时间学习和对比。有的时候,可能还要体验一下种植的过程了。

这次的抗疫大战,也是如此。许多的造假专家都一时风光无限。

而网上的断章取义,捕风捉影,人云而云,也都是对“造假”运动的推风助澜。

我个人的体验是,如果你是学习过古典音乐,有经常经历现场交响乐团的演绎,你就不会沉迷于”老子只要有钱,无限地发烧就是音乐专家”了。

因为,上百个乐手的实时表现,数千人建成的音乐厅,加上现场观众吸收和反射声波后的真实,会让一切录音和器械原形毕露。

假的不是不能分辨,只不过是需要时间和空间。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
家园 赞同
家园 所谓老三届 -- 有补充

就是文革前三年,停课闹革命,没有上高中的、没有考大学的三年初中和高中生。

1968年初,各地中小学就复课闹革命了。

1977年,各地都普及高中教育,齐步走上高中。

大学后来就是推荐上,而不是考试上,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

可以说,文革十年,大学的高等教育(或者说精英教育)改的比较多,而初等教育(或者说全民教育)发展的比较快。

各个时期,国家工业化对国民的教育重点不一样。

目前,当年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对象时被比喻为永久牌)已经成为白菜了,国家对大学生的政策已经从从安排工作转换为提高就业率了。

除了三年停课,文革十年间的普及教育是十分进步的,只要愿意,就能高中毕业。而且,普及高中教育是人民公社主办的,交不起学费(很少)的人家,大队贫协开具家庭困难证明,就可以免除学费。

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是历史上精英教育的新尝试,是否可取?待历史结论,现在还不好下结论。

当年的赤脚医生政策可以被联合国认可的。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普及高中教育 -- 补充帖

是1978/1979年的事情,不是说文革开始、或者1976年以前就普及了。但是,是文革十年打下的基础。其实,1979年普及也是突击普及。当然,普及高中教育一定会影响大学教育,因为政府的经费就那么多。

家园 你说的太对了

我问过我的学生,请他们回忆,小学6年级、初三和高三这三年都在干吗?

同学们都说:在复习。

可是,复习的东西考完试,又都忘了。

人生最美好的三年青春期,就白白的浪费了!!!

太他妈的可气了,当年,我们可是该玩的都玩了。

家园 工农兵大学是学生入学时的身份,老师不是,老师还是真材实学的多

那个年代的老师 怀着建设新中国的热情还是很认真负责任的。

而且工农兵大学生依然是在工作学习中有优秀表现才被挑选出来的,智商情商不会低,学历低可以学习中提高 又不是去选真笨的 为了学不会。

到今天 艺术生的入选文化成绩也不高,但艺术天份不是谁都有啊。

家园 最起码农村不是这样

我老家河南中部,我姐79年初中毕业,从她们这一届开始高中按照考试成绩录取,在此之前由大队推荐。

我姐刚上初中时,家里很担心没有资格上高中,我奶奶找了我的一个表叔希望能帮忙,表叔是邻县一家集体企业的厂长,有些人脉资源,这个表叔一口回绝,说按照我家的成份没有可能。

所幸从我姐这一届开始高中按照成绩录取,印象中我们生产队那年只有3个考上了高中。我们生产队有个比我姐高两届的男孩,成绩非常好,因为没有关系无缘高中。

我们公社有一所高中,也是唯一一所高中,是县四中,不是公社办的。

-----------------------------------------

除了三年停课,文革十年间的普及教育是十分进步的,只要愿意,就能高中毕业。而且,普及高中教育是人民公社主办的,交不起学费(很少)的人家,大队贫协开具家庭困难证明,就可以免除学费。

家园 文革时我老家农村高中完全没有普及

我老家在浙江省温州地区永嘉县的农村,整个温州地区的情况类似。文革时我们那里只有县辖区才有高中,区下面的各公社只有农中,农中只提供两年制的初中教育。永嘉县当时下辖有罗浮区,永临区,岩头区,岩坦区,沙头区,碧莲区和四川区,除了县中学就只有这几个区的中学有高中部,每个高中部一般也不超过两个班。所以普及高中完全不可能。顺便提一下,当年的中学纷纷改名,比如罗浮区改名劳武区,其中学也改名劳武中学。

其实我们那里在一直到文革结束,还有很多贫困孩子完全没有上学,尤其是女孩,比如我大伯家的三个女儿和二姑家的两个女儿。我母亲原来是小学教师,2005年退休后教了十多年的扫盲班,班级里清一色的中年妇女,都是我堂姐和表姐那年纪的。

但是市区或市区的郊区的情况要好很多,我的大姑和小姑嫁到温州市郊区,她们的孩子都上学,个别的确实在文革后期或70年代末上了高中,但是普及高中也说不上。

通宝推:黄粱梦,
家园 你说的更符合历史逻辑

如果贫下中农普及了高中教育,就不会有大学停止招生。后者和前者有因果联系 - 当时大学如果招生,不得不以地富反坏右为主要培养对象。

见前补充 4919684
家园 大学应该从来没有停止过招生吧?只是从以考试成绩录取改变为推荐

在推荐上大学的那些年,不要说我们生产队,就连整个大队都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我不知道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占整个工农兵大学生多大比例,大家手里可有这方面的数据?

事实上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们大队就出了十几甚至可能是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专生,我们学校是大队小学,但有初中部,他是从初中直接考上中专的,我和他妹妹是同班同学,一时之间连他妹妹都成为全班同学的偶像。

他的中专成了整个大队的轰动事件,当时的农村有有线广播,大队书记请他父亲到广播站讲话,有一天中午在放学的路上,从大队高音喇叭里传来他父亲的声音,感谢英明领袖华主席,泥腿子也跳过了龙门。

那个时候也是我们学校最高光的时刻。

就我个人感受,在恢复高考之后,200X年之前,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劣势最小,一方面高中招生按照整个地区录取,只要成绩足够好,就可以考上地区最好的高中,另一方面城市家长的经济条件还不足以给小孩上辅导班或一对一补课。但是农村学生进城读高中一般都要住校,因此也有部分优秀农村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得不放弃。

我的高中是地区一中,全省十四所重点高中之一,一共6个班,按照英语成绩分为快班和慢班,各3个班,慢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城市和农村学生比例基本上1:1,从城市农村总人口比例来说,农村学生占比依然很低,但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

我85年读大一,同宿舍8个同学,有3个来自农村,这在推荐上大学的年代里是不可想象的。

通宝推:黄粱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